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洞庭名楼岳阳楼

精品 【酒家*说文】洞庭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诗文综述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18发表时间:2012-08-06 21:01:19
摘要:岳阳楼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那些描写了它的诗文。

【酒家*说文】洞庭名楼岳阳楼 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除了有壮丽的河山,还有各种宏伟的人文景观。中国的文人有一个不错的传统,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所以祖国的名山大川,处处都留下了文人们的墨宝,他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文采,赞美着多娇的江山。
   中国的四大名楼也不例外,每一处都留下了精彩的诗文和传奇故事。一般来说,中国四大名楼,指的是山东烟台的蓬莱阁,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这四大名楼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岳阳楼,岳阳楼的诗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其实,岳阳楼也只是一座普通的小楼,有飞檐、有盔顶、有粗壮的楠木大柱。岳阳楼最引人注意的,恐怕是那上下几层的金黄色琉璃瓦吧,尖尖翘起的屋檐,好像是张开了的翅膀,或许,如果不是有坚实的地基埋在地底下的话,它还真的会飞到蓝天和白云里去呢。
   相传,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代,是三国时候著名的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兵楼”,在西晋南北朝时,它被称“巴陵城楼”,一直到李白赋诗之后,才改名为“岳阳楼”。
   看来,这诗仙李白的号召力还真是无穷大呢,就因为他那一句“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便使得“岳阳楼”这个名字流传了开来。从此以后,岳阳楼便越来越有名了,它开始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所称颂。
   或许,与岳阳楼关系最密切的,还不是诗歌,而是对联。据说,在岳阳楼上,各种对联挂满了四壁,最长的有一百余字,而最短的,却只有八个字。
   那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便是最短的一副对联。这幅对联虽然简短,但是,却将站在岳阳楼上,眼前所看之景,心中所感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想象,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矗立着一座楼,一座岳阳楼。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停地荡漾、起伏,那暗绿色的浪涛拍击着堤岸,远处,是没有尽头的一片水的世界,一直绵延到天边,和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连在了一起,也分不清,到底哪个是云,哪个是浪花。这浪花也同样叩击着文人的胸膛,好像是向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辽阔和宽广?
   所以说,文不在长,有神韵则灵,这短短的八个字,根本就没有提到岳阳楼本身,但是,却将在岳阳楼中的观景之人,他们心中所想的事物一一展现出来,当真是妙不可言。
   除了这副惜字如金的最短对联以外,还有一副长达102字的对联,却是一点都不吝惜笔墨。上联是“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下联为“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如果想了解岳阳楼的基本情况,看来根本就不用看什么说明介绍的文字,更不用找导游,只要看一下这副对联,便大致可以知道端倪了。这幅对联,上联将与岳阳楼有关的名人、名事、名文一一罗列,而下联,又把岳阳楼所在的地理位置做了详细的介绍。一百多字虽然不短,但是,要在其中介绍这么多东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这副对联还夹叙夹议,在上联中阐述了观景人的情怀,抒发了“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的感慨,而在下联之中又提出了疑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发人深思。
  
