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老戏台

精品 【江南散文】老戏台


作者:雪山灵儿 进士,6787.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7发表时间:2012-05-21 15:06:27
摘要:老戏台的曾经与现在……

老戏台,续写着乡村生活的巨变和沧桑,酸涩和艰难,欢乐和痛苦,繁荣和兴衰。
   ——题记
   【1】
   老戏台,这个曾经最热闹最吸引人最风光的地方,也会在时间的弦上弹失,落得个破败潦倒,台前冷落,寂然孤影对日对月默不作声。
   但老戏台子,依旧,没人敢对它不尊不敬,敢对它下手拆卸。这是一代又一代人思想根深蒂固的写照,宛如不能拆一座庙一样,没人敢对老戏台动一手指头。
   老戏台建于文革初期,那是一所庙宇的所在地,那庙若大的殿堂曾当作教室给学生们听课用,缘于破“四旧”,铲除封建迷信,庙寺才毀于一旦。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再是顽固不化的思想腐朽也抵不过运动的冲击力,不然,人们断然不敢也不会去拆尊神敬仙的庙宇。
   老戏台位于312国道线的边上,面向国道而立,破旧的几乎不象是戏台了,那些土皮已斑驳得看上去便有点摇摇欲坠,如今孩子们已经不敢再爬上戏台玩耍了。这在曾经可是这个村最具规模的建筑,人声鼎沸的场所,所有的红火热闹,所有开眼的新鲜事,所有那些快乐美好的记忆,都与这其貌不扬,甚至土里土气,被风雨剥蚀得苍老衰落的戏台有关。
   那天,回老家去祭奠父亲,大妹拉上我、小妹、妹夫、堂弟,非要去看看那个岿然不动的戏台,从戏台到国道线很大的一片地空旷而寂寥,就连一棵树也没有,仿佛这已经荒芜了多年。我的心瞬间变得酸楚,时光就这样将过往的繁华弃置在流年的路上,淡然无存。脑海里最深的一幕就是寂静的戏台前一排排一摞摞的砖块土坯垒砌的坐凳,那是与戏台对应的一景,那是那个年代露天戏台孤苦伶仃的陪衬,那就是戏台下的观众席,曾有一群痴情的戏迷不顾风雨不顾寒冷,只要有戏上演便早早坐候在那儿饥渴的人群,他们和那个年代一样有一个苍老的面孔,不变的是追逐喜悦的心境永存。
   如今的戏台前还存留着那层层摞摞的砖瓦土块,仿若回到从前。
   在那个戏台演绎过时代变迁的兴盛,展现过我的祖父母、父母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穷困潦倒,和他们一代代传承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诗。
   在样板戏风靡时这儿异常的火热,到处是标语口号,随处可见的大字报,戏台隔三差五地上演一场样板戏。虽是一些人们基本上耳熟能祥的内容,对于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那是生活的点缀和丰盈,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和乐趣,更是年轻人私会的大好时机。后来这里变成了露天电影场,戏台上挂一块幕布,黑压压的人群便在戏台下瞻望。
   这个戏台建设并不久远,但在我的记忆里它一直都在。戏台多数的时光是晒着太阳,看太阳斜视、直射或渐渐偏离,在一片红彤彤的霞光里,瞭望回巢的飞禽。从暧暧的阳光走近薄薄的晚风,从漂泊的雨帘下穿越,想着湿漉漉的心事,它也在柔和的月色下窥探,有一对年青人总是在它的面前排练他们的爱情史诗,一遍又一遍地演绎那段爱的纷纷扬扬,但狗的吠声渐静,夜的浓黑包裹了万物,它依然守望星空的星辰和月中的常娥,几十年她都是在这样的守望里慢慢苍老。
