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指间★文评】《海上花列传》李浣芳形象的符号功能

精品 【指间★文评】《海上花列传》李浣芳形象的符号功能


作者:翟金春 布衣,382.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45发表时间:2012-04-12 16:24:33

摘要:《海上花列传》是一部技巧圆熟的作品。书中塑造了几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其陆离斑驳的情爱故事。其中最可歌可泣的是陶玉甫、李漱芳超越肉体、唯情至上的精神、灵魂之爱。李浣芳形象的设置具有功能性、符号性,其意义在于佐证、强化陶李之爱。
   关键词:陶李之爱李浣芳符号功能
  
   《海上花列传》作者韩邦庆,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是第一部专写妓家的小说。鲁迅、胡适和张爱玲都给予此著高度评价。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归类于人情小说,又具体归类于狭邪小说,认为是继《红楼梦》之后的杰作:“实写妓家,暴其奸谲”,“平淡而近自然”【1】张爱玲更是极力推崇此著,并将书中吴语对白译成国语,以利于普及。撰写《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主要从写情的角度对此著进行评述。
  
   一
   《海上花列传》虽然主要描写的空间是妓院,主要描写对象是妓女、嫖客,但文本不涉淫亵,颇为雅洁。虽然也实写风月场中的欺骗、奸诈、无情,但更突出士妓间的真爱痴情。“所谓情者,非人人共喻之情,惟尔我独得之情,宣诸口而不能,蕴于心而不泯,刻骨相思,切身痛痒者,斯谓之情。然而非什百庸众之流,所能梦及。何也,缘情以文生,文以情副,故才人魁首,始识情真,仕女班头,方臻情妙。”【2】妓院是风月场所,休闲场所,专为男女交往提供空间,而且嫖客大都是些注重精神自由、情感满足的名士,妓倌则多才艺色俱全者,因此,士妓间情爱的滋生实属自然。又由于个体差异,生存境遇的不同,情爱的表现也陆离斑驳。诚如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就情爱内蕴对此类小说的概括:“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情和偏离正途的狎情。”【3】《海上花列传》所描写的人物中,其情爱近于交情、友情的为数最多,而以洪善卿、周双珠为代表;狎情的代表应是监守自盗、卷窃主人财产的匡二和妓女潘三,他们为肉体的欲望所燃烧。张爱玲敏锐地看出王莲生和沈小红之间有爱,但她有所夸大。王沈之情爱可以说情、欲掺半。王莲生满足不了沈小红的肉体欲望,所以她去姘戏子,而王则另做张蕙贞移情别恋。两人相互吃醋,亦爱亦恨。作者对这几类情爱行为的态度或贬抑或客观持中,但唯有对陶玉甫、李漱芳的爱情极力褒扬,因为他们是超越肉体、唯情至上的精神、灵魂之爱。
   二
   对陶玉甫、李漱芳恋情的细腻描写构成了《海上花列传》的主要内容。李漱芳虽为妓女,其实是个清倌人,只是因为亲生娘不好,开个堂子,才不得已做生意。她只做陶玉甫一个人,立意嫁给他。陶是大家族,家中只许他纳漱芳为妾,漱芳虽然愿意这样,但玉甫执意要娶做正室,在两难之中,漱芳因为自己的不幸境遇,终于郁郁而终。
   小说中对陶李之深切情爱的描写散及各章,二人体贴、相知相依的情形比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说的第七回,李漱芳尚未现身,通过陶玉甫之兄陶云甫之口述及二人相好之状即给人深刻印象:“人家相好要好点,也多煞啘,就勿曾见歇俚哚个要好,说勿出描勿出哚!随便到陆里,教娘姨跟好仔,一淘去末原一淘来。倘忙一日勿看见仔,要娘姨,相帮哚四面八方去寻得来,寻勿着仔吵煞哉!我有日子到俚搭去,有心要看看俚哚,陆里晓得俚哚两家头对面坐好仔,呆望来哚,也勿说啥一句闲话,问俚哚阿是来里发痴?俚哚自家也说勿出啘。”【4】有趣的是接着陶云甫还举了个例子:有一次陶玉甫去拍了照片,回来后,李漱芳说他的眼睛光也被拍去了,每天一大早就给他用舌头舔眼睛,说舔了半个月才好!第十八回写李漱芳晚上等玉甫,度日如年,梦中轿子来了,不着衣裳即匆忙去开门,玉甫得知埋怨她不知自己保重。漱芳的话更能传达她对爱的痴情:“我也勿想啥别样,再要耐陪我三年。耐依仔我,到仔三年我就死末,我也蛮快活哉。”两情相恰达到这种程度可谓痴矣!漱芳同林黛玉一样一方面为情所困,一方面体质弱、容易得病,这种病好像与生俱来,且属用心过度,实际上是相思的隐喻,病入膏肓,亦即痴情之极限,难以自脱。漱芳病重之时,陶玉甫衣不解带,连日继夜服侍她,以致自身也患上“寒热”。及至漱芳死去,文本多次描写玉甫的哭:“哭得喉音尽哑,只打干噎”,“拍凳捶台,放声大恸”,“哭声依然未绝,但不像是哭,竟是直声的叫喊”,“自早至晚,往返三次,恸哭三场”;又描写玉甫依依不舍的痛苦:“两手扳牢棺板,弯腰曲背,上半身竟伏入棺内”;在徐家汇坟场:“玉甫目见耳闻,心中有些作恶,兀自挣扎,却不道天旋地转的一阵瞑眩,立刻眼前漆黑,脚底下站不定,仰翻身跌倒在地。”如此大肆渲染,很明显作者意在凸显、颂扬这种生死相依、深入骨髓的恋情。这种恋情可以说是世间珍品,所以“风流广大教主”齐韵叟才发起了颇为隆重的公祭仪式,以彰其情。
   三
   陶玉甫、李漱芳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悲情故事的翻版,但因为此著中陶李之间设置了第三个人物李浣芳,使得故事大放异彩。当然可以将李浣芳作为小说中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但对于陶李之爱,李浣芳可以看作是一个功能性、符号性人物去分析。这个人物的设置客观上进一步证实陶李之爱是超越肉体、唯情至上的恋情。
