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征文☆散文】世纪末颜,歌坛魅音

精品 【菊韵征文☆散文】世纪末颜,歌坛魅音 ————怀念邓丽君


作者:秋之一叶 举人,539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44发表时间:2012-04-25 21:08:28

美国著名音乐杂志《排行榜》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邓丽君使海峡两岸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即做到了文化上的一统。”
   ——这一评价,我想是恰如其分的。
  
   (一)
  
   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秋天,那是进入大学后的第五个学期。一个周末的午后,几个同学坐在郊外的山坡上谈天。大片的树林与草地,只听到微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菊花开得正艳,天上有排成人字的阵雁飞过。一同学正在摆弄一台板砖似的黑色机器。按下按键,透过玻璃片儿,看见里面嘟嘟转动起来。紧接着,一个柔柔的声音伴随着嘶嘶的噪音徐徐飘出:“good bye my love,我的爱人,再见。good bye my love,相见不知哪一天。我把一切给了你,希望你要珍惜,不要辜负我的真情意……”
   一时大家都被这突如其来委婉缠绵的声线迷住了。谁也没有吱声,只有安静地的倾听。尽管扬声器的功率很小,但那声音却如山洪暴发,引发心灵强烈的震颤。那音调是如此的陌生,又那么的魅惑。声音似乎是从某个遥远的天国飘来的,它轻轻地拨动着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似一抹温暖的阳光,一道清澈的山泉,慢慢在心底扩散开来……
   我只能说,那种温婉绰约、欲语还休简直唯美到了极点。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当时的我像个小偷一样有种强烈的犯罪感,内心充满了忐忑不安,如同看到一株盛开的罂粟诱惑自己走向毁灭。
   声音时而飘忽,时而厚实,时而轻缓,时而欢快,将我的思绪抛向无边的迷雾里,留下的是朦胧又缥缈的惊讶。我看看其他几个哥们,从他们的眼里,我分明读出了有着和我一样的迷惑。大家都没有说什么,其实心里都明白,我们无意之中闯入了一片意识形态的禁区。树林间积着厚厚的枯叶,风一吹,它便旋转着飞扬起来,又落下去拥挤到另一处。那一条通向山顶的幽径似乎裸露什么又隐藏着什么。
   那个下午,我们反复不断地听着《千言万语》、《海韵》、《夜来香》、《采槟榔》等十来首歌,真到夕阳西沉,天空被晚霞染成血红,感觉仍未过瘾。第二天又向同学借来那台机器,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听了大半夜。醇美,令回味久久。
   后来得知,这台叫做便携式录放音机的东东,是一位同学从学校教务处借来的,教学外语用的。也是第一次知道,录音机原来可以做得这么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个秋天,我知遇了邓丽君和她的歌。
  
   (二)
  
