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争鸣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争鸣】《红楼梦》的悲剧性(散文)

绝品 【争鸣】《红楼梦》的悲剧性(散文) ——佛道思想拯救不了的命运


作者:朱华池岸 童生,56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146发表时间:2012-07-29 20:59:35
摘要:在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背景下,人类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已成必然。曹雪芹穷尽佛道思想的可能,想要寻找一条避免悲剧或走出悲剧的出路。但由于佛道思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与正统思想相冲突,且本身的消极意味,导致探询不能成功。佛道思想无法拯救“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

【争鸣】《红楼梦》的悲剧性(散文)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曹雪芹撰写悲剧《红楼梦》的目的是什么?有反封建说,有自传说,有映射名人说,有言情说……大家众说纷坛,无一定论。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本人钟情于捷克小说家 米兰●昆德拉的观点:“小说本身就只是对存在一种长长的探询。”“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换而言之,《红楼梦》是一部探询的小说,不是政治的工具,也不只是感情的寄托。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眼睁睁看着家族由兴到败,众亲人由聚到散或死,曹雪芹深深品味到人生的悲剧。但在悲剧中的他并没有完全沉迷于悲痛中,却“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出《红楼梦》。在他撰写的《红楼梦》中,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空空道人。此人亦佛亦道,将《石头记》(也即《红楼梦》)传抄至人间,最后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空空道人在传抄《石头记》的过程中完成了由道入佛,合佛道为一的过程,恰如作者曹雪芹历经沧海桑田后的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的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人物的再现,而是立足于现实之外,站在人类的高度,审视已经发生与将要发生的一切,穷尽人及其悲剧的可能,尝试用佛道思想为人们寻找一条避免悲剧的出路。
  
   一、正统思想下的悲剧
   《红楼梦》开篇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的口向贾雨村介绍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在贾府,儒家思想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准则。但详读《红楼梦》会发现,贾府里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不再只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而是历经了“程朱理学”、“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浸染后发展起来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正统思想。在这样的思想体制下,生活在最低层,最被压制的就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青年女子。
   生活在温柔富贵乡里的青年女子,堪称儒家思想典范的有薛宝钗、李纨、贾迎春。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不像贾母批判的“佳人”,不会想起自己的终生大事而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她博古通今,知识渊博,却恪守封建礼教,事事分明,懂得“该藏的藏,该露的露”,警醒林黛玉不能被邪书移了本性,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做女工才是女孩子的本分。但就是这么一个聪慧理性的女孩,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在正统思想的管制下却没有属于她的舞台。她每天戴着刻有“芳龄永继、不离不弃”的沉甸甸的金锁,时而吃着和尚给的“冷香丸”。在贾宝玉为了林妹妹而疯疯癫癫之际,封建家长给她安排婚事,她却认为这样的事情应该问哥哥,不该是自己关心的。结果,她嫁给了自己不爱也不爱自己的贾宝玉,完成了“金簪雪里埋”的谶语。李纨是一个青春寡妇,她父亲遵循“女子无才便有德”“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第四回)李纨是未亡人,失去丈夫就等于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活在世上犹如负疚欠债一样:在别人锦上添花的日子,嚼着自己的苦果;遇到喜庆大典,须要自觉回避。青春、红颜、诗情画意,都已和那死去的丈夫一起埋葬。贾迎春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举止端庄,寡言少语,处处克己忍让,在婚事上谨记“在家从父”之德,任由父亲贾赦的安排嫁给了“中山狼”,成为了当时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
   贾府里也有些叛逆的女性,如林黛玉、晴雯、司棋。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摆满书籍,她乐于结社写诗,与“无才便是德”的正统思想相违背。她不像宝钗、湘云那样劝宝玉留心经济仕途,反而每天为爱情而嗔,为爱情而喜,落入了贾母“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的口实(五十四回)。林黛玉根本的也是唯一的依靠是贾母,但她不是正统思想中理想的媳妇,也没有争取自己婚姻幸福的权利。因而,聪慧的黛玉虽然也尝试通过认薛姨妈做母亲的方式,却最终只能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里流尽眼泪而早逝。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地位比较低,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较少,脑子里与正统思想违背的观念更多更彻底。在人人都渴望往上爬,以做别人的姨娘为荣的背景下,只有晴雯不卑不亢,认为都是同一个屋子里的,没有谁比谁高贵,把向上巴结的袭人讥讽为“哈巴狗”。所有的丫鬟中,只有晴雯敢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在抄大观园时,也只有她敢做出反抗。她最终被撵了出去,原因不过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且“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七十四回)判词说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只是悲剧的导火线,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程朱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中人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再说司棋。迎春从小懦弱怕事、委曲求全、毫无主见,却有个不甘示弱、有胆有识、敢作敢当的刚强性格的大丫鬟——司棋。司棋不但敢于挑战权势,大闹柳家厨房,无所顾忌的抗争不平等的待遇,还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和自主的婚姻。但是在三纲五常的要求下,怎么可能有自由自主?被撵回家后,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潘又安身上,最终在重重打击下撞墙身亡。
   在正统思想里,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而,贾赦的权利是所有父亲的暴力,而贾珍、贾琏、贾蓉、薛蟠、孙绍祖之辈就是出嫁女子的天,少妇们的命;若是夫死,如李纨,就只能依靠儿子贾兰。当周围的一切充满可能的时候,你很难熟视无睹。社会赋予男人们荒淫无度的权力(如贾母认为贾琏偷情是正常的),男人们就不可能去关怀、珍惜女人。于是,女人们要么如迎春、宝钗,无论是面对怎么样的灾难都坦然面对,直至死去。要么如同王熙凤,为了挽救自己的权力与地位,荼毒男人的其他妻妾。于是,女人的命运又多了一种可能:尤二姐的死亡与香菱的被害。无论是哪一种可能,在儒家正统思想的统治下,女人的悲剧已成必然。非但女人,男人们也在女人的无尽欲望中迷失,在权力的角逐中赢得更高地位及更多女人。
  
