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万村万树”在沈阳

精品 【江南散文】“万村万树”在沈阳


作者:阿娜尔古丽 进士,935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67发表时间:2012-05-30 02:38:53

【一】
   辽宁省和科尔沁沙漠是邻居,这个邻居是不讲邻居感情的,它不守规矩,它越过它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界,硬闯进了辽宁省,把辽宁省的很多县的广大地区作为了它的领地,而且它还不罢休,它正在以每年三十米的速度大踏步地前进,直接逼向中国的老工业大城市辽宁省的省会沈阳。昌图县、彰武县、沈阳市的康平县,都成为了科尔沁蹂躏下的沙漠重灾区。辽宁省、沈阳市以及风沙重的市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与沙漠的斗争,但是效果不佳,斗争的结果,科尔沁仍然迈着它坚实而可怕的步子向辽宁省的那几个县市挺进,大有不吞并辽宁不罢休的样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采用国家和私人共同参与的方式,使治沙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不足以阻挡沙漠的入侵,更不能把辽宁省区域里的沙漠消灭。因为这种以县为主的植树造林,始终没法解决一个问题——没有形成阻沙带,防护林与防护林之间有着很多的断裂带。所以,辽宁省在“十一五”开始,就提出了全省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计划,最先实行的就是在辽宁省的区域里建立一条完整的森林阻沙带,也就是“1000公里长、7公里宽的禁止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系统建设工程”,这个工程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是“辽宁省绿色长城”,也称作“千里绿色屏障”。辽宁省把这个工程做为省级重点工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限期完成。沈阳市也积极投入到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如今也只是一道风景的摆设,成为了人们旅游和感慨的地点。而辽宁省的这一工程,是中国治沙的典范,是世界治沙的典范,是让辈辈代代受益的工程。它真正挡住了科尔沁,任凭它怎样地咆哮怒吼,它就是没法再进入辽宁省的区域里。如今,这个工程已经成功,它有效地改变了整个辽宁省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风沙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辽宁省的眼光是长远的和智慧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的。
   有专家说,科尔沁沙漠是人为沙漠,是人类在这个地区的生活中过度放牧和开垦形成的。是的,很多沙漠地区出现的考古遗址都告诉我们,沙漠不是天生的,是人只顾不断地索取而不保护不对绿地进行“保健”造成的,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好的时候过度透支,以致过早地让身体成了废品一样。辽宁省的昌图、彰武县、康平县,在历史上都是水草丰茂之地,甚至成为皇家牧场,那是何等的丰茂和荣耀,现在它们却都半沙漠化了,而这变化的时间并不长。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看看在大力植树造林以前,这些地方的树,这些地方的沙丘,我们就都明白了,就是只管索取,而不去绿化。就是在植树造林行动开始之后,这些地区的一些人不但不参与行动,还在想着破坏……
   有一篇研究性学术文章《康平县土地沙漠化动态遥感研究》非常清楚科学地介绍了康平县成沙漠化而且正在更加沙漠化的原因,科尔沁沙漠对康平的侵略有三个方面,陆地上它“通过22个风口,以每年30米以上的速度向境内推进”;在水上,“九条发源于或流经科尔沁沙地的河流,将大量泥沙运载至康平境内形成沙源,每到雨季,洪水泛滥,河水夹带着泥沙漫出河堤,冲进农田,形成新的沙地”;在空中,“由于康平县风多风速大,每当大风天气,沙乘着风向着更远,更广阔的地域携带,降落,造成土地沙化”;康平先的半沙漠化对周围地区的危害,“康平的沙漠化土地,作为主要扬沙源之一给辽宁中部地区特别是城市群造成极大的沙尘危害,同时对景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一系列破坏性的影响”。 沙漠的形成原理就和人的身体伤害原理一样,人的身体好的时候就过度地透支,一直到身体成为“废品”才想着要修复,可人的身体一旦成了“废品”,那是很难修复的。与身体不同的是,我们这些半沙漠地区甚至沙漠地区是可以成为绿地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做,集中一切力量去做,就一定能成功,辽宁省的两条千里绿化长廊工程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说明。
   竺可桢先生很早就在他的《向沙漠进军》中告诉我们沙漠是人类的“敌人”,既然是敌人就是可以战胜的,竺可桢先生也研究了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护林在防沙方面的作用而且对防护林的培植方式提出了建议,他说:“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对沙丘的进攻,竺可桢先生也提出了建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在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粒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上面两文章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沙漠侵占绿地的方式,更从科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树才是降伏沙漠的最有力武器。这些研究,也从科学的高度证明了辽宁省的绿化工程是造福于今天的辽宁,是造福于千秋万代的工程,是一种具有长远眼光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工程。
   今天,值得我们高兴的是,辽宁省的植树造林已经给沙漠和沿海地区带了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效应,沈阳市市民的感受,就真切地表现出了植树造林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告诉了我们辽宁省和沈阳市建造的“绿色长城”的永恒性的价值和意义。
   走在沈阳市的大街小巷,随便问几个市民,他们的反应都让人惊讶和高兴。在2002年时沈阳市城区的沙尘天气多大十六次,市民们出行都要围着纱巾,不带纱巾,那沙扑得脸生疼,回家洗脸,洗下的全是浑浊的泥沙;每一次沙尘天气一来,阳台屋子里面都铺满厚厚的沙尘,沙尘一过,市民们都要花费大力来清扫这些“不受欢迎的客人”。而现在的沈阳市民好像没有感觉了,因为,沈阳市的天空蓝了,沈阳市城区的沙尘天气到2010年全年只有两次,而且2009年一次都没有出现过。用纱巾的时间少了,纱巾就由市民的宠儿成为了弃儿。市民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永远不再用纱巾,这个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与康平县小城子乡相邻的是内蒙古通化市长胜镇公河来村,这两个地方之间隔着一条阻沙带,带内是康平县,带外是公河来村。公河来村的村民非常羡慕小城子乡的农民,小城子乡的土地一开化了就能立即播种,因为他们那里被绿化树林带保护着,小城子就像摇篮的孩子,想睡就睡,想醒就醒,一切都无忧无虑。而通话那边的农民要等到风沙过去了才能播种,不是风沙听命于他们,而是他们不得不听从风沙的命令,通话还是科尔沁的奴隶。