   在上世纪中后页那个文化专制与文化狂热的红色年代,唱的歌曲也是红色的。一方面是铺天盖地而来革命榜样戏,另一方面是“歌颂型”的红歌,革命群众歌曲。歌颂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励昂扬的革命斗志成为歌曲的主旋律,“语录歌”成为最嘹亮的歌声。从出生的时候开始,一直到读高中,我们这代人耳濡目染的都是这类歌曲。
   读大学时,此种现象已有所松动,一些比较抒情的歌曲渐渐流行。听得最多的当属李谷一、蒋大为、郑绪岚、朱逢博等人的歌。李谷一的《乡恋》,郑绪岚的《太阳岛上》、《牧羊曲》被誉为天籁,蒋大为因演唱《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名声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苏小明的《军港之夜》也风靡一时,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插曲耳熟能详。但从没听过邓丽君如此“另类”的歌。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深锁的国门终于被打开了一条缝隙,文化上与港奥台的交流互动日见频繁,港台流行歌曲开始如春风般悄声潜入,并迅速占领这片曾经真空的地带,邓丽君的歌声也从“遥远”海岛踏浪而来。在那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人性中被禁锢已久的真善美终于被邓丽君的歌声唤醒,我的心底顿时像山谷里拂过一阵清爽的春风,有种难以言状的感动!喜欢,其实不需要理由。就像当初有那么多人疯狂迷恋上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只不过是在某个合适的时间、地点,那个邓丽君的声音,引发了众人的共鸣,彻底地征服了大众的心。她给刚从文化沙漠里挣扎出来的人们打开了一片风光迥异的新天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音像制品大量流入到国内,邓丽君的歌在大陆已经十分流行。市面上已开始出现四喇叭收录机。一些个体户赚了钱后,买了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显摆炫耀。那机子在堂屋中一摆,声音开得震天响,莹光指示灯一闪一闪的,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在当时,这绝对是个长脸面的时髦玩意儿,丝毫不逊现在的奔驰宝马儿。
   说句实话,我也特喜欢这玩意儿,当然并非为了炫酷。我的目的极其简单,仅仅是为了能更加方便地欣赏邓丽君那美妙的歌声,于是决定“败家”一回,呵呵。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介穷教书匠的我,囊中羞涩。我倾其所有积蓄,东拼西凑,东挪西借,才凑足了800元钱。一个星期天,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跑到公共汽车站乘车去50公里外的J市购买收录机。足足在公交车上颠簸了两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然后,又不厌其烦地跑了很多家商店,反复比较价格与性能,最终用750元钱买了台钟意的四喇叭立体声收录机。当时店家有很多走私进来的盒带,我并没多看一眼,只是弱弱地问老板有没有邓丽君的带子。老板满脸堆笑,连连应答有。我也没有讨价还价,又花了十元购买了《再见!我的爱人》、《甜蜜蜜》两只盒带。回到家里,打开崭新的录音机,小心奕奕地放入磁带。当邓丽君那纤尘不染、凄婉动人的歌声再出现时,那种满足感,很难用笔墨来形容。
   750元,差不多是我当时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那时的电子产品真的是奢侈品啊。从此,那机子以及盒带上邓丽君盈盈的笑靥和她甜柔的嗓音一直陪伴在我的左右。在长达十数年的人生光阴里,一直追随着她的身影与歌声。
   由于是走私的翻录带,播放时总伴有很大的噪音,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欣赏。不仅没有嫌弃劣质磁带音质不佳,反倒感谢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记得小时候仅在广播站见过又大又笨台式的录音机(当时姊姊是广播站的广播员)。录音机当时属严控器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老百姓是绝对不可拥有这种设备的。别说买,在乡下,很多人根本就没见过这玩意儿。既然是翻录带,包装是简陋粗糙的,黑白纸张上印着模糊的错漏百出的歌词。好在邓丽君的咬词吐字特别清晰,大多能听明白。
  
   (三)
  
   记得当初较早流行开来的邓丽君歌曲有《何日君再来》、《我只在乎你》、《甜蜜蜜》、《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等。这些歌曲在今天看来,内容并无特殊之处,应该算是健康的情歌。然而在八十年代初期,这些歌曲因为“轻、软、柔、媚”,且歌词里面充填着爱、吻等类敏感字眼,这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生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是那么地格格不入。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在一节初二语文课上,因内容需要提到了“爱情”这一字眼,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一时令我大为尴尬。“爱”似乎与“低级趣味”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那个仍然带有“一切以政治挂帅”印记的年代,这种声音一概被斥之为“糜靡之音”,听此类歌曲的人被斥为“小资情调”、“醉生梦死”。所以听邓丽君的歌仍属于“偷偷摸摸”行为,悄悄躲在家里闭门而听,绝对不敢在公众场合张扬。
   但国门既已打开,港台的流行音乐必然会像潮水一样奔涌而来,谁也阻挡不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之下就引发了一场关于“靡靡之音”的批判与讨论,一些资深音乐人更是撰文对之大加鞭挞与抨击。当时的《人民音乐》杂志将《何日君再来》描述为“这不是一首爱情歌曲,而是一首调情歌曲,不是艺术歌曲而是商业歌曲,是有钱的舞客和卖笑的舞女的关系……”并定性为“三十年代的黄色歌曲”,与秦淮夜歌等同起来,将其视作“污染精神”的“洪水猛兽”。港台歌曲的巨大冲击令音乐界产生了恐慌,担忧在这种音乐的熏陶之下,人的革命意志会被削弱。于是,《何日君再来》之类歌曲自然而然地被打上“靡靡之音”的标签。记得当年电影中,国民党反动派的留声机里传出来的就是这种“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歌声,以突显阶级敌人之腐朽没落。这场大讨论,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尖锐激烈,令今人很难想象。这是一片可等荒芜的精神文化沙漠。
   然而,有生命力东西总归是禁锢不住的。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人们很快就从不知所措的月迷津渡中醒转过来,渐渐打开了一片风光迥异的崭新天地。
   随着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步被淡化。大萧条后必将迎来新的复苏,反映到流行音乐领域,即是抒情歌曲的复苏。邓丽君歌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飘扬过海,应合了广大民众的某种情感、心理诉求。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邓丽君凭着一曲《何日君再来》,一举突破了海峡两岸三十年的隔阂与限制,无形之中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先导作用。由此看来,文化与艺术总是在某些关键节点,充当着和平使者的角色。
   也正是这种对爱情高密度的描述与演绎,满足了在红尘中忙碌奔走,长期以来人性中的情与爱得不到合理诉求,缺乏文化和艺术营养的芸芸众生对爱的渴望与期待。“在那个情感蛮荒的年代,邓丽君担起了为一个时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声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无形之中,也为迷惘的年轻一代充当了 “爱情教母”的角色,上了一堂生动的爱情启蒙课。
  
