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散文』阿炳故居琴思

编辑推荐 『逝水流年*散文』阿炳故居琴思


作者:阿华头 秀才,148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50发表时间:2012-07-21 09:36:15

最早听说阿炳的故事,那还是在我的少年时代。父亲那老旧的收音机里播放的广播剧《二泉映月》,阿炳坎坷的身世和遭遇,忧郁深沉的二胡曲,深深地吸引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到无锡讲课,却能够非常意外地看到了阿炳故居。
   10月19日,我应邀和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的朋友一起,到无锡为华东空中管理局在这里举办的“学习型组织辅导员培训班”讲课。20日是我讲课的时间,21日上午是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朋友的讲课时间,当天下午就要返回上海,于是,我趁这难得的半天间隙时间,独自一人离开地处莫家庄的航空大酒店,到无锡市中心去看看。我上得一辆出租车,司机问我上哪儿?我就说,到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吧。10多分钟以后,司机把我送到了无锡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崇安寺。
   走进宽阔整洁的崇安寺街区,我这才知道,原来这崇安寺与上海的静安寺一样,不仅仅是一所寺庙,而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步行街区,而且崇安寺就是无锡的城中城。崇安寺街区内,有建于1905年的公花园,这是我国最早的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园,所以在公园内,有一巨石上赫然写着“华夏第一公园”的字样。公园不大,景致却很有江南风情,这里有方塘书院、池上草堂、绣衣拜石、草堂话旧、松崖挹翠、白水试泉、兰移听琴、樱丛鸟语等24景。在这里,我看到老人儿童在池塘边观赏色彩斑斓的锦鲤鱼,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这里摄影留念,在这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你看,那些亭台阁楼、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古树影塔、瀑布雕塑,世界名牌、传统字号、地方小吃、西式餐饮、咖吧酒吧、泥人脸谱、首饰珠宝,是那么和谐地在一起出现。听当地人说,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的故居就在附近,于是带着好奇寻找到了他的故居。
   阿炳故居在崇安寺东侧二泉广场的阿炳纪念馆里。二泉广场中央建有阿炳在拉二胡的塑像。广场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广场东侧的舞台上正举行着一个仪式,那劲歌欢舞和喧闹的乐曲声,与广场的名称颇为不协调。根据二泉广场上的指示牌,我很快找到了阿炳纪念馆。因为在大修,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陈设,只有简单的阿炳生平介绍。阿炳(1893-1950)江苏无锡人,从小随父亲华清和在无锡著名道馆洞虚宫中的雷尊殿当道士,法名华彦钧。因中年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正直、爱国,不畏权势,酷爱民族器乐,精通江南丝竹,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方面都有根深的造诣。所作乐曲甚多,因抢救较晚,仅录下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独奏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六首。其中《二泉映月》最为著名,己成为世界名曲。
   阿炳故居,即为原雷尊殿道馆,他不仅出生于此、逝世于此,而且其传世名曲也大都创作于此。阿炳是个私生子,晚年,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屈居在道馆最东面的一间小平房内。这间平房为硬山顶,约20平方米内有小阁楼,现仍保持着原状。现在的阿炳故居虽然已经破烂不堪,却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些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抢修,不熟悉的人真不知道眼前的建筑就是中国伟大民间音乐家的故居。据工作人员介绍,修复以后的阿炳故居,在景观设计上,故居内将设置石碑坊、石井圈、石亭等小景点,在雷尊殿前的基柱上安置香炉。在三万昌茶馆有待恢复之际,这里将先行营造一个小型的昔时场景,恢复一条旧时的青石板小巷,架设木电线杆、老式路灯和小铺面,再现当年阿炳所处生活环境与生存氛围。由于时间不允许我在这里多停留,我用手里的佳能710相机拍下了二泉广场中央阿炳在拉二胡的塑像、阿炳纪念馆的正门、还有屋子外芦苇摇曳的阿炳故居的照片、大修中的雷尊殿道馆,我那照片的原件很大,雷尊殿道馆门口两根立柱上的一副对联清晰可见: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回到民航宾馆,与宾馆的工作人员聊天,了解到无锡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阿炳的故事。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兽行,激起民愤,吓得那地主外逃几个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国民党将领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尽管遭到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无锡《晓报》的老记者华钰麟先生说,民间音乐家阿炳在无锡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二泉映月》没有流传出名的时候,无锡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贬多褒少。到了后来,各种版本的传记又把他一步步地抬高,阿炳几乎成了一个完人。其实,阿炳为人正直,在艺术上是一个有贡献的人,在生活是个既有性格、也有些出格的人,比如,他那吸食鸦片的恶习。
   当然,有些对阿炳的非议也是偏见,阿炳脑后的一小绺头发,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有的人坚称这是阿炳“反动、封建”的标志,因为他至死还留着清王朝标志物“小辫子”。要知道,阿炳三十五岁时,双目盲瞎,迫于生计,他不得不上街卖唱,但是受到了丐帮的阻拦。所以,阿炳留了发髻为的是说明自己是道士,不是乞丐,这个发髻也一直保留到他人殓。阿炳虽然不问政治,但是,并不糊涂:据记载阿炳曾在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强制戒烟。国民党政府怎么会将一个街头卖唱的人捉进去强制戒烟呢?原来,有一位叫许统福的人,是当时中共的地下党员,他几次在通运路上京沪饭店进行秘密活动时,雇了阿炳和他的夫人在房门口望风,发现有可疑人物出现时,便拉琴报警。许统福说,虽然自己没有向阿炳明示身份,也没有说明他们在里面做什么事,但阿炳他对许统福的活动是心知肚明的。由此看来,后来当局会将阿炳这样一个人关起来“强制戒烟”,极可能是要阿炳说出真相,关了十天左右后,当局得不到什么,只好把他放了。
   阿炳由于他的非凡身分——既是一个多才多艺、身怀特技的民间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个穷困潦倒、迹近乞丐的卖唱者,所以和他打交道的人虽多,他却没有一位“好友”,只有“知音”。1950年夏天,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携带着钢丝录音机走进了阿炳的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六首乐曲,临走时,他们和阿炳相约过些时候再来为他录音,谁知,仅仅三个月之后,1950年的12月4号,阿炳就吐血不止,瞌然长逝,那六首乐曲竟成了阿炳的绝唱。阿炳留下的乐曲,尤其是《二泉映月》,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感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被认为是发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咏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留下了眼泪,他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回到上海,已经是万家灯火的夜晚。我打开CD机,“二泉映月”那深沉哀怨的乐曲在夜空回荡,这乐曲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此时此刻,不由人感慨万千: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百分之一才是灵感。命运让阿炳饱经磨难与沧桑,让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与悲苦,于是,才有了今天流传天下的“二泉映月”。由此,联想到当下铺天盖地的用大把金钱堆砌起来的选秀造星活动,不由人哑然失笑。