   就是这些已经能说明植树造林的好处了,足以说明这条“绿色长城”给沈阳的好处了。康平县的变化,沈阳城区天空的变蓝,都与辽宁省在“十一五”以来以集团军猛攻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的工程运动分不开的,没有这个工程,植树造林就形不成共识,就形不成强大的力量,就没法在几年的时间之内建成千里沙漠绿化带。就可能成为以前一样:治,年年治;年年治,沙化年年重。要控制住沙漠,必须在几年的时间之内把大面的树和草培植起来,人是没法给沙漠打消耗战的,人打不赢消耗战,就像一个徒手的人战胜不了老虎一样。从上面几篇研究文章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沙漠的扩张是不等我们的。
   在辽宁省的总体规划和大政方针政策下,沈阳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辖区内建立起了阻止科尔沁沙漠的绿化带,这条绿化阻沙带长三百四十八公里,宽一公里,经过康平、法库、新民、辽中四个县市。非常喜人的就是,在辽宁省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这些沙漠县市的绿化带联成了一个整体,没有再给科尔沁的风沙留下“大门口”,这一点是这条绿化带最值得我们铭记的地方。
   【二】
   阻止了外来的风沙,不等于自身就没有问题了。沈阳市内那些风沙地区和半沙漠化地区,地表裸露还很多,自身的泥土沙化还很重,因为公民素质的问题,也还存在着破坏绿化林的行为……不仅沈阳市的沙化区域是这样,其他沙化地区也面临着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是彻底征服消灭沙漠和土地沙化的隐患,必须解决。辽宁省的眼光不仅长远而且细腻,他们把问题想透彻了想周密了,他们在建设这条沙漠“绿色长城”的同时,又提出了其他绿化工程,而且都作为省级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是:“1400公里长的滨海大道绿化工程,1700万亩的大范围造林绿化工程,‘万村万树’绿化工程,300万亩自费退耕还林工程,160万亩整治‘小开荒’还林工程,封山禁牧工程等。”在2012年辽宁省的春季造林绿化电视电话会议上,赵副省长明确提出了辽宁省的绿化“十大工程”:“一是全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全部完成剩余的389.6万亩建设任务;二是阜新200万亩经济林建设工程,今年完成造林67万亩(含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剩余47.5万亩),三年完成200万亩;三是‘小开荒’还林工程,全部完成160.8万亩‘小开荒’还林;四是坡地绿化工程,全省坡地绿化任务297.4万亩,今年完成造林109.3万亩;五是围栏封育工程,完成围封面积13.2万亩,新建围栏里程528公里;六是闭坑矿生态治理工程,完成5万亩的治理任务;七是生产矿生态治理工程,今年完成治理任务1.2万亩;八是道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工程,今年完成治理任务3.4万亩;九是墓地坟地整治工程;十是‘万村万树’建设工程,创建200个省级绿化模范村、110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而陈省长在会议上,对“万村万树”工程做了强调:“在农村要大力推进绿色村庄建设,让村庄都在绿树掩映之中。”陈省长指出:“今年是‘大干四年,绿化辽宁’的最后一年。”曹元厅长的话已经对“万村万树”工程做了很好的解释:“通过推动‘万村万树’绿化工程建设,每个村种植1万棵树木。”曹厅长还用简洁的话解释了建设“万村万树”工程的两重意义:“加速改善我省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农民人居环境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些工程如果保质保量地实施,沙漠还能在辽宁省的何处落脚?我们可以说辽宁省提出的“万村万树”工程是智慧和责任的表现,对细化和加密风沙地区的树林是一种有力的推进,对无风沙地区,则是一种行为和理念的促醒,是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善的有力促进。同时,“玩村万树”等省级绿化工程的建设为各个市县的绿化行动给予了各个方面的有力保障,使各个市县能甩开膀子大搞绿化,正因为这样,辽宁省的这些绿化工程才都进入了漂亮的尾声和巩固深化阶段。
   沈阳市非常漂亮地抓住了这一“绿化”机遇,有效地细化着辖区内的绿化建设工程。这个章节里,我们重点去看看沈阳市在辽宁省“万村万树”工程的指导下进行的村屯绿化建设。辽宁省“万村万树”建设工程的首期目标是,“重点要创建200个省级绿化模范村、110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沈阳市是首批进行“万村万树”工程建设的市之一。
   这“万村万树”工程的提出,还与这沈阳市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是几年前的一件事。那天,沈阳市市长陈政高、林业局局长赵奎礼、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陪同一位领导在沈阳市的一个村庄视察走访。当他们走到一个村庄的时候,那位领导人说这个村庄的建筑特别好,如果让他们栽些树那就更加完美了。曹元厅长看到村庄里各家的房前屋后都有空地,便对赵奎礼说:“如果每家栽树一百棵,那么这个村子大约栽一万棵树,树苗我们提供,树归各家管理。结了果子,随便让它们主人吃,或者赠送亲朋好友都可以,这样不但美化了村庄,还让农民一年四季有水果吃。”赵奎礼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启迪,于是第二天就开始了行动,每个村庄植树平均在一万棵以上。而且,当时就策划出了沈阳市“万村万树”工程的草案:
   “1、按照省委‘大干三年,打一场植树造林人民战争’的部署,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适地适树,造管并重,全面实施村屯绿化工程,为沈阳市农村发展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村屯绿化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原则;坚持政府组织,部门配合,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各级政府投入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转包,转让入股;坚持所有权与处置权相一致的原则,村屯的护村林和街道两侧的造林间伐和皆伐由区、县政府和种畜场审批,但必须保证按时补栽。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
   3、按照‘穿裙子、扎带子、装瓤子、建园子’标准,每个村屯必须营造护村林、村内街道两侧栽植行道树、房前屋后及休闲广场进行植树绿化。每个村屯绿化必须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整地、统一树种、统一胸径、统一苗高、统一栽植。”