   (四)
  
   上世纪90年代初,邓丽君演唱会专辑《10亿个掌声》的VCD光碟开始风靡大陆。作为一个邓迷,自然不肯落后,在第一时间将其收入囊中。这是第一次看到邓丽君演出时的身影,她终于以鲜活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魅力。此前,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也曾无数次想象过她的音容笑貌,但总归是一种不着边际的意象。我被她盈盈的浅笑打动了,被她如诗如兰的气质打动了,被她真诚倾情的演绎打动了。只见她张驰有度,收放自如,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女子的妩媚与优雅。雍容又不失端庄的仪态与她潋滟的丝质服饰交织成一种迷离的高贵华美。至此,她温婉甜美的笑容、生动活泼的舞台形象,始与她的歌声完整地合二为一,一并留在了记忆里。那个蓄着小胡子的台湾著名主持人田文仲机警、幽默而不失风度主持风格也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又陆陆续续购进了很多的CD片,包括香港宝丽金出品的两套精选集。只要有邓丽君的带子面市,总少不了去转悠一番。
   邓丽君将歌唱视作她的生命。从宝岛之情歌第一集,到之二,之三,之四,之五,她仿佛不知疲倦,像只不肯歇停的百灵鸟一直在歌唱着。她生命的点点滴滴,就渗透溶解于她的音乐之中,就如翅膀与天空、绿茵与大地、海洋与生命一样不可分离。她一直那样孤独地美丽着、眷恋着,如一片摇曳生姿百花园,展示着春天的百般妩媚。
   她是世界通俗歌坛上的一朵奇葩。自有华语流行曲以来,邓丽君的经典名曲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广,追捧与热爱的歌迷之众,恐怕至今仍没有一个人能出其右。她一生殊荣无数,拥趸遍及东南亚和港澳台及大陆地区。有人说,在地球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必定有邓丽君的歌。这话并非夸张,邓丽君的歌声已经成为一种传奇。邓丽君热潮的历时之久、影响之大,亦已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罕见现象之一。她营造的音乐巅峰,以致后人都很难超越。
   在中国大陆,邓丽君的拥趸比比皆是。记得一次在卡拉OK厅唱歌,一个女孩子接连唱了十多首邓丽君的歌曲,且唱得颇为有板有眼。我有点奇怪,开玩笑道,你是邓丽君的粉丝吧?那女孩子笑笑说,算是吧。想了想,她又认真地补充说,自己是听着邓丽君的歌长大的。见我有点迷惑,她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原来她父亲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邓迷。呵呵,邓丽君的歌迷真是无处不在。邓丽君在大陆听众中的崇高地位自是不言而喻。2009年,邓丽君以850多万票的绝对优势力压王菲,周杰伦,老舍,金庸等人,拔得中国建国60周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头筹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中国大陆有世界上最多的汉语受众,有那么多的邓丽君歌迷,而她生前却一次也未曾来大陆演出过。我想,这也许是她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吧,也是我们所有热爱邓丽君的歌迷们的最大遗憾吧。
   夜深人静,喜欢一个人手捧一杯清茗闭门聆听,伴着几声若近若远的犬吠,细细品、静静赏从她歌声里散发出来的特质与魅力。自己仿佛置身于满世界的月光、星光之中,思绪便信马由缰,宁静而悠远。一种安慰与温情就会悠悠地充盈于心灵的角角落落,悄无声息地浸洇着生命。我似乎沉浸在了她营构出的细雨,雪花,炊烟,云河,橄榄树,原乡人的“梦幻世界”之中。
   斗转星移,光阴碎落。当我们无可奈何地随时光隧道平添了岁月的痕迹,而她的容颜却永远定格在了42岁。1995年5月8日,她因哮喘发作在泰国清迈逝世,一代巨星殒落。“神话”已不可再续,也许,这是生命中的定数。噩耗传来,我们只能心痛地慨叹:造化弄人,天妒红颜!
   “汝身去/歌息天籁/人间还余绕梁音。谁共佳/沧海桑田/惹凡尘俗世爱怜。”

