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相声中的扇子

精品 【酒家*说文】相声中的扇子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35发表时间:2012-07-27 10:26:00
摘要:扇子是相声表演中的重要道具,不仅如此,在相声段子中也有很多是与扇子有关的段子。

【酒家*说文】相声中的扇子 相声演员有三件宝,扇子、醒木和手绢,那是他们在说相声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三样道具。
   这三件宝贝各有各的妙用,就拿那手绢来说吧,在表演某些相声的时候,可以用来包头,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化妆方式,比如在《汾河湾》中,由于两位演员要合作表演一出戏,为了区别柳银环和薛仁贵这男女两个不同的角色,其中扮演柳银环的逗哏演员就常常会在头上包上一块手绢,把自己扮成了一个女子。
   其实,除了扇子、醒木和手绢之外,相声还有一些其他的道具,比如快板,在表演《数来宝》、《同仁堂》等作品的时候,那是必不可少的;又比如御子,在表演太平歌词的时候,这可是必备的伴奏道具。
   对于相声演员来说,这些道具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扇子。
   扇子种类很多,而相声演员所用的扇子,不是团扇、不是羽毛扇、更不是什么檀香扇、火画扇,相声演员只用一种扇子,那就是折扇。
   而且,对于相声演员来说,在选择折扇上,绝对不是马马虎虎,拿来就用的。一般来说,相声演员使用的折扇,会比较大,打开之后,也比较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所用的扇子以空白扇面为主。为什么会选择空白扇面呢?相声前辈们对此也是有个说道的,据说是因为如果用了花花绿绿的扇子,观众们在观看表演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到了扇子上的书画上面,因此就可能忽略了演员们的表演。
   不过,根据我的观察,现在在相声舞台上,演员们倒是没有过多地在意他们的扇子上是否有字画,很多演员在选择折扇上,比较随便,扇子上的字画也是形形色色,什么都有。
   对此我并没有什么意见,正相反,我倒是认为,老前辈们似乎是过于认真了一些,其实,只要演员真的表演得好,他手上的扇子再花哨也没有关系,演员自有本事,把观众的目光都聚拢起来,让他们关注到自己的表演上来。
   还有一个用扇子的规矩,很多相声演员从学艺开始就被师长们严格要求:扇子只要一拿起来,三句话之内,必须使用,要么用它来比划一个刀枪架子;要么展开装作是一封书信;要么假装是“笔”,用来写字等等。扇子只有在作为道具的时候,才可以拿起来,平常没有事的时候,绝对不允许随便把扇子拿在手里比划。最忌讳的,便是在表演中,觉得热了,拿起扇子来扇风,那是最要不得的。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就是说,扇子在相声舞台上,在演员的手里,它可以什么都是,但是,唯独不是扇子。
   扇子拿在手里,三句话内必须要使用,这个很好理解,可是,为什么不能用来扇风呢?我曾看见过一位相声演员的文章,他介绍说那是早年间从评书馆里头流传下来的规矩。如果演员在台上觉得热了就扇扇子,那么台下的观众就会受到影响,也会觉得热,这样观众就会提前退场。以前看表演是按时间算钱的,早一分钟退场,就少收一分钟的钱,所以,这个问题关系到演员们的收入,那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有很多演员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台上用扇子扇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都统一卖整场的票了,很少有像以前那样按钟点结算的了,所以,演员们都开始渐渐地淡忘了这个规矩。
  
   相声演员们使用扇子,可以派各种用场。其中最主要的作用,莫过于用它来代替刀枪武器、毛笔等日用品。这一点,相声和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评书演员就是这样,他们能够把自己手中这一把普普通通的纸折扇,瞬间变换成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用具,拿着扇子虚拟地做出各种动作。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据说相声和评书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当年单口相声刚形成的时候,相声演员从评书演员那里抄袭了很多片段来讲,由于相声演员说话幽默,在段子里头添加了很多包袱,所以就抢了评书演员的饭碗。于是,评书界和相声界便有了矛盾,虽然那时候关于版权问题还没有现在这么详细的规定,但是,人们还是已经觉察到了,保护版权有多么重要。经过调停之后,评书演员把几个片段赠给了相声演员,这就是俗称的“八大棍儿”。由此可见,单口相声的确还是和评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某些段子都分不清到底是评书还是单口相声,所以,在相声中使用评书中常用的道具——扇子,自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随着相声的不断演变,已经从原本的只有一个人说单口相声,变成了以两个人说对口相声为主,虽然相声的形式有所变化,但是,对于扇子的使用,却是没有改变,相声演员们依然对于扇子这个道具十分依赖。
  
