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误入桃花源

精品 误入桃花源


作者:谈木人 童生,61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439发表时间:2008-12-31 22:05:20
摘要:  桃,逃也。陶潜隐东篱,是逃;颜炎居沐林,是逃;桃源先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是逃;均尚躲避追捕,是逃。故,全书仅在一“逃”字也。   桃花源,逃花源、逃哗源也,躲离纷乱喧哗的地方。又,源,原也。桃花源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逃离纷乱喧哗的。


  
   陶渊明如今已经五百多岁了。他那一觉睡得太长久,以致于别人把它当作了死亡。然而陶渊明终于醒来,他醒来之后依旧在东篱的草屋中。
   我是一个路人。我是去寻找我的一位朋友的。我的那位朋友已经没有消息许久了。
   我奔走了近半年之久,来到了这个地方。这一个地方,群山环抱,满山皆树,葱茏而苍郁;山不高危,却看不到高际。这本应是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一进这山中,竟发现环山之中尚有方圆数十里的平野。无论站在这里的任何点上,都会将平野尽收眼底。
   这片肥沃的土地,仿佛几百年没有人搭理,各种不高的草这个季节依旧竞相地生长,以示上天对它们的恩惠。丛草簇拥着一片草葺的屋宇,屋宇明显地多年未曾整修过,已经与这周围的世界融为一体了。
   我没有感到饥渴,也没有感到疲劳,但我见到这屋舍恰似见到了救世菩提一样,万分欢喜。我坚信我的那位朋友就在这里躲藏着——我的朋友,你可让我好找!
   我奔至那草屋前,果然听到人语。我便放慢放轻脚步,倾听那人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声音到这里,忽然停住了。我心中一愣:我的朋友如今怎么也想起了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的念头!于是我一边喊:“均尚,兄弟颜炎来也!”一边推门而入。
   才推开门,映入眼帘的屋内竟不似我想像中的脏乱。各种摆设均在其位,并无蛛丝灰尘将这屋子给统治;甚至完全可以说并没有蛛丝的影子,更不用说其他的东西了。只是这屋子渗透着冷意,我环顾一下,不见有热气在屋中。屋子微微地散着冰冷的檀香。
   我疑惑了。紧接着,我进了卧房。拨帘而入,见到卧房内一人盘腿面壁的坐在床上,头裹方巾,身着士服,喃喃自语,并不曾听到我进屋的声音。我唱了一个喏,以示冒犯之罪,并向他询问我的朋友的消息。他才仿佛有了知觉,然并不回头:“大梦一觉,岁月倏过。其间多少世事变换,我尚不肯问,何况所谓你的朋友?”
   我无语。他回过了头,转过了身子——并不下床。我看清了他那雪白的脸,如冬日里的冰天雪地,杀得天下肃然,包括血色。“陶渊明!”我惊叫了起来,心中满是恐惧,想要退出卧房,两腿却没了进来时的力量。陶渊明面无表情,不曾因我的惊恐而动于衷。他说话了:“你是来寻朋友的?”他的口气中分明夹杂着坟墓中的气息。我唯唯地应着。
   我们就这样来来往往地应答着,我的心竟渐趋于平静。陶渊明忽然问我:“颜炎,你竟然没有问我为何起死回生?”我已经敢笑了:“本来是想问的,不过现在是没有必要的了!”
   他微微诧异,眼中晃过一道疑惑的光。我听到他紧接着道:“我却想主动地告诉你了。其实,我一直在睡,如同死去了一般。但我能感到我的亲朋在哭哭涕涕地为我举哀,并且按照我的嘱托将我一人放在这东篱的草屋之中。这样,我便一直睡着,却是熟睡了。然而,我在睡梦中看到了这世上的分分合合、打打杀杀,高傲与谄媚、灭亡与新生。我以为这一睡便不会再醒来。前些日子,来了一个人,一个逃亡的人,为人追捕,将我吵醒。我以他会再将我带回尘世而生气,及至见了他的风度,怒气竟下去了一半。随后又见他言谈举止不俗,反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已经醒了。原先醒着的时候,有着许多志趣相投的挚友。如今醒时已是寂寞,颇想再得一二挚友,便要留他下来。他怕牵连于我,执意要走,这样,我便更有不舍之意。而他还是走了。”
   我猜想那个人是我的朋友均尚,正想问陶渊明,他却又提起另一件诱人的事情:“颜炎,你想知道我这一生中经历的最奇异的事情吗?”其实不管我应允与否,他兀自地说开了。
  