共 15333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读完阿娜尔古丽的这篇报告文学,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感动,被辽宁省和沈阳市那轰轰烈烈而持久的造林运动感动,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感动,同时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的那种民族责任感感动,为他们造林绿化中的“民本”思想感动。这些感动归结为一点就是一种理念:绿化要“远望”,就是要看得远。辽宁省和沈阳市在绿化中的“远望”,就是他们非常清楚绿化在阻止沙漠扩张和改造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的幸福指数上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他们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看到了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看到了绿化建设是需要持久性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坚持下去,绿化不是短命的“政绩”和“面子”工程。在报告文学中,他们的“远望”表现就是他们的具体行动,就是他们的十年规划和“十二五”绿化规划;就是一个又一个生态绿化工程,这些工程使辽宁省和沈阳市的绿化越来越细,越来越普及。他们看到了绿化工程中“植”重要,“养”的更加重要,只有尽责的科学的“养”树,才能真正达到“万村万树”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才能真正形成林木绿化的生态效应。绿化也要“顾前”,就是处理好绿化过程中的“眼下”事情,解决好“眼前“矛盾,在报告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辽宁省和沈阳市解决好了建设和绿化的矛盾关系,把矛盾转化成了“相生”关系;保证了参与植树造林和养林者的正当收益,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食,他们怎么去做其他的事情?就这篇报告文学提到的内容而言,不能保证林农的正当收入,他们眼前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他们怎么顾得了将来,怎么去参与植树造林?在植树造林和养林的力量汇聚上,把植树造林和养林发展成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全民运动”,自觉运动。这篇报告文学既有对辽宁省大视野的描述,又有对村民小院落的描写;既有理性的管理经验的总结描述,又有生态建设参与者的情感描写,使报告文学大气中不失细腻。好文,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53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30 07:50:46
  这篇报告文学,分作三个部分,有大视野的叙述,有小院落的描写,把沈阳的“绿色村庄”和“花卉村庄”建设的情况做了清楚具体的描绘,把一场轰轰烈烈而持久的绿化大战写了出来。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30 07:55:46
  【辽宁省的绿化“远望”】辽宁省是站得很高,而且看得很远的。中国的沙漠省份不只是辽宁,但是像辽宁省这样花着这么大力气来治理沙漠,却是不多的。报告文学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绿化愿望。
  