   李浣芳的出场在李漱芳之前。陶玉甫带局赴宴,由于漱芳身体不适,让浣芳代局。首次亮相的描写:“一个十二三岁清倌人,眉目如画,憨态可掬,紧傍着玉甫肘下,有依依不舍之意……”,已经交代了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和玉甫的关系,接着又写浣芳不许玉甫吃酒,娇憨得近乎霸道。小说中多处描写浣芳对玉甫的依恋:“爬在膝上”、“滚在怀中”要同碗吃饭、同床睡眠,甚至因为有玉甫、漱芳陪着,生病了也觉得开心。耳厮鬓磨,如影随形。浣芳对玉甫的依恋实际上可以看作漱芳感情的外向表现,不仅如此,从人物的符号功能上看,浣芳实际上是漱芳的第二自我,其行为是情爱心理、意识的更为本能化的显形。生死相依的迷恋行为若全都由成熟女性表现出来,囿于世俗观念,可能会被认为矫情、溺情,失去美感,而借一个未成年女性展示则容易为人接受、喜爱。赵景深在其论著《中国小说从考》中即认为:“李浣芳的孩子气,写得最为天真可爱”,并引了三十四、三十五回中的两段盛赞其细腻地写出了未成年女孩子的娇憨之态。【5】张爱玲认为浣芳有“洛丽塔”心理,对陶玉甫表现的是初恋的激情,这是她的敏锐发现,她又承认:“浣芳不但不像洛丽塔早熟,而且晚熟到近于低能儿童”,这也是她的敏锐发现,但她没有深入探究,低能儿童具有“洛丽塔”心理,这本身就有点矛盾。“恋爱只能是早熟的表兄妹”【6】,张爱玲在此文中刚刚表述过的观点她又忽略了。低能、愚憨的少女表现了天真烂漫、早熟的恋爱倾向,这矛盾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矛盾削弱了人物在文本中的真实性,而强化了其虚拟的符号性、功能性一面。我们似乎只能这样顺理成章地解释:李浣芳身上展示的恋爱行为、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移花接木,是李漱芳恋爱行为、意识的异体同构以及强化。
   并且,一般来讲爱情总具有某种非道德的自私性、专一性,当事人不愿与他人分享。但综观文本,浣芳对漱芳的存在以及陶李之爱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嫉妒,相反,她将自己当成了“阿姐”,甚至“阿姐”在自己心中比自己要重要得多。第三十五回漱芳说:“我生仔病,倒是俚第一个先发急……别人看见仔也讨厌,俚陪仔我,再要想出点花头,要我快活。”漱芳去世,她“哭的似泪人一般”,“顾不得什么,哭著喊著,一直跑出大门,狠命的将头颅望轿杠乱碰”,晚上也睡不好“梦魂颠倒,时时惊醒”,梦中哭喊:“阿姐,我也要去个呀!”她竟然相信帐房先生的话,“阿姐”会死而复生,两礼拜后转回来。在徐家汇坟地,当她看到埋棺合坟时又大哭,恐惧“阿姐”再也出不来了,“转身扑到坟上,叉起两手,将廪的石灰拼命爬开。”对漱芳的死,她的心理、行为和陶玉甫竟如此一致,爱之切、痛之极正说明在她心里陶李已成一个分不开的生命体了,而她自己也已融入其中。
   四
   将李浣芳看作漱芳的第二自我,陶李之爱的强性表现在文本中还可以找到另外的证据。第二十回李漱芳在意识到自己病入膏肓时对陶玉甫说:“耐等我一死仔末,耐拿浣芳就讨仔转去,赛过是讨仔我。”她说浣芳不是亲生妹子,但赛过亲生一样,知道自己死去后,她无着无落,所以拜托玉甫将来娶她。言语的隐义可见是将浣芳指向自我的。李漱芳死后,其母李秀姐即以其言要玉甫讨浣芳,其言语也具有指向性的:“俚说漱芳苦恼,到死勿曾嫁玉甫,故歇浣芳赛过做俚个替身。倘然浣芳有福气,养个把倪子,终究是漱芳根脚浪起个头,也好有人想着俚。”替身之说更形象了。陶玉甫最终不愿讨浣芳,只愿认作义女,将来把她嫁出去。而李秀姐非要以漱芳遗言,双方僵持不下,陶云甫说想出个法子,但还没及说出就被打断,此事遂成了小说的一大悬案。
   陶玉甫只愿将浣芳收做义女而不愿讨她,用他自己的话辩解是:“我作孽末就作一转,难定归勿作孽个哉!”作孽自然是指他想娶漱芳为正室而不果,却致其病终。他不愿作孽固然可以理解为恐惧浣芳蹈其覆辙,是出于疼爱浣芳的考虑,另一方面在他潜意识里也怕睹人思人,勾起伤心事。这其中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出这两层意思:玉甫对漱芳的爱是无可替代的,玉甫对浣芳产生不了爱情。结婚、纳妾行为在传统文化意识里就是一种身体的占有,陶玉甫拒绝李漱芳的遗嘱,拒绝讨浣芳这证明陶玉甫对漱芳的爱是超越肉体欲望的。而作者巧妙地逃避了给故事结案则将浣芳这个人物悬置起来,其作为故事人物的真实性也削弱了。因此浣芳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是虚无的,她只是作者虚设的一个幻象。其功能是替身性质的:既验证陶李之爱的纯洁性(超越肉体直达灵魂)又强化了其爱之痴情、深切。这种强化又让我们意识到陶玉甫、李漱芳的爱情只能是一种理想,作者刻意渲染、夸张这种爱情理想乃是出于其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是其对封建礼教、政治制度压抑人性的反叛。但对肉体欲望的某种程度的贬抑又显露了作者难以出脱文化环境的精神伤痕。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23-226.
   【2】 西泠野樵.绘芳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
   【3】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54.
   【4】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6.
   【5】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0:467-468.
   【6】 张爱玲.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海上花落》【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40-636.
  
