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散文』上海风情录:上海石库门风情(外一篇)

精品 『逝水流年*散文』上海风情录:上海石库门风情(外一篇)


作者:阿华头 秀才,148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283发表时间:2012-07-19 11:39:26

[上海风情录:上海的弄堂石库门]
   关于弄堂石库门,我们在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的小说与散文中看到不少动人的叙述;我们又可在王家卫、李安、黄蜀芹的影片里看到太多关于弄堂石库门的那些片段。但是,朋友,如果你到上海来,只看南京路外滩,只逛淮海路城隍庙,却没走进弄堂,没去看看石库门,那你是不能算真正到过上海的呢;没真正到过上海,怎么能说你全面了解上海呢,没全面了解上海,你怎么能煞有介事地评说上海,评说从弄堂中走出的上海人呢?今天,阿华头在这里给朋友们讲讲上海的弄堂,说说上海的石库门,以前它是怎么来的,现在又处于怎样的状况。因为石库门产生了弄堂,弄堂体现了海派文化的韵味。要了解上海人,就要了解上海的弄堂石库门。
   说起弄堂,像我这样在弄堂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上海朋友,尽管我们曾经常常在弄堂玩“官兵捉强盗”,“老鹰捉小鸡”,“新娘子结婚”的游戏,曾经在弄堂里打弹子、滚铁圈、乘风凉、捉麻雀,但是,我们未必都说得清楚弄堂石库门的来历。非常有幸的是,我这个上海土著,若干年前,参加了一本叫《上海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著述的撰稿。
   对我了解上海的弄堂石库门,奠定了基础。所谓的弄堂房子,首先是从租界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房产商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容纳更多的住户,在租界内构筑了一种被西方称为联排房屋的民居。它用石条砌门框,配以两扇中国传统的乌漆大门和铜门环,门头上三角形或圆弧形的门楣装饰极为丰富,故称为石库门房子。目前公认的最早的石库门房子是1872年建造的兴仁里。它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之北,河南中路之东。这里曾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它由24幢三开间二厢房及五开间四合院的二层楼房组成。主弄长107.5米,采用长条石铺砌,单体封火墙采用观音兜压顶。它的是从中国传统低层院落式住宅中的四合院蜕变而来,总体布局采用了节约使用土地的欧洲联排式格局。像兴仁里这样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很快向南京路两边发展,之后又产生了后期石库门弄堂、广式石库门弄堂、新式弄堂、花园弄堂、公寓弄堂。弄堂房子的结构和设施越来越完备。嘿嘿,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之前,全市有9214条弄堂,二十多万幢房子,居住面积达二千一百多万平方米,已经占了全市住宅建筑总面积的57.4%,至少容纳了全市70%以上的人口,成为当时上海500万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其中,石库门仍是弄堂房子的主体,约占弄堂总数的70%。
   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最早的上海只是个小渔村。上海开埠的源头,在外滩公园、外白渡桥、原来的英国领事馆(中山东一路33号),到虎丘路这里苏州河的第二座桥—乍浦路桥附近,现在,上海市已经把这里,正式命名为“外滩源”,已经立项开工建设,力图恢复原貌。但是我想,建筑或许可以重建,但是,就算是景物依旧,但是人事全非,现在要想完全复原当年的上海弄堂石库门风情,已经是不可能了。
   上海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当年弄堂生活迅速发展之时,正值全国各地的移民大量拥入上海之际,可说是南腔北调,五光十色。新移民带来了原有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说家乡话,吃家乡菜,听家乡戏,四面八方的生活方式交汇后融合出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但是仍保持着显见的江南生活特征。这是因为上海毕竟位于长江下游三角洲,而且上海的市民又以江浙籍居多。早期木板和老式石库门、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仍是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前面有天井,后面也有小一点的天井,东西是厢房,正面是正厅。楼上的前楼最好,采光充足,空气新鲜;后楼的优点是安静,亭子间虽然有些闷热,但是,租金便宜哦。有些弄堂里几乎无遮无拦的公共便池,还有家用的马桶,都是江南地区的特色。尤其是马桶这种卫生器具,只要生活在这类弄堂,无不入乡随俗,家家必备。
