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散文』邻居阿婆(外一篇)

精品 『逝水流年*散文』邻居阿婆(外一篇)


作者:燕剪春光 进士,108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27发表时间:2012-07-31 21:50:16


   夏日的乡村醒来特别早,五点左右,东方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星星还没有完全退隐,家家户户的大门就吱吱呀呀开启了,伴随着几声鸡啼,几声牛哞,奏响了新的一天的乡村交响曲。
   可是,在这支恬静的田园交响乐中突然掺进了极不和谐的音符,一个苍老而尖锐的声音刺破了朦胧的晨曦,传进了我的耳鼓,惊得我的心“突突“地无规则乱跳。
   “哪个断子绝孙的,偷了我的油吃,偷了我的柴烧,拿了我的钱用。天打雷劈哟!不得好死啊……”
   我听出来是邻家阿婆在诅咒!我再也在床上躺不住,蓦地坐了起来,问母亲:“阿婆怎么了?一大早就在骂人。”
   母亲叹了一口气,道:“造孽哟!八十多岁阎王还不接,得了老年痴呆。”
   “得了老年痴呆?我昨天看见她,挺正常的呀!”
   前一天回家时经过她家门口。彼时她正端着一只碗,坐在门槛上吃饭,老远看见我便展露笑容。我喊了一声“阿婆”,她极热情地对我说:“波波你回来了!多住几天再走吧,妈妈这么大年纪了,好好陪陪她。”说话入情入理,哪像是犯有老年痴呆症的人?
   “她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你在家住两天就知道了。”母亲见我不信的样子,补充道。
   她比母亲小两岁,也已八十有三了。辈分比母亲长一辈,母亲叫她阿婶,我叫她阿婆。她总共生养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三十几岁病逝了,小女儿远嫁福建,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五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其中大儿子、二儿子都已做了爷爷或外公。依照传统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阿婆应该是有福之人,五子登科,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可以安享天年。
   可是阿婆却是命苦之人。
   前些年,她的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以及三个儿媳都在外地打工,三家的孩子大大小小五六个,全都交付于她照料。她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要管一大群孩子的洗衣吃饭。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下的农村司空见惯,也说不上很特殊。她也一辈子操劳惯了,又身康体健,那时一切都还能应付得来。
   没曾想有一年夏天,发生了一起特大悲剧,将她的命运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
   那是暑假的一天,她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孙子结伴去水库钓鱼钓青蛙,结果有两个不幸溺水身亡,其中一个是三儿子所生,刚刚考上了大学,另一个是四儿子所生,正在读初中。眼看着两个活蹦乱跳的孙子瞬间变成了两具膨胀了的冰冷尸体,老人一下子闭过了气。醒来后捶胸顿足,悲恸欲绝,几次欲撞墙而死,要随两个孙子而去。旁人苦苦相劝,家人步步紧随,她才没有寻成短见。
   她的苦难并未到此为止。孙子下葬以后,三儿子和三儿媳将满腔的悲痛化为出离的愤怒,责怪老人没有看管好孩子,把孩子意外死亡的责任全都推到了可怜的老人身上,并发誓与之断绝关系,从此视她为陌路人。如果说两个孙子的暴亡对她已是致命的创伤,儿子儿媳的指责和绝情更是把她逼上了绝路,使她心如死灰,无意苟活。小女儿心疼老母亲,把她接到福建住了几个月,她才慢慢平静下来。
