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精品 【天涯散文】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作者:邵丽 举人,303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9发表时间:2012-07-01 00:09:43

中巴车从广州出发,走了四个多小时,一路上未见一个城。有几户人家的村庄,有几条小河,有闲散到近乎懒惰的牛缓慢地嚼着青草,有插秧的农人,有站在田埂上很费力很痛苦地观望车辆的幼小的孩童。这就是江西了,让人怀疑这边的日月是否太过于恬静?偶尔有一两棵开得很纯正的木棉花树,才觉得生活或许是火红着的。
   若不是木棉花开得热烈,我很难想像,这里就是曾经孕育过一场巨大变革的红色圣地,这里世代劳作的人民仍然在劳作,我一直在怀疑,这块土地是否已经为了那场变革耗尽了热情?
   中国作家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赣南之行的第一站是全南,他们读全南时的发声听上去总以为是读英语CHINA,给人很博大的想像。这是一个只有十九万人口的县,一座娇小美丽的城。
   到每一个地方的第一项仪式是吃饭,很丰盛的食物。我喜欢美食,因为热,因为心神不定,我吃得很慢很少。每一道菜都带有辣味,合我的心意。因为喜欢这里的食物,我开始喜欢全南了。想起十多年前路过南昌,那时我二十一二岁,浓黑的长发扎成一根大辫子甩在胸前,穿黑色的衬衣和牛仔裤,扮相俊美,在路边的小吃店里要一碗很好吃的面,吃到意气风发,吃到精力充沛、野心勃勃。若是碰巧有一场革命,想必我会如那些前辈先驱,勇于投身的。美食是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热情的,一个地方的食物是让异乡人对这个地方的最直接的体验。
   我觉得,龙南的“关西新围”是赣南之行最值得书写的一笔。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精髓,龙南至今保存有三百七十多幢围屋,关西新围是其中的佼佼者。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从建筑布局上看,分“口”字形围、“回”字形围和“国”字形围。关西新围属典型的“国”字形围。且看他们的介绍:“关西新围除四周的房屋外,在围内建有规模宏大的厅、屋建筑及水井、花园等生活和休闲设施。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面阔83.54米,进深92.16米,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屋的外表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甚至冷漠压抑的感觉,活脱脱一个墙高壁厚,森严肃穆的封建堡垒。可进入围内却是径幽道曲,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另一番情趣。其大门为青石雕刻,前厅有石拱圆门铺地,厅堂四方铺地,天井沿阶都用巨条石打制。尤其是梁柱垫木,门窗门额都制作精美,环板上绘彩雕花,而梁托花上有艺术化的花卉祥兽。”
   我录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写字板上小狮子不停地跳出来拍打页面,它大约觉得我在围屋停留的时间过长,可我觉得我的赞叹和惊讶还远远没有表达,流连,不舍。那时的风不知从什么地方吹过来,拍打着回廊。院子的中央是天井,天井的四周生满了青苔。是青苔,我们在书本中读到的一种诡谲的植物。那时在围屋的一间厅坐了,据说是吃饭的地方,大到能容下五世同堂。想像当日的热闹和奢华,有隔世的感觉。据说围屋的主人妻妾成群,生有几十个孩子,想必这里不为生计忧患的女人是幸福的,我依稀在二层的栏杆处窥视到她们俊俏甜美的容颜,她们大约是爱和被爱着的。想到此,顿生了一股女人之气,不必走出去,在这里寻一个知情的郎君,夫妻相守,生上一大堆孩子,就莫管它外面的日月了。
   拍马得去找恰如其分的地方。因此,你得处处留意。
   距关西新围大约十公里处是龙南的隘背围。隘背围是一个村庄,是龙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整个村子是一个巨大的围场,居住着几十户人家。房子是政府帮助改造过的,我总觉得粉刷过的白墙和蓝色的门窗太过整齐划一,失去了客家建筑古朴的美感。但后来走了几个县的许多个村庄我才恍然发现,赣南村街的道路全部是硬化过的,有很正式的排水系统和规范的公共设施。这里是农村,这里的农村也许还没有足够的富裕,但他们已经摆脱了昔日农村的脏乱和芜杂。农民过上了干净明亮的生活,这难道不是新农村的新意吗。
   现在的回想起来,赣州的天空是格外清亮的,三江交汇,章江和贡江汇合形成赣江,是赣水的源头。一个城市有一条江装点已经很迷人,若是有三条江共生那该怎样赞美它呢?赣州是一个祥和的少妇,谈不上惊艳,却是女人中的女人,温婉可人。
   在这里,曾经滋生过一场旷世的奇缘。蒋经国和章亚若的爱情故事被广为传诵。据说蒋经国和章亚若相识的时候她已经二十八岁,有过一次婚姻和两个孩子,相貌并不十分的美丽。这样的一个女人,该有怎样的一份气度和智慧才能赢得一个众人追逐的爱情呢?想必赣州的奇女子也和这赣州一样,是媚得让人心疼了。