   江南地区历来人口稠密,上海人口密度之高更是稀见,因此不论是江南传统地区里坊中的弄堂,还是近代上海大部分里弄中的弄堂都比较狭窄,住宅建筑鳞次栉比,一幢紧一幢,一家紧挨一家。尤其是一些标准偏低的上海里弄住宅,住户的房间面积小,室内功能少,许多家庭生活的内容如清晨洗漱,淘米拣菜,晾晒物件等等,都是在弄堂中进行。所以,弄堂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这样就大大拓展了人们户外的交际机会,邻里之间往往亲密无间,守望相助。一起劳作,一起纳凉,晒太阳;闲来无事时,谈"山海经",这些带有传统气息的乡土特色一直保留至今。说心里话,我就是现在搬进了新的小高层新居,外有几千平米的大草坪,内有120多平米是三室两厅,还有14平米的大阳台。但是,我还是非常留恋在弄堂生活的岁月。呵呵,我常常今天可以吃到张家做的汤团,明天可以尝到李家裹的馄饨。生病了、家里有急事情了,邻家阿姨叔叔,爷爷奶奶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来问寒嘘暖。
   现在的上海弄堂石库门,在城市大发展的时候被推土机推平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群。我在想,如果不能够重建上海弄堂石库门的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些现代的建筑群,就是水泥森林。好在现在一方面非常重视社区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不是像以前那样把原来的上海弄堂石库门推倒了事,而是重视旧区改造中保留文脉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设了一批像陕西路上的新步高里、新闸路上的新福康里、太平湖畔的新天地等等既有现代气息,又保持了传统精华的新式里弄建筑。朋友们到上海应该去看看的,现在上海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弄堂石库门建筑还是不少的,像鲁迅故居的所在地的山阴路大陆新村、卢湾区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所在地的思南路、香山路一带。
   常常听到有人在非议上海人,说什么上海人是狭窄的弄堂石库门走出来的小市民,好象气度不大,过于精明而不聪明云云。这话似是而非。上海人是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生存了几乎一个世纪,但是,上海人还是懂得怎样来比较妥帖地在有限的空间里做一番大的事业的。电影明星赵丹住过小阁楼、达式常在弄堂里生过风炉,现在名气非常大的钱文忠也在小餐馆里做过跑堂的,但是,住弄堂石库门的经历。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功的障碍,因为上海人善于学习,善于螺丝壳里做道场。如果有一天的早晨,你有机会到虹口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去走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会看见树影婆娑、凉风袭袭的多伦路上,能使人感到闹市中的那份独有的恬静。说起这条小路的历史,可是赫赫有名。说是路,其实就是一条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弄堂。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均聚居在这条长仅550米的小街的弄堂里,其中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多伦路文化街的弄堂它集中展示的一大批名人故居、海派建筑经典。孔公馆,原为孔祥熙私人寓所,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汤公馆,为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抗战后成为汤恩伯寓所;白公馆,建筑风格和汤公馆相同,抗战后为白崇禧私人寓所,故称白公馆;鸿德堂,是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廊宇形式而作基督教堂的建筑。还有位于多伦路145号的左联纪念馆、中华艺术大学旧址等等。呵呵,我休息天如果有空闲时间,多半是在多伦路的弄堂里徜徉,感受着那里浓浓的亲情与文化气息。