   二、正统思想的另一种可能——佛道思想
   在这样的悲剧中,是否存在避免或逃出悲剧的出路?曹雪芹想到了另一种可能——佛道思想的拯救。
   小说中,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另一种可能。甄宝玉跟贾宝玉一样自小仗着祖母的疼爱有混沌的平等自由思想,但渐渐成长就渐渐回归到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主流中去,尤其在抄家之后,甄宝玉发狠读书,一举成名,大振家业,成为儒家思想的典范。那是暗线所写的甄宝玉。而没有走上“正途”的甄宝玉,就成了明线里的贾宝玉。第二十二回中,贾宝玉与湘云、黛玉为一件小事闹别扭,宝玉两处不讨好,心生不快,又翻看《华南经》,曾写下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便是在佛道中寻找解脱的朦胧开始。在二十八回,宝玉偶听黛玉泣唱“葬花词”恸倒山坡之上。悟到“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佛便是悟,得悟的贾宝玉却除了悲痛别无他能。再接着,晴雯、司棋、四儿、芳官被撵,迎春、湘云、探春出嫁。大观园的女儿们散的散,死的死,应验了当日的悟,贾宝玉面对着举案齐眉的薛宝钗,到底意难平,终于选择走到佛道的尽头——出家。出家让贾宝玉逃避面对悲剧,但死的已死,散的已散,不是不面对,就悲剧不再。
   贾宝玉出家迟矣。曹雪芹又假想了林黛玉的另一个可能——妙玉。自黛玉入贾府我们就知道,曾有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并扬言若非如此她的病便一生也不能好,除非不听哭声不见外姓人。黛玉自是没有出家,反而与外姓的外祖母、舅舅、表哥表姐等日日相处,任眼泪“春流到冬尽,秋流到夏”,结果应了和尚“一生也不能好”的话。而妙玉呢?妙玉与黛玉一样出身于苏州官宦之家,也是因病而带发修行。除此之外,“妙玉才华阜比仙”,对应黛玉的咏絮之才;妙玉黛玉一样孤高自许,均有洁癖。当然,妙玉为修行之人,其孤傲与自洁比黛玉又胜一筹。换句话说,如果当年黛玉出了家,就是妙玉。作为黛玉的另一种可能,妙玉是否能因佛道思想的庇佑而免遭悲剧?妙玉非自愿出家,虽出家却又带发修行;她说自己是出世的“槛外人”,却不忘在宝玉生辰投上拜帖;她连一个刘姥姥喝过的脏瓷器都容不下,却不得不寄生于肮脏的贾府所管辖的栊翠庵里,沦为邢轴烟口中“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尴尬人。为了活着,就努力让心死去。这就是妙玉的悲剧人生。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有说到妙玉被强盗所劫,虽未必符合曹雪芹原意,但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却足以说明妙玉未能逃出悲剧。
  
