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远路不须愁日暮

编辑推荐 【江南散文】远路不须愁日暮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14发表时间:2012-06-08 19:06:44

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这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全诗用字精炼、遣词有致、对仗工稳、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以第五、六句呼应第一、二句进行叙事,第八句照顾第三、四句进行言志,情与况合,志与景寓,是清诗之中的上乘之作。把这首七律按照文义结合题目译成白话,大意如下:
   已经五十岁了居然到处沦落失意,感念着自己的一事无成。驷马跨隙般的在时光飞逝中过度此生,却又像是浮萍漂流。知道路还很远,也就不须为当下的日暮发愁了。于是,年华老去的最终期待,只是按照最初的寸衷,盼望黄河能清、天下升平。常常跟随黄鹤飞翔在山中的影子。习惯听那青骢马离别于边塞的鸣声。抬起眼睛看见皇家陵园以及京城,依然是旧有的国度。或许,人生的现实价值,就是在于钟鸣鼎食这种显赫气派之中将名声四处闻扬的尽可能争取。
   应当说,有建功立业的“可能钟鼎一扬名”的追求,是件好事。但为了这种追求,愁于当下之日暮,那就显得急功近利了。路途之远,又岂在一朝一暮。因此,“远路不须愁日暮”,是一句极具份量的警策。
   民国时期,有一位大文人,曾以“远路不须愁日暮”为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立场,尽其一生,不曾歪曲。他就是胡适。
  
   胡适,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氏,生于一八九一年,卒于一九六二年。他四岁识字,五岁入学、丧父,十四岁订婚、接触新思潮,十八岁主编《竞业旬报》,二十岁于华童公学执教国文、考取留学美国官费生,二十二岁发起政治研究会,二十三岁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二十四岁被选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二十七岁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结婚,提倡文学改良,发起白话文运动,然后在文坛、学界成为深具影响的头号大文人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对文、史、哲、古典小说、古典文献、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禅学、红(红楼梦)学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从胡适的生涯来说,他一直都是不疾不缓不卑不亢的从容自若,以改良为主张而坚持,不向逆境屈服,不向权贵低头。对于当局,敢于直言:“明明是男盗女娼的社会,我们偏说是圣贤礼仪之邦;明明是赃官污吏的社会,我们偏要歌功颂德;明明是不可救药的大病,我们偏说是一点病也没有,却不知若要病好,须先认有病;若要政治好,须先认现今的政治不好;若要改良社会,须先知道现今社会实在是男盗女娼的社会”。与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互相尊重,“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为了民主自由,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军阀。在人们狂热地嘶喊着革命的旋风中,依然保持理性思维,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在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台湾)总统之时,劝谏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他的劝谏、提议不为蒋介石所接受。他只是个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
   蒋介石曾对胡适作出评议:“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中国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书中评议:“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今年,我从元旦开始,一连三日静听二胡名曲《病中吟》,不由感慨横生。此世比于大病,而发吟者有谁?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吟声?是愤是痛还是悲?悲,可以鉴。痛,可以醒。愤,却是毫无益处!纵然愤世嫉俗,又何济于现实?却是以愤以嫉,徒增逆反之况,而致乱象更多!在乱象中,又有几人是冷静的坚持者?而对于诸多乱象,难道还嫌乱得不够多吗?
   《病中吟》,曾经被作者刘天华(生于一八九五年,卒于一九三二年)命名为“胡适”,意思是:人生该何去何从。虽然,“胡”乃“何”之意。但当时胡适先生名气甚大,刘天华怕人们会把这首二胡曲当作是针对胡适先生的,他也不想让人们误会他要借胡适搏名气。最后,他将这首二胡曲定名为《病中吟》。
   二十多年前,邻村有个会拉二胡的比我大了二十多岁的姓林的朋友,说他最喜欢的二胡曲,第一是《病中吟》,第二是华彦钧(阿炳)的《二泉映月》,因为,《病中吟》这曲子只能仅属二胡,《二泉映月》可以由别的乐器演奏。记得,一九九零年的中秋之夜,我和他邀来了七八个朋友,借了艘不大不小的船儿,划到村外三条小河的交汇处泊住,一边喝茶,吃些菱角、瓜子、花生,对着无月无雨的夜空盼望明月,一边听他拉二胡,曲子是《二泉映月》。我很想听《病中吟》,但他说拉不好,《病中吟》是二胡技法的极致,他以前多年中断了二胡的练习,荒废了许多。我们在船上逗留了三个钟头,再在他家小坐,各自“赋诗”(当时我们都是未谙诗词声律的学诗者)。有个四十岁结婚只二年就在二年前离婚的姓蒋的朋友写了“今秋明月羞相见,吾捧清茶愁万千;恨别蓬莱落尘埃,先知先觉亦徒然”,虽是不合格律,但文意很好,令我难忘。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被一种风向刮得一蹋糊涂的文学、艺术正经过十多年的重新生发,有了一些恢复。这使我们不再陷在鲁迅笔下阿Q的挂了段尾巴的圆圈中,对民国文坛作起了新鲜的查看。于是,胡适先生进入我们的视野。
   时至今日,经过二十年对文学、史学、哲学的涉猎,我已比较清楚,胡适的人品、以及学问的深度广度,在民国文人之中是居于上品的。尽管,由于政治原因,毁誉起落,甚多争议,但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在民国政府未败时就敢直言时弊,在中共得势时也没作出一些倾向。因为,他的以“远路不须愁日暮”为鉴,以从容改良为务,使他卓尔不群、独立不迁。
  