   在旧时上海,住在什么样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住在同一个里弄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则一般比较接近,贫富相差不会很悬殊。近十年来,由于许多家用电器进入了弄堂寻常人家,带乡土味的上海弄堂生活方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冬天有取暖器,无须出户晒太阳;夏天有电扇,甚至空调,弄堂里乘凉吃饭的队伍虽然仍外人瞠目,但多少有些不如从前那样壮观了;冰箱普及后,不必天天上菜场买菜,摩肩比踵之际的交谈也少了;不少居民因为增加了电视机、录相机、卡拉OK机、电子游戏机之类的现代家庭娱乐内容,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不至于一定要到弄堂里去绕舌了。曾经率先进入弄堂的上海人,已在那狭长的空间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如今有些人已经或正在走出弄堂,搬进新建高层楼房里去,当然上海还有700万左右的上海人仍生活在弄堂里。走了的人带走的是美好回忆,没走的人仍然快乐地生活在弄堂里,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一个好消息,上海的弄堂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全部要改造翻新,弄堂将变得更美丽。
  
   [上海风情录:上海之夜]
   说起上海的夜,人们或许会联想起那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歌舞升平的夜上海。因为金嗓子周璇那风靡三、四十年代的歌曲《夜上海》,流传得实在太久远了,直到现在还在传唱。她唱道:“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磋跎了青春,晓色朦胧,倦眼惺忪,大家归去,心灵儿随著转动的车轮,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著,夜生活,如梦初醒。”其实,周璇歌里的夜上海,不仅是十里洋场花花世界旧上海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些在欢场里讨生活的歌女舞女悲惨生活的自嘲与哀叹。旧上海的夜,是属于《日出》里的潘月亭、《星星之火》里的东洋大班川村、《三毛流浪记》的地痞流氓的。那时,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殖民者的天堂,是爆发户的挥金如土之地,是兵痞、无赖、政客、官僚、青红帮为所欲为的地方。听母亲说,东洋人占领上海的时候,女孩子晚上是绝对不可以出门的,因为在东洋乌龟眼里,中国女孩子统统都是花姑娘。听父亲讲,过了外白渡桥就是英租界,桥的两边东面是日本兵站岗盘查,西面是穿短裙子的英国兵和头上裹着红布的印度警察(老百姓称其为红头阿三)站在那里。国民党的蒋家王朝倒台之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那时的上海之夜是凄惨的。1948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上海仅仅一条街道,一夜之间就有几十个衣不蔽体倒毙冻死的穷人。俱往已。那么今日上海的夜,又是如何的呢?且听阿华头慢慢道来。
   我记忆中童年时光上海的夜,是充满生活情趣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直至80年代,上海人还有夏天在马路上乘凉的习惯,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住房狭小。夏天的夜,大人们在路灯下打扑克,谈山海经,而我们在乘凉的时候听外公与舅舅讲鬼故事,尽管听得汗毛凛凛,但还非常入迷;我们拿着火柴在瓦砾堆里捉蟋蟀、我们嘻嘻哈哈地争抢着吃放在井里的西瓜……夏夜星空,繁星点点,马路上不时传来小贩的叫卖声:“檀香橄榄,卖橄榄!”、“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五香茶叶蛋,火腿粽子!”、“白糖梅子,桂花糖藕!”。到我们这一代再大了一点的青年时代,夏天上海人开始喜欢“晒月亮”,其实,就是成双结对的出去逛马路,数电线杆子。现在住房条件改善了,上海人一般下班回家就匍空调、看电视、上电脑。夜里在大街上乘凉的人很少。现在,上海的夜是属于热恋中的情侣的,是属于来上海旅游的中外游客的,是属于小资味道浓浓的白领们的。如果朋友们有幸来上海旅游,晚上在外滩、南京路、淮海路,你们所看到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那就是他们。
   今日上海之夜,璀璨而不刺眼,辉煌而不喧闹,明丽而不妖艳,浪漫而不夸张。上海的冬夜与春夜有些寒意,你可以选择室内的休闲场所;上海的夏夜常常也是闷热的,你同样也可以到那些时尚的马路与新兴的休闲场所。阿华头今天在这里介绍的新天地、衡山路与甜爱路,就是当下的上海白领小资们夏夜常常光临的地方。上海新天地,在淮海路、黄陂南路南侧,周边集合了上海商业中心地区。每到夜幕降临,这里摇曳的风姿,动感的节奏、夜光杯美酒与原产地咖啡,细细品味着上海的悠久文化底蕴。漫步在新天地,仿佛时光倒流。青砖步行道,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厚重的乌漆大门以及雕着巴洛克风格卷涡状山花的门楣,使得观光客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你一步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又是非常现代和时尚。欧式的壁炉、沙发与东方的八仙桌、太师椅相邻而处,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和谐搭配,墙上的现代油画和立式老唱机悄声倾诉着主人的文化品味。门外是风情万种的石库门弄堂,门里是完全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就这样,一步之遥,恍若隔世,真有穿越时空之感。临近傍晚时分,这里更是弥漫着浪漫的欧式风情。露天的酒吧、咖啡吧最受年轻一族和老外们的欢迎。