  
  

共 41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是一部反映社会人生底层的力作。作家以平淡自然的写实手法,刻画上海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世相,笔锋集中于妓院这一罪恶渊薮,烟花北里成为透视铜臭熏天、人欲横流的浮华世界的万花筒。小说以细分毫芒的笔触描摹各种冶游场景:从长三书寓、么二堂子直到台基、花烟间等下等妓寮,摹尽灯红酒绿间幢幢往来的烟花女子群相,她们或泼悍,或柔顺,或矜持,或猥琐,或奸谲,或痴憨。而徜徉花国者,则上自达官显贵、缙绅名流、文人墨客、富商巨贾,下至幕僚胥吏、掮客篾片,以至驵侩贩夫各色人等。举凡官场酬酢,贿请关说,生意捭阖,文酒遣兴,俱在这莺声燕语、钗横钏飞的花酒碰和中进行,诸般世相,纷呈于前。《海上花列传》既非抉发黑幕的谤书,亦非劝善惩恶之作,它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的生存处境的悲悯,作家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写出了人的堕落与沉沦。它是近代吴语文学的代表!今春兄此篇文论,着重从小说写情,刻画人物的的角度分析——分析了李浣芳这个人物的功能性和符号性。论据充分,论点鲜明有力,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透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是一篇正宗的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推理的优秀文论!大力推荐!【文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412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璘        2012-04-12 16:25:34
  拜读,问候今春兄。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回复1 楼        文友:翟金春        2012-04-13 10:03:00
  感谢文璘的支持。
2 楼        文友:醒醒        2012-04-12 17:44:45
  拜读并学习
用文字挽留消逝的青春
回复2 楼        文友:翟金春        2012-04-13 10:03:52
  携手论文、论诗、论道。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