   这个世界,人事纷芸的喧嚣过后,便是逝如流水。如果总是随波逐流,一切都会在流转中归于空白。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相信,坚持自己的坚持,才会使人生有所建树!
   于是,对于有理想并且相信自己的相信、坚持自己的坚持之人来说,“远路不须愁日暮”,才是最需要的!
  
   二零一二年一月三日

共 26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以历史的角度去公正地去评价一个人,只有在这个自由的时代才能畅所欲言,百家争鸣。首先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感谢网络。胡适先生的文字在新中国的教科书中找不到至少我读书的时候找不到。只有读史时才能知道中华民族有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白话文的倡导者。此文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诗歌开篇:“远路不须愁日暮”点出主题,同时也引出民国人物胡适。胡适以“远路不须愁日暮”为鉴,坚持自己的主义和理想。作为中国人,尤其那个随蒋介石去台湾的中国人。难能可贵。蒋介石评价过胡适: 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寥寥数语,点出胡适的为人。作者以历史的观点,正确地评价胡适这个风云人物。给我们以启迪。文笔流畅,文思敏捷。引经据典恰当,读后不忘,回味悠长。推荐欣赏。——木子花飘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6-08 19:08:25
  这篇散文以历史的角度去公正地去评价一个人,只有在这个自由的时代才能畅所欲言,百家争鸣。首先感谢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感谢网络。胡适先生的文字在新中国的教科书中找不到至少我读书的时候找不到。只有读史时才能知道中华民族有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白话文的倡导者。此文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诗歌开篇:“远路不须愁日暮”点出主题,同时也引出民国人物胡适。胡适以“远路不须愁日暮”为鉴,坚持自己的主义和理想。作为中国人,尤其那个随蒋介石去台湾的中国人。难能可贵。蒋介石评价过胡适: 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寥寥数语,点出胡适的为人。
   作者以历史的观点,正确地评价胡适这个风云人物。给我们以启迪。文笔流畅,文思敏捷。引经据典恰当,读后不忘,回味悠长。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回复1 楼        文友:艄夫        2012-06-08 19:31:39
  关于胡适,争议颇多!但胡适是搞哲学的,是真正有思想的。
2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6-08 19:12:06
  问候作者,写作愉快!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回复2 楼        文友:艄夫        2012-06-08 19:32:19
  感谢木子花飘香编辑!
3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6-08 20:50:57
  问候艄夫,喜欢你的文字,你很有思想,读你的文受益匪浅。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回复3 楼        文友:艄夫        2012-06-08 21:23:40
  谢谢!我曾学过佛学、道学、儒学,喜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 楼        文友:草帽是思想        2012-06-10 15:03:13
  江湖夜雨船(又名艄夫,江山文学网、新浪杂谈、新浪红茶馆资深实力派写手,为人甚讲义气,做事热情执着,介乎于中年与青年的岁数,未婚,个人经历丰富,曾出家当过和尚,也带发修行做过道士,兼修道家与佛家文化,文字以精辟、严谨著称。在新浪杂谈因微小说活动在杂谈举办遭到拒绝,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讨伐檄文,文字激昂正气,令人拍案叫绝。内容虽如老大娘的裹脚布般冗长但不失幽默,完全颠覆以前给人古板高傲之形象)
回复4 楼        文友:艄夫        2012-06-11 09:14:00
  谢谢草帽是思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