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走进江南碗窑村

精品 【天涯散文】走进江南碗窑村 ———我向往的古村落连载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1534.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32发表时间:2012-06-01 22:09:13

碗窑村,顾名思义是烧制碗的村子。在江南,有这么一个古村,这是一个坐落在浙江苍南桥墩境内一个山区里的村子,村子偎依山间,四处绿树和翠竹紧环,制作碗的旧窑仍在,它是抱着独特而闻名。
   村子内有数百年留存的古民居,村里的古陶瓷生产的窑与窑址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村里靠近古窑遗址边不远的古庙、古戏台亦在,古村被誉为江南“延伸百余年的制瓷历史博物馆。”
   初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进村,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总会让人觉得有一种悠悠的古音乐在耳畔响着,这是古村的脉,连接着幢幢民居,脚下的石板已亮得像是在油里浸泡过的一样,在阳光下闪烁着亮。
   村里的景观也许有点独特,除了古色古香的古民居,还有建于清朝初年的吊脚楼。这些楼依山傍水而立,大都是二层楼,很有湘西一带吊脚楼的民居特色,阳光明媚的日子,二层的小木楼像一个个仙女屹立着,它们摇响着历史的风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地排列在山地四周,仿佛又像一条朴实珠链上点缀的饰物,古拙而又美丽。踩着脚下的石板路,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寻找昔日热闹非凡的风景。
   头顶的层檐,依然敝开着遮蔽风雨的瓦头。似一位位岁月的女神抬着头,似在沉思,似在娓娓道来,讲述着碗窑村的历史变迁和风雨故事。古村落中有300多间明末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容貌还是原汁原味的浙南闽北特有的畲乡风格。吊脚楼连接幢幢楼屋、平房都顺坡拾级而筑,大都木质结构,而且房子的档次也比较高,这大概与当时这里的经济状况与百姓的生活水准有关。
   潺潺的溪水从山腰环绕着,流经许多家院落。没有溪流经过的房子,屋前也安置了土制的竹筒流水,就像是给每户人家送来了天然的“自来水”一样。可以说,这是古村人们生态之居的典型。
   称它为碗窑村就是和碗搭界,这里产碗的历史悠久。碗窑旧称为蕉滩或蕉滩碗窑。相传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有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蕉滩时,被当地的上好土质资源等条件吸引,毅然定居下来,重操起原籍制碗的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他们依山建造了碗窑,开始烧制青花陶瓷,很快获得成功,一举在南方闻名,享誉东南亚。
   碗窑村落虽不大,但由于碗窑的发展而兴盛,碗窑最兴旺时有18窑之多,烧制时,山道四周的烟囱里飞烟滚滚,在山间升腾起一道道袅袅烟雾,像条条烟龙在绿色的山地上化开,升上天空,变成各种图案,成为烧窑难得的一景。当然,那时烧的大多是木碳等,一年下来燃料惊人。由于烧窑有利可图,小小村子竟吸引了40余姓前来聚居,人口最多时达4000余人。
   碗窑人秉传祖业,默默地沉醉在这样的山里,埋头精制做碗。那时,村里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每年年头,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烧出的碗除了供应江南和国内,还有许多远销东南亚等地,供不应求。村里虽然有龙窑18条,但由于要货的人又多,有的商人为了利益又屯足货,甚至一住半年不走,可见生意之兴隆。
   碗窑村地处偏僻山区,生活显得简单寂寞,但村里的文化底蕴却十分浓厚。为了留住众多的客人和手工艺人,让他们空闲生活有情趣,村里特地兴建了大戏台。而且在半岭和下窑各盖一座。戏台对面又盖了三官殿,建筑工艺十分精良。三官殿里大大小小的藻井多达13个,每进入一个就会觉得这些门井形状各异,无一类似。藻井层层描绘人物、诗词、花草……还绘有十二部当时盛行的古戏文。这里的戏班子演艺精湛一流,他们常常会串连一起,在演出中化真功夫,甚至还用上了真刀真枪。据介绍:当时演出战争戏时,这边台上演员激烈打拼,那边台观众直擦冷汗。最后忽闻一声怒喝,会见长矛刺去,可以准确地刺下对方演员的耳环,其演艺是多么精彩,真是险象环生。这样的演戏,在碗窑村历久不衰,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碗窑村的古屋檐是很有特色,它们的相挨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孩童放学回家时,如遇天上突来的大雨,只要贴着屋檐走,从村头走到村尾,回到家身上不会沾上一点雨水;夏日太阳暴晒,檐下凉爽无比。古时,村里一到天黑时,碗窑村就点灯了,豆黄色的菜油灯轻轻地摇曳在每家的每扇窗口,望上去,层层叠叠,错错落落,像星星在眨眼睛,甚是美丽。
   如今的碗窑村里的青年大多外出,进城的,打工的,村里只留下几十位居民。随着时间推移,那种历史沧桑感已渐渐远去,但是古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在山村萌芽时的遗迹还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研究者前来考察观光。虽然这里的粗碗不再,但浓浓的古风依然。村里有几座空弃的小院落,院子里的野草高过膝盖。也许这里的一切记忆已渐渐地成为逝去的历史。
   如今的碗窑村只剩下最后的一条龙窑,这窑比起当年的碗窑要现代化多了。村民们进进出出,只是断断续续地在烧着耐火砖,似乎是为了证实这里是古代的一个窑村,仿佛是似留着一道昔日繁忙的风景。看着这道风景,忽然想到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先生说过的话:窑是这个村的灵魂,窑停了,碗窑也就失去灵魂。他由此提出的古村碗窑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
   村里还保存着碗窑的作坊。走在小道上,会看到老农民坐在古老的屋子里在为游客演绎古老的制碗手艺,四周围满了人,随着老人巧手的揉捏,似在捏着古老的希冀。当然,你也可以动动手,试着做个碗,成功失败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践行一次制碗的快乐。
   整个碗窑古村落外观很美。从玉龙湖对岸望去,只见村伴窑,窑伴村,祠堂、庙宇、戏台、客栈、古窑及古民居并存,是一个典型的小山城般的古村靓影。
   在碗窑村游走,与静谧相伴,与小路上的山花相伴,与纷飞的蝶群与土鸡土鸭为伍,使常居住在城市中早已变得芜杂的心灵,在这里会得到净化与抚慰。看看碗窑的古迹,就会被窑村的众多历史故事吸引而畅想无限。深深地呼吸山里的空气,会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山美、水美、艺术美的风景里的人……
  
