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至爱无言,生死难忘

精品 至爱无言,生死难忘 ——苏轼《江城子•记梦》赏析


作者:林儿 探花,15764.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057发表时间:2009-01-07 12:20:10

至爱无言,生死难忘 (一)
  
   悼亡怀故是人之常情。一生之中对亡故的亲人思念不绝,表明了生者对亡者的感情至深。作为古人来说,如果一生都对亡妻念念不忘,这种感情也已经接近我们现代人的爱情了。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对亡妻王弗的思念之情就是这样的。
  
   请看这阕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十年前,1065年,苏轼任职直史馆(编修国史的机关官员),这年他的妻子王弗在京城汴京去世,只活了27岁。
   这阕词,是他十年后悼念亡妻王弗的作品,填于他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地方官(知州)时,苏轼时年40岁。
  
   自妻子死后这十年来,苏轼和妻子阴阳相隔,谁对谁的情况都是茫然无所知晓。(“十年生死两茫茫”)即使自己不去想念亡妻,但也总是忘不了她。(“不思量,自难忘”)她那座孤零零的坟墓,还在离密州千里之遥的故乡四川眉山县,苏轼说,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我去倾诉心中的悲伤!(“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即使妻子能活着转来与我相逢,大概也不会再认识我了。因为这时的我,虽然才40岁,但已经是满面尘土,两鬓如霜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我做了一个清幽的梦,在梦中的我,一下子回到了故乡眉县的家中。(“夜来幽梦忽还乡”)看见爱妻王弗坐在内室临窗的地方,正在梳妆打扮。(“小轩窗,正梳妆。”)夫妻二人相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哗哗在流淌。(“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能猜想得到,自己一生中年复一年的伤心处,就是在明月朗照长满矮小松树的山岗上,那里有爱妻的坟墓。(“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是词牌名,其作用是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和咏唱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不大。《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才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与内容有关。这里的“乙卯”据推算,应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这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的夜里,苏轼做了个梦,梦见了亡妻,醒来后就写了这首《江城子》。
   这首词,表明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写出了两人永远不能忘怀的的夫妻深情,讴歌了坚贞不渝的爱情。
  
   虽然爱妻已经亡故十年,但是苏轼没有一天忘记过她。他还在想,妻子在“那边”生活得怎么样?她在那边是怎样地想我?说明爱妻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公务繁忙时,有可能一时想不到亡妻,一个“自”字,强调了难以忘怀是很自然的事。出门当官以来,经历了多少人间坎坷,想把心里话向亡妻倾吐,可是既有阴阳相隔,又有山长水阔的空间阻隔,只能把话闷在心里。心中的烦恼,生活的不如意,使自己变得未老先衰,如果让爱妻看到了,也会不认识自己了吧?
   上阕是写作者对亡妻的强烈思念之情,甚至设想能见上亡妻一面。结思存想,不能自已。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上阕强烈的思念之情是有力推动,就成了下阕写梦境的张本。
  
   果然夜里出现了一帘幽梦。这梦境竟然是与爱妻在故乡相见的情景。实际是当年家庭生活的梦幻版。当年的家庭生活是那样的温馨。
   “女为悦己者容”,妻子正是为了向丈夫展示自己的娇美,在精心打扮自己。妻子的这种日常生活之举,做丈夫的自然是心领神会,自然是高兴的。所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至于成为梦中首选的场景,这也就不奇怪了。十年的思念化成了真实的相见,这时语言反而显得苍白,两人相看泪眼,已经足以慰藉平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梦醒时分会更增惆怅。苏轼已经预见到,将来的现实生活中,会有更多的苦难。相濡以沫的爱妻走了,苏轼仍会年年怀念不已,只要生命存在一天,这种思念就不会结束。爱妻的离去,让他肝肠寸断。明月之夜,陪伴亡妻的只有并不茁壮的小树。虽然,自那以后直到66岁时在常州去世,苏轼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再没有上过“短松岗”,但是他至死也没有忘记他的爱妻。
  
   (二)
  
   这阕《江城子》,在艺术形式上也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苏轼开创了用“词”这种艺术形式写悼念死者的先河。在此之前,文人一般借助“诗”的形式来悼念死者,因此文学史上有“悼亡诗”的提法。如沈约《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十首》(其二)等等。而且前人的悼亡诗一般都通过铺陈景物来烘托哀情,但是苏轼则脱出前人窠臼,在词中直抒胸臆,成了后人难以超越的巅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文坛誉为悼亡词千古第
  