   (1)战胜沙漠,才能获得生存之地,才会有发展之地。报告文学通过一定的篇幅讲述了沙漠危害人类的特点,讲述了辽宁省境内的风沙推进情况。报告文学引述竺可桢对沙漠危害的说明,引述《康平县土地沙漠化动态遥感研究》一文的研究结论,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不大量大规模短时间地建立起绿化林带,辽宁省内的风沙会越来越严重,沙化的区域范围还会越来越广。昌图、彰武、康平,由牧场而成为半沙漠地区,原因就是没有树。报告文学也介绍了这些地区一直不断地植树造林但效果不明显的现实,剖析了造林防风沙不成功的原因,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辽宁省建立没有缺口的防护林带的价值和意义。
  
   报告文学通过对沈阳市民的采访案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防护带发挥的作用,首先是沙尘天气,2002年多大十六次,而2009年没有,2010年只有两次,这组数据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风沙已经严重威胁辽宁省会沈阳,二是沙漠阻沙带起了作用。报告文学还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就是阻沙带内外的农民的不同感受,通话农民播种得等风沙过去,看老天脸色;而林带这边的辽宁省境内的村庄,只要土地一开化就可以进行播种,一个林带之隔,却是冷暖两重天。这个故事,再一次生动地说明了辽宁省建设千里锁沙大屏障的巨大意义。
  
   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讲,上面的事例很好地说明了环境恶化生存的艰难,更不要说发展了。作为风沙灾区的昌图、彰武、康平,如果不治理好沙漠,这里的农民靠什么来发展?靠什么来脱贫致富?显然不可能。报告文学讲述了小城子村的情况,这是康平县的一个风沙最重的村子,它变化后的情况也很好地证明了只有治理好沙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道理。小城子村锁住了沙漠,他们有环境和条件发展自己的经济,所以这个科尔沁的“风口”村竟然成了全国的“小康之村”,这是很多土地肥沃的村庄都达不到。
  
   报告文学讲述的这些情况,都有力地证明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远望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智慧,是为风沙地区的村民着想的智慧,这种智慧里包含真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责任感。
  
   (2)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环境幸福感。
  
   只有钱是不是幸福?看看我们的现实,那么多有钱人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修建别墅,这是为什么?现在的房地产也大打生态招牌,为什么?城市人都在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居所。那农村是不是就不需要呢?报告文学集合内容需要,引述了古诗句,这些诗句写出了古人的生态理念,就是要有绿树。辽宁省政府从科学的角度看到了良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森林和林木覆盖率,看到了农村益林地块的大量荒芜,果断提出了“万村万树”的工程项目。这种眼光是长远的,也是省委省政府远望智慧的体现。
  
   报告文学讲述了几个村子的情况,特别讲述了那个“牛屎”村的情况,这使我想到了中国南方许多农村,大量发展养殖业,可是生态环境建设却被忽视,他们发展的结果和腰截子村一样,钱是挣到了,可是人也就被牲畜粪便的臭味包围着,养鸡场、养猪场,都成了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脏乱差的现象普遍了。这样差的环境,怎么引来“金凤凰”?沈阳市政府的眼光是看得很远的,他们果断地提出了在建设“绿色村庄”的基础上建设“花卉村庄”,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报告文学例举了沈阳市的几个绿色村庄,表现了老百姓对建设“绿色村庄”和“花卉村庄”的积极投入,介绍了他们在美化后的环境中居住的心情和感受,他们的行动和感受也说明一个问题,农民对优美居住生活环境的需要。另外还有一点,很早就有文章专门研究分析了森林覆盖率和农业产量之间的关系。沈阳市政府和辽宁省政府一样,还看到了一点,大量植树积蓄的木材资源的巨大经济增长点。从作者其它章节的描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绿树覆盖率达到科学的角度,它不光是改变人的呼吸环境,而且也改变植物的生存空间的情况,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语文教师
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30 07:58:04
  【辽宁省沈阳市绿化中的“顾前”】上面说了“远望”,下面说说“顾前”的事情,“顾前”就是要顾到眼前眼下的事情,辽宁省和沈阳市都非常好地做了这一点。
  