   老戏台给过我无限的荣光,当戏台前坐满了黑鸦鸦的人群,我的父亲站在高高的戏台,不用扩音器,他的声音都是非常的宏厚高铿。一次次的运动,一场场的批斗,不管动员群众,还是传达文件精神,所有需家喻户晓的内容,都从戏台上播散开来。父亲一直是老戏台的主角,可父亲又从未演过一部戏,倒是母亲曾在戏台上演过一个拖儿带女的穷苦女人,我也在戏台上发过言,痛斥过“四人帮”的滔天罪行。
   老戏台的主体功能还是唱戏,农历三月三,是庙会,古老的传承那就是唱大戏,三五八村的人都聚拢来,有的干脆走亲戚为由住下,人们兴致勃勃地早早准备好,便去戏台下抢占有利位置,人们紧挨着拥挤在戏台前,离开演还有好长的时间,人们嬉笑怒骂,哄哄闹闹,或是唧唧我我,飞扬着淡淡的尘土,照射着火辣辣的阳光,这一切混杂就是土戏台的味道。
   戏台的寥落只是近些年的事,因着电视因着舒适安逸因着戏台太过破旧种种原因,不知是请不来演出剧团还是人们没心思再去请了,老戏台莫名其妙地退休了,歇息在最后一道霞光收起时的迷茫里。
   爷爷,奶奶走了。
   父亲也走了。
   爱着老秦腔的人陆续地远去了。
   曾聚集在戏台前欢呼雀跃的人也衰老了。
   曾经的热爱都被现代文明给收买了。
   戏台低垂着头,沮丧地怀念,只是阳光依旧,只是月色依旧,陪伴老戏台诉说曾经的兴盛。
   老戏台,确实寂寥了,只能在时光里随风雨阳光在天亮天黑间行走。
   就如爷爷、奶奶、父亲,一直在我心中回首,在梦里云游一样,老戏台子也一样。
   【2】
   小草吐着青翠拱出土层,树枝头的芽苞也欲见饱满,阳光暧暧地柔和地照耀,农民用薄膜覆盖着植入土壤的种子,喜鹊在树枝上吱吱两声飞走了。我走在公路边上,车辆呼啸着擦过,惊悸着我沉思的心荒乱而烦闷。
   刹时问大妹:怎么不走水沟旁的小路?大妹愕然片刻,便嘲笑般地瞟我一眼:唉,你以为还在那个年代。变迁。水沟早已被水泥的“U”沟替代,那还有我心中那条郁郁葱葱为我报春容我从青草的嫩芽看到秋草的枯黄,直至在寒冬间看羊啃食。突然心中非常想念那条水沟边的小路。那是我背上书包上学常走的路,那条路上有春的影子。放学的我,总是和小伙伴们触摸小水沟边刚吐出的绿芽芽,天天在小草间寻寻觅觅,寻觅绿茵里的甜美。寻觅,为着祖母心中早春的一点绿意。但我掐一把鲜嫩的苜蓿或苣苣菜黄花菜递到祖母的手上,祖母定是高兴的眉开眼笑,将它摘净洗涤后下锅,每个人的碗里便都有了春的色彩。那怕一朵野花开放的惊喜,都不会错过我的眼睛。春花烂漫时节,采集一束野花插进花瓶,拔一捆马莲拧成跳绳,捉一只蚂蚱捧在手心,看一只蜻蛙伸长了舌头逮虫,一切有趣的事情都在水沟边上欢笑。
   水沟里的水总是清清浅浅,我们可以轻松地跨到对面,有时水沟的水满满地外溢,我们就在水沟边踯躅徘徊,多希望有一座小桥帮我渡水,眼瞅着快要迟到了,这时身体高大一点的虎子总是挽起裤筒下水,将愁绪满怀的同伴一个个地或抱或背到对面。水中的冰茬刚刚消融不久,彻骨的冷,虎子打着寒噤和我们一起奔向学校。
   每天我们都要经过戏台,戏台用它苍凉而安祥的眼眸注视,我们也仿若经过主席台一般与它点头问好。
   【3】
   关于老戏台的故事,有很多,都很有味儿,是那时人们寂寥的生活里最有色彩最有嚼头甜甜淡淡酸酸涩涩苦苦咸咸的滋味。如今,可有味儿没味儿那都是久远的事了,一如风雨剥蚀的戏台,那些五味杂陈的往事被风挂在树梢消融在时光的深处,谁还能记得,它曾经的繁华。
