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康舅父子

  康舅父子 ——《河村轶事》6 


作者:行吟者 进士,662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17发表时间:2009-01-07 23:02:46

《河村轶事》6
  
   农夫
  
   我上学了,学馆有十多个学生,小姨、栓柱、生财都在。学生大小不齐,学的也不一样,分坐两边,都扯着嗓子拖着长腔叫着“南北大炕,书桌摆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坐不住,一会儿便去撒尿,在院子里转一圈,这时吴姨便走过来拉我手说话儿,不让我出庙门,我便又跑回教室。老师见我坐下走过来和我聊天。他年轻,长得白白的,穿个长衫,他弓着腰,问这问那,忽然掏出一本《三字经》叫我跟他念,一点也不难,跟集上打板花子唱得差不多,只一阵儿,我便记了一串儿,先生高兴了拍拍我的头:孺子可教也,我刚玩得兴奋,生财爹摇铃我们放学了……
   生财爹姓康,住外婆家东屋;妈让我管他叫康二舅。可是我听人叫他“和尚”;便当他面仰起脖叫“和尚舅舅”。他乐,我也乐,算是认可了,妈也没有批评我。
  
   康舅当和尚的事,得从若干年前说起。那时河村的庙刚落成,佛主开光的仪式是由了因主持的。了因法师是我家坨镇大庙的方丈。按着佛家的门派,河村的庙由他管着。典礼之后,金翁说出了难心事:没有和尚。庙院没有和尚,如同衙门里没有官,炉灶上没有婆娘一样难堪。一些游方僧人,不愿在这里落脚,因它太偏僻,少有香火,更不用说布施了。至于穷困的村民,倒乐得混个衣钵,可谁替他们养着家小。这时了因作了一个决定。了因不愧为高僧。他早年在日本京都佛学院学习,见多识广,有很深的佛学造诣。他了解在日本僧人是可以结婚养家的。他便将这一规则引入到日本人统治的满洲。运用到贫困的乡村,荫及了不少拖家带小的农民,使他们逃避了劳工之苦。由于日本人也信佛,而且了因又是在东土留学的高僧,他的来头无人知晓,连日本县长小原对他也敬畏三分。(关于他的故事我们留到《古堡残阳》中再去叙述)
   了因的决定是这样:选一个农民当和尚,可以带着家,料理佛事,庙上给予适当的酬劳。但这人一定要有佛缘。所谓佛缘,方丈不做解释。但是由他和金外公选的康舅看来,那要求是这样三条:善良、勤劳、淡泊。尤其这后一条,不能挖钻取巧追逐功利。如今思量起来,这的确是佛们的要旨。
  
   金翁和村民们商定,东西河村捐庙上十几亩地,都由和尚一家侍弄,小半的收获归他,算是以工代租。地虽然不少,都是低洼地,种高粱,耕作粗放,余下的时间作庙上活。所谓庙上其实也包括私塾和会。会是一个行政机构,但没有长官,长官在东村;西村只有一个跑会的,便是金外公。
   康舅和周先生处得很好,闲暇坐在庙庭里谈农事。耕作时,康舅赶着牛在前面犁地,金外公撒籽儿,周先生便在后面踩格子。
   吴姨未来时,生财妈给周先生做饭。和尚担水、备柴、扫院子,作些杂活。遇上初一十五、除夕元宵、人节鬼节、地涝天旱,或者有人求仙拜佛时,他还要披上袈裟照看香火。所谓“袈裟”不过是一件没领的袍子。但他也因此演了和尚的角色。虽说只是“角色”,但在了因的干预和金外公的周旋下,他却逃脱了“劳工”的灾难。
   和尚舅舅人极老实,不善交往,只闷头干活。不论何种维护,他都摸索着作;如抹墙、漆门、修窗之类,从不找木匠和瓦匠。
   有一次大殿的后窗被暴风雨掀破,淋进了雨,湿毁了送子观音怀里的泥娃。他也能拿麻和灰修复了,涂上色。那样子竟比原来的更憨实可爱。
   女人们因之笑着编了歇后语:
   “和尚会造孩子——怪事!”
  