   在相声中有一种艺术手法,是专门使用扇子来展现的,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以扇子作为主要工具的表现手法,却遭到了人们的屡屡非议,那就是“打哏”。
   所谓“打哏”,就是相声演员使用扇子作为道具,在相声情节需要的情况下,做出用扇子打对方脑袋的动作。
   据说,某相声前辈对于这种表现手法是极为反对的,认为它表现了相声演员彼此之间的不尊重,想想也是,大家都是相声演员,为什么要彼此打对方呢,于是,在他的极力倡导之下,这种“打哏”在相声舞台上,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
   但是,有些相声段子却是一定要使用这种手段的,比如《口吐莲花》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相声段子所讲述的故事是,逗哏演员在得知捧哏演员是一个贪财之人之后,便骗他说自己会一种名叫“口吐莲花”的绝技,然后叙述了练成此神功之后的种种好处,于是以教授法术为名,让捧哏演员自己敲自己的头。其实,这个相声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人莫要起贪心邪念,否则必然会遭殃。
   这样一个段子,如果要表演的话,那是必然要使用扇子,使用打哏了,于是,当这个段子在尘封多年,重新搬上相声舞台之后,很多年轻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哇,原来相声也可以这样说啊。”
   于是,又有人搬出了那些论点,说在舞台上相互打对方是彼此不尊重的表现。对此我倒是有一些个人看法。
   其实,在相声演员上台一鞠躬的同时,他已经不再代表自己个人了,而是代表一个相声中的人物,比如在“口吐莲花”中,捧哏演员就扮演了一个视财如命而又容易上当的小人形象,但是,在台下,他还是那样的人吗,那就未必了吧,他完全可以是一个正直之人。同时,逗哏演员也并非和捧哏演员有仇,并不是故意要借着上台的机会来欺负一下捧哏演员,他之所以要骗捧哏演员打头,完全属于剧情需要。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并不是逗哏演员在打捧哏演员,而是剧中人,在打剧中人。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更加理解“打哏”这个词了,打哏,不是随随便便就打那么一下的,而是非得要有“哏”才能打,也就是说,没有脱离故事情节的“打哏”,也没有专为出气和消遣而用的“打哏”,打哏,是为了制造笑料和包袱而特别设计出来的动作。
   了解了这点之后,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待“打哏”了,其实,演员们不是真的在“打”,他们只是在演出的时候,假装“打”。
   正因为是假装“打”,所以,相声演员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使得他们的“打哏”显得更逼真,同时也为了使演员不易被真的打伤。
   扇子并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它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必须把扇子在火上烤过,同时要把扇轴放松,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得扇骨变得更加松脆,只要轻轻抖动一下,就能发出很清脆的啪嗒声。这样即使扇子不碰到人的身体,也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让人以为好像是打到了一样,其实,对于演员来说,一点痛苦都没有。
   此外,演员在使用打哏这种手法的时候,往往会把扇子稍微展开一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不小心真的碰到了对方的脑袋,那也只是扇面接触到了,而不是扇骨,这样自然可以减轻对方的痛苦。
   有些观众在看了《口吐莲花》后,往往会生出这样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捧哏演员好可怜啊,老是被逗哏的打。由于相声中一般以逗哏演员为主,捧哏演员为辅,所以,很容易就让人生出这样一个念头,那就是:逗哏演员不尊重捧哏演员。
   其实,这是一种对于相声的偏见,也是对于捧哏和逗哏的偏见。因为,在相声表演中,捧哏和逗哏是同样重要的,甚至还有“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以此来证明捧哏的重要性,因为捧哏演员的台词经常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而打哏呢,也并没有规定只能由逗哏演员来打捧哏演员,事实上,有很多段子中,都有捧哏演员打逗哏演员的情节。捧哏演员经常使用打哏来表现诸如“你可气”、“胡说八道”、“没正形”等意思。所以说,这里头并没有什么谁不尊重谁的问题,“打哏”,纯粹是因为情节需要。
   由此可见,打哏的确是有一整套严格的使用方法,并不是胡乱使用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对它存有偏见,非要把它从相声表演的舞台上彻底删除出去呢,毕竟,还有些节目是不能缺少“打哏”这种形式的啊。
   当然,相声演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自然也会有一些相声演员,由于本身艺术修养不够,所以不能完全体会到打哏的要点,他们往往会在表演的时候,使用乱打、真打、狠打的方式,以博观众一笑。这种现象也并不少见,产生这种误区,演员自然有自身的原因,可是,观众群也有一定的问题,某些观众就是喜欢看这种“三俗”的表演。这种低俗的表演方式,已完全脱离了“打哏”的艺术表现范畴,已经不是在“娱乐”观众,而是在“愚乐”观众了,演员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同时也帮助观众树立正确的欣赏品味。
  