  
  

共 23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论多么不起眼的地方,在沁香老师的笔下总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总能变得厚重和沉甸甸。老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老师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善于感悟到别人感悟不到的美好。老师更有着无比精致的语言,无论怎么表达都恰到好处。文章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推荐欣赏。——玉树临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602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灵散步者        2012-06-02 09:57:07
  欣赏佳作,问好!
真是就是我的标签。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2-06-02 10:20:43
  谢谢玉树临风的美评!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3 楼        文友:萍铭        2012-06-02 11:25:14
  很喜欢玉树临风编辑对沁香一瓣老师的精彩评语,他的观察敏锐细腻,他的感悟经典至深,他的语言朴素而美妙,他是文字的精灵,他是朋友们的良师益友。欣赏佳作,祝福老师更多精品。
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2-06-02 19:48:41
  谢谢萍铭评论。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5 楼        文友:江雪        2012-06-03 17:27:23
  这么美的地方让人向往。
诗歌爱好者 博客:http://hi.baidu.com/shanto%BD%AD%D1%A9
6 楼        文友:庞广龙        2012-06-04 07:32:55
  。欣赏佳作,祝福老师更多精品。
流浪汉。五十年代末出生,壮族,插青,公务员。系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员文学创作协会作家诗人,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中国当代诗歌协会会员,有千多件作品在全国各地报刊发有30多件作品获奖;出版个人专集2部……
7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5-12-15 14:36:43
  看这样的文章总是很感动,多少人羡慕城市的高楼大厦,多少人厌烦乡村的土路和泥泞,可是那些写在记忆上的袅袅的炊烟和依依的杨柳风景呢?那碗窑里曾经的辉煌和笑声呢?那遗失在历史风烟中的繁华呢?记得前几日下雪,我驱车飞驰在家乡的高速公路上,厚厚地大雪曾经凸显了山村中那些十分有形的屋顶,有的屋顶陡峭些,有的平缓些,我曾那么慨叹:再过几年,还会在雪地里看到这些茅屋吗?城市的高楼和电梯正在吞噬着他们的身躯,越来越多的人拥挤进了城市,这些茅屋能承受多少年的风雪雨霜呢?我到底是喜欢城市的高楼还是乡村的炊烟呢……不觉间,泪水似乎迷离了眼睛,一边是古韵,一边是时尚,我更喜欢什么呢?如果现在让我入住一座古色古香的宅院,我愿意重新去过之前的岁月吗?我离得开用网络看世界吗?……
馨语馨愿
回复7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5-12-15 21:17:27
  谢谢馨儿研读。问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