   一天下午,妈妈带我到庙上去玩,看见和尚舅舅正在修理被孩子们损坏的凳子。他让生财一个一个搬出来,和儿子一起看凳子坏在哪里:是腿劈了?还是横梁折了?哪个地方要契子,哪个地方要胶?再从一堆木料中选合适的加工……
   这一幕父子图又勾起母亲的良多感触,他牵着我静静地看着……
   回来的时候妈妈拉着我俯下身来问道:
   “爸爸回家后你也能帮他干活吗?”
   “我能,现在我都能帮你帮爷爷干活。”
   妈妈把我紧紧搂过去。
   生财非常爱他爸爸,总是围前围后帮爸爸忙,爸爸从不呵斥他,干活的时候爱唤儿子到身边,两人有说有笑,要是生财想学手艺,爸爸便把着手教他。康舅去种田,回来得晚,生财也不吃饭,总是跑到院外,等着爸爸归来,那情景十分感人。后来我写了一首小诗题为“归犁”――纪念生财和他的父亲。
  
   每天,每天,
   当母亲烧好晚饭之后,
   当他和小妹妹把所有小鸡
   都捉进鸡架之后,
   他便跑出门外,
   望着红红的太阳落地,
   候着父亲的归犁。
  
   老鸦在头上盘旋着飞走了,
   小三又把牛群赶进村口。
   小牛跌跌撞撞地跑着,
   老牛发出悠长的鸣叫,
   缓缓地摇头摆尾地举着步。
   透明的灰尘散在
   它们走过的路上,
   浅浅地蒙着纱灯般的夕阳。
  
   灰尘消散了,
   太阳入地了,
   母亲扫净了院子
   又摆好了饭桌。
   小妹妹挑破了热气腾腾的茄皮,
   香喷喷的气味已飘进他的鼻子,
   但他仍然倚着低矮的土墙,
   痴痴地望着那穿过石桥
   通向林子后面的路……
  
  
  
   虫儿
  
   栓柱和爸爸下地了,我便找生财,生财正帮爹编篓子。康舅见了我微笑向生财拱拱下巴,生财放下柳条朝我跑过来,我们俩拉手去看他养的鱼虫。
   生财家在东厢房的南边又搭了个小下屋,平时放些碎草牲口料。他的“博物馆”就是小屋靠北墙的一个旧木架子,那是他爹用一个破碗柜给他钉的。上面放了许多秫秸皮编的小笼,里面有蝈蝈、蟋蟀、蚂蚱之类各式各样的虫,他总换新的。
   我常来看,知道蚂蚱的样可多,有草绿色的、黄色的、还有灰色的;有小尖头的,也有大圆头的;蜂的样更多:小黄蜂、蜜蜂、大马蜂、细腰蜂,有的只有很小的一个肚子,有的只比蚂蚁大一点。它们翅膀的颜色也多种多样:浅黄褐色、蓝绿色、紫红色、还有银色的。每次看到新式样的昆虫生财就用粘网粘过来。
   说起粘网,那是最简易方便的捕虫工具:用秫秸皮作一个大圆圈插在秸秆上,再把圆圈粘上几层蛛网就行了。
   这回生财又把一个小笼拿给我看,一面憨憨地笑。那是两只小红蜘蛛,它们拉了几条横七竖八的丝,很细。在开着的门射进来的阳光下,亮晶晶的。小红蜘蛛有指甲大,在颤悠悠的银丝上爬行,很可爱。我想用手指捅它,生财拦住了;他说爹告诉他:不认识的东西不能随便动手拿,怕有毒。接着他让我看前两天捉的蝌蚪,可笑的是,有的已经长出两只后腿。它们在瓦盆里快乐地兜着圈。生财爹还给他拣了一些玻璃瓶子。他用小绳蘸了灯油绕在瓶子上;点上火立刻浸在水里,瓶子便炸成了水杯。生财便用它盛小虾、小蟹和闪着银光的小鱼。
   参观完博物馆,走之前,生财从盆里撩些水淋到小笼里窝瓜花上,他说虫不像鸟那样喝水,吃花上的露珠就够了。
   生财爱玩虫,知道得多,因为他细心观察。有一次我俩蹲在泡子边看蚂螂,见它们一群群飞下来,用尾巴在水面勾一下,又飞起来,这样一次又一次。我奇怪,问生财:蚂螂咋用肚子喝水?他憨笑:下蛋儿(排卵)呢。他说有一天他用纱网捞虫,看到有的虫鼓着两只大眼像蚂螂,便问爹,爹说是蚂螂仔儿……
   生财不爱和大人说话,也不和小孩打架,大家都喜欢他,叫他“虫”;他就笑。
   之后,我们去庙上老槐树下看蚂蚁。生财和我最爱看蚂蚁:大树下的、墙根下的、园子里的、河岸上的;各式各样的:红的、黑的、黄的、大黑的、有翅膀的。看它们搬运食物;看它们战争。我们伏着身子,蹲在那儿,一袋烟的功夫,谁也不说话。我们从不讨论虫儿们的行为和动机,似乎我们全知道……
  