   衡山路是上海最大的酒吧街,其概念包括衡山路、乌鲁木齐路及东平路一带。贴近外国领馆区域,真有异国情调。这条“法租界”时期名叫“贝当路”的林荫道前衔淮海路,后接徐家汇。连绵不断的西欧建筑风格小楼、开敞式的围墙庭院在茂密的梧桐树映衬下充溢一派精心雕琢的浪漫。衡山路及其相交叉路上的休闲场所鳞次栉比,风格各异,主要有酒吧、茶坊、酒店、娱乐中心、美容院、画廊等共100多家。吸引的都是高档消费层次的成熟白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
   甜爱路,是上海“最浪漫的马路”,它在四川北路尽头的虹口公园(现在叫鲁迅公园)附近。据说,当年,鲁迅、郁达夫、还有左联的那些文人墨客常常在这里散步。鲁迅故居、左联旧址和鲁迅晚年经常光顾的内山书店旧址就在附近。在长约百米的路边墙上新挂了28幅中外爱情诗画。“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智利诗人聂鲁达和中国古代王维、现代的顾城等许多中外著名作家的爱情诗句,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甜爱路,至今依然保持着浪漫的情调。当你在这个长度仅仅数百米,宽也不过是数十尺的林荫道,牵着恋人的手,贴着红红的“情人墙”悠闲漫步,享受这份市区里少有的宁静。你可以想象一下,那该是一番怎样的心情。呵呵,有朋友说话了,俺不是小资、白领与老外,那夜里到哪里去休闲?告诉朋友们,除了去外滩看看以外,上海老城隍庙是个好所在,至于怎么好玩,阿华头今天先在这里买个关子了。请看下集《上海老城隍庙的闲情逸事》。

共 55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上海风情录》系列写得富有特色,很好地展现了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内在的底蕴。在这篇文章里,无论是对上海的弄堂石库门的描写部分,还是对上海之夜的介绍,风格依旧,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犹如拉家常一般,平实朴素,直达读者的心灵。文章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融汇了名人典故、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地方特色、风土人情、环境布局、时代变迁等诸多元素,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表述细致通透,可读性强,犹如一本旅游指南,亦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拓宽了读者视野,增长了读者见识,读后受益匪浅,令人回味。推荐阅读,并期待《上海老城隍庙的闲情逸事》给我们带来别样的精彩!【编辑:喜有此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72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2-07-19 11:40:25
  作者的《上海风情录》系列写得富有特色,很好地展现了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内在的底蕴。在这篇文章里,无论是对上海的弄堂石库门的描写部分,还是对上海之夜的介绍,风格依旧,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犹如拉家常一般,平实朴素,直达读者的心灵。
2 楼        文友:喜有此李        2012-07-19 11:40:34
  文章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融汇了名人典故、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地方特色、风土人情、环境布局、时代变迁等元素,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表述细致通透,可读性强,犹如一本旅游指南,亦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拓宽了读者视野,增长了读者见识,读后受益匪浅,令人回味。推荐阅读,并期待《上海老城隍庙的闲情逸事》给我们带来别样的精彩!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07-20 10:08:5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