   二
  
   “站住!”一个声音从后面喊住了我。这是我进入桃源后听到的第一句话,也可以说是第一种声音。
   我把这里当作桃花源,因为我进入此地的路径与陶渊明所说的路径相仿。我沿着一条深溪上行,渐渐地近入深溪源头。忽然见到溪的一侧,距溪五十步以内皆是平地,遍布着桃树,沿岸百步之长。令我纳罕的是,其时早是秋分,而为何这里的桃花始才茂盛,连山寺桃花都比不及。我领略到陶渊明所说的“落英缤纷”之景,在那千百株桃树之下,定然也有着陶渊明的“芳草鲜美”之不虚言!
   立在舟首,我行在这深溪幽涧之上。涧水其实清澈,只是阳光不肯眷顾这里,故而,俯视深涧,往往是神黝而无他。举头上望,一连高耸的阴黛之山遮住了金乌,并且溪的阴岸,连山依曲水,仿佛进入这里一定要与世隔绝了。
   在溪上又行了一会儿,到了桃林尽头。忽然见到一个标记,极目远眺,溪边每隔不远便有标记在那里。如果那确是与陶渊明同到桃花源的武陵渔人所遗,我就不明白了:桃林已尽,那标记为何还要向着更远处指引?
   我便在所见到的第一个标记处弃船登岸,向桃林深处走去,之后像他们二人一样进入了一个豁然开朗的天地。这便是桃花源了吧,我不确定。陶渊明在东篱时告诉我:桃花源处处良田美池,且有桑竹之属。我相信他的话,然而我的眼前是一堆什么情景:乱蒿满地,杂棘丛生,可谓废池乔木。这的确是一个与方才世界不同的地方。才进入此间,刚才的阴窒之气全都一扫而空,却能感到有如夏日般的酷暑了:烈日当空,分明耀眼。这是如东篱一样的一个环山怀绕、其中沃土的地方,方圆却比东篱大上不知多少倍。
   见不到草木以外的生灵,我怅然走在源内无路的路上,且不停地嗟叹,许久才听到一句“站住”的喊声。这喊声中并不友好,反倒是万分的怒火,严厉的责备以及刻薄的问询。
   我回过身,果然见到一个人吃惊而又愤怒,满目疑惑地站在不远处,脸上瘦得只剩下表情。这面黄肌瘦的来人,头发鬅松,满身泥土——仿佛有血迹,衣衫多破烂,脚下有鞋无鞋。我难以确定这个地方了。渊明明明白白地对我说:“桃花源内,人们在良田美池之上建立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因此源内人十分好客。你若不信,有武陵人为证!”我相信渊明的话,虽然有时我们合不来,但他绝不会说谎——武陵人哪里去找?——正因为他的不肯说谎,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回了家乡,隐居在那东篱。
   我要做的是清除来人的愤怒。于是,我快步上前打喏问讯:“幸会,幸会!”我用的是晋时口音。渊明告诉我:“源内居民为避秦时之乱才躲起来的,与外界隔绝了数十代,因此还保留着秦时口音,然与晋时的出入不大!”那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与渊明学了点晋语——与当下的话出入很多——如今我已能够学有所用了。
   实际上并没有用,反而增加了来人的疑惑,仿佛要大喊且向我扑来了。难道这真的不是桃花源?
   我是要到桃花源去的。虽然桃花源是陶渊明与武陵渔人偶然所见——当时他就是喜那一岸的桃花才让武陵人停舟上岸的——然而桃源人依旧告诫他们:“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有对我说:“后来那个与我同去的武陵渔人生了贪恋之心,要做标记。我以源人所言警示他,他不听,回乡后径直告诉了官府,并自愿为官差们引路,结果迷了津渡不得还,杳无音信也!”
   当时我便问:“那么,如今你为何又告知于我?不怕桃源人的警示吗?”陶渊明摇头:“我告诉你,是因为我已知你不会去的,你缺乏冒险精神,怕一去不复返,而且你也不是贪利之人!”
   我不置可否,道:“若果诚你说,然而你我一样。如此一来,你就等于没有告诉我什么,也等于没有泄露任何秘密;而且,我敢猜测,桃源一事,数百年来如巨石压在你的心上,你不吐不快。如今你说了等于没说,心中的憋闷又没了,可谓是十二分的舒坦!”他亦不置可否,背过身子不再说话。
   但是,我要到桃花源去!
  