   一
  
   所以后代文学史家普遍承认:“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
  
   二
  
   苏轼采用了生者与死者互动的浪漫手法。由现实到梦境,由思念而相会,打破了阴阳之界。生者在梦中“还乡”,死者在梦中“梳妆”,生者与死者相拥而泣,互诉衷肠。这种“起死回生”的浪漫手法,比起单纯只由生者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因而更具有至深至诚的感人力量。
  
   三
  
   苏轼在此展示了自己词风的多面性。《记梦》有着儿女情长的低回萦怀,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他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不禁让人想起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婉约词风。苏轼是宋代文坛“豪放派”词风的开山鼻祖。不要去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沉重的历史感,就拿同一年写的同一词牌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说,词风又是多么豪放无羁。“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西北望,射天狼”,是多么豪气冲天。这个苏轼与写《记梦》的苏轼判若两人,对比之下,更显现出《记梦》的婉约风格。
  
   四
  
   苏轼在此梦境中的细节描写富有特色。这里没有铺张的叙述,没有它物的烘托,而是仅仅抓了生活中的两个细节:一个是“妻子梳妆”,一个是“夫妻对泣”。作者选择了这两个细节,描写梦中情景,用来表现夫妻的恩爱,固然有篇幅的考虑,更因为这已经足以展示人间夫妻的真情相濡。
   最后,这两个细节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也很有特色。这里所用的修辞格为“示现”。所谓示现就是把不在眼前的人或事说得像就在眼前一样。让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实感。如果细分的话,“妻子梳妆”属于“追述的示现”,因为妻子梳妆是曾经有过的事,现在加以追述。而“夫妻对泣”则属于“悬想的示现”,因为夫妻对泣是在设想中的事,并未发生过。另外,“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也是“示现”,而且是“预言的示现”,因为只要苏轼愿意,到爱妻坟上去,表达自己的悲伤,年年都可以实现的,这里说的就是一个预言。“料得”二字,也表明了是运用了“示现”的修辞手法。
  
   (三)
  
   苏轼一生娶有两妻一妾。苏轼19岁时与四川青神县进士王方之女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苏轼30岁时,王弗去世,享年27岁,与他共同生活了11年。令苏轼悲痛万分,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30000株松树寄托哀思。与现代人追求女孩送9999朵玫瑰的浪漫之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33岁时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生有次子苏迨、三子苏过。苏轼58岁时王闰之去世,享年47岁,与他共同生活了25年。苏轼39岁时在杭州买了11岁的歌女王朝云,长大后收为侍妾,苏轼61岁王朝云病卒,享年33岁,他们共同生活了22年。此后苏轼再没有续弦,5年后,苏轼在66岁因病去世。苏轼一生中,与三妻妾偕伉俪情深,并不是独独钟情王弗。特别是王润之与王朝云,与苏轼共同度过了多年的流放生活,也是难能而可贵的。
  
   有人评论说:对苏轼而言,如果说王弗是他早期人生路上的伴侣、王闰之是他宦海苦航的港湾,那么,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就是苏他精神上的红颜知己。这话是不错的。
   苏轼除了为王弗写下过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记梦》,也曾为王润之和王朝云写了不少的诗词,抒发了他与三位妻妾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本文因为主要是赏析《江城子•记梦》,所以对其就略而不论了。
  
   (林儿,2008年12月29日)

共 32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赏析得深透,也引入了现代人的话题。风流如苏轼者,值。【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谁言寸草        2009-01-07 20:05:23
  只知道苏轼与王朝云夫唱妇随,不曾想苏轼竟是如此多情。
   真是自古才子都是多情种啊!
   拜读了!
喜欢空想、幻想、梦想,就是不用实际行动去为理想而努力。
2 楼        文友:小敏        2009-01-09 19:04:08
  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以苏轼的名气和身份,娶2妻一妾而且第一位妻子已经去世了才娶的后来的。应该是非常的正派和忠贞了。苏轼无论才华和人品,都应该说是为人的楷模。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这首江城子,多年里,任何时候,随口背出,未有过停顿想不起之事。
希望我们都有快乐充实的人生
3 楼        文友:张贤春        2009-01-17 11:20:51
  好评评好词!
真诚待人,勤奋做事!
4 楼        文友:强苗琢        2015-09-12 20:04:08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