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军警★散文】金戈铁马英雄气

精品 【军警★散文】金戈铁马英雄气 ——小议中国古代军旅诗歌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04发表时间:2012-07-17 18:22:38
摘要:小议一下中国古典诗词中军旅题材的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军警★散文】金戈铁马英雄气 军旅诗歌,什么叫做军旅诗歌呢,在我的想象中,凡是描写战争的场面、叙述行军打仗的过程、体现军人思想情怀的诗歌,都应该可以算作是军旅诗歌吧,甚至还可以广而论之,把一些咏怀历史,抒发胸臆的诗歌,也算作军旅诗歌的范畴。
   自从这个世界上有了战争开始,军人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于是,同样萌芽的,自然还有军旅诗歌。
   无论是先秦两汉,还是唐宋元明清,军旅诗歌都以其独特的题材,丰富的内涵,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散发着绚丽夺目的光彩,同时,也将浩浩荡荡的爱国正气和军人那刚强如铁的意志,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军旅诗歌中,所描写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也不仅仅是英雄那无所畏惧的形象,更多的,是对于战争、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深刻反思。
  
   军旅诗歌内容十分广泛。
   既然是军旅诗歌,那么,首先要描写的,当然就是壮阔豪迈的战争场面了。
   有的时候,句子不需要多,只需要寥寥的几句,就能够把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展现无遗了。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就是屈原在《国殇》中描写的场景,这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战争场面,战争之惨烈,已经连天地都为之变色了。屈原用简单白描的笔法,将整个战场上的场景一个一个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不忍卒读,同时,也在内心深处,对军人的形象,深深地敬畏。
   屈原采用的是详细描写的方法,而杜甫在他的《兵车行》中,却只是用“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简简单单的十几个字,就把一幅车马奔腾,军人武器装备齐全,准备开赴战场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诗歌刚刚开篇的地方,就将战争的紧张气氛,烘托出来了。
   除了像杜甫那样,从开战前准备战争的场景来反映战争以外,还有些更多诗歌,是像屈原那样,直接通过对战场上的细节进行描写,来反映战争场面的。在这其中,做的很好的,恐怕就是卢纶,他的一双《塞上曲》和《塞下曲》,别具一格,和屈原不同的是,他没有主要描写战争的宏大,也没有反映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两个战场上的小细节,来从某一个侧面,具体展现战争的场景。
   《塞上曲》说的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反映了一位将军在一个风雪之夜,骑着战马,追击已经逃遁的单于的场景。而《塞下曲》,写的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影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是从将军以为有人来袭,于是深夜射箭,第二天却发现,箭射在了石头缝里,这样一个小细节,反映了将军的谨慎和武艺过人。
   读了这两首诗歌,不禁让人忍不住要赞叹,有这样好的将军和士兵为我们保家卫国,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还有很多军旅诗歌,把描述的对象,对准了那些为国奋战的军人们。是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士兵,挥洒血汗、保家卫国,他们是国家的功臣,那么,对于他们的生活、行军、甚至是他们的心理活动,自然也要花大量的笔墨来挥洒、来描绘了。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就是《木兰辞》中的那位女英雄花木兰了吧,你看她昨日还只是一个“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少女,可是,为了代父从军,她依然走上了战场,走上了这个原本应该是男儿汉挥洒热血的战场,她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足以令无数男子汉为之汗颜。当荣归故里之时,他们甚至还“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样一首诗歌,把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于是,花木兰这个名字便和这首诗一起,千古流芳。
   又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他先是向大家展现了一个壮阔的战场画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然后,通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来表现了士兵的心愿,反映了他们顽强的斗志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你再看李颀的《古从军行》就给大家展现了一个军人行军的场面。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在行军途中,“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只是一天的路程,就走了这么多的路,这一次的急行军不禁让人感叹,这场战争一定是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了,所以才如此着急地赶路。“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让人不禁要发问,这样艰苦的行军过程,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的敌人,又究竟是谁呢?
