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燃烧在荒原里的篝火

编辑推荐 『指间★杂谈』燃烧在荒原里的篝火 ——读箫笛诗集《情缘》有感


作者:李笙清 秀才,196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91发表时间:2008-12-31 15:03:53

小时候,我喜欢带一盒火柴,在黄昏的滩涂上烧枯萎的野芦苇。隔不多远,就会有那么茂密的一丛,点燃,然后跑向下一丛,远远地,看着那些燃烧的芦苇,夜色中如舞蹈的精灵,或猛烈,或微弱,晚风中动感十足。长大后,常常在不经意间,想起那些熊熊燃烧在荒滩上的芦苇,感觉就像伐木工人燃起的篝火,在心中发出“噼里啪啦”动听的声音,便每每有了一种难得的放松。这种感觉延续到今天,一本名叫《情缘》的诗集,摊开在我的案头,竟让我记忆中的篝火,一下子沉重了许多,深刻了许多。
   看一本书,我习惯先看整体的布局,然后是作者撰写的后记。接着是走进作品,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看下去,适时地夹进书签,划上重点符号,做些笔记,最后才看到前面的序言,了解自己对作品认知的程度。自觉学识浅陋,看到序中总结性的文字居然和我的思考有相当比例的不谋而合,才放下一颗心来。
   我与箫笛先生从未谋面,从他的作品中,我不难发现他是一位勤奋而令人敬慕的文学长者,迈过知天命的门槛之后,还有着如此宏观宽泛的创作思路,着实令人感叹。他的诗词饱含丰富厚重的感情,那是一种对人生感悟的积累,非一朝一夕所能聚集。
   看了作者后记,才知道《情缘》已是箫笛先生继《枫叶》之后推出的第二本诗集,林林总总,收入了他创作的一百多首诗词。这本诗集中不但有新诗,还涉猎旧体诗词,其中不乏象《泉州十景》这样的精品,内容包罗万象,风物、人情、游记、哲理等等信手拈来,妙然成趣,不落俗套。此外,看其作品还有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就是在吟哦山川人物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你欣赏哲思美句的同时,明白一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道理。
   感谢箫笛先生给了我拜读《情缘》的机会,一连浏览了十余天,我沿着作品总体布局的脉络一路行走,走到深处,便不揣冒昧杜撰此文,聊记一二心得,以飨湘滨文友。
  
   万物寓清理
  
   在这个部分,作者匠心独运,将一些大胆直观的比喻文字与山川风物相融合,就有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瀑布》中,作者为我展示的是这样一幅画轴:“我是天上飞下来的水/我是站立起来的河/我是挂在峭崖上的水晶帘/我是轰鸣如雷的喉//……我飘下洁白的哈达/——献给绝壁的刚直/高山的巍峨……”作者巧妙地将瀑布比作站立的河流,比作洁白的哈达,这一想象空间,充满了灵韵之美,较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类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其想象空间来说,我觉得一点也不逊色。
   在箫笛先生的笔下,万物都有血有肉,被他赋予了生命。于是,我看到燕子“远涉重洋/一年一度归来”(《燕子》)。看到小草“以弱小的肢体挑战无限/为自己争得一分空间”(《草》)。看到空调“贻人以清凉的风/自己却热得淌汗”(《空调》)。只有真正用心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人,才会让草跳起舞蹈,让露珠与珍珠媲美,在这一点上,作者可以说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把握。
   箫笛先生的诗大多短小精炼,却浓缩了很多的情节,虽以白描的手法居多,却更能彰显其作品直观坦然的一面,令人视觉所至,没有拖泥带水之感。象《天然气》这首诗,“压抑在地底下很久很久/一发火/喷出愤怒的烈焰”,寥寥20个字,直达胸臆;在《飞蛾》中,“人们对你嗤之以鼻/却忽略了你的崇高/为了追求光明/不惜身躯被烈焰燃烧”,短短四句话,将飞蛾的遭遇和它为了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勾勒出来了,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深沉的道理。
   合理运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子,是《情缘》里面的另一个特色。在《雾》中,我们看到“薄薄如纱/朦胧是你的灵感/浓浓似乳/遮掩是你的擅长”,既生动成趣,又琅琅上口,毫无晦涩停滞之感;还有“你是以假乱真的典型/你是永不凋谢的奇花/你延伸了静静的美丽/你克隆了永恒的生机//你驱走了冬天的寒冷/你点缀了春天的温馨/你体谅了夏天的炎热/你阻止了秋天的失落”(《人造花》)。一连串的句子,工整相对,象“以假乱真”与“永不凋谢”,“延伸”与“克隆”,再用“寒冷”“温馨”“炎热”“失落”等词,来寓意春夏秋冬,配上“驱走”“点缀”“体谅”“阻止”等词汇,一首诗的架构就建成了,就像一个戏台,需要各种工具来进行装饰,而合理驾驭丰富的词汇,就是箫笛作品中最好的背景。
   在这个章节中,我充分领略到了作者意味深长蕴涵悠远的魅力,常常情不自禁地陷落进去,在这里我不得不重点提到《木偶》:“号啕大哭没有一滴眼泪/哈哈大笑毫不开心/讲话不是自己的声音/唱歌不用自己的喉腔/打扮装束任由他人摆布/举手投足全都身不由己/被玩弄于人家的股掌中/却能演出精彩的一幕幕”。这些叙述平实无华,每个人在看木偶表演时都会联想到,可贵的是作者在浅吟的时候,突然提高了嗓音,如讲评书的艺人拍下的惊堂木,突然来个峰回路转,“可悲的是/人世间有些人/被当成了你/成了某些人的玩偶”,这才是诗眼所在,才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实质东西,如此一来,一首简简单单的诗歌被突然拔高,有了活力。
  