   回家以后,她便一个人过着孤寂的生活。几个尚未成年的孙子孙女都被在外打工的父母随身带着。儿子们(老三除外)每家每年给她一百斤粮食,零用钱由女儿提供。日子倒是清净了,只是风风火火、热热闹闹几十年,养育了一群儿女,带大了一帮孙辈,最后却像孤老一般,无人问津。除了春节期间,平日里就她一个人住在小儿子盖的一栋大楼房里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她依然闲不住,还自己种菜、种棉花。
   二
   正午,阳光白花花的,仿佛只要划一根火柴,整个大地和天空就会熊熊燃烧起来。村子里静悄悄的,无论男女老少此时都在家里午休。我与母亲一人搬一把椅子坐在竹园里乘凉闲聊。阿婆穿一身蓝色的长衣长裤,手里拿着两个大蛇皮袋,打从我们面前经过。
   “阿婶,这么热,干什么去?”母亲跟她打着招呼。
   “阿婆,坐下来乘乘凉吧。”我站起身给她让座。
   “不坐了,地里的棉花已经泛白,我去捡棉花。”她说话时,眼神并不浑浊,甚至有丝丝的光亮在闪烁,黑黝黝的脸庞因为微笑而波纹荡漾。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母亲摇头叹息。许久,我俩都没有说一句话,空气沉闷得叫人喘不过气来,只有知了叫得一声紧似一声。我和母亲都清楚,这时候棉花才刚刚开始结桃,根本就没有棉花可捡。即使是有棉花可检,那棉花地里密不透风,热气逼人,她一个耄耋老人又怎么受得了。阿婆,她已不是一般的老年痴呆,她的精神错乱了。像这样的老人,本应该住在医院里治疗,或者有亲人照料着在家休养,而不是大热天的中午一个人去棉花地里“捡棉花”。
   曾经听母亲讲过,阿婆早年与丈夫的感情不好。她性情暴躁,常常骂骂咧咧。她的男人是个闷葫芦,却有一副硬拳头,经常在她的脸上和身上留下一块块青紫的伤痕。两人疙疙瘩瘩凑合着过了几十年,养育了七个儿女。男人六十多岁撒手西去,她没有掉一滴眼泪,反倒有一种终于熬出了头的轻松感觉。
   阿婆生得精干灵巧,走路脚下生风,做事干净利落,又不怕吃苦受累。儿女们小的时候,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一家大小的衣服浆洗好,然后做早饭,吃完饭再下地。晚上收拾停当之后,当儿女们都进入了梦乡,她才开始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直到深夜。一天常常只睡三四个钟头。
   儿女们渐渐长大了。在农村,仅仅把儿女养大还远远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如是女儿倒好说,嫁出去就完事了。若是儿子,要操持到他娶妻生子,让他分家另起炉灶才算了事。可想而知,阿婆要给五个务农的儿子娶媳妇进门该是一件多么浩大的工程。她不知费了多少心,求了多少人,总算给五个儿子都娶上了媳妇。前面的三个媳妇在农村算是出类拔萃,要身材有身材,要长相有长相,而且还相当能干。最后的两个却不尽如人意,四媳妇还犯有轻度精神病。
   前面三个儿子儿媳早早地就分家另过,孙子孙女她也没有时间帮忙照看,甚至来往都很少,感情寡淡。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四儿子、五儿子及他们的孩子身上,一直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后来儿子儿媳们整年出外打工,家中所有的事都落在了她的肩上。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将一场无妄之灾降临到她的头上,让她变成了一个几乎无人理会的孤家寡人。
   “她不是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媳吗?怎么就没有人管她呢?”我实在想不通,为人子孙者,怎么可以如此冷酷无情。
   “五个儿子其实只有老大和老二没出外打工,在附近做手艺。她和老大不知怎么结了冤仇,早晨骂的就是老大。成天那样恶毒地诅咒,换了谁也不会搭理她。老二夫妻俩稍好些,偶尔会去看看她。那么多兄弟,他俩也不想单独背起这个包袱,说是要一家管一个月,轮流做庄。可是,打工的打工,结怨的结怨,怎么去轮流?老话说多子多福,儿子多有什么用,你指望我,我指望你,最终落得个谁都不管。如果只有一个儿子,没有退路,说不定还好些。”
   “老大真的偷了她的东西么?”
