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山杂文】 诗歌与大众

编辑推荐 【江山杂文】 诗歌与大众


作者:马新朝 童生,652.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2发表时间:2012-06-30 19:36:37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你也许会说,现代人并不这样看。
  
   是的,现代的多数人不会这样看待诗歌,因为他们已经不再读诗,不再诗意地生活,他们看重的是金钱和利益,是肉体上的短暂享乐。表面上看,诗的确已经离开了我们的大多数人,离开了大众的公共生活。但是,诗还在,诗仍然存在于我们民族的无意识之中,存在于人的生命深处。因为诗是我们的国粹,是民族的触角,是人的良心和生命中最为柔软的部分。当你为某种亲情而流出眼泪时,那种眼泪便是诗;当你在春天遇到盛开的花朵时有所感动,那种感动便是诗;当你面对遭受苦难的弱者产生怜悯之心时,那种怜悯便是诗。对于坚硬,诗是柔软;对于荒芜,诗是繁花;对于社会,诗是良心;对于灵魂,诗是彼岸;对于黑夜,诗是烛光。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还有同情心,诗就与你同在。
  
   诗,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的发达而消亡。诗是科学的另一面,科学不能代替诗。科学是箭簇,而诗则是它飞行的方向。科学与诗是互补的,科学是物质的,诗是精神的。如果这个世界只有科学而没有诗,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黑暗的。当下,物质已经主宰着公众生活,所以我们多数人感到迷茫,烦燥,不安,并不感到幸福。然而,诗仍在,它仍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所以我们还有希望。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对诗仍然是尊重的。美国数年一度的桂冠诗人是享有国家荣誉的。在俄罗斯,诗人更为受到社会和民众尊敬。那里的城市雕像更多的是诗人和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前些年,我在莫斯科的小商品市场上购买一个玩具,与小贩讨价还价。同行的导游告诉小贩说我是中国诗人,那位小贩很惊讶地看了我一眼,把玩具送给我,说不要钱了。他说他尊重诗人。我至今还记得那位老者一瞬间的眼神:圣洁,火热。我顿时也对俄罗斯这个民族肃然起敬。
  
   而在我们这里呢?一些人为了显得自己的清高、聪明,有意无意地嘲笑诗歌,诋毁诗歌,谩骂诗歌,誓不与诗为伍,好像诗歌与他们生来就有仇恨。我这里暂时不谈当下中国诗歌存在的问题(它当然有问题),只说一个不尊重诗歌的民族,它的文化一定是出了某种问题。
  
   西方人有《圣经》,我们这里有什么呢?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有《诗经》。中国人缺少的不是金钱和房子,而是精神信仰。有人说《诗经》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这话还值得商榷。但我可以说《诗经》仍然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圣书。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悬在我们头上的精神之光,它是我们文明的源头。《圣经》给西方人带来了理性和信仰,《诗经》给中国人带来了存在的秩序、状态和生活的诗意。我们再看老子、庄子、孔子的论著,都是极富诗意的。因此我们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一位德国哲学家海德歌尔曾经把“人类诗意的存在”界定为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我们说,古代的中国文人和官员哪个不诗,在中国古代不会写诗的人就不能做官。再说毛泽东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数也是诗人,他们之所以伟大,当然蕴含有诗的元素。我并不是说不写诗的人就不能伟大,但一个人若有了诗的元素,将更加全面,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诗也许是无用的。它不会给你带来经济效益,不会给你带来金钱和房产,也不会增加GDP。然而,诗又是有用的,它也许在你失望时给你以希望,在你痛苦时给你以慰籍,在你寒冷时给你以温暖。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谁能估量得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的历史价值;谁能估量得出《诗经》的价值。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东西。
  
   诗的边缘化,诗的离大众化,只是一种现象。诗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之中。比如:歌曲、电影、戏剧、广告、甚至短信等。就像有些并不写诗的人,却是很有诗意的人,离诗很近的人一样,诗存在于他的血液中,存在于他的情感中。当然,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还是会有精神需求的,还是会回到诗歌之中的,诗有一种引力,那就是人性之引,美之引,生命之引。
  
   对于新诗,我们当然不能过分悲观,中国毕竟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国的新诗人们前赴后继,对新诗艺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国新诗的现实表达找到了众多合适的形式。新诗的形式顺应了时代和历史的发展总趋向:自由、开放、民主。所以,我们不可能走回头路,也不可能半途而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诗歌创作环境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由于思想的解放,中国的新诗人们大胆学习借鉴世界最先进的文学和诗歌经验,而且能够和中国的诗歌传统相结合,对新诗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造。所以,中国新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孕育了新诗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应邀为《驻马店日报》而作)
  

共 1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诗还在,诗仍然存在于我们民族的无意识之中,存在于人的生命深处。因为诗是我们的国粹,是民族的触角,是人的良心和生命中最为柔软的部分。一些人为了显得自己的清高、聪明,有意无意地嘲笑诗歌,诋毁诗歌,谩骂诗歌,誓不与诗为伍。然而,诗又是有用的,它也许在你失望时给你以希望,在你痛苦时给你以慰籍,在你寒冷时给你以温暖。诗的边缘化,诗的离大众化,只是一种现象。诗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之中。所以,中国新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孕育了新诗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很符合事实的分析,也很有见地。推荐欣赏。——玉树临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