   风暧暧地吹过来,阳光小心地照耀着戏台前面。戏台两边各有一间房,平日里那是医务室和药房,那是我小时候常去的一个地方,每次打针刘大夫总是笑盈盈地哄我,不哭,就给我一个小药盒。那时物资相当贫乏,就那么一个小纸盒,也让人爱不释手。刘大夫是那儿唯一的大夫,脸上总是盈溢着笑容,他什么病都看,后来给他配了一位护士姐姐,她只是短期培训后上岗的,村民们有个头痛脑热都去那儿。他们是拿工分的大夫,但比起农民来,可也是人们深深为之羡慕的工作,倍受人们尊重。可是某一天,如一场风吹过一样,医务室总是相伴的两个人,在戏台的房间演了一处最真实的剧,一时间纷纷扬扬,人们说他们俩如可如何,怎样的亲密或是缠绵。作为孩子的我并不懂得,只是不久刘大夫夫妻争吵,刘大夫在后面追,他追得越紧他爱人跑得越快,他眼睁睁地看着爱人跳进了大口井,在水中挣扎了好一阵,等找来了救助的人,可她已没有了呼吸。刘大夫可以镇定自若地救人于危难,可对于危险中的爱人他却方寸全乱,究追不舍。假如他不要追得那样紧,兴许爱人还有机会犹豫一下,徘徊一阵,给自己一点时间考虑一下,也许会停下脚步,会留恋蓝天和大地,还有她的孩儿,她不会就那样不顾一切地奔向绝望。可他救爱人心切,想保留原有的美满,必竟覆水难收。刹那间,就是永决,爱人永远也听不到他的忏悔,或是根本就不想听他忏悔。
   那个年代这样的风流,是飞蛾扑火,或是自掘坟墓,谁能抵挡暴风骤雨般的肆虐,那一身的泥污怎是用水能彻清。
   他无地自容,她也一样无地自容,舌头低下压死人,教她如何面见天日。
   老戏台如它演绎的剧目一样,也演绎生活中真实的苦痛。再后来那个姑娘静悄悄地没有鞭炮声没有唢呐声没有一个婚礼便嫁给了一位有点残疾的男人,远远地离开了。刘大夫也变得迟钝而恍惚,没有了曾经的笑脸,人们看他时仿佛他的脸上爬着一只苍蝇一样,令人有点不再信任并产生一种莫名的厌恶,仿佛他的医术和他本人一样的拙劣,渐渐的看病的人少了许多,只他一个人孤独地守着老戏台,再后来他受不了那样的寂寥,更受不了人们鄙视和不屑的目光,加上包产到户,他回家侍弄他的土地了。
   【4】
   曾经我们是非常喜欢那个戏台的,每在放学后,拉扯上几个最要好的小伙伴,藏在戏台的凉快里玩扑克,当阳光照不到戏台时,我们便知道必须得回家了。
   其实我的父亲是最惦记老戏台的,关于老戏台的辉煌和衰败,生活的起起落落就如他脸上慢慢爬上的一道道细纹一样,书写着他在全村这个中心地带的辛劳,父亲可以改造成片成片的荒地,但他改变不了戏台;他可以让土地上郁郁葱葱,丰丰硕硕,可他就是不能让戏台呈现出斩新的姿容。因老戏台是一种传统,一种根基,一种久远的思想,它焕发过热情和浓郁馥丽的乡村生活气息,但它也深深地孕含着祖祖靠靠遗流下来的风俗民情,就在如此开放的今天,人们依旧破解不了心中那丝丝缕缕关于一些封建糟粕的桎梏,就如人的血脉里从出生就置入了一种对祖先的思恋一样,总要有一点东西承载这份思念。戏台斜对过已有楼层高耸,和这戏台对峙,宛如曾经与现在并不遥远,可又仿若从时光的隧道穿梭过来一样,从祖父的盛年、父亲的青春走到如今我的不或之年,它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风韵,只是苍老的如风中的秋叶。
   【5】
   戏台旁边的村委会和曾经的小学相连,只用一道铁门隔开,对于这个我成长的地方,变得已没了曾经一点点的痕迹,但我的欢乐、喜悦和儿时的幸福,都还在这片土地上存留。
   突然想起那位只有一条脚的同学,他拄着拐杖走路蹦跳不亚于我们健康人,他调皮捣蛋是有名的,就如他有别于同学的身体一样出众,总是搞一些恶作剧,让老师难堪或下不了台。他仿佛从来没有因自己是残疾人而不快或是痛苦过,也许我没有体悟。他是那样活泼快乐,有腿没腿他都一样的灵活,也没见他要谁帮忙,他好像什么事都能自己做。因着特别的闹腾,给别人的感觉他是健全的。初中毕业后我几乎没再见到过他,多年后一次与母亲闲逛,竟走到了他的门前,他笑着招呼,显得很是客气,他的妻子只有稍稍有一点残疾,走路有点跛。他与妻子就在村委会旁边开了一个修理部,丰衣足食,夫妻和睦,幸福而安乐,一如他从不在意自己有残疾一样。可这次相见我却从他的脸上似乎看到一些特别的异样,他客气里还暗藏一丝羞愧。那一刻我心中忆起一次在教室他将别人传去的蓝球用拐杖敲击过来砸在我的头上,当时就将我砸晕了。还有一次他将黑版擦续满了粉笔灰放在门框上,我一推门便瞬间像个土人一样,他本是在戏弄老师,不想我最后一个进教室让我给撞上了。这都已是往事,见到他我真的好高兴,象久别的亲人一般,忆起许多那时的美好和开怀。