   赣州的夜晚是配得起繁华这个字眼的,灯红酒绿。那个晚上,我和萧立军、赵瑜、尹汉胤、王山等几人去唱了一次歌。音响很差,服务小姐提醒歌者必须时时晃动手中的话筒线才能让声音顺畅流淌,但那晚的歌声让我在异乡感动到忧伤。赵瑜唱歌的时候他就成了歌的一部分,歌声让我湿了眼睛,只有用生命行走过的人才会如此投入地歌唱。汉胤的音质有一种真金白银的纯粹,像他的人,不张扬,每一点表达却都让人刻骨铭心。在赣州的夜晚,在温和新鲜的天空下,哑巴都想要开口歌唱的。
   瑞金宾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它是一九五八年为毛泽东视察而建造。我见到过许多地方类似用途的建筑,稳健内敛,却暗暗地滋生着王气。旷朗开阔的庭院,大面积的绿地,当年种下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巨木。宾馆像一个盛年的男人,穷其一生,苦苦等待的结果却是渐渐的败落和遗忘。又仿佛是父亲为儿子迎娶的妾,年复一年,花开了又败了,看花的人却没有到来。
   宾馆的早晨是静谧的,那个时刻很难不被内心的温暖和伤感所打动。窗子外面是大块的草地和蜿蜒的小径。那些小径埋头在草丛里,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
   石山旧屋和金沙洲坝的旧址仍在,但毛泽东的时代过去了。孩子们喝着可口可乐,耳朵里塞着耳机,在这些地方肆无忌惮地大声笑着。
   于都与我其实是有着渊源的,我父亲的爷爷和叔叔都是当年红军队伍里的一员,我仿佛还能嗅到他们当年留下的气息,丝丝缕缕从心底划过。由于缅怀着先辈,我觉得于都的空气里,竟有着乡愁。
   因为下雨,我们没有欣赏到屏山牧场的风景,据说很美,有上千头的奶牛和大面积的黑麦草。我们喝到的鲜奶里有浓浓的青草的味道,不夸张。山下的展览馆里陈列着牧场工人创业时使用过的用品用具。一柜子衣被,一柜子镰刀锄头,然后一柜子是地雷。我不知道牧场缘何还用得着地雷,用来炸盗牛的人吗?过去看了忍不住大笑,原来是开山时挖出的当年的战争遗物。幸许有一颗是我的太爷爷亲手埋下的,又忍不住为自己的想像而激动起来。
   在长征第一渡口,红军将士们出发了。在那里,我们也开始了新的出发。
   来到大余,我们居住的是一家私人兴建的四星级宾馆。岁月沧桑,所有制形式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轮回,历史推动着现在,现在改变着历史。
   大余的农民看起来扬眉吐气,脸上带着富裕起来的明朗。我们到达青龙镇龙狮涧村的时候那里正在舞狮子,村里的人站在路旁,一边看着狂舞的狮子一边看着我们,也许是看到了熟悉爱戴的领导,他们自发地鼓掌欢迎我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意,是一种融洽的接纳。农民们端出红薯和花生给我们吃,还有酿得酸甜的米酒。村子里飘散着浓郁的酒糟味。朋友来了有好酒,美酒一杯敬亲人。也许只有在酒里,我们才懂得了和谐。在被歌舞包围的村子里,我们才开始解读什么叫新农村。
   赣南的农民也许还远远谈不上富足,但是他们能把唢呐吹得山响,能穿着破旧的衣裳把地方小戏演绎得有滋有味。在路口玩耍的妇女和孩子,见到客人会突然猛烈地拍响巴掌,不是一种礼仪,他们是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热情。
   巨大的樟树临风而立,百岁老人的面孔上刻满了沧桑。在树和老人的背后,硬化过的村街和干净整齐的民居鼓舞着新的向往。这就是新农村了!
   在赣南,我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小妇人在院子里给她的婴儿喂奶,旁边还立着一个小小的孩童。孩子依偎着母亲,母亲的神情在夕阳里安详如圣母。山前和屋后种满了脐橙,现在正是橙树开花的时节,那香甜的气息她显然已经司空见惯了。再过上几个月,等卖了橙子,她就可以去一趟集市了,给丈夫打酒割肉,给自己和孩子买上几件称心如意的衣裳,她的生活五味俱全,她还需要什么呢!
   那一刻,橙树飘香的季节,我真心地羡慕一个种橙的妇人。
   在赣南,我悄悄地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表情,从市领导到县乡干部,他们的目光纯净安详,对土地对事业却透着浓浓的热爱。他们热爱的东西我们也许不屑一顾,但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以文化人自居,整天待在屋子里发愁,埋怨着这是一个缺失主义没有理想的时代,我们的热情又在什么地方摆放着呢?
   来到这里,来到这块吸引过大批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土地上,突然觉得生命有很多出口,选择就在刹那间。奉献、沉沦、燃烧、归隐,都是一个仪式和过程。我真诚地想对那些生命里仅仅拥有过年轻的将士鞠一个躬,有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生命才是不朽的。
   在返程的飞机上我看到一句话:“人其实是可以非常简单和直白,责任、爱,奉献,仅此而已”。
  
  
  
   (原载《散文选刊》2007.10月号)
  
  

共 36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内容充实、思想沉甸甸的,让人不由得抚今追昔。作者的文字亲切自然、朴实而美,就觉得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好文,推荐品读。向作者致敬。【编辑:马贵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705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