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沙鸥《午夜》赏析:“隔海”之望

编辑推荐 沙鸥《午夜》赏析:“隔海”之望


作者:红尘无泥 进士,742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25发表时间:2012-07-09 00:31:12

本篇以《午夜》为题,突出了“午夜”——时间——这一概念在此诗中的份量。如果一个人没心没肺不去思考任何问题,那是很容易感觉到困乏的;反之则易使大脑皮层盎奋而难以抑制。这种状态就往往出现在午夜时分。看来一个寻常的《午夜》,想来不是诗人随意定下的一个诗题。
   这首小诗,就是写“午夜”时抒情主人公久久不能入睡而“隔着海”——钢筋混凝土的大峡谷——凝望对岸人的一份凄清之情。只有寥寥的十个极简短的句子,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相思之苦和无奈的落寞情怀:
   灯光,从半天的窗
   射出你的名字
  
   古庙的风铃响了
  
   脚声轻轻
   星星和半个月亮
   轻轻消沉
  
   楼群都哑了
  
   隔着海
   你望着我
   我望着你
  
   诗的第一节的第一句,就将“灯光”的流水,从那对岸人半开的窗的闸门放了出来。闸即使只是半开,但那水流的湍急是一定不可小觑的(这儿“半开”与全开的效果等同)。开闸泄洪本是一件平常事,最多身临其境时,感受到它的怒吼声和震动声。可是诗人突兀来这么一句:“射出你的名字”,就像是神来之笔了!它奇就奇在那水流不是由普通的水滴聚合而成;它们是对岸那人儿的名字在飞射呀!从诗人笔下流出的这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太显语言陌生化效果了!一个“射出”,有多么巨大的能量,能把人惊呆,并迅速把人带往那“灯光”明亮的意境深处去。这一句可谓是这一节的诗眼,余下的叙述和点染,都缘自于此。而抒情主人公情绪的基调,也就此奠定。
   果然,第二句用了一个独立句,把抒情主人公见此情景时一霎的惊疑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铃”白天听来,不会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但是在深夜听来,一定觉得刺耳,一定使人惊奇。而古庙的夜晚的风铃,对人心情的影响有多大,更是可想而知。结合后文出现的“楼群”意象来理解,这儿的“古庙”不可能实有其庙。抒情主人公是不可能深夜的时候,久久伫立于一座阴森可怖的古庙之中的。这样写,不过是突出抒情主人公看到“灯光”射出名字时的一刹那惊惶。诗歌所凸显的语言的张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节暗喻时间在悄悄地流逝,而星星和月亮仿佛怕惊动了我们的主人公似的在负责任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脚声轻轻/星星和半个月亮/轻轻消沉”。第一个“脚声”,是诗中人的,他已意识到夜已深沉,所以走路尽量把脚步放得轻一些;第二个,不用说是星星和月亮的。看见诗中人那么轻脚轻手地走路,就马上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纷纷效法而放轻了脚步。两个“轻轻”意义相当,但位置互换,自然有节奏安排上的需要。第一个“轻轻”,叠词的运用,把诗中人那种小心翼翼下着脚步的样子勾勒出来;第二个“轻轻”,则再现了星星和月亮(人格化的)那种领会了诗中人意图所表现出来的懂事的样子。瞧!诗中人和星和月的步调如此一致,行动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场面呀!每读到这儿,我都要沉吟良久,诗人在这一节仅仅用了三个超短句,却写得如此灵性,如此富有人情味儿,真是让人感动!值得再三玩味呀!
   第四节,又由一个独立句构成:“楼群都哑了”与诗题《午夜》暗合。这一句是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即除了暗示时间——体现诗中人采取“脚声轻轻”和“星星和半个月亮/轻轻消沉”的行动的必要性(“楼群都哑了”与人、星、月的行为相呼应)以外,还暗示了诗中人此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这一句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诗虽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事件的细枝末节,非得注意把典型环境作为作品描述的重点不可,但如果没有这一笔补充,那么前文中出现的“古庙”,就只能理解为实有所指,而非虚幻之词了。而实有的古庙的风铃声,不合适宜地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听起来只可能产生一种滑稽之感。
   最后一节,紧承第二、第三两节内容,写双方“隔海”相望的情景:“隔着海/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隔海”结合“楼群”这个意象看,显然是指隔了高楼间的大峡谷的夜的海。这儿,既然称之为“海”,那一定是很宽广的了。所以这隔海相望之名,实际是一种思念之实。最后两个短句,每一句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互换了一下位置。表面很简单,但这不是普通意义的交换。它的深意体现在:不光是诗中人在隔海望着,对岸那可爱的人儿也在深情的望着自己呢。值得称道的就在这儿:它还由一个凝望,带出了另一个凝望,使诗的语言的张力得到了最大化体现!两个凝望的叠加,可作为思念之苦的慰藉;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也潜滋暗长了。
   沙鸥先生在他的传世名作《新月》之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写一个游子梦回故乡,当他乘着新月——弯弯的小船抵达家乡靠岸的时候,他不写自己在梦里,却反过来透过一层,写那梦中人也梦见了自己——正露出甜蜜、幸福的微笑。
   这种一个梦再套着另一个梦的写法,就极有意境,就体现了诗人极富张力的诗歌个性化表达技巧。这《午夜》中的“互望”,与那《新月》中的“互梦”,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2012.7.8
  

共 19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篇引用的诗作简洁缜密,诗意浓浓,只有虔诚的读者才能对那浓浓的诗意进行丰富地还原和稀释。理解一首好诗歌,需要一些引导才能真正体味到诗的美妙之处,而作者理所当然是最佳的引导者。感谢奉稿。问好红尘。【编辑:铁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铁禾        2012-07-09 00:58:34
  看来,好的作品真是绝版了,网上竟然没搜到!只有蹭红尘兄文章里的引用诗篇看了.
铁禾
回复1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2-07-09 11:56:30
  感谢铁禾辛苦编辑,问好!
2 楼        文友:铁禾        2012-07-09 01:01:17
  给作品献宝了,期待更多的佳作.
铁禾
回复2 楼        文友:红尘无泥        2012-07-09 11:58:01
  多谢铁禾献宝,恭祝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