   母亲告诉我他参加了全国残运会得过冠军,人也特别的谦虚,修理手艺好,待人又热情,和媳妇关系特别融洽。
   突然间有点感动,能忘记残疾,坚强地如常人一样自食其力,拥有一份幸福和愉悦,真的是生活静好。
   这次我多想再见到他,和他好好聊聊天。妹妹告诉我他前几年就搬到兰州去了,常参加训练和比赛,为了方便。
   妹还说:前些年他时常问起你,总说有好多事对不起你。
   其实在他的眼眸里,我能读懂一些情愫,那时他百般与我过不去是因他更在乎我,每见到他那双炯热的眼神便知,也读懂他在我的面前有丝丝的自卑,他一向的不在乎身残而快快乐乐却因我让他总在告诉自己是残疾人。
   我并没有记恨过他,但也没有安慰过他,给过他那怕是一点无望的温暖。在我的心里他不是一位残疾人,是一个坚强的伙伴,一位充满喜悦的人,只是过于贪玩过于顽皮而阳光的男孩。但我知道他想到我时在他心里他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无法与我相提并论的人,他只能仰望我,更缘于那一班学生就我们两位同学到县城上了高中,这对他兴许望尘莫及,因他的身体也总是遭遇拒绝,比我们少了好多机会,所以后来的他渐渐少了许多儿时的自信,生活的磨砺让他变得谨小慎微和客客气气,变得远没有曾经那样胆大而桀骜不训,倒是多了几份沉稳和内敛,甚或是女孩样的羞涩。
   如今,知道他生活的很好,而且从没有依着别人,总是感到一种融融的欣喜和慰藉。
   【6】
   村委会门口的宣传栏里,粘贴着五好家庭和最孝儿女的照片。在农村老人多半与儿女一起生活,孝顺不孝顺,和睦不和睦,幸福不幸福,都要看有老人的家庭对待老人如何?妹妹指给我看二伯一家的照片也在栏内,瘦削的二伯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容,两边坐着儿子儿媳,他们的脸上没有要照像时的喜悦,坚硬着表情杵在那儿,一如生活中他们从来就没有多少笑脸一样。我觉得好笑,也不知是怎么选出来的,就上了全村的孝敬栏,别人我们不知,相信他们都是孝顺的。可二伯,生活的凄惨,老了的薄凉,对儿子儿媳的隐忍,兴许就是因为老人总是忍让着,不与之争不与之闹,外人也就不太知情,总以为日子能风平浪静的家庭便是和谐的温暖而幸福的。
   近日,二伯病人好几天了,整夜整夜的睡不倒,小女儿来看,二伯怕她走了自己连口水也喝不上,或是死了也没人知道,拉住她不让走。第二天她看父亲那样痛苦便叫来了姐姐们拉上父亲去医院,可儿子在后面恶狠狠地一句,拉走了就不要再送回来。其实一个冬天二伯一直住在大女儿家中,只是天渐渐暧和了才送回来。健康时老人跟着儿子他们下地干活,七十几岁的人了他们干多久,老人也得坚持干多久,后来病了一干活便喘个不停,老人就只能在家中做做家务。他们反对老人与别人聊天,好似担心他说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老人只好不出门。有时他们很晚回来,侄媳给端一碗饭过去,可他们要是看见了,骂得老人抖缩着手对侄媳说:“别再送了。”说着已是泪眼朦胧。住院二十多天,女儿轮换照顾,儿子每天去看一下就走了,也不交一分钱的医药费。可出院了他却拿了票据去报销,也不问是谁交的钱。女儿们为不让父亲生气只好忍气吞声。
   生活的真实并不是宣传栏中的那般美好。
   我们在老戏台前留了一张影,虽说荒凉而突兀,但却能看到我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影子,还有时光深处的快乐年华,还有祖先的印记。