   “那倒不会,是她脑子错乱,记不清楚。她说老大偷了她一瓶油。其实是她在街上买过一瓶油,后来又去退了,商店里都有记录的。她忘记退了这回事,就赖在老大身上。不久前,福建的女儿捎来一百元钱,老大明明给了她,她硬说没给。”
   停了一会,母亲又感叹道:“唉,人老了,自己管不了自己,还是早点死了好,免得受罪。”这句话,不知听母亲说过多少回,每次听了我脊背上都一阵阵发麻。哪一个人不是父母一把屎一尿带大的?为人父母者何曾对自己的儿女弃之不顾?父母老了,子女不是理所应当尽自己的反哺之义吗?
   三
   傍晚,太阳如一个彤红的火球即将落到山的那边去了,残阳似血,将西天渲染成一片壮丽的红色。我挽着母亲的手,围绕着村庄散步。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钢筋混凝土建的新楼房,过去的砖瓦平房差不多都没了踪影。由于搞了新农村建设,从前的泥土路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家家户户装上了太阳能,用上了沼气。只是从村前到村后,见到的大多是老人孩子,青壮年劳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只有春节的时候才回家。
   看来这是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如果不外出务工,单单靠种几亩天地,能有钱盖上楼房、供孩子上学、过上好的生活吗?但像现在这样,把孩子和老人留在家里,孩子的教育和安全谁来保障?老人有病痛谁来照料?像邻居阿婆这样的老人村里还有好几个,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有了病痛只有自生自灭。
   我和母亲边走边看,边看边聊,还不时停下来与乡亲交谈几句。等我们围着村子绕了一圈,天就擦黑了。几颗星星在天边忽隐忽现,好像在眨着血红的眼睛。我们赶紧往家中走去。
   “哪个断子绝孙的,偷了我的油吃,偷了我的柴烧,拿了我的钱用。天打雷劈哟!不得好死啊……”
   早晨那苍老而尖锐的声音再次响起,在黑暗的夜空盘旋,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莲婶】
   去年暑假的一天傍晚,我正在二叔家吃晚饭,突然听到一位老妇人恶毒的咒骂声,接着又传来凄厉恐怖的哭喊声,期间还混合着男人粗鲁的吼叫声。这妇人的声音好熟悉啊!——是莲婶!二婶证实了我的猜测,“是隔壁莲婶。晚上又没人给饭她吃,她已经几顿没吃了,真是造孽!”二叔瞪了二婶一眼,“你不要多管闲事,她的儿子不让别人给饭她吃。”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莲婶的儿子为什么连饭也不给母亲吃?为什么还不准别人给?
   要说这莲婶,小的时候,没少亲眼目睹她顿足骂人的场面,那简直是出神入化的表演,任何一位天才演员也无法与之相媲美。她似乎谁都骂,骂得最多的还是她的家人,骂完公公,骂老公,骂完老公骂儿女,谁和她扯上关系谁倒霉。那时孩子多,丈夫劳力不强,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平时见她干活风风火火,对人也客客气气的,只是发起脾气来,好像一只母老虎,呲牙咧嘴,世界上最脏最毒的话都从她的嘴里倾泻而出,绝对不用打草稿。
   二婶告诉我,儿女大了以后,莲婶家的日子也慢慢地好起来了。只可惜五十多岁时,她的丈夫过世了,她成了寡妇。好在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她自己手脚还利索,生活还过得去,至少不愁吃不愁穿。
   “那她还喜欢骂人吗?”我问。
   “那几年倒是好多了。可是她的命不好,没过几年安生日子,她的眼睛又瞎了。”二婶叹息着。
   “莲婶的儿子们也曾带她到镇里、县城的医院看过医生。医生说要到大城市的医院做手术,要几万元的医疗费。儿子们都是务农为生,哪来这么多钱给母亲看病。于是,莲婶的眼睛就任其自然,得不到医治。儿子媳妇们开始还算孝顺,轮流照看她。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儿子媳妇们也整天为生计、为孩子忙碌着,有的在外面打工去了,谁有时间照顾一个瞎老婆子?从这时起,莲婶的坏脾气又犯了,总是骂骂咧咧。越骂,儿孙们对她越不好,她的生活也就越悲惨。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给饭她吃。
   “真可怜!不管怎么说,饭还是要给她吃。赡养老人是儿女们天经地义的责任。”我有些愤愤不平。
   “唉!”二叔长叹一声,“人老不中用了,日子难熬啊!你没听过‘厚养小,薄养老’的话吗?”