   的确,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士兵们,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去拼搏,去战斗啊,于是,人们不禁又要忍不住再次发问,他们这样做,究竟在为谁而战斗呢?
   最后,李颀用十分凄凉的笔墨,告诉我们:“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所以,在李颀看来,这场战斗是毫无疑义的,牺牲了这么多英勇无敌的将士,换来的结果,只不过是“蒲桃”的进贡,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呢?
   李颀用他的笔,代替那些已经阵亡了的将士们,向封建的统治者,表露了自己的心声,那就是:“我们可以去战斗,我们可以去牺牲,但是,我们必须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如果是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人民的幸福,那么,我们心甘情愿地轻生死,可是,如果是为了统治者那无休止的贪婪的话,我们觉得不值得。”所以,在军旅诗歌中,这首《古从军行》算是佳品,因为,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对于战争,有了反思。
   当然,在军旅诗歌中更多的还是赞美和讴歌英雄的形象。
   是的,烈士们为国捐躯,他们的用自己的血肉,保护着他们曾经誓愿要保护的对象,所以,当他们献出了自己生命的时候,也理所应当,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于是,屈原就在《国殇》中这样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是的,他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英雄形象,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除此之外,“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何等的豪迈,简直就是气贯长虹;“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又将一位神勇过人、顶天立地的勇士形象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由于人们不断地对于战争和历史进行反思,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军旅诗歌的变体,这种诗歌同样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咏怀颂古的诗歌。
   著名的宋朝文学家苏轼,恐怕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了吧。他的一首《念奴娇》,将赤壁的场景,用蒙太奇的方式,一帧一帧地在我们的眼前重现。于是,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一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烈场景,在这样一个场景中,我们和作者一起,数英雄,看英雄,论英雄。
   我们看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他在谈笑间,就将曹操的百万雄师,变得“灰飞烟灭”,这是一种多么豪情万丈的场景啊。只可惜,这“千古风流人物”,如今已经被“浪淘尽”,于是,我们便只能跟着作者一起,用自己的思想来畅游当年的古战场,来掬起当年存留下来的那一捧甘冽的醇酒,最后,感叹一声“早生华发”啊。
   其实,苏轼想说的,恐怕不是感怀他自己的“早生华发”,而是在感叹自己晚生了这些年,如果生在那个纷乱的三国,恐怕他也能够建功立业,成就属于自己的军旅梦想。
   自从三国以来,中国的文人们,就对于三国那个时代心生向往,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个“三国”的情结。这个“三国”情结,说得更具体一点,便是“赤壁”情结。不错,赤壁之战,在三国的所有战役中,它的惊险和变幻莫测,是首屈一指的,于是,它自然而然,便成了诗人们歌咏的对象。
   除了苏轼以外,还有不少诗人,曾经歌咏过赤壁之战,比如唐朝杜牧的《赤壁》,便是其中极其有名的一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从另一个角度来对于赤壁之战进行了反思,他和苏轼的豪迈不同,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他考虑的是如果赤壁之战周瑜没有胜利的话,历史将会怎样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曾经咏过赤壁,其中不乏李白、杜甫、戴复古这样的名人。
  
   军旅诗歌由于所反映的内容,都是与军人和战争有关的,所以,它所主要体现的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
   军旅诗歌中最常见的,便是弘扬爱国主义的思想。是的,军人出生入死,“十步杀一人”,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难道他们仅仅是为了像诗中所说的那样名垂千古吗?不,绝不仅仅如此,将士们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保卫自己的国土,保护自己的人民。
   所以,军旅诗歌中,常常荡漾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比如,著名的岳飞在《满江红》中这样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我们可以看到,在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时候,他看到的,不是要如何成就自己的功名,而是如何为国家报仇雪恨,所以,当他“仰天长啸”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愈加地“壮怀激烈”。
   岳飞,是一个著名的爱国将领,他的一生,都在为匡复河山而努力,他每日在做的,就是为了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只可惜,奸臣当道,英雄壮志未酬身先死,他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壮举,最终还是未能完成。然而,虽然如此,他那“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迈精神,却从古到今,感动了无数的人。
  