   三、佛道思想的悲哀
   (一)依附正统而存在的佛道者
   在当代社会里有个口号,叫“女人只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能真正的独立”。同样的道理,佛道思想想要独立存在,就必须在经济上独立。但在《红楼梦》中,铁槛寺、水月庵、栊翠庵等佛道之地均被贾府管辖,在经济上受贾府约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道士、和尚、尼姑都是怎么样的人?如静虚观的张法官,他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曾御封“大幻仙人”,掌管道篆司印,后封“终了真人”,王公贵族称他为“神仙”子,是个有职有权的官方道教上层代表人物。这个人深受朝廷器重,与贵族家庭关系甚密,能说会道,惯于阿谀逢迎,曾将手下众道士的金玉法器敛收了三五十件,用来孝敬贾母,又会保媒拉纤,成了披着法衣而俗气十足的政客。又如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害死两条人命,“扯篷打纤”的不是别人,而是那个名“静虚”,实则既不静也不虚的老尼。她出入豪门,勾结官府,包揽词讼,为非作歹。她善于揣摩人意,一顿连捧带激,连那位“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的凤辣子也被她激得“发了兴头”,两人谈笑间就断送了金哥未婚夫妇的性命。在抄检大观园后,芳官、蕊官、藕官因遭到迫害,走投无路,要求出家。智通和圆信两个尼姑,听了她们要求出家,赶忙找王夫人活动,以“佛法平等”、“我佛立愿,愿度一切众生”等为幌子,把她们骗了去当拐子。于是,到了后来,“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贾芹作为贾府家庙的总管,大权在握,淫乱尼僧竟不足为奇。佛者道者不为佛道,思想也无从讲起。
  
   (二)与正统思想冲突的佛道思想
   佛主出世,道主避世。无论是出世还是避世,都与儒家正统思想的入世相冲突的。举贾宝玉为例。正统思想要求贾宝玉要学习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考取功名,振兴家业;要求他服从父亲的思想,保持严厉的家长面孔,成为弟弟以及下一代的权威。换句话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贾雨村就是贾宝玉的模范。但贾宝玉是怎么样的?如第三十二回中贾雨村来访时,他得知贾雨村要见自己,“心中好不自在”,不停地抱怨“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他不但对经济仕途厌恶到极点,而且崇尚“天然”,是个“无事忙”,喜欢在闺韦中厮混,为姐妹甚至丫鬟们操心劳碌。用他的话说,他的理想就是“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第十九回)
   贾宝玉的佛道思想是跟正统思想相冲突的,贾宝玉的生活也就不会是惬意的。他一出场,我们就知道后人批他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虽然在祖母的溺爱下得到一些自由,却一旦提到他父亲他就“那么冷的天,一直冒汗”,而薛宝钗、袭人之辈也常常劝他回归正统思想。他的母亲王夫人为了防止他“学坏”,设下王保善等眼线,逼死白玉钏、晴雯,撵走四儿、芳官等。面对正统思想下的悲剧,贾宝玉一再悲痛却无能为力,才为晴雯作“芙蓉诔”,“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又曾最心爱的林妹妹的谶语。最后,为了逃避最后的儒家正统模范薛宝钗,心灰意冷,选择了出家。这不是积极的对抗,也不是避免悲剧的选择,而是一直无奈的逃避。在佛道与儒家思想的交锋中,退让的只能是佛道。
  
   (三)佛道思想本身的局限
   道的祖宗《周易》云:“满则亏,水满则溢”,佛说:“人生苦海无边。”因此,当贾瑞病重时,跛脚道人给他送来了“风月宝鉴”,告诉他真实的丑陋与美好的虚假。但是,贾瑞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在丑恶的苦海中越陷越深,最终命丧黄泉。其实,接受不了的何止贾瑞?直面这样的丑陋与苦痛,又没有解决的方法,有何益处?是的,还可以出家遁世。如探春,聪明而冷漠的她就选择了“独卧青灯古佛旁”;如柳湘莲,选择割掉三千烦恼丝跟一道士而去;最感触也最能映射作者的心路历程的是甄士隐。
   甄士隐原本“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还是“神仙一流人品”。但如佛家所言人生无常,突然爱女丢失,又一场大火,财产尽失,投奔岳父,狼狈不已。“色”已为“空”后,来了一个道士,口唱“好了歌”。全诗分为四组,均以“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始,依次提出“功名”、“金钱”、“娇妻”、“子孙”四大人生追求,然后又一一加以否定与嘲笑。四大追求几乎囊括了世俗的一切目标,体现了世俗者的人生价值。顿悟的士隐纵观历史,分析前人事迹,总结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推翻了人生的意义,包含着道家出世无为的思想。然而,俗语说得好,“哀大莫过心死”,对一切都不存希望,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哀。换而言之,遵循佛道思想避世出世,本身就是悲剧中的一种。何况,当我们的世界充斥着道者僧人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恐怖?那样的悲,较没有自由的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世界有过而无不及。
  
