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散文】每逢端午倍思亲

精品 【酒家*散文】每逢端午倍思亲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2发表时间:2012-06-05 17:10:53
摘要:端午节快要到了,我想用我的文字,记载下那些熟悉的、记忆中的美好时光。

一直觉得,外国人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实在是太多了。好像每个月份,都能数出那么几个传统节日来,而且,每个节日,都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风俗习惯,让好奇的老外想要不停地探究,而又摸不着要领。
   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节日一般都是使用农历的,端午节也不例外。农历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名字:解粽节、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重午节、天中节……
   既然它有一个名字叫“解粽节”,那么,理所当然的,端午节就和粽子有着不解之缘。
   “民以食为天”,这话真是一点都不错,中国人对于“吃”,向来是当作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来考虑的。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时令小吃,比如:除夕夜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团、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端午节,就应该吃粽子。
   我查过资料,据说,最早出现的端午节时令食品,是一种西汉的名叫“枭羹”的东西,《史记?武帝本纪》注有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不过,这种食物估计太过怪异,至少如果现在端一碗放在我的面前,我是不敢大块朵颐的,所以,后来竟没有流传延续下来。一直到近晋朝,粽子夺得头筹,成了端午节指定食品,而且,一传,就传了千年,流传到了今天。
   所以,端午节是属于粽子的,这一定没错。记得外公外婆还在世的时候,对于端午节包粽子,是极其看重的。
   也许,外国人很少能真正理解,这种用粽叶包裹起来的糯米,对于中国人有着怎样深远的意义。据说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这恐怕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了吧。中国人对于墓葬向来是十分重视的,而陪葬品中,居然有粽子,这更可见中国人,对于粽子的热爱。
   外婆总是在端午节之前好多天,就开始准备包粽子了。江南的粽子,做法十分复杂。外婆总是要把粽叶在清水里浸了又浸,洗了又洗。光清洗还不够,粽叶必须要放在锅子里煮过,然后又用凉开水浸泡,让它变得更软、更韧,才可使用。而米呢,普通的米显然是不行的,因为黏性不够,包粽子,要选用糯米。外婆总是把糯米仔细地淘洗,小心翼翼地挑出里面掺杂的砂子、稗子等异物。
   如果是包肉粽,那就更加复杂了,因为,糯米要用酱油浸渍,酱油的用量多少,搅拌得是否均匀等等,都直接决定了粽子的口味是否可口。
   做好了准备工作,就要正式开始包了。我总是好奇地想要帮忙,外婆也不阻拦,让我把手洗了又洗之后,把袖子高高地挽起,坐在小板凳上,于是,我就开始模仿外婆的动作。
   外婆看了看淘洗好的糯米,捏了捏,此时的糯米已经在清水中浸泡了很长时间,外婆把各种馅料都准备好,放在了旁边备用。然后,就开始包起来了。
   只见她拿起泡好洗净的三四片粽叶,卷成圆锥形的筒,然后先放入一些糯米,然后又在上面放上准备好的馅料,比如赤豆啊、五花肉啊、红枣啊等等。不过,要注意的是,一般的粽子,放白糯米就行了,只有包肉粽的时候,一定要放用酱油浸泡过的糯米。放完了馅料,她又在上面铺盖上了一点糯米,然后就使劲地用筷子压了又压。最后,把粽叶盖上去,缠绕成形,用牙齿咬住绳子的一端,把细绳缠绕上去,扎得紧紧的。不到一分钟,一只漂亮的粽子就这样包成了。
   我看外婆干得轻松,于是也跃跃欲试,可是,轮到我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首先,粽叶怎么都不听我的话,摆不成那种好看的形状,这个,可比幼儿园阿姨教的折纸,难多了啊。
   好不容易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导下,把粽叶叠好摆齐了,我又发现,原来,放馅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一开始,糯米就放多了,等我把肉放上去的时候,发现已经撑得满满的了。于是,我只好把肉先夹开,在糯米上挖出一个小洞,然后想把肉块硬塞进小洞去。谁知,弄巧成拙,我使劲太大,筷子从两张粽叶之间的缝隙中穿出去了。我慌忙把筷子拔回来,却又用力过猛,于是整个粽子都散开了,里面糯米全部都掉在了盆里。
   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以为外婆一定会骂我了,可是,外婆却没有。她哈哈笑着,把我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好,然后笑呵呵地从我手中接过那几张已经被我折腾得皱巴巴的粽叶,在水里重新浸泡一下,然后重新叠放好,放在我的手里,手把手地,帮我包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只粽子。
   我的小手,被外婆的大手紧握着,外婆的力气很大,把粽子包裹得十分密实。外婆语重心长地说:“粽子啊,一定要裹得紧,裹得紧啊,才不会散开。那怎么才能裹得紧啊,就是要认真地裹啊。”
   是啊,所以,也许就是这样,所以,包粽子,也会被人说成是“裹”粽子吧。看着外婆认真的模样,我学到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