   上帝为儿童打开另一双眼睛,他们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另一个微观世界。那儿有昆虫的碎语,草芽的涌动;那儿晶莹的水珠幻发虹彩,细细的洞穴飘出轻烟……它们是一个世界,并不是因为微小,而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运动,自己的法则,四时轮回,生生灭灭。
   儿童,用他们天真的眼、天真的心去观察,去呼唤,“移情”其中,幻为同类,便能以共同的天赐的语言,领悟这细微世界的道理,受到大自然善和美的启迪。而成人只知道去塘里挖藕,去河里捉鱼……
   但有一个人例外,我们在树下看蚂蚁的时候,不觉得周先生握一卷书坐到们身边的石磙上,饶有兴味地俯身望着我们。我问生财,周先生也爱看虫?生财贴着我的耳根说,周先生在梦里能变蝴蝶。
   我相信儿童有另一双眼睛,小时候我曾指着脑门问妈妈,这叫什么?妈妈笑着说“天灵盖”。可是长大了我翻遍字典都叫额头;那么天灵盖呢?天灵盖是只有儿童才有的。
   不错,个人在成长,人类在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以失去为代价的;当我们走向文明的时候便远离了蒙昧,而这蒙昧中却蕴含着“天然”。
   那么,怎样才是对的呢?

共 338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记叙这些熟悉的人物时如数家珍一般,形象而亲切,这给文字增加了不少的真实性和阅读性。相比那些凭空臆造而描写人物的文字来,这更具有生命力和收藏价值。[实习编辑:寒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菖兰        2009-01-08 11:30:04
   上帝为儿童打开另一双眼睛,他们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另一个微观世界。那儿有昆虫的碎语,草芽的涌动;那儿晶莹的水珠幻发虹彩,细细的洞穴飘出轻烟……它们是一个世界,并不是因为微小,而是因为它们有自己的运动,自己的法则,四时轮回,生生灭灭。这段话写得真好。
   喜欢淳朴的和尚舅舅,也喜欢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我们现在离这样的天然与纯朴已经太远,远到只能够在梦里找寻。问好~
繁华的尽头,菖兰微笑
2 楼        文友:行吟者        2009-01-08 23:29:27
  感谢菖兰的欣赏和解读;同时感谢编辑的辛劳和中肯的点评.
宋振邦,沈阳人,早年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现在河南油田,系石化系统作协会员。
3 楼        文友:晏低健        2015-09-12 20:05:32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