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施家与孟家

编辑推荐 施家与孟家


作者:瘦酒 举人,4635.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24发表时间:2012-06-19 14:37:54

历史是一条痛苦的鞭子。
   遥想稼轩拍遍吴钩,矢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结局却是“可怜白发生”;遥想杜甫壮怀激烈,放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最终落得一个“凭轩涕泗流”。
   一个文韬武略,却埋没蓬蒿随百草;一个旷世奇才,却沦为天地一沙鸥。
   历史又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魏征诤言,博得太宗器重,君臣际遇,明君与谏臣相得益彰。“天不私覆,地不私载。”上天是公平的。至少如台湾柏杨先生所说,命运一半掌握在别人手里,还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魏征受到了命运之神的亲吻,他有机缘,但他更有智慧。他能瞅准时机,摆正位置,以其智慧之刀在得失祸福之间游刃有余。正是由于他能很好地把握时机,才能使自己超人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张扬,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华盖驶入开往春天的地铁。
   《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个姓施的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崇尚儒学,另一个精通兵法。施老的邻居孟氏也同样有两个儿子,一个崇尚儒学,另一个精通兵法。
   机会人人都有。魏征“上得其君”,施孟两家下得其子。但机会却永远赶不上智慧。
   施老崇尚儒学的儿子,凭着以德治国的学说去游说齐王,得到了齐王大大的赏识;施老另一个精通兵法的儿子来到楚国,他在楚王面前纵谈法治,被楚王委以了重任。
   我们再来看看孟家二公子。在得到施家的发家秘笈之后,一个前往秦国,大谈以礼治天下的好处,不想被秦王施以宫刑,逐出国境。另一个来到卫国,力谏卫侯跟诸侯抗衡,结果被卫侯砍去一只脚。
   两家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得到的祸福却大相径庭呢?个中原因,施老一语道破:“一般来说,赶上好时机,做什么都顺当,时机一过,便什么也做不成。况且,天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从前需要的,也许今天弃而不用;今天弃掉的,也许以后仍然需要。顺应时势,寻找良机,以灵活的头脑去应付一切,这是不可缺少的智慧。”
   那个精通儒学的孟公子,不研究实际,贸然跑到秦国,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当时诸侯混战,强存弱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你要秦国用仁义治国,不是叫他束手待毙吗?而对于国力衰微的卫国来说,服从大国,爱护更小的国家,这是唯一可行的策略,也是卫国平安无事的原因。如果推崇武力,大国以为你要对抗它,小国以为你要吞并它,四面树敌,岂不是玩火自焚!另一个精通兵法的孟公子不识时务地跑到卫国,注定要碰得头破血流。由此可见,他们不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是没有找准用武之地。
   唐人李义山在他的诗中大赞“贾生才调更无伦”,而就是这个才调绝伦的贾谊,为何最终“屈于长沙”?关键是他不能很好地摆正其与文帝以及文帝和其他大臣之间的关系,没有把握施氏所谓的“时机”。贾谊被贬长沙后,抑郁愁闷,仰天长叹“国无人兮,莫我知也”,一味地怨天尤人,却不知反省自己。其实,如苏轼所言,贾谊倘若能“下得其大臣”,“不过十年,可以得志”也!
   惜哉,憾哉。
   学得真才实学,或精通儒学,或谙熟兵法,或文武双修,德能兼备,也许不难。然,难的是用智慧逮住机会。
   施孟两家的故事告诉我们:
   机会永远是智慧的宠儿。

共 12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天下之事,既没有固定的理,也永远没有不变的是非。用智慧逮住机会,以思想决定成败。先生的哲思,自有大成之智,佩服,欣赏学习。【编辑:秋风向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风向晚        2012-06-19 14:38:31
  连着读了先生好几篇文章,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问候:))
从原来的《红袖添香》搬运过来作为收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