   包完了粽子,下一步当然就是烹煮了。外婆把包好的粽子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大锅子里,里面加上了清水,清水没过了粽子,煮啊、煮啊,一直煮到清香味飘入了我的鼻孔,就大功告成了。
   然后,就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步骤了,“吃粽子”啰。
   外婆包的粽子,总是既好看,又好吃。可是,再看看我包的那些,就不一样了,还真有散开的,看来外婆说对了,做什么事情啊,都要认真,谁让我刚才嘻嘻哈哈的,只顾着玩儿了。
   外婆总是把最好的粽子留给我们,可是,我刚才包坏了的那些,却都被她稍微加工一下,吃进了自己的肚子。外婆总是这样,最好的东西,她会留给我。
   听外公说,古人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总是会比较各人解下的粽叶的长度,长的那个就是胜利者。于是,一场有趣的比赛也在我们家展开了。虽然被烫到了手,可是,我还是坚持要自己剥粽子,每次都弄得手上油腻腻的,连脸颊上都沾上了黏黏的糯米粒。
   可是不管怎么比,最后胜利的,总是我,现在想来,一定是外婆为了照顾我那小小的自尊心,故意在粽子上做了记号,把粽叶最长的那只,分给了我。直到现在,回忆起全家团聚的欢乐场景,我都忍不住会笑出声来。
   最后,吃完了粽子,你可别以为就这样就结束了。对于外婆来说,还有一样重要的工作,没有做呢。那就是,她会把我们剥下来的粽叶,挑选完好的那些,清洗干净后,晒干,用纸包起来,留待第二年继续使用。
   现在,看着便利店门口粽子摊旁边那些扔得满地都是的粽子叶,我就会想起,我那勤俭持家的外婆。
   如今,粽子的种类越来越多了,除了传统的白粽子、鲜肉粽子、豆沙粽子、赤豆粽子以外,更多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种类涌现了出来,比如什么桂圆棕、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
   不过,我心中最爱的,还是外婆亲手裹的粽子,因为,那其中,有暖暖的亲情。只要感受到了那份情意,即使是什么馅儿都没有的白粽子,吃到嘴里,也会有一种特别的甜味。
   中国人如此爱吃,端午节怎能只有粽子这一样吃食呢。外公外婆的老家是在浙江海盐,在江浙一带,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以外,还要吃“五黄”。这恐怕不是全国各地都有的风俗了吧,所谓的“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在我的记忆中,这样的风俗被淡化了,外公外婆只保留了吃咸鸭蛋的习惯。而且,一到端午节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一只红丝线编成的小网兜,在里头放上一枚大大的咸鸭蛋,挂在我的脖子上,让我玩够了,再吃掉。
   我特别喜欢吃咸鸭蛋的黄,每次都是一口就放进嘴里。外公外婆总是笑着说我傻,然后递给我一碗水,怕我齁到、噎到。看着我笑嘻嘻的一脸满足的样子,他们也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除了粽子以外,端午节也是属于菖蒲、兰草、艾叶的。端午节又叫浴兰节,据说每到这个时候,古人都要用兰草汤或者是艾叶来沐浴,门上也会被挂上菖蒲或者是艾叶。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每到这个时候,外公外婆就会准备好热气腾腾的洗澡水,让我痛痛快快地嬉水。当然,在我小时候,要买到兰草很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外婆也有办法,她会在我的洗澡水里滴上几滴花露水。于是,洗完澡的我,神清气爽,浑身都散发着香喷喷的气味。
   端午节是属于少女的。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我听说,邻人日本,有三个传统的儿童节,被称为“三五七”,其中“三”和“七”是属于女孩子的,而“五”则是属于男孩子的。“五”,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端午节。而且,他们的端午节,定在了阳历的五月五日,因为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所以,端午节就这样理所当然地送给了男孩子。据说,到了那一天,大街上会挂满了鲤鱼旗,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颇有点“鲤鱼跃龙门”的意思。我没有亲眼见过,不能相见其中的胜景,可是,我总觉得,中国人,把端午节,分给了女孩子,是正确的。
   每到端午节的那天,我总是很高兴。爸爸、妈妈会带我上街玩,买新衣服。可是我却更想去外公外婆家,到了外公外婆家,他们会把我打扮得像小公主那样。穿上纱裙子、红皮鞋,最重要的,是外婆会拿出一盒放了好久的胭脂,在我的眉心点上一下。于是,我就从一个普通的小丫头,摇身一变,成了美丽的小公主。
   最后,外婆总是会郑重地拿出一只亲手缝制的香包,挂在我的脖子上。
   没错,端午节是属于香包、艾人、艾虎之类的小玩意儿的。这些,恐怕是我那个年纪的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东西了。
   我总是捧着那个精致的香包,仔细地看了又看,在上面,可以看到外婆那细密得不能再细密的针脚。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会闪现出外婆带着老花眼镜,捏着细细的针线,眯缝着眼睛,一针一针,小心翼翼地为我缝制香包的场面。
   香包是用碎布头和五色丝线缝制成的,那一针一线,有着外婆对我的深深的怜爱。里面总是放着不知是什么的香香的东西。外公告诉我,那里面放的是香料。
   《岁时广记》中提到过:“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那里头还说起过一种叫做“蚌粉铃”的东西,“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岁月变迁,香包里放的东西,也在变化着,从一开始那用于吸汗的蚌粉,逐渐发展成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等,直到现在,发展成了装有香料的香囊。据说,香料的配置十分复杂,是用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等多种中草药调配而成的,所以,具有驱虫强身的效用。