   总而言之,曹雪芹合佛道为一,构造了“太虚幻境界”的虚拟世界,详细描写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穷尽了佛道思想对人及其命运拯救的可能。在这次漫长的探询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没有改变。尘俗间悟不透也不可能悟透的凡人正在把悲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佛道思想拯救不了的悲剧仍在继续。

共 61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星遐稿签:作者开篇借王国维之语:“《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探索曹雪芹撰写悲剧《红楼梦》的目的,但大家众说纷坛,无一定论。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作者则钟情于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观点 ,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探询的小说,不是政治的工具,也不只是感情的寄托。作者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人物的再现,而是立足于现实之外,站在人类的高度,审视已经发生与将要发生的一切,穷尽人及其悲剧的可能,尝试用佛道思想为人们寻找一条避免悲剧的出路。”作者从儒家正统思想和佛道思想等方面分析《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思想和命运,做到了条分缕析,透彻明了。作者在前面摘要中指出:“在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背景下,人类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已成必然。曹雪芹穷尽佛道思想的可能,想要寻找一条避免悲剧或走出悲剧的出路。但由于佛道思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与正统思想相冲突,且本身的消极意味,导致探询不能成功。佛道思想无法拯救“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在文章结尾又道:“曹雪芹合佛道为一,构造了“太虚幻境界”的虚拟世界,详细描写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穷尽了佛道思想对人及其命运拯救的可能。在这次漫长的探询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没有改变。尘俗间悟不透也不可能悟透的凡人正在把悲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佛道思想拯救不了的悲剧仍在继续。”见解精辟,令人叹服。感谢作者赐稿!祝作者写作愉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73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遐        2012-07-29 21:00:49
  作者开篇借王国维之语:“《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探索曹雪芹撰写悲剧《红楼梦》的目的,但大家众说纷坛,无一定论。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作者则钟情于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观点 ,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探询的小说,不是政治的工具,也不只是感情的寄托。作者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人物的再现,而是立足于现实之外,站在人类的高度,审视已经发生与将要发生的一切,穷尽人及其悲剧的可能,尝试用佛道思想为人们寻找一条避免悲剧的出路。”作者从儒家正统思想和佛道思想等方面分析《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思想和命运,做到了条分缕析,透彻明了。
天边有星,时隐时现; 我心有梦,如星璀璨。
2 楼        文友:星遐        2012-07-29 21:01:40
  作者在前面摘要中指出:“在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背景下,人类的悲剧(尤其是女性的悲剧)已成必然。曹雪芹穷尽佛道思想的可能,想要寻找一条避免悲剧或走出悲剧的出路。但由于佛道思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又与正统思想相冲突,且本身的消极意味,导致探询不能成功。佛道思想无法拯救“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在文章结尾又道:“曹雪芹合佛道为一,构造了“太虚幻境界”的虚拟世界,详细描写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穷尽了佛道思想对人及其命运拯救的可能。在这次漫长的探询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没有改变。尘俗间悟不透也不可能悟透的凡人正在把悲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佛道思想拯救不了的悲剧仍在继续。”见解精辟,令人叹服。
天边有星,时隐时现; 我心有梦,如星璀璨。
3 楼        文友:星遐        2012-07-29 21:02:04
  感谢作者赐稿!祝作者写作愉快!
天边有星,时隐时现; 我心有梦,如星璀璨。
4 楼        文友:爱若星空        2012-07-29 21:44:13
  欣赏,好文,喜欢。我也爱看红楼梦
喜欢文字,却写不出自己想写的故事。
5 楼        文友:箬茗        2012-07-29 22:23:04
  朱华姐姐,好久木有见到你啦~想你~红楼一书真是有太多值得探索研究的地方了。集儒、释、道于一体尽显人间世相。悲剧说到底是一个时代的制度腐朽,根深蒂固的愚昧观念,更因曹公有一颗悲悯而清醒的心。
墨染一瓣心香,笔抒一种情怀
6 楼        文友:风飞沙        2012-09-26 19:39:25
  恭喜朱华美文成绝,为你高兴!
7 楼        文友:杨钟雄        2012-09-26 19:43:40
  祝贺朱华,久违了。希望常回来看看。
青春受谢,白日炽只。
8 楼        文友:瑜儿        2012-09-26 19:48:49
  祝贺绝品!
懂你的人不用说,不懂你的人不必说。
9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2-09-26 20:45:55
  作品对《红楼梦》做了精辟的分析探讨,是一篇有深度的红学研究佳作,值得品读。
10 楼        文友:夏冰        2012-09-26 23:15:50
  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条理,对《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做有益探讨,虽然不能说具有完全的代表性,但显示了作者对该著有力的挖掘和研究,值得一读。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