   三
  
   我到桃花源是寻找我的朋友来了。这大半年来,我总是不能放弃任何他可能的藏身之处。这话得从一年前说起,而要提起这话,又必须先说一下我交友的原则。我交友一向谨慎,我的朋友首先要洁身自好,爱自己。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在我看来即“爱人须先自爱”。
   我所要寻找的朋友,名叫均尚,也许是个浑名。他首先洁身自好,并且又是爱人的。然而他有一个嗜好:窃——照江湖的说法是“劫富济贫”。我不知道什么是江湖,只是担忧他的行为。我是一个不曾脱世的读书人,却将富看得不齿,因为当前的富多与官府勾结,所谓的权、利,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
   均尚从江湖中来,只看重江湖中人对他的看法。当我为他担忧时,他总是说,江湖人多取中立态度,且劫富济贫本就是江湖中的善举,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与他为敌呢。因此,均尚自以为得意,愈发的放肆,久而久之,终于出事,出大事了。
   在京都,有一朱门人家,姓徐,平日里乐善好施。这日,忽传出徐朱门家被盗的消息,而且被盗走的乃是天子所赐的“仁善金牌”。金牌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物事,金牌的被盗理所当然成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况且盗案又发生在天子脚下。天子大怒,怒及朝野,整个京都都一时间人心惶惶。
   天子亲叱官员调查此案。官员在锁定嫌疑人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均尚。经过研讨,众人以为均尚劫富济贫,实是替天子惩治恶霸,而徐朱门乐善好施,天下多有所闻,故此事绝非均尚所为。这一决议实际上将均尚排除在嫌疑人之外。
   然而没多久,却又再次将均尚列为嫌疑人,且是唯一的,不知是何缘故。有人猜测,天子见得决议后,颇觉众官员有维护均尚之意,将其等训斥一番后,固执地将嫌疑完全放在均尚身上。我知道,因为均尚以前的行为,他这次难以洗清自己了,虽然在我看来,此事绝非均尚所为。但是事实已为天定,朝廷派人在四处搜捕均尚了;可疑的是,均尚仿佛真的这样做了,一连十几天没有见到他的影子。
   这次搜捕足足展开了两月之久,捕快都是无功而返。天子愈怒,怒气经久不息。这个时候,天子的近臣为天子出了一个主意:“均尚是江湖中人,行迹诡秘,非官家之人所能找到。正所谓刚克刚,柔比柔,均尚既是江湖众人,须由江湖中人才能完成搜捕均尚的大任。”
   当朝天子,崇文厌武,向来不愿意过问江湖之事。他总是以为,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江湖作为江山的一部分,只要不过分地违法乱纪,朝廷也是不需要太过意的。因此,对于均尚的一些事迹,天子虽早有耳闻,却总是置之不理。
   这一次,天子觉得均尚做得过了,也觉得江湖非先皇时代的江湖了。天子将均尚盗宝一事看得极为严重,盗了“仁善金牌”实际上就是盗了皇家的名声。他身为皇家子孙,若对此事依旧不过问,那实际上就是纵容江湖与朝廷作对,自己百年后无颜见到列祖先皇!
   本朝开朝以来,这是朝廷首次干涉江湖之事,而在历朝也为数不多。江湖不愿插手朝廷事务,却也不愿朝廷过于干涉江湖之事。故而江湖中怨言迭起,颇有抵制之意。天子此时发了话:“朝廷器重江湖豪杰,方命尔等搜捕均尚。尔江湖众人怎如此不识抬举!此次搜捕,有不力者,灭其门派!”自来“民不与官斗”,江湖虽不屑于朝廷之举,却依旧畏于朝廷威慑力,迫不得已应允下来。遂江湖中人无不痛恨均尚,已经不顾了江湖大义,都想得之而后诛,诛之而后快;朝廷的意愿只是“仁善金牌”。
   江湖人行动了起来,如同暴风雨将至时的酝酿:暴风雨快要来了。各门各派,各路豪杰都互相鼓励:为了维持住各门各派的数百年声誉,为了让朝廷今后不再限制江湖的自由,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均尚找出来;又相互约好:各门各派从本地开始找寻,最后齐聚中原。
   由于此次的敕令是由天子亲下,因此虽然给了各门各派从未有过的压力,却实际上也给予了各派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从未曾有过的。
   自从各门派相互联络好后,这场酝酿不久的暴风雨来了。这场暴风雨并不是人们所期盼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一场洪流的到来,破坏着一切。
   天下各门派都行动起来了:无论是关东豪客,还是西山义士;不管是东南英杰,还是西南诸雄,连同着中原之上的林立各派,都行动起来了。白天,他们循规蹈矩地进深山,入老林,觅杳洞,像模像样地寻找着均尚;一到了晚上,无论有月无月,他们便如太阳沉池隐光芒一样,脱去了“仁、义、豪、杰、侠”的光环外衣,暴露出他们毫无节制的野兽本来面目——什么声望,什么门第,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形象,甚至廉耻,全都不顾了——他们开始闯宅扰民,毁庭破院,上房掘地,封井塞泉,直弄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怨言颇多。
   这样肆无忌惮地搜了近一个月,还没能到中原聚首,国家已经被他们整得山河不得一处平,百姓不得一日宁。各地各州紧急文书流水般地涌向京都这潭深湖,简直要把天子淹没其中。天子面不异色,心中已是慌乱。
   那近臣亦是慌神,怕天子将罪加身,便反客为主,径到天子近前负荆请罪。天子生性敦厚,非未降罪,反极力抚慰他。近臣颇为感动,又向天子出谋划策:“陛下,这历代皆官逼民反。我朝宽和,爱惜百姓,所以才要缉拿均尚,谁想出现了绿林逼民乱的情形。窃以为,这全是江湖人士错会了圣意。目下,陛下宜尽快下诏:一,各地官府着力安慰百姓,有不力者,革职;二,向江湖人士达明圣意,保证不扰民,与官府配合,缉拿均尚!”天子颇以为是。
  

共 16124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小说从陶潜先生的《桃花源记》的故事下笔,以古事翻新的思想进行再加工与创作。在此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同时也能读出作者的新见解和一个自得的结论。笔法熟练,脉络清晰,趣味之余是一种理念的出新,大体不错,算是灵异小说。[实习编辑:柳絮如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如棉        2008-12-31 22:07:01
  欢迎朋友继续投稿,欣赏佳作!
人生就是一场修炼!
2 楼        文友:宓胚种        2015-09-12 19:51:17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