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沙鸥作品解读(5--6)

编辑推荐 沙鸥作品解读(5--6)


作者:红尘无泥 进士,742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7发表时间:2012-06-17 22:46:53
摘要:此篇为读沙鸥两首小诗的一点心得。

5.手相
  
   请给我右手
  
   沟壑
   荒原
   折断的山峰
   网罗中的小路
  
   一幅晚秋的风景画
  
   风从画中吹来
   瑟瑟的
   真冷
  
   不是你的
   正是你的
  
   手相源远流长。这门学科,毁誉参半吧。相学之人用手型与手纹可判断一个人一生的运势吉凶。因为手的粗细及纹路会随着时间改变,也可以从手纹的变化来探讨过去以及预知未来,因此含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同时其迷信色彩也是不言而喻的。有目的地研究手相的人,不会产生迷信;但喜欢迷信的人,一定喜欢看手相。对于手相的解读(迷信),会因为内容的差异而给受看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这就会产生一个承受力的问题。心里素质好与否,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把有关手相的题材运用于诗歌,可能会有一番不同的开掘。借助于手相展开联想,以表现命运的不济,抒发心中的郁闷,这是一种开掘;就手相中的“生命线”或“健康线”等进行专一的联想,从而借题发挥,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掘。但诗人沙鸥在他这首短诗中则不故作奇绝、惊险。看似未能免俗,因为他似乎仍旧相信手相,相信命运,并好像打算服从命运的安排。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对于命运的态度。
   “请给我右手”,一般看手相都是男左女右的。因此,这儿被看的对象一定是一个女的“她”。“沟壑/荒原/折断的山峰”这三句九个字,实写手上的纹路。但诗人展开联想的翅膀飞了起来,仿佛带我们到了一片茫茫的荒原和崇山峻岭之间,仿佛西部诗人,面对戈壁、沙漠、草原而纵情放歌。这种具象的呈现,充分显示出了一种豪放的气势。可见诗人视野之开阔,拿捏之准确,渲染之独特。看手相多平常呀,也许我们常人看了就看了,最多做一番简单的命运感慨,或是产生一些忧思和快感。但能把一张平常不过的手,作如是联想,使之妙趣横生,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这就是诗人沙鸥先生。
   之所以能产生那样好的效果,这应该得益于诗人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诗行时,始终没忘了诗歌是在“酿酒”而不是“煮饭”,即诗歌为其本质特性----抒情----而进行的意象捉摸,始终应放在诗歌写作的首位。你瞧!“山峰”何其高大,网罗中的小路中的“小路”何其低矮。诗人把这二者巧妙地联缀在一起,不是不仅相映成趣,而且显出一种阔狭顿异,大小骤变的诗境来了吗?诗人语言表现功力可见一斑。
   经过上述一番铺陈和渲染后,诗人并不就此放松,他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概括或总结性地给手相一个总体印象描述,那就是第二节中的一个独立句:“一幅晚秋的风景画”。此句无不给人一种沧桑之感,思绪奇妙无比,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又是如此自然和贴切。
   更出人意料的,诗人忽发奇想,索性以假当真,把自己沉浸在这幅画中去作一番幽妙的遐想:“风从画中吹来/瑟瑟的/真冷”,这真是神来之笔啊!一般人观画多作眼于色彩和布局,即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人却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硬是让一股奇异的风从这幅“画”的中心凭空而起,还是瑟瑟的,很冷的感觉。这与“晚秋”不谋而合,互相呼应,体现了诗人行文逻辑的严密性和构思的精巧性。
   “不是你的/正是你的”,前一句,或许主要是表达了手相受看人对于自己手相的不如意,不如意人的感伤心理不知有多丰富呢;而后一句则是规劝,告诫受看人要正确面对这一事实。暗示和鼓励她只要不怕困难,勇于与命运抗争,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一个好的心态永远是第一重要的。在这儿用一正一反短促有力的两个句子,显示了很强的对比性。诗人对受看人的爱意,不是唱在口里,而是蕴含在这些耐心的规劝上。总之不如意的种种感受和表情也好,规劝的话语与反应以及深含其中的爱意也好,都同样需要读者的再度创作才能补足这些留白。诗歌至此也戛然而止,达到了言少而意丰的目的,这不正体现了状眼前之景于诗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吗?
  