共 2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瞎子阿炳是民国时期最伟大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潦倒、末路穷途,但身怀绝技,人穷志坚,他不畏权贵、正直敢为。他身前微名,身后盛名,他是中国千万个民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华民族坚硬的脊梁,他是《二泉映月》的作者,他是旧时代民间艺人悲剧人生的写照。作者借客座授课之机,游览古城风貌,偶遇阿炳故居,欣然前往,感慨物是人非,感怀艺人旧事,怀古怀旧之情跃然纸上。沧海桑田,感真正艺术之生不逢时,看当代造星之漫天铜臭,恍若隔世。感谢阿华头,以旧式笔法书写旧时故事,让我们领略旧时风范,非常难得,问好老师,推荐阅读!【编辑:鸿渐于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07-21 09:37:25
  瞎子阿炳是民国时期最伟大的民间音乐家。他一生潦倒、末路穷途,但身怀绝技,人穷志坚,他不畏权贵、正直敢为。他身前微名,身后盛名,他是中国千万个民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华民族坚硬的脊梁,他是《二泉映月》的作者,他是旧时代民间艺人悲剧人生的写照。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2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2-07-21 09:37:47
  作者借客座授课之机,游览古城风貌,偶遇阿炳故居,欣然前往,感慨物是人非,感怀艺人旧事,怀古怀旧之情跃然纸上。沧海桑田,感真正艺术之生不逢时,看当代造星之漫天铜臭,恍若隔世。感谢阿华头,以旧式笔法书写旧时故事,让我们领略旧时风范,非常难得,问好老师,推荐阅读!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