   一会儿,莲婶的大儿子过来了,见我在,很客气地叫了一声“姐姐”,然后向着二叔说:“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他们几个都在外地打工,就剩下我在家。整天在田里干活,累得要命。回家来还要挨骂受气。”二叔在村里德高望重,谁家有事都会找他裁决。只听他说:“你的母亲真是可怜又可嫌,老了嘴巴也不积点德。不过你不给饭她吃是犯法的哟!”“大伯,我也是没办法!她整天气长得很,想饿她几顿,看她还有力气骂人不?”
   第二天,我从莲婶家门前经过,见她坐在门口,头深深地伏在膝上,整个人缱缩成一团。我叫了一声“莲婶”,好半天,她才缓缓地抬起头,“谁呀?”天啊,我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愁苦而悲哀、苍老而呆滞!多少生活的苦痛、人世的沧桑都凝聚在这张脸上!我倒吸一口冷气,怯怯地回答:“是我,波波。”莲婶似乎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很是兴奋地说:“是波妹子呀!什么时候回来的?快坐!快坐!”奇怪,她的声音依然象年轻时那样清脆爽朗,富于表现力。
   我在她对面一张椅子上坐下,仔细端详起这张我小时候就熟悉的脸,我的目光集中到她的眼睛上。还记得她的眼睛从前是大而明亮的,可如今眼窝深陷,眼珠呆滞,眼神混浊。岁月是何等残酷无情!
   “波妹子,你的母亲有福气,生了你这样一个有出息又孝顺的闺女。你的哥哥也孝顺。我这个苦命人现在是活一天算一天,只盼望阎王爷早点来接。”“莲婶,快别这么说!”
   这个时候我真恨自己语言贫乏,找不到任何恰当的话来安慰她。我心中暗想:像莲婶这样年轻力壮时含辛茹苦抚养儿女,年纪大了后疾病缠身,脾气又古怪的老人在农村还有多少呢?谁来保障他们的晚年生活?谁来安抚他们孤苦的心灵?
   去年冬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莲婶去世了,离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人。但身后的丧失办得非常隆重,四个儿子和儿媳妇痛哭流涕,诉说着母亲一生的坎坷艰辛,以及他们的悔恨和悲伤。
   我听后久久无言。人说行孝要趁早,为何莲婶在世的时候她的儿子儿媳们不能够善待她,反倒在人死后大办丧事?这于死者何益?但愿莲婶在天有灵,能够从儿子儿媳们的悔恨中得到些许的安慰。

共 51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着作者的文,心一直在沉重着,在电脑前难过良久,难以卒读。邻居阿婆和莲婶两位老人老年凄惨的形象一直在眼前交替着,却不知如何说起。在尚未发达的中国农村,像邻居阿婆和莲婶这样境况的老人数不胜数。她们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女而自己的老境却凄凉无比。阿婆本应该是有福之人,五子登科,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应安享天年。却在孙子溺水身亡的灾难降临后自己倍受打击,儿子也不原谅她,导致她神经错乱,得了老年痴呆。看到她在白花花毒辣辣的阳光下在棉桃始结桃时就要去拾棉花的细节,心中有泪滴下,开篇及结尾阿婆那苍老而尖锐声音似利刃剜心,让人痛楚不已。眼睛瞎掉的莲婶则连饭也吃不上,因而咒骂不已,儿女多在外打工,在家的老大种田辛苦却要听她骂声因而心生怨气要饿她让她没力气骂人。作者笔下莲婶那愁苦而悲哀、苍老而呆滞的脸让人心生酸涩。作者剪辑出两个代表性的农村老人的凄惨晚景,不仅仅是在谴责不够孝顺的儿女,更多的是呼吁社会重视养老问题。数千年前,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历史的车轮转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老人们还在度日如年、自生自灭,我们的社会该做些什么?文章提出的现象发人深思。此文作者那生动细腻的文笔更突出老人晚景的悲惨,使得文章更具震撼力。佳作,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01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2-07-31 21:51:58
  数千年前,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历史的车轮转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老人们还在度日如年、自生自灭,我们的社会该做些什么?文章提出的现象发人深思。此文作者那生动细腻的文笔更突出老人晚景的悲惨,使得文章更具震撼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08-01 22:00:39
  谢谢风的精彩解读和深度共鸣!这些事每天都在脑子里挥之不去,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真正表达出来。
2 楼        文友:风逝        2012-07-31 21:53:56
  读着作者的文,心一直在沉重着,在电脑前难过良久,难以卒读。邻居阿婆和莲婶两位老人老年凄惨的形象一直在眼前交替着,却不知如何说起。在尚未发达的中国农村,像邻居阿婆和莲婶这样境况的老人数不胜数。她们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女而自己的老境却凄凉无比。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08-01 22:03:36
  风真是我的知音,跟我的心情一样。抱一个!