   6.烛光
  
   烛泪是玉雕
  
   秋天的湖
   从湖底升起
   两片金橘色的焰火
  
   暗影退缩了
   我们的世界
   依然这般的小
  
   我熄灭
   而被忘怀
   你上路
  
   在现代文明社会,随着科学的发达,各种新一代产品层出不穷,像烛光这类玩艺儿,谁也不会拿他做家用照明的,以后最多只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罢了。但在诗人创作这首诗的那个时代,烛是被普遍运用的。小小烛光映照的身影,留给诗人太多的记忆和感慨。
   也许是诗人长期在外漂泊的原因,所以格外珍惜与家人重逢的分分秒秒。在烛光下,二人深情诉说,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留恋的时光啊!但诗人潜意识里早产生了再分别的难堪,早意识到眼前的这种欢乐不过是更持久分别之痛的代价。想到这儿,诗人不禁感慨系之,特意定格了这样一个烛光下的凄凉画面。
   以上算是题解。下面我们进入正文的解读。
   第一节是一个独立句,笔触紧扣诗题。但诗人把诗歌的视角从蜡烛本身缩放到烛泪这一点上,意味着或暗示着将围绕着烛之泪而展开。“烛泪是玉雕”,这是由动态转固态的一个隐喻,突出了浊泪的立体感。
   应该说第一节的比喻算不上新奇,令人叹服的是第二节的描写。诗人在这儿用了连环比喻的手法,首先把眼睛比着秋天的湖,随后,有“两片金橘色的焰火”“从湖底升起”。这是诗人施用联想种子开出的一朵修辞的奇葩,令人拍案叫绝。“升起”二字下得极好,它的出现,立刻使那两片火焰变成了一个有着鲜明色彩的动态的意象,因其富有美感,让人过目不忘。
   第三节中的“暗影”,是指烛之光所及以外的部分。一根烛点燃以后,“暗影”似乎知趣地退缩到了一边去,只留下一片温馨的“二人世界”。但一想到经过多年的劳累奔波,两地分居之苦依旧不知何时可了,其他许多现实问题依旧摆在面前,便不禁有了“我们的世界/依然这般的小”的一声感喟。这一声感喟仿佛清晰可闻,给整首诗作蒙上了一层迷惘和感伤的情调,同时又浸透着对现实的无奈,却有不甘的一种矛盾冲突心理。因此这一句潜台词是很丰富的,我们尽可以把诗人的身世和其家中光景尽皆联系起来思虑,便能随着其笔触进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深了我们的同情和理解。
   一只烛终归是要燃尽的。就像一个人终归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一样。诗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把它们强制合二为一了。他说,“我”愿意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并且不被记着。只要能给“你”温暖,照“你”前行,就满足了“我”最大的心愿了。这是怎样一种蜡烛精神啊!“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通常是用以歌颂教师呕心沥血、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诗人在这儿是对蜡烛精神的灵活化用,虽然诗歌所描写的爱情故事因其带有个体性似乎不如前者那么具有广泛性。但读到这儿,谁还能做过多的挑剔,而不为诗人高尚的情怀所感动?不为其爱的巨大奉献感觉到同样伟大呢?
  
   2012.6.17
  

共 26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紧扣诗行,发散诗意,找寻并成章诗作者投影于字里行间的精神指向。作品与作品赏析,应该具有这种无缝对接的契合。——司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司药        2012-06-17 22:53:25
  植入式的释读,方能触及作品精神内核。
   药拜读学习。问好作者。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2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2-06-18 00:13:00
  药辛苦了!得到药精要的点评,我很高兴,谢谢!
3 楼        文友:铁禾        2012-06-19 23:24:48
  认真细致的赏析,这是一种虔诚的学习.问好红尘无泥.
铁禾
4 楼        文友:铁禾        2012-06-19 23:33:03
  感谢对赏析栏目的支持,特为作品献宝和积分,欢迎继续支持赏析栏目.问好.
铁禾
回复4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2-06-20 00:11:47
  多谢铁禾,问好!远握!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