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河渭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精品 河渭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作者:杨焕亭 举人,532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14发表时间:2012-04-29 16:39:45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出,一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在渤海湾投入大海的怀抱。
   渭河!黄河母亲怀抱中最大的支流,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起步,自西向东流经甘肃天水,在凤阁岭进入陕西,傍着逶迤嵯峨的秦岭北麓,淌过苍茫起伏的黄土高原,至潼关县港口镇汇入黄河,形成了广袤辽阔的河渭夹角带。缔造了源远流长的河渭文明。
   (出学者同期声):“河渭”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里,说夸父追日,口渴了,“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这个传说,生动地描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生生相依的关系。这里的河渭,就是指的黄河与渭河。
   河渭三角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面水而居,泛舟渭河渔场,用原初的智慧书写生命的坚韧;驰骋咸阳北塬,在原始的刀弓上刻下生存的尊严,开创了由渔猎经济走向农耕文明的历史性跨越。
   翻开煌煌《诗经》,掀开尘封的岁月,感受古豳先民播撒文明薪火的光焰:“忠实厚道的公刘啊,详细察看这高原。既富庶啊又荣繁,民心顺理风气清,没人埋怨没有长叹。”。于是,就在汤汤的泾水南岸,带领族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明的圣火。
   这座坐落在咸阳城北75公里处彬县龙高乡土陵村泾河北岸山谷之间的公刘墓,“形若蟠龙”,逶逦动人,氤氲着龙的图腾。
   秦岭巍巍,嵽嵲崔嵬;秦川袤袤,沃野广畴;渭北高原,林深谷翠。《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西汉王朝立国之初,当时刘邦身边重要的谋士张良这样对刘邦说:“诸侯安定,河渭曹挽天下……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地也”。
   他精辟的阐释,有助于我们透视河渭文明与五陵原的关系。
   “五陵原”以其雄踞于河渭文化沃土的中心地带而“山川形胜”,成为河渭文化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在这方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800平方公里的古老土地上,分布着27座帝王陵墓。而它的称谓的出现却与汉代的五个帝王有着历史的渊源。
   (出学者同期声):“五陵原”因其为汉代五个皇帝陵园所在地而得名。《敦煌曲子·天仙子》中说:“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华云一片。”这应当是古籍中关于“五陵原”地理概念的最早记载。当然,在咸阳北原上分布的,不只是这五座汉陵。但是,因为这五座帝王陵墓都建有陵邑。所以,汉以后,形成了“五陵原”的地理概念。
   汉武帝茂陵,这里长眠着西汉第五代皇帝刘彻。《关中记》说:西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它宏大的规模和高度,奠定了它“诸陵之冠”、汉王朝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标识地位。
   汉昭帝平陵。西汉第六代皇帝刘弗陵的陵墓,他的青春早逝,给这位年轻政治家的生命涂上了悲剧的苍凉。
   安陵!西汉第二代皇帝惠帝刘盈的灵魂栖息地。史载他“为人仁弱”,因不满其母吕皇后的残酷政治,终日哭泣,年仅23岁,郁郁而去,把对宫廷血雨腥风的切肤之痛与它的灵魂一起埋葬在了大地深处。
   四月!春光旖旎的阳陵博物院以它文化的绰约风姿拥抱纷至沓来的游客。刘启,“西汉盛世”的开创者。他的励精图治,为他赢得了“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的美誉。
   登临汉高祖长陵, “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恢弘乐章在耳际回荡。一本叫做《三辅黄图》的地理学著作中,不无钦敬地称其为“长陵山。”山不拒寸土而见其高,“长陵山”对汉初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象征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物理高度。
   春天,柳絮蘸着碧水,写意宣纸的莽原,一天云彩,一地芳草。
   “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登高远望,千载岿然的汉陵在蓝天下站成一部凝重的史诗。它的辉古耀今的史韵,泄玉流芳的诗韵,珠玑灿辉的文韵,就在它锺灵毓秀的山水间。