   聚散两依依
  
   诗人大都有一颗不老的心,愿意在生活中挥毫涂抹爱情的颜色。我不知道箫笛先生这些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创作于何时,但那份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和赞美,却如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让我的心上有了一种惬意的享受。
   描写爱情,不能缺少抒情,在这一点上,箫笛先生是不吝笔墨的。“你将灵感凝聚于笔端/用线条与五彩/涂出翡翠般的湖面/描出娇羞的水莲//在一簇荷花中间/我清纯又娇妍/多想,你像一只红蜻蜓/抖动蝉翼般的翅膀”(《情缘》)。在诗人的笔端,爱情是含蓄的载体,是两个人奇妙的缘分,可遇而不可求。作者有着严谨的思想,连情意绵绵的爱情,也被他打上了哲理的烙印,“夜,多么漫长/月光,苍白又凄凉/心,渴望轻抚/默默向苍天祈祷/白天长一点/夜里亮一束阳光”(《祈祷》)。读这样的诗句,我就像走在古老的栈道上,眼看前面没有路了,却忽然眼前一亮,原来,只需要再前行几步,拐一个弯,就是一条新的栈道。这就是诗歌的魅力,牵引着我的思绪,达到一种立意幽深的境界。
   箫笛先生在写这类诗作时,并没有一味吟哦那些应景之作,而是让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烘托出爱情诗的浓浓气氛。在《枫叶》一诗里,“红叶纷纷地落下/你轻轻地走来/伸出纤纤的细手/送一声:再见/我在小路上徘徊/枫叶呼吸我的悲哀//又一年春暖花开/你缓缓地走来/望着我身旁的枫树/含情脉脉/我采下一片新绿/已不再是去年的色彩”。这首诗只有十二行,语句流畅简洁,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爱情故事:女友绝情离去,主人公彷徨地在痛苦中煎熬,可就在他的心走出阴影趋于平静的时候,女友却回心转意,主人公的心情却复杂起来。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运用枫叶作为见证爱情的道具(因为枫叶亦称红叶,和红豆一样代表相思,都是爱情的信物),折射出他无奈的心理反映。这让我想起了《题都城南庄•崔
   护》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将一段相思悲剧刻画得淋漓尽致。箫笛先生的《枫叶》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在结尾的处理上,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用淡淡的笔墨,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诗中的男主人公对这段失而复得的爱情,是接受,还是拒绝,多一些想象的空间,这就像观赏一部电影,如果看到明确的结局,比如皆大欢喜,或者悲情结束,往往会缺乏回味的余地,合理地运用诗歌结构的技巧,制造出一些悬念,在这方面,作者无疑是成功的。
   古往今来,有过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留下了很多生动的诗篇。爱情,有聚有散,创作手法千姿百态,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同的视角感受。看箫笛先生的某些爱情诗作,虽然有些平铺直叙,但一点也没有破坏诗中的爱情元素,就如同我们在写作时,不管有多少文字堆积,如果没有标点符号的分隔,就不可能将这些文字分段、分句和组合。我想,这反映在诗歌上,也可谓一种感性的元素,箫笛先生就很好地把握住和运用了这些元素。
   看箫笛先生的爱情诗,最大的感受是强烈的跳跃感,往往在一段细致的描述之后,突然笔锋一转,让读者的思绪来次跨速度的定格。在《希望》中,作者这样写道:“翻开记忆的相册/浮现醉人的夜晚/月光下,我怀抱柔玉/岸柳旁,你倾吐衷言/情侣树边,你我目光对流/浮想联翩”。这就是爱的场景,平淡无奇,相信恋爱过的人都不会陌生,扣人心弦的是后面紧接着的诗句:“难道这一切、一切/将成为模糊的照片”。没有任何的预兆,作者突然设置一个悬念,让读者在感受诗意般美好的爱情氛围,其实只是主人公一段甜蜜的回忆。此外,作者借物喻人,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情节,在《杉木寄语》《星》《徽章》等诗中俯拾皆是,也是作者诗歌创作多元化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约真善美
  