   就让老戏台在记忆里年青。

共 573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看了作者的老戏台很是让人感动,那一幕幕回忆,栩栩如生的在在读者面前展现,说起老戏台,便让人给它盖上了时代的印记,在岁月的洗刷下渐渐衰退,令人如此回味无穷的戏台演绎过时代变迁的兴盛,展现过祖父母、父母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穷困潦倒,和他们一代代传承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诗。作者给我们讲述老戏台的故事是那么的津津有味,那时的美好令人开怀,真的让人难以忘怀,二伯的家境让人失望,正如作者所写老戏台如它演绎的剧目一样,也演绎生活中真实的苦痛。因老戏台是一种传统,一种根基,一种久远的思想,老戏台,续写着乡村生活的巨变和沧桑,酸涩和艰难,欢乐和痛苦,繁荣和兴衰。一个戏台不仅点缀了那时无聊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快乐。文章是用文字记载真实的人生,恬淡从容的笔调,叙述往事,行文流畅,往事在作者的笔下历历在目,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笔间流露作者很好的文字底韵。倾情推荐阅读。问好作者。——竹叶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522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竹叶儿        2012-05-21 15:07:06
  看了作者的老戏台很是让人感动,那一幕幕回忆,栩栩如生的在在读者面前展现,说起老戏台,便让人给它盖上了时代的印记,在岁月的洗刷下渐渐衰退,令人如此回味无穷的戏台演绎过时代变迁的兴盛,展现过祖父母、父母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穷困潦倒,和他们一代代传承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史诗。作者给我们讲述老戏台的故事是那么的津津有味,那时的美好令人开怀,真的让人难以忘怀,二伯的家境让人失望,正如作者所写老戏台如它演绎的剧目一样,也演绎生活中真实的苦痛。因老戏台是一种传统,一种根基,一种久远的思想,老戏台,续写着乡村生活的巨变和沧桑,酸涩和艰难,欢乐和痛苦,繁荣和兴衰。一个戏台不仅点缀了那时无聊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快乐。文章是用文字记载真实的人生,恬淡从容的笔调,叙述往事,行文流畅,往事在作者的笔下历历在目,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笔间流露作者很好的文字底韵。
2 楼        文友:竹叶儿        2012-05-21 15:08:34
  祝创作愉快,问好姐姐!
3 楼        文友:雪山灵儿        2012-05-22 09:08:09
  叶儿好!辛苦了,很喜欢你精准的美按。祝福!
4 楼        文友:浪里飞梭        2012-05-23 23:07:31
  戏台上下的生活哪个更为精彩?戏里戏外的人生,哪个更真实?值得人们永远思考。
无欲则刚,无心则静,无求则富,无为则成。一叶浪尖过,心平路自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