   除了爱国主义情操以外,军旅诗歌还往往彰显一种视生死为等闲、视英勇杀敌为天职的英雄气概。因为,军人,这一个职业,是与生死时刻相伴的特殊职业,所以,军人就格外需要有一种奋发抗争、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
   没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这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对于军人来说,这个“志”,不是一般的“志气、志向”,而是指一种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这种精神,是整个军队的坚强支柱。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你瞧,战争是多么频繁,以至于将士们连安营扎寨的时间都没有,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斗志,他们抱着马鞍,睡得多么香甜,他们知道,在第二天,一定还有一场恶战在等着他们,所以,要趁着这有限的时间,好好休息。这样的一种乐观的精神,一定能够带领他们,迎接胜利的黎明。
   “四连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你看,这又是一场多么壮烈的场面啊,擂动战鼓的声音,竟然引起了雪崩,让人觉得好像是山都动了一样,将士们对此却无所畏惧,真正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啊。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你想,你认为将士们这样拼死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功名利禄吗,如果你这样看的话,那么,就实在太小看我们的将士们了,他们的战斗,不是为了勋爵,而是因为,保家卫国,这是军人天生的职责。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在军旅诗歌中还有一部分,反映了一种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可能稍微有些消极,但是,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诗歌。
   诗人们所反对的,自然不是正义的战争,如果是为了保家卫国,那么,自然要用极大的热情来赞颂烈士们的英勇,可是,就怕烈士们的勇猛,被某些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他们穷兵黩武的工具,成为他们贪婪地想要不断攫取财富的借口。诗人们反对的,是非正义的战争。
   曹松在《己亥岁二首》中说:“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了成就一个人的功名利禄,而牺牲了万千条生命,这样真的还有意思吗?
   王昌龄在《塞下曲》中说:“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样,他也用极大的同情心,哀悼那些已经被埋葬在黄土之下的白骨,这些人,他们也曾经是鲜活的生命啊,他们也曾经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如果他们是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战,那么虽死犹荣,可是,如果只是为了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就这样化成了蒿草下的白骨,还值得吗?
   杜甫在《春望》中这样说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管怎样,战争,总是残酷的,每场战争中,总会有一些无辜的平民百姓受到牵连,所以,诗人才会怀着悲怆的心情,表示自己的哀恸。
  
   其实,军旅诗歌的作者,并不全部都是军人,他们是怀着对于军旅生活的憧憬,而进行歌咏。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者,通常都是一些没有经历过真正军旅生活的普通文人,他们对于军队和战争的了解,都还只是皮毛,可能是通过道听途说的方式了解,也可能是通过阅读典籍和文章来了解,所以,他们最大的问题,便是无病呻吟。
   由于不了解,所以,他们永远都无法体会真正的军人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在这些诗歌中读到作者那浓浓的爱国情怀,作者们对于保家卫国的军人们所怀着的深深敬意,和对于挑起战争的侵略者们的仇恨。所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价值的。他们因为梦想成为军人,征战沙场,所以,他们才会创作了这诸多的军旅诗歌。
   军旅诗歌,彰显英雄气概,弘扬尚武精神,当我们读到这一首首让人血液沸腾的诗篇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就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走进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于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便会油然而生,于是,我们也会在心头树立下一个心愿,那就是保家卫国、死而后已。
   恐怕这就是金戈铁马英雄气的军旅诗词,真正能够吸引无数读者的地方吧。

共 52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首先作者给出了军旅诗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军旅诗歌的内容,或描写壮阔豪迈的战争场面,或描述为国奋战的军人们,或咏怀颂古,或弘扬爱国主义的思想,或彰显一种视生死为等闲、视英勇杀敌为天职的英雄气概,或反映了一种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内容军旅诗歌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军旅诗歌的最大问题是无病呻吟。本文有理有据,值得一看。推荐阅读!【编辑:梅香透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7172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