   文学高于生活,而文学的源泉,也正是生活中的一滴滴水珠,汇成了潺潺的小溪,汇成澎湃的江河。看了箫笛先生的诗集,回过头来看他的人生轨迹,下过农村,当过工人,搞过供销,最后着陆于教育战线……正是几十年丰富的人生积累,让他有了全方位的人生触角,这使我对他能写出那些充满哲理的深度文字,一点也不奇怪。
   过去,我在湘滨文学网上对箫笛先生的印象,仅仅局限于他的富含哲理的诗词,觉得他的思维深邃且具极强的思辨性,想象独到,见识敏锐,发人深省。现在看了他的“相约真善美”这个部分,发现他的哲学理念非我所能望其项背,那借诗讽世的鞭挞力度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在欣赏作品深沉哲理的同时,吸收到一些饱含启迪的营养。
   说白了,哲理诗的深度,就是让读者从诗中明白一些道理。在《黑与白》中,作者说“黑/在岁月的洗涤下/渐渐褪色/透出了白//白/在时光的熏染下/慢慢变色/沾上了黑”。诗很短,很简练,看似简单的说教,其实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真善美的细微斗争,引人遐思。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角度来诠释,比方说一个公正廉明的清官,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如果不能洁身自爱,自觉抵御邪恶的诱惑,就很容易蜕变成腐败分子,这就是从白到黑的过程。能够以极小的篇幅,让读者在思考中得出N种假设,这本身就体现了哲理诗的深度魅力。与之比肩的还有作者曾刊登于《青年诗人》(《诗刊》青年版)上的《红与绿》,“红/在狂射滥炸中/流淌/她用心灵呼喊/还我和平//绿/在肆砍乱伐中/退缩/他用身躯呐喊/还我绿洲。炼句精深,雄浑大气,将战争的创伤,环保的恶劣状况一针见血地指点出来,发人深思。还有《“生活需要错误”》《公有,私有?》等诗作,无一不折射出岁月长河中那些暗礁逆流,那些与阳光极不和谐的阴暗的影子。
   点评人物是箫笛诗词的一大特色,一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在他的作品中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有古人,政治家,还有为国争光的体坛明星,这体现了作者兴趣爱好的宽泛。“语言的流沙中淘洗金子/词藻的矿藏里筛选钻石/在智慧的蓝光中提炼哲理/你的诗像朝霞一样绚烂……”(《泰戈尔》)。这首诗,笔法细腻,作者采用最直接的白描方式,截取几个横断面,就留下了一个审美的空间。
   此外,《情缘》中还收录了作者的几十首旧体词,包括观景记游、人物点评等几个方面,其中有些分别发表于《泉州晚报》和《青年诗人》等报刊,有的佳作还被收入长征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年旅游诗词》一书,说明了作者浸淫此类词作的造诣之深,对箫笛先生的词,自认为还是门外汉的我不敢妄加置评,唯恐不能完整地把握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观全篇,觉得箫笛先生的作品特点鲜明,呈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格调,这就像一堆堆燃烧在荒原里的篝火,照亮了一方前行的路。在诗歌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能看到如此阳光的诗作,说明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有心人,一个人生旅途中孜孜不倦的追求者,令人敬佩。拙文浅陋,不敢以评论为题,故冠之以“有感”,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文友、方家不吝指正!
  

共 4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箫笛先生是福建泉州人,曾经当过农民、工人、技术员、采购、供销、生产线长、厂长、教师等。人生经历都包含在其诗作之中。《情缘》是其出的第二本诗集,赢得圈内人士广泛赞誉。里面收录多首不可多得的佳作。由作者精选的几首诗歌分析,我们就可看出箫笛先生其为人为诗的情怀,令人感佩。【编辑:潇湘剑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指间微凉        2008-12-31 16:59:24
  作者讲解细致,一一剥出,问好。
2 楼        文友:吴陨儡        2015-09-12 19:50:14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