共 63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她的歌声充满东方女性的神韵,她的笑容温柔得让人窒息,她在流行乐坛影响之大,作品传播范围之广,传唱时间之长,时至今日,后人都无法超越与企及,她堪称华语乐坛的经典,她就是被誉为“东方女神”的一代歌后邓丽君。时光如白驹过隙,美丽温婉的邓丽君已香消人世整整十七年了,这篇文章以一名歌迷身份,采用倒叙回忆的写作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诠释了对一代歌后的无限怀念和热爱之情,深入探析了邓丽君歌声经久不衰的历史背景和成因。文章立意高远,叙述亲切,说理自然,夹叙夹议,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唤起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有的美好记忆,好多作者亲历的情节,相信许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看了都会莞尔一笑,激活了心底久远的记忆。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的亲历,可谓以小见大,达到了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作者先从初遇邓丽君歌声写起。对于邓丽君的歌,作者可说是“一见钟情”,因为她唱的歌浸透了人性之美,旋律轻柔上口,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在“语录歌”盛行的时代,虽然是属于“另类”,被称为“靡靡之音”,但“我”还是如痴如醉地爱上邓丽君的歌,文章在第二小节,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我”用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四喇叭立体收录机的经历,说明邓丽君的歌对自己的影响之深远。文章在第三、四小节全面分析了邓丽君歌曲得以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歌曲在华语歌坛的影响力。邓丽君的歌声不仅顺应当时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而且她的歌声贴近生活,充满人性,抒发人们内心曲折幽幽,一言难尽的许多美好情感,这种情感是跨国界、跨年龄、跨性别的,它是人类情感的升华与再现,虽然她辞世多年,人们依然发自内心地喜爱她、怀念她,十亿掌声如故。文章在第五小节重点分析了邓丽君歌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她的歌声歌颂人间真情大爱,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且富有“中国元素”,雅俗共赏。加之,她完美的嗓音,淡定的台风,温婉的女性特质,因而俘虏了无数人的心,甚至造就了一个“邓丽君时代”。最重要的,她的歌声中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或者说她的温柔与真情让人无法割舍,任流行乐坛风云变幻,邓丽君似的风花雪月最终成为现代人奢侈的情感回归,以“世纪末颜,歌坛魅音”的姿态独领风骚,在时光深处卷卷回忆,卷卷珍藏……一篇唤起许多人共同回忆的怀念美文,读之,共鸣心怀。推荐给大家欣赏!问候作者!赞!【宛在水中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425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宛在水中央        2012-04-25 21:11:55
  她的歌声充满东方女性的神韵,她的笑容温柔得让人窒息,她在流行乐坛影响之大,作品传播范围之广,传唱时间之长,时至今日,后人都无法超越与企及,她堪称华语乐坛的经典,她就是被誉为“东方女神”的一代歌后邓丽君。时光如白驹过隙,美丽温婉的邓丽君已香消人世整整十七年了,这篇文章以一名歌迷身份,采用倒叙回忆的写作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诠释了对一代歌后的无限怀念和热爱之情,深入探析了邓丽君歌声经久不衰的历史背景和成因。文章立意高远,叙述亲切,说理自然,夹叙夹议,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唤起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有的美好记忆,好多作者亲历的情节,相信许多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看了都会莞尔一笑,激活了心底久远的记忆。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的亲历,可谓以小见大,达到了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作者先从初遇邓丽君歌声写起。