   除了对联以外,描写岳阳楼最常见的文学体裁恐怕就是诗歌了,中国文人对于诗歌是极其喜爱的,它那特有的韵律,让很多人为之痴狂,所以,自然也会有很多文人选择使用诗歌来赞美岳阳楼。
   有很多描写岳阳楼的诗歌,都把重点描述的笔墨放在了对于岳阳楼自然景观的描写上。比如唐朝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就写道:“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这是岳阳楼的夜景;而崔珏在《岳阳楼晚望》中描述:“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写的则是岳阳楼在某一个秋日的傍晚的景象;贾至的《岳阳楼重宴别王八员外贬长沙》中所写的:“江路东连千里潮,青云北望紫微遥”,则是把笔墨全都花在了描写洞庭湖浩渺的水景上面……
   我个人认为,这些诗歌虽然都写得不错,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将岳阳楼景区的特色描写出来。这样的诗句,如果不是被冠以“岳阳楼”这样一个题目的话,谁能知道它究竟写的是哪里呢,说它是描写什么地方的,都可以吧。
   在描写岳阳楼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两首,其一是唐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在所有对岳阳楼的景物描写中,它算是最有特色的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单是这种气势,就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这样的景色描写,才是真正体现了在岳阳楼上所看到的波涛浩渺之景啊。而“云梦泽”和“岳阳城”,则是很好地把地点限定了下来,看到这样的句子,没有人敢怀疑他写的不是岳阳楼了。不过,最好的,还是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和一般的作者不一样的是,孟浩然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是描写一下岳阳楼的风光就草草结束的,正相反,他将景色描写写得十分简练,而将绝大多数的笔墨都放在了抒发自己的观感之上,表达了自己“徒有羡鱼情”的无奈。
   由此可见,写景的诗歌,如果光光是只为写景而写景,那就没有意思了。写岳阳楼,不能光写岳阳楼的雄伟,写洞庭湖的壮阔,而要写出自己脑中所想,心中所感,这样才是佳作啊。
   除了这首诗歌之外,我最喜欢的还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歌和孟浩然的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同样不是只为写景而写景,也夹杂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那感情之深邃,比孟浩然更甚。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就是杜甫眼前所见,和其他人见到的一样,那也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景色,只是,作者杜甫当时的生活状态很差,正处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况之下。在这种状态下,面对浩瀚的烟波,很容易就会让人产生万念俱灰的感觉,会觉得人生在突然之间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让人生出“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无助和孤独感。但是,杜甫却没有这样想,因为,他不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一个用生命来谱写诗歌,用诗歌来记录历史的人,所以,当他看到这样的情景时,并没有过多地联想到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而是生出了“戎马关山北”的想法,直到这时候,他还在想着戍守边关,为国尽忠,这和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想法是一致的啊。是的,他已经老朽,对世事已经无能为力,但是,这丝毫都不能抹灭他心中那为国捐躯和为民请命的想法。所以,他才会“凭轩涕泗流”,他的眼泪,并不是痛苦的泪、也不是悲伤的泪,而是一种被壮丽山河所感动才流下的泪,泪流之后,他心中那为国为民的志向,只会变得更加坚毅,是的,他已然贫病,但是,他却“尚思为国戍轮台”。
  
