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散文』再回首

编辑推荐 『逝水流年*散文』再回首


作者:艄夫 探花,21972.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5发表时间:2012-06-22 21:56:49

十一月二十四日,去萧山机场接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三智道商学院院长王守常老师来天台讲学,然后与王老师一起吃饭、喝酒、交谈,直至半夜时分。二十五日,等王老师讲了课,从下午到夜晚,一直陪同着王老师。在陪同中,不分彼此,无话不谈,很是契阔。
   二十六日,送王老师至萧山机场。到了机场,就是分别。回来的路上,听车上播放的歌曲,其中一首是台湾歌手姜育恒唱的《再回首》:
   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荆棘密布/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曾经与你共有的梦/今后要向谁诉说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我听了一遍之后,让驾驶员将这首《再回首》反复播放。听着听着,不由令我百感交集,泫然有泪,在歌声中回首往事!
   认识王老师,是一九九六年的夏天,距今已有十五年多了。那时,王老师带领二三十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到我天台来搞社会调查与宗教采访,前后半月有余。他们分成两拨,搞宗教采访的一拨由学生吴飞领队进国清寺,吃住都在寺内。当时,我在国清寺身兼二职:资料室,外事接待。并且曾经负责主管天台宗研习班(五年后发展为天台山佛学院)的招生、创办然后担任监学。他们将我作为重点采访对象,关于天台宗与国清寺的历史以及现况等等,我和他们谈得挺欢的。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形成的一个宗派,从九十年代初期受到佛学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正在开始成为一门显学,北大有个专门研究天台宗的博士生是吴飞的朋友,吴飞希望我以后抽时间去北大走走,他会帮我找那些朋友一起聊聊。这使我与吴飞等人成了朋友,然后经过吴飞的引见,跟王老师有了几面之善。在王老师、吴飞他们离开天台那日,我去送别,颇是不舍。
   因为九六年我在国清寺的资格还不够,请不了长假。九七年能请长假了,我选择长江三峡,赶上三峡旅游的末班船,在大江截流(三峡水库大坝工程中的一个项目)之前去饱个眼福。所以,到了九八年冬天,我方才去北京大学,参学一月。
   在那一个月内,聆听王老师的一些讲座,加深了我向王老师学习的程度,也增进了彼此的情谊。这主要是王老师习惯与学生平等相待,他只在讲课、讲学之时才会恰如师表。从此之后,我每次去北京,都要先向王老师报到。虽然,九八年至今的十三年之间,我去北京的次数只有寥寥几次,但每次见到王老师,都是既如师生重逢,亦似旧友阔别。
   王老师出身旗人,本姓完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满清遗少。而事实上,他那点贵族血统早被改朝换代的革命给革掉了,他自身的气质则在上山下乡的磨砺中变得内敛、敦厚,从而成为质朴的学者,为人诚恳,待人平和,在学生面前是个进饭店作东付钱的包办者。他说学生穷,他以教授身份所得的工资,还算有点小钱,所以,当然是他请学生吃饭的。他喜欢喝酒,酒后泼墨挥毫,颇多恣意之态。因为是冯友兰先生(生于一八九五年,卒于一九九零年)、张岱年先生(生于一九零九年,卒于二零零四年)的弟子,他更多的是引人入胜的新儒家的侃侃而谈。
   当然,于我而言,王老师是个亲切的犹如哥们的长者。在我的记忆最易触发之处,是北大的一月参学,吴飞替我在朗润园里租了房子住下,王老师召集九六年跟我成为朋友的学生们一起欢聚。一时之兴,足可以快慰情怀。于是,畅谈所以,差点没把我喝得酩酊大醉。
   我对北京大学的深切好感,就是在那一个月内建立的。因为,北大允许外人进去可以自由地听课,只要不作骚扰就行。这是其他大学所没有的。我平均一日听二课、一晚听一个讲座,泛泛地涉猎了文、史、哲的多门学科,拓宽了见识与思维,领略了学府之人与宗教徒对宗教完全不同的理解。
   我也目睹了一些穷学生以最少的钱吃饭、零用,以更多的时间扑在学业上。他们每天在早餐时间去食堂买了一日要吃的馒头存放在宿舍里,然后在中餐、晚餐时间去食堂勺取免费提供的稀饭,他们就以稀饭和着冷馒头作为餐复一餐、日复一日的饮食。使我触目惊心。直至今日,我依然如初地记得起这些情景!
   一个月,是短暂的。而一百五十多个月前的一个月,更如昙花一现。
   回顾昙花般难忘的往事,或者,“我心依旧”,但是,“背影已远走”。就算循影去追,也已经追不回昔日。于是,“再回首恍然如梦”。而在我面前、身边的,“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果相聚时不足以成为今后的记忆,那么分别也就可以毫无感叹的了!因为有聚有散,聚散既难料又无常,人生对世事的慨叹,便为之有份的了!
   或许,分别,的的确确就是为了下次重逢的动力。我深心期待能够与王老师以及北大旧友再次聚会的机缘。却这份力量,往往是被“云遮断归途”的!如果,没有时间、空间所做成的“云”,我们的生涯,也就没有什么前程与“归途”的差异了!前程或与归途并无大殊,但已流失的往事,只能在记忆中难忘!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共 20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王守常先生是北大教授,哲学家,大学者冯友兰和张岱年的弟子,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机缘巧合,艄夫先生与王老师游学多日,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是人生之幸。王老师大家风度,为人师表,课上庄严,课下亲切,是敦厚长者,知体恤学生,私下与之交往时毫无名师架子。作者在回忆中,深情地记述了跟老师曾经的点滴和对北大学生的深刻印象,对北大开放的胸襟,兼容并包的学术气氛给予了高度评价。艄夫先生学贯古今,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应该与王守常师生的交游往事不无关系。作者以朴实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知名学者的醇厚与学养和知名学府的豁达学风,感情真挚,荐读。【编辑:鸿渐于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06-22 21:58:08
  王守常先生是北大教授,哲学家,大学者冯友兰和张岱年的弟子,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机缘巧合,艄夫先生与王老师游学多日,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是人生之幸。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1 楼        文友:艄夫        2012-06-24 14:31:45
  是的,一份师缘,一份师情!
2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06-22 21:58:37
  王老师大家风度,为人师表,课上庄严,课下亲切,是敦厚长者,知体恤学生,私下与之交往时毫无名师架子。作者在回忆中,深情地记述了跟老师曾经的点滴和对北大学生的深刻印象,对北大开放的胸襟,兼容并包的学术气氛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2 楼        文友:艄夫        2012-06-24 14:33:11
  师者,传道、解惑、授业。至少,王老师能当其二!
3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06-22 21:59:31
  艄夫先生学贯古今,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应该与王守常师生的交游往事不无关系。作者以朴实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知名学者的醇厚与学养和知名学府的豁达学风,感情真挚,荐读。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回复3 楼        文友:艄夫        2012-06-24 14:33:48
  谢谢鸿渐于陵编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