   (1)保证工程参与者的收益。辽宁省和沈阳市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大量的力量参与,而力量能否参与,就是看有没有马上的收益问题,有了收益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报告文学介绍了沈阳市“万村万户”工程建设的管理方式,涉及到了植树管树问题。我们走进报告文学,就会看到这里面对农民对承包商利益的保护,保证他们在工程参与的利益所得。同时对树苗养护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每种措施都保证护林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沈阳市政府“顾前”看得很准,摸准了民心的脉搏。衣食有忧,他还有心情植树造林吗?造林是一项工作,是工作就应该获得工作的报酬,这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
  
   (2)满足百姓发展经济的意愿,把绿化和庭院经济结合,也就是农民可以在“适地”的前提下选择果树品种。报告文学讲述的那个孤寡老太的故事,一个老年人,竟然热衷于庭院经济,就是因为,她也想吃到“葡萄”,这一年老人的庭院果子卖了八千元。这个故事从一个角度说明,“万村万树”工程如果脱离了农民的收入意愿,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都没法让农民参与到植树和护树行动来。沈阳市政府顾及到了眼前的“民心”。
  
   走进我们的南方农村,我们就会发现田埂没有树,地边没有树,如果地边的树遮住了土地,那这树的死期就到了,而起死得很悲惨,被很多农民故意借燃烧秸秆的机会给活活烧死。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树没有与农民眼前需要的“实惠”结合起来。
  
   我们再看南方许多农村推行退耕还林,很多农民并不理睬,为什么?这与地方政府的错误做法有关系,他们强迫农民必须种什么树,而不允许农民种果树。农民会有积极性吗?很多农民栽上了就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而报告文学结尾部分引述的几个村庄的建设情况,几个村民代表的故事,都表明沈阳市村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
  
   这一对比,我们知道沈阳市政府的“顾前”同样是充满智慧的。
  
   (3)节约植树,反对“高价买绿”,节约成本。
  
   这又是沈阳市政府“顾前”的一种表现。沈阳市政府首先分析到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发起之后的树苗情况,肯定有种苗商饭会趁机抬高苗价,这有几个危害,一是浪费造林经费,二是可能给一些官员以腐败机会。沈阳市政府还考虑到了植树还要养树,所以植树造林不仅“植树”才要钱,“养”树也钱。所以,只有控制住“高价”买绿现象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资金到位。报告文学里讲到了沈阳市在采购种苗和植树工程的情况,农民能自己种的自己种,政府给予补贴;不能做的公益林,采取招标和投标的方式。报告文学讲述了沈阳市林业局通过招标方式节省了庞大资金的事情。这都是节约造林理念的很好体现。
  
   (4)保证树苗的成活率,这是赢得民心的关键。
  
   沈阳市的绿化工程,可以看着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也可以看着是民生工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面子工程太多了,因而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骗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情况,结果赢得了老百姓的许多骂声。沈阳市政府知道,要不被老百姓骂,就得让树活。
  
   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报告文学的描述里揭示了沈阳市政府的做法。产权责任明确,承包责任制,实行“三包”的奖惩制度等等,这些措施都在保证农民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和护林活动中。赢得民心,需要保证树的成活率,就需要强力的养护措施,否则树死得多没人管理,就会被百姓骂做“败家子”。政府形象受损,要再推行工作就难了。沈阳市政府很好地顾到了眼前的这一关,而且花大力在树的养护上。
  
   从报告文学讲述的情况来看,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的“远望”“顾前”都是多么可贵可敬呀,都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届政府,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就应该坚持为百姓办实事,而不是牺牲百姓和国家利益来买“帽子”。
语文教师
4 楼        文友:杜晨夕        2012-05-30 23:21:43
  抗争沙漠是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目标,一条阻隔黄沙的绿色长城因为大家的努力正在一点形成。
媒体工作者,文学社团单行道社团负责人,现任中国作协旗下公司文学编辑。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