   五陵原“前乘秦岭,后越九嵏”,以自西向东依次耸立的九嵕山、北仲山、嵯峨山为主体的北山山系为屏障,居高临下,雄视关中,左牵函谷,右顾天水,铺开它洒满阳光的原面。
   九嵕山,横亘在陕西礼泉县境内的一座山脉,海拔1188米,山峦起伏,冈峰横截,直刺青天。康熙字典说:“峰聚之山曰嵏”,九嵕山因其中峰兀立,周围隆起九道山梁,成拱卫之势而得名。
   九嵕山岚浮翠涌,奇石嶙峋,群鸟栖居,流泉飞瀑。一代风流司马相如用“九嵏嶻嶭”描绘它的崴磈崛奇。当他的目光顺着山势追逐咸阳原的波峰浪谷时,就陶醉在高原山势起伏,忽高忽低,连绵不绝,层迭不平,渐趋平缓的万千气象中了,由衷地发出“凌三嵏之危”的感叹。
   然而,司马相如也许没有想到,在他身后八百多年以后,一位杰出的女性把自己融入九嵕的群山万壑。《旧唐书·长孙皇后列传》载,唐太宗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新唐书》说她“性约素,服御取给则止”。她一生与唐太宗相濡以沫,虽贵为皇后,却“不愿私亲更据权於朝”,她去世后,李世民每思及此,感慨她“每能规谏,补朕之阙。”
   (出学者同期声):“长孙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值得浓墨重书的是她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提出:“死不可以厚葬,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的殡葬理念,从而引起了帝王陵墓从平地起冢到“因山为陵”的变革。她去世时,年仅36岁,唐太宗十分悲痛,尊重她的意愿,在九嵕山凿石窟安葬,陵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
   与九嵕山相比,属于乔山分支的嵯峨山更见其挺拔俊秀。五峰并立,秀丽峻峭,形似笔架,故又名笔架山。从二台山峰起以五条主要山梁向东北方向延伸,形成以东北坡为主的扇形地貌;登顶嵯峨山南眺,泾渭分明,关中平原,尽收眼底;千古史事,盈满胸怀。
   那是中华始祖点燃的人文光焰。嵯峨山古名荆山,史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铸鼎荆山之阳,鼎成驭龙升天。”这美丽的神秘的传说,曾经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为之神往,憧憬如果真地能够像黄帝那样乘龙扶摇直上九天,甚至可以抛却后宫嫔妃和膝下儿女。
   那是人杰才俊写下的江山风云,唐司马贞所著的《史记索引》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曾经在此传授兵法。而近代以来,曾经驰骋在五陵原上的民主革命骁将于右任就从这里走出。
   那是思想圣哲播下的智云慧雨。相传当年道家始祖老聃西入函谷关,曾经在这里和周至楼观台设坛说经。唐以后,嵯峨山头,道、佛竞光,氤氲山川。这面雕刻于大明嘉靖年间的石鼓,见证了它峰峦的厚重,幽谷的深邃。
   太阳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地照着北山山系;栉风沐雨的苍岭秀峰呵护着居于群山之阳的五陵原。
   五陵原“浮渭据泾”,膏腴滋美。它柔美丰腴的绰约风韵,寸土流金的郁郁华彩,卉木萋萋的碧绿晴翠,都浸着泾河渭水的乳汁。
   山因水为苍翠,原因水而妩媚。
   发源于宁夏六盘山的泾河,从马尾梁一泄而出,湍湍激流,奔涌东去,以博大的胸怀把沿途的马莲河、蒲河、黑河、马栏河、泔河拥入怀抱,行程451公里,在五陵原东部边缘陕西高陵县汇入渭河。
   高陵县船张村,泾渭汇流处。相传当年泾河投入渭河怀抱的时候,因为浑浊而不为渭河接纳,从此留下了“泾渭分明”的成语珠玑。然而,世事沧桑,今天,当我们濒水眺望,展现在眼前的却是“渭浊泾清”的云水苍茫。
   也许,杜甫“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更能诠释大自然是怎样地演绎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旋律。
   然而,“五陵原”不会忘记,是泾河与渭河的乳汁养育了这一方丰美的土地,养育了这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黄帝子孙。
   泾阳县王桥乡泾水出山口,郑国渠首遗址。秋日的阳光洒在秋玉米肥硕的叶面,蓬勃一片生机;洒在枝头累累的果实上,涂上一抹嫣红。
   这秋风捧献的沉实,让我们想起一首遥远的歌谣:“田于何处?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杈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粪且溉,长我禾黍……”
   (出学者同期声)郑国是战国时杰出的水利专家。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采纳郑国关于引泾灌田的建议,历时10年修成,命名郑国渠。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渠首位于北仲山西麓的瓠口,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
   它是一条飞跃千年的文化激流。它绵延不绝的血脉缔造了白公、李仪祉这些辉光耀目的水利之星。我们以历史的视角把淌过五陵原的“泾惠渠”视作郑国渠这部恢弘乐章的续篇。