对于邓丽君的歌,作者可说是“一见钟情”,因为她唱的歌浸透了人性之美,旋律轻柔上口,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在“语录歌”盛行的时代,虽然是属于“另类”,被称为“靡靡之音”,但“我”还是如痴如醉地爱上邓丽君的歌,文章在第二小节,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我”用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四喇叭立体收录机的经历,说明邓丽君的歌对自己的影响之深远。文章在第三、四小节全面分析了邓丽君歌曲得以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歌曲在华语歌坛的影响力。邓丽君的歌声不仅顺应当时打开国门、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而且她的歌声贴近生活,充满人性,抒发人们内心曲折幽幽,一言难尽的许多美好情感,这种情感是跨国界、跨年龄、跨性别的,它是人类情感的升华与再现,虽然她辞世多年,人们依然发自内心地喜爱她、怀念她,十亿掌声如故。文章在第五小节重点分析了邓丽君歌曲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她的歌声歌颂人间真情大爱,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且富有“中国元素”,雅俗共赏。加之,她完美的嗓音,淡定的台风,温婉的女性特质,因而俘虏了无数人的心,甚至造就了一个“邓丽君时代”。最重要的,她的歌声中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或者说她的温柔与真情让人无法割舍,任流行乐坛风云变幻,邓丽君似的风花雪月最终成为现代人奢侈的情感回归,以“世纪末颜,歌坛魅音”的姿态独领风骚,在时光深处卷卷回忆,卷卷珍藏……一篇唤起许多人共同回忆的怀念美文,读之,共鸣心怀。
一颗沉浮在凡尘的小小尘埃, 坚守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一颗属于自己的、不愿被人打扰的心,安静尚好,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宛在水中央        2012-04-25 21:33:24
  邓丽君是大陆第一个来自民间的,非官方确立的娱乐偶像。记得当年对其装扮的模仿的流行,不亚于一场革命。喇叭裤、蛤蟆镜、卷发、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弯,录音机里放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这装扮当时被视为不良青年的典型形象,然而“有生命力的东西是禁锢不住的,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邓丽君的歌声随着国门的日益开放,迅速得到传播推广。卡式录音机的流行,加快了邓丽君在民众中的普及。人们四处寻找邓丽君的磁带,如痴如醉地聆听,人们由衷地喜爱其张扬个性情感的歌声。秋叶老师在第一、二小节的描述像一幅白描,细致再现了当时人们对邓丽君歌曲的狂热喜爱程度。
一颗沉浮在凡尘的小小尘埃, 坚守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一颗属于自己的、不愿被人打扰的心,安静尚好,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宛在水中央        2012-04-25 21:56:27
  邓丽君有着得天独厚的甜美嗓音,如诗如兰的个人气质,她温婉清丽、典雅多情的歌声跨越了国界与民族,更经历了时间的经久考验,离丗十几载,她的歌声被翻唱的数量仍高居榜首,她所营造的音乐巅峰,的确后人难以企及。有多少人,是在邓丽君的歌声中憧憬爱情的美丽;有多少人,是在邓丽君歌曲的旋律中开始第一次爱恋……我们怀念邓丽君,毋宁说怀念我们心底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秋叶老师的美文,唤起了我们心内的共鸣,震撼心灵!这样的立意是高远的,用这样的视角怀恋一段旧时光的手法也是新颖独特的,且视野大气开阔。学习欣赏了!问候秋叶老师安好!
一颗沉浮在凡尘的小小尘埃, 坚守着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一颗属于自己的、不愿被人打扰的心,安静尚好,岁月静好。
回复3 楼        文友:秋之一叶        2012-04-27 08:47:51
  感谢宛在水中央的精致点评。其实文没评好。
4 楼        文友:钟声sqz        2012-04-26 17:28:47
  踏着音乐的节拍,秋大侠又登擂台。忆世纪末颜,迷歌坛魅音。 秋之一叶红,杨柳曲千枝。有七绝一首赞丽君:清歌缭绕百花和,遍地君丝碟曲多。一代歌星人已去,仙音飘月叩嫦娥。祝贺秋大侠一叶又红!
回复4 楼        文友:秋之一叶        2012-04-27 08:49:53
  谢谢钟声大哥生动诙谐的评论。
5 楼        文友:小芹        2012-04-28 20:28:58
  熟悉的年代,美妙的歌声。美文!问好!
一个游离在枯燥与浪漫之间的行者
回复5 楼        文友:秋之一叶        2012-04-30 10:04:23
  问好小芹,祝您五一节日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