   其实,真正让岳阳楼名垂千古的,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之后。在描写岳阳楼的所有诗文中,最著名的,便是范仲淹的那篇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古代的建筑物主要是砖木结构,岳阳楼也是如此,它是纯木结构,木材的质地,有很多问题,比如火灾,便是它的克星。除此之外,兵祸、水患、白蚁等也都会对木质结构的岳阳楼造成严重的损坏。
   但是,由于岳阳楼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它已经形成了的特殊人文景观,所以使得人们舍不得让它受到破坏,一直以来,对于岳阳楼的修缮就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
   北宋年间,滕子京因为被人诬告滥用公款而被贬来到了岳州,滕大人是个很懂得风雅之事的人,他来到岳州的第二年,便决定要重修岳阳楼。在改造完毕之后,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便让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并写了一封书信,一起寄给了范仲淹,请求他为岳阳楼写一篇记。
   当时的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看见了书信和图卷后,他十分激动,于是,在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楼的情况下,就奋笔疾书,写下了旷世名作《岳阳楼记》。人们把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岳阳楼记》,邵竦篆刻,这四件事情并称为“天下四绝”。这果然是一件很绝妙的事情啊,多少名人大家在亲自来到岳阳楼,看见了壮美的景色后所写下的诗文,却不及范仲淹在观看图卷,在心中揣摩之后所写下的这篇文章。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使得《岳阳楼记》名满天下,脍炙人口呢?这篇文章虽然短短的,只有三四百个字,然而却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借景议论,因此才能够名垂千古。
   文章开篇的地方,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滕子京被贬之后,在何种情况之下决定修建岳阳楼。
   然后就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岳阳楼及其周边的风光景致。首先描写的是岳阳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介绍了其所面临的洞庭湖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气壮山河。
   其次,描写了在阴雨之日,岳阳楼上所能看到的那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悲怆景象,抒发了登楼之人见此悲壮的情景,所产生的一种“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痛。或许,在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范仲淹心中所想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小小的岳阳楼了。他从滕子京被贬谪守巴陵郡的遭遇,联想到了自己也是处于被贬的状态之中,于是,和滕子京之间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或许,那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受,不仅仅是范仲淹揣摩登楼之人心中的感情,其实,正是范仲淹本人的心理写照。
   不过,范仲淹是不会永远沉沦在个人的悲痛之中的,他很快就从伤感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开始描写岳阳楼在风和日丽的时候的风景。那种碧波万里、沙鸥翱翔、游鱼腾跃、郁郁青青的景象,使得登楼之人眼前一亮,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感。其实,有此感受的,又何止是登楼之人呢,作者范仲淹此时也感受到了那种恬淡和闲适,因此才会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受。
   其实,楼还是那座楼,湖还是那片湖,为什么会使人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心绪呢,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范仲淹从原本的凄凄惨惨的心绪,变成了喜气洋洋的感觉呢?这就是《岳阳楼记》最后一段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之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范仲淹所想到的。他想到了,虽然世事不公,让自己遭到了贬谪,但是,他却不应该从此自暴自弃,他那做人的原则,还是不能丢掉的。在得到高官厚禄的时候,不能沾沾自喜;遭到贬斥排挤的时候,也不能退避萎缩,无论处于“进”、“退”何种境地,都应该心系百姓,心存社稷,这才是当官为宦之人所应该做的啊。想到这里的时候,范仲淹就彻底想通了,所以,他才说出了那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
   在描写岳阳楼的同时,范仲淹自身的人格,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他用他那种宠辱不惊的态度,十分潇洒地将功名利禄这些东西等闲视之,无论自己是何种状态,都不能改变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所思索的,已经不是个人的荣辱,他的这种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的那个时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容易做到,很多充满抱负、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不容易做吧,人都是有欲望的,谁能一生都这样磨砺自己呢,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私奉献精神,恐怕是很难办到的吧。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话能够千古流传,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的原因之一吧。
   不知道那些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人,那些贪婪挥霍、奢侈糜烂的人,他们会不会来到岳阳楼呢,当他们面对范仲淹的题记,不知道会不会在内心深处,有那么些许的惭愧呢?范仲淹在尚未看见岳阳楼的情况下,仅凭着自己的想象,就有了如此的体悟和人性的升华,那么,那些亲身来到岳阳楼的人,又能否有所感悟呢?
   由于种种原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只能在梦中张望那座华美而又雄壮的建筑物,在照片中遥观它的形貌,在诗文中揣摩它的壮观。然而,我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岳阳楼,给我带来的那种震撼,不因为别的,光光是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催人泪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了。
  
   岳阳楼,那只是一座楼,一座饱经风霜的楼,其实,它看上去并不会和任何其他的古建筑有不同之处。巍峨雄壮的建筑物,这个世上有很多,能够饱览湖光山色、秀丽风景的建筑物,这个世上还是有很多,所以说,岳阳楼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它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文艺术的价值。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将它记录在文章中,用诗歌来咏赞它,把它画入图画里,是这些不朽的诗文,让岳阳楼变得不朽。
   目前,留在人们面前的那座闻名遐迩的楼阁,恐怕已经早就不是当年的那座了吧,木质的建筑能够保留多久的时间呢,无情的岁月迅速地消磨着人的生命,同时,也将那些人类所制造出来的东西,一起消磨掉。
   然而,“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随着世事的变迁,各种景观或许会逐渐磨灭,只留下一个遗址,可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却不会因为景观的消失而被人们淡忘。人们用诗文,来给这些景观镌刻上了永不磨灭的墓志铭,那些不朽的文字,就镌刻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脑海里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共 523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追忆古往昔、缅怀古迹的精美散文。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在我记忆中,对于岳阳楼最初和最深刻的印象想必和大家一样,是中学时候学过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中不仅提到了很多关于岳阳楼的名人名句,而且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岳阳楼记美文的含义。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千百年来让人称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文章的内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无数人钦佩不已。这篇优美的散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岳阳楼的美丽,更诠释了岳阳楼里不朽文字永不磨灭的精神。好文,欣赏,推荐。【编辑:故事中人】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807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