   如果把五陵原比作一架承载着岁月宫商的琴盘,那么,泾河渭水就是这琴盘上两条金色的琴弦。从它生命的颤音中流出的是天与人、史与诗、思与在的交响。
   五陵原土被朱紫,木衣绨秀。它卷舒风云的文化邃远;铁马雄风的岁月风云;楼观磐郁的瑰丽辉煌,铺垫起它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高度。
   关于这方莽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中,说渭河在这里“东会于沣,又东北至於泾”。
   然而,那时候,它还是一方模糊的氺湄涯岸。只是到了商代,成为周王季历的封邑后,才获得了“毕”和“程”的称谓。
   人类的伟大就在于,总是以历史创造者的壮举,给世界打上思想和人文的印记。“五陵原”因为人的存在而上演着一出出风云际会的活剧。
   史载,当年周武王反对商纣王的腐败奢靡,率领大军从周原起兵,在毕原上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战役,拉开了进军朝歌,推翻商朝奴隶制政权的序幕。这场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周王朝而落幕的战争,因被毛泽东称为“是一场人民解放战争”而载入军事史册。
   然而,被泾河渭水托起这方土地真正被世界瞩目,是因为它同“中国第一帝都”咸阳那种历史的必然的关系。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踏着周人的足迹,背倚毕原,建都咸阳,任用商鞅,变法图强,经过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七代奋斗,终于由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以开放的胸襟把多元的文化镶嵌在咸阳北原上。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所到之处,都把其宫室描绘成图案,然后在咸阳北阪上仿型建造,构成了一个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的庞大建筑群,每一道廊腰缦回,每一处檐牙高啄;每一个钩心斗角,都洋溢着“秦王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的诗意。
   这些掩埋在黄土深处的瓦当残片,无言地诉说着古原的沧桑悲欢。
   而今,沐浴着千年风雨的周陵,静静地伫立在松柏环抱中,登陵远瞩,渭水汤汤,奔涌东去;汉冢巍巍,联属相望。“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就这样不无偏爱地把千古精英汇聚在五陵原上。
   它以自己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著名的儒家大师荀子曾经在这里留下了“山川险,形势峻,天才之利多”的名言。
   祖籍山东的汉代著名政治家娄敬在这里写下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的礼赞。
   唐代伟大的思想家柳宗元在他的名篇《封建论》中称其“都六合之上游,据天下之雄图,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而一位叫做乔纳森·克莱门特斯的英国人在他《秦始皇》一书中宣称:“世界的中心在黄河畔肥沃的冲击平原上。”
   这位金发碧眼的英国人用饱蘸诗情的铺叙:“黄河有一条渭河,它从山谷出发,流向高地,这就是秦国。一个从蛮荒的西部内迁的国家的封地。”
   我们注意到,这位当代的历史学家字里行间闪烁的两个关键词——“世界的中心”、“高地”。
   我们不能不为他缜密的思维逻辑所惊叹。他笔下“高地”的意象至少表明,五陵原已经不仅仅是皇家陵园的所在,而成为一个象征中国古代文明高度的“文化符号”,一个记录了历史中国怎样引领世界文明的高端标识。而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世界中心”,也许更能客观地反映河渭文明和“五陵原”在这个蓝色星球的位置。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远隔重洋的外国人用一种温暖的目光注视这片土地呢?是什么原因让他那颗跃动的心追逐着渭水的滔滔浪花,亲近这方世界文明的“高地”呢?
   请看下集:中国古代改革的制高点。
  
  
  
  
  

共 48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文思如泉,洋洋洒洒地笔调写出来一条大河的风采。从风景入手,到历史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这是我们民族的精髓,不休的灵魂。感谢作者的投稿,期待更多佳作,赏析。问候作者。【编辑:姬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429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姬宇        2012-04-29 16:40:12
  作者文思如泉,洋洋洒洒地笔调写出来一条大河的风采。从风景入手,到历史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这是我们民族的精髓,不休的灵魂。感谢作者的投稿,期待更多佳作,赏析。问候作者。【编辑:姬宇】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