3 楼        文友:风逝        2012-07-31 21:54:43
  阿婆本应该是有福之人,五子登科,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应安享天年。却在孙子溺水身亡的灾难降临后自己倍受打击,儿子也不原谅她,导致她神经错乱,得了老年痴呆。看到她在白花花毒辣辣的阳光下在棉桃始结桃时就要去拾棉花的细节,心中有泪滴下,开篇及结尾阿婆那苍老而尖锐声音似利刃剜心,让人痛楚不已。眼睛瞎掉的莲婶则连饭也吃不上,因而咒骂不已,儿女多在外打工,在家的老大种田辛苦却要听她骂声因而心生怨气要饿她让她没力气骂人。作者笔下莲婶那愁苦而悲哀、苍老而呆滞的脸让人心生酸涩。作者剪辑出两个代表性的农村老人的凄惨晚景,不仅仅是在谴责不够孝顺的儿女,更多的是呼吁社会重视养老问题。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08-01 22:06:04
  是啊,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儿女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感谢风的精心审核!辛苦了!天热,上清凉茶。
4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2-08-01 12:12:15
  两则作者耳闻目睹的故事,阅读起来让人揪心。都说有钱人苦心,无钱人苦身。可人一到晚年,失去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加之儿孙的不孝,真是凄凉。
   两则故事,提出令人痛心的问题,引起人们关注。我们要孝敬父母,如果去孝敬父母,不要在死后作无谓的排场?
   问好作者,作品真情感地描画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触及老年人生活和人们做人最基础的道德底线“孝”。文意贴近生活,具有前车之鉴的教育意义。
回复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08-01 22:07:56
  感谢洞天来读拙文!谢谢你的深度评论!
5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2-08-01 17:49:5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5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2-08-29 20:03:56
  感谢流年!
6 楼        文友:c_king川        2012-09-01 21:38:57
  姐,我音乐声调到了最大,可我眼泪还是止不住的的往下流!俩弟弟是端午节时走的,端午节谁都不许我回家,可我还是回去了,端午节是他们的祭日,我怎能不回家,看完他们,再看了可怜的奶奶,不到两个小时,我又匆匆离开了家里!其实我一直都是在责怪我,责怪我当年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县城里坐暑假工,我要是回乡下了根本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一直都把弟弟带在身边的,所有的关于他的遗物我一直都好好的保存在身边的!
7 楼        文友:shmyr        2012-09-08 21:12:58
  不忍卒读。多子,并不多福,这两位老人太凄惨……
人微望轻,才薄智浅。不善言,不媚俗。爱生活,爱文字,爱音乐,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
8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2-08-10 08:51:49
  读来泪目。乡村,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阿婆和莲婶?她们忍辱含垢,默默付出,养育儿女孙辈,却老境如此凄凉。因一时疏忽,孙子落水而亡,所有付出化为怨恨和追责,自然就有病得到不治疗,为不少听骂声,儿女甚至不给老人吃饭。任其自生自灭。
   儿女如此行径,村委不管?妇联也不作为?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乡村最触目的疼痛。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