   而香包本身,也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具有观赏性了,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艺术品。可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当年外婆亲手为我缝制的香包,那里头,带着暖暖的亲情,是我今生永远都忘不掉的。
   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总是要纪念几位伟人的,端午节,就和屈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着很多的传说故事,我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知识,都是来源于外公外婆,现在想来,他们一定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给我灌输着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端午节,是属于故事的,是属于屈原之类的故事主人公的。我还记得,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外公就会搬着两张小凳子,放在弄堂里,跟我讲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每年一个,不多也不少。故事从自比兰草、高风亮节、投身汨罗的屈原开始;沿江号哭十七个昼夜,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的孝女曹娥;含冤而死、化为涛神的春秋吴国忠臣伍子胥;误食雄黄酒,化成蛇形吓死夫君,又仙山盗草、水漫金山的白娘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外公的口中娓娓道来,又牢牢地扎根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值得回忆一辈子的珍贵记忆。
   除了这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外公还跟我说了很多有关端午节来历的知识。恐怕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端午”为什么会叫“端午”的吧。外公告诉我,所谓的“端”,就是“开始”的意思,所以啊“端五”就是“初五”的意思。
   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抢白说:“那,应该叫‘端五’啊,学校老师说,应该写成‘午’,不是‘五’。”一边说着,一边用小手在外公的大腿上写着字。
   外公则哈哈大笑,抓住我的小手道:“老师没说错,不过,外公也没说错啊,这个按照历法啊,农历的五月,就是‘午’月。”他一边说着,一边抓着我的小手,在我自己的大腿上写划着,弄得我很痒痒,咯吱咯吱地笑了。看见我笑了,外公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长大后,我翻看了很多古籍,《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荆楚岁时记》也说,因为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知道,外公是正确的,他用他的睿智,潜移默化地教给我知识,并培养我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而外婆呢,到了端午节晚上的时候,她总是把我抱在膝盖上,轻轻抖动着,哄我入睡,嘴里喃喃地哼着端午节的谚语,什么“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什么“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什么“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于是,我在外婆的哼唱中,甜蜜地进入了睡眠,结束了美好的一个端午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重阳节的。不过,也许对于中国人而言,所有的节日都一样,都是用来表达血肉亲情之间的羁绊的,都是用来表达游子的思乡的,都是用来表达儿女的思念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在不断地迁徙中,足迹遍布了五湖四海七大洲,但是,共同的节日,却成了连接我们彼此的、剪不断的纽带。
   端午节,又一个端午节即将来临,我在人间,思念着已经远在天国的外公外婆,浓浓的亲情,是永远都不会变的。每逢端午,倍思亲。

共 531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优美真情的散文,写出了风俗、也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亲人无比思念。散文细细描述了如何制作粽子,那些繁琐的步骤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清晰自然,让不会做的人也一目了然。其后作者在文章还详细地描述了关于端午节的一些来历、节日里的风俗、物品,让人大开眼界。而透过文章本身,我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那些依偎在外婆身边做粽子的场景、那些依偎在外公身边听故事的往事历历在目,才是作者内心里最无法忘却的思念。这种亲情的思念,让人在不经意间会泪流满面,一种深深的痛缠绕心间,无法摆脱。散文情感细腻,描述得很真实感人。不错的散文,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605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