   相声演员们对于扇子的喜爱,那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甚至还在所说的相声段子中,加入了很多与扇子有关的内容。
   比如在一段名叫《规矩论》的相声中,就用夸张的手法介绍了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对于扇子的使用方法。相声演员们把它总结成了一句话,叫做“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搧肩”。
   “文胸”,指的是文人喜欢扇胸口,的确,这样扇扇子,比较能够表现文人的高雅气质;“武肚”,指的是习武之人喜欢扇肚子,这样更能彰显他们的豪杰气和英武气;“僧道领”,说的是和尚和道士,他们由于都穿着宽大而厚重的服装,所以风很难灌进去,必须要从脖子的地方扇风;“书口”就是指说书先生,他们一直动嘴说话,所以嘴巴容易发热,扇嘴巴就再合适不过了;“役袖”,说的是衙役们,他们怕老爷责备,所以都拿着小扇子,趁着老爷看不见的时候,偷偷地从袖子里扇风进去;“媒搧肩”,指的是媒人,试想一下媒人们拿着小扇子,晃动着腰肢,扇动肩膀的样子,是不是很形象啊,至少我认为很多影视剧里头都是用类似的方式演绎的。
   这段关于扇扇子的规矩,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也确实有点睛之笔,颇能刻画每个行业的人物形象,现在衙役是没有了,媒人也不是以前的那种德行了,所以,我们也只好从相声中来了解一下当时那些人的样子了。
   除了这个“扇子规矩”之外,相声中还有很多其他关于扇子的小故事,它们既可以当成单口来说,也可以当成对口来讲。比如,有一个叫做《画扇面》的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在这段相声中,演员先是塑造了一个喜欢画画的二大爷的形象,这位二大爷,与众不同,别的画家,都很清高,绝对不轻易给人画扇面,但是,二大爷就不一样了,他是反过来追着别人,偏要给别人画。有一次,演员就让二大爷给“逮”住了,不得已,他只得把自己的一个空白的扇面交给了二大爷来画。
   一开始的时候,二大爷表示要画一个“美女”,可是,当别人来他那里取画的时候,却发现,这“美女”画得像极了“张飞”,就只能把扇子继续留下,干脆改成“张飞”算了。当别人再次来他那里取画的时候,“张飞”也画得不像了,只好再次修改,改成了“大树”。最后一次的时候,二大爷只能无奈地说,“大树”也画不成了,只能把扇面涂黑了,找其他人写金字算了。
   这段相声,充分展现了相声“三翻四抖”的艺术手法,在段子中,通过反复多次的铺陈,层层推进,从“美女”、“张飞”、“大树”到最后的“黑扇面”,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如果直接从“美女”过渡到“黑扇面”,那么其中的跳跃性就太强了,让观众不能理解,但是,相声利用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他与“美女”唯一的相似处就是,两者都是“人”,而“张飞”过渡到“大树”,恐怕是因为“张飞”那茂密的胡子、魁梧的身材,和“大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逐步提升,到了最后,精彩地一翻包袱,把“黑扇面”给抖了出来,从质变到量变,相声中的戏剧冲突上升到了顶峰。于是,一个有关于“扇子”的精彩段子,就这样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我不得不怀疑,相声演员实在是太喜欢扇子,尤其是折扇了,所以,他们才会加倍努力地观察生活,然后,从生活中提炼出了这个有关于扇子的笑话,并把它演绎成一段优秀的相声作品。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演员不用扇子了,为什么不用呢,因为原本用来放置相声道具的那个小桌子,被拿走了。相声舞台上不再有小桌子了,相声演员也不再使用扇子、醒木、手帕这样的小道具了,他们甚至连长衫都不穿了,而是每个人都穿得西装笔挺,脖子上还系着领带。有些相声演员们,将这种改变,美其名曰“创新”。
   不过,我对此倒是有些不以为然,所谓的“创新”,还是多把精力放在创作新的相声段子上来吧,创作新作品,这才是“创新”的“王道”,区区变换一下舞台上的道具,还算不上创新吧。
   更何况,某些相声在表演的时候,确实是需要道具的。当一位演员在舞台上展现一位勇猛的将军的时候,如果有一把扇子来代表那位将军手中的长枪,那动作,该是多么帅气啊。
   所以说,扇子,作为一件相声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道具,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地将它抛弃为好。
   我爱扇子,我爱相声舞台上的道具扇子,我也爱相声作品中的扇子。
  

共 536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相声作为一门艺术的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是因为其妇孺皆宜,诙谐轻松的故事和表现手法。扇子,与醒木和手绢一同作为表演者的道具,经典的流传和使用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一切,就“与时俱进”了,一些传统的精华已被改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由相声演化而来的小品的出现,冲击着这一传统的艺术。看看贾玲和白凯南的相声,虽然也在令人捧腹中讲述着人生,但相声的踪迹和父辈的教诲已然九霄云外。该文以扇子为切入,详尽的诠释了相声这门精华艺术的表演形式。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727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