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洞悉黑暗

精品 【酒家*说文】洞悉黑暗 ——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16发表时间:2012-08-10 16:02:49
摘要: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有感,并尝试分析其深邃内涵,分析其为何要以甲虫的视角来阐述故事。

【酒家*说文】洞悉黑暗 “他虽然想做一团火,但却是一块透视苦难的冰。”我是在网上看见这句话的,看到它的时候,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这句话,真是很好地反映了卡夫卡的作品。卡夫卡就是这样,他用其深邃的思想,探视人类世界中最黑暗、最诡秘的那个角落,他想用文字,将他观察到、体会到的一切反映出来。他想把自己变成一团熊熊的烈火,照亮整个的黑暗世界,然而,他笔下的那些荒诞的故事,却像一块苦寒之地的千年寒冰,将一切人生悲剧都冻结在里面。是的,那就是一块透视苦难的冰,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一切的不可预料、不可逃避、不能预防的人生悲剧。
   带着这样的感慨,我重读了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他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奇诡的语句,将一个怪诞得不可置信的故事,娓娓道来,他是那样从容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将自己在黑暗的社会中所体悟到的残酷的真实,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然而,所有看故事的人,却承受不了那种内心的震撼,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心,越读越冷,仿佛结上了一层冰壳。读着读着,他们又会觉得,他们陷入了一片黑暗的世界,在那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点,是一只洞悉一切的慧眼,那只眼睛,如此聪慧,却又如此冷漠,它凝视着黑暗,也窥探着读者的心,那是卡夫卡的眼睛。
   这个像寓言一般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变成了一只甲虫的故事。一天,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既惊慌,又忧郁。然而,他此时还并没有丧失自己的本性,他依然还担心着自己的家人。格里高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他甚至比一只真正的甲虫更无足轻重。然而,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却勉力支撑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他拼命地干活,对父母孝顺,对妹妹和蔼,在公司认真工作。就算他变成甲虫之后,他还是依然为父亲的债务而操心,还眷恋着家人,就算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他还是会为了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爬回卧室。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悲而又可敬的人,却遭到了所有人的抛弃。
   首先抛弃格里高尔,把他投入那个黑暗深渊的,是谁?是那个冥冥之中的造物主吗?或许是吧,因为,毕竟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就是造物主。可是其实,在这个时候,造物主还并没有完全抛弃格里高尔,虽然它将其置于黑暗的深渊,却同时也垂下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是的,那就是家人和朋友的关怀,只要有那关切还存在的话,格里高尔就还有救。
   可是,格里高尔却最终还是被世人遗忘了,如果忘记他的仅仅是那些不相关的路人甲乙丙丁,那么,还能让人忍受,就算是所有同事、朋友都把他忘了,也还能容忍,而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是连他所有的亲人都将他彻底抛弃了。
   他的家人们,从一开始对他惊慌、同情,渐渐转变为憎恨、厌恶,他们开始认为格里高尔是累赘,到最后,他们竟然一心只想着要“把他弄走”。
   一只苹果扔到了格里高尔的背上,把他打伤,却没有一个亲人想到把那只苹果从他的背上弄走,最后,任凭苹果在他的背上腐烂。在这个时候,格里高尔彻底地被自己的亲人抛弃了,可以说,是他的亲人们,亲手将他丢进了冰冷漆黑的深渊。
   当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他还以各种方式存活在世间,比如,他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最后一个人记得他、念着他,那么,他便不会真正死去。这就叫做永垂不朽。然而,格里高尔呢,他是可悲的,在他的躯体还没有死去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死亡了,因为,已经没有人记得他,没有人关心他了。
   其实,格里高尔很想询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但是没有人回答他,因为,他的生死,已经没有人关心了。所以,他得不到答案,世间的热闹,他人的笑声,依然在他耳边环绕,可他眼中所见的,却都只是冷漠的目光。
   那些尚未变成甲虫的人类,内心冷漠,他们整日匆忙,却又一无所获,他们甚至相互怨恨,相互猜忌,相互背叛。或许,格里高尔已经知道,他们迟早也会和自己一样的,变成甲虫,彻底地变形。因为,整个世界已经失去温情,人类变得厌恶自己的生命,世界变得极度寒冷,而人心更冷,所有人都已经变形,不再是人类的躯体。
  
   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告诉我们的故事,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孤独感和陌生感,人类,这种有语言、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却连彼此之间的沟通都难以实现。
   虽然格里高尔有人的思维,但是虫的外形却使他逐渐异化,最终被世界抛弃。然而,被异化的,难道就真的只有格里高尔一个吗?不,被异化的绝对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全体人类。只可惜,这个秘密没有人发现,除了卡夫卡。卡夫卡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他想用自己的笔将这一切展现出来,以警示人类,只可惜,那黑暗的力量太强大,所以,卡夫卡自己也一生只能与恶、与冷漠、与丑陋为伴。虽然,他笔下的世界都是真实的,然而,人们却坚持认为那是荒诞小说,因为,真实的世界,太残忍,残忍得让人类不敢相信,而只能认为它荒诞。
   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创造了一个梦与真实的巧妙结合体,“甲虫人”格里高尔,这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小说用极其精妙的笔法,描写了人物的心理。其实,卡夫卡所展现的,并非仅仅是变形后格里高尔那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而是全人类的恐慌、无助、绝望。
   人变成甲虫,这应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可是,作者却用一种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将整个故事写出。这是一种非常高妙的创作手法,因为,这样平平淡淡的笔触,给人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便更加发人深省。卡夫卡用这样的笔调来向所有阅读者发出疑问,当你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无动于衷?如果你感到,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的话,那么,你的内心,很可能已经像格里高尔一样被异化、被扭曲了。你与他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你没有变成甲虫,还保持着人的躯壳,仅此而已。其实,你与格里高尔一样,都已经深陷黑暗之中,但是,你却没有发现那恐怖的漆黑,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一切,或者说,你闭上了眼睛。这是十分可悲而又可怕的事情,如果所有人都被扭曲、变形,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坠入黑暗的深渊。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选择了一种陌生化处理的艺术手法,来展现整个故事,他从人的角度脱离开,转而用一种甲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那么,这里便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卡夫卡为什么要选择甲虫呢?
   这个世上有很多动物,为什么要选择甲虫呢?就算选择昆虫,也尽可以选择其他的啊,比如蝴蝶,即使外国人不知道那个关于梁祝化蝶的故事,可是,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他们恐怕还是会选择美丽的蝴蝶,而拒绝选择甲虫吧。“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诺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这样的描写,不可能会有人觉得是赏心悦目的吧。可是,作者卡夫卡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甲虫,这是为什么呢?
   甲虫是一种弱小的昆虫,虽然它有坚硬的外壳,但是,还是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所以,选择甲虫,代表着格里高尔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时时刻刻处在生活强压之下无法喘息的人,和甲虫一样,是孤独无助的。当他变成了甲虫之后,格里高尔的惨况没有任何改善,而且还愈加严重。他终于明白了,让家人善待自己的唯一原因,就是他还能挣钱,还能养家糊口,一旦当他变成甲虫,失去利用价值之后,家人就会唾弃他,随后毫不犹豫地抛弃他。与其说格里高尔是因为陷入梦魇而变成一只甲虫,还不如说是,他变成甲虫之后,才彻底从梦中醒来,然而,残酷的现实,比梦魇更可怕,现实的黑暗,比梦中的黑暗,更甚。
   选择甲虫的另一个好处,自然就是它独特的观察视角。当格里高尔还是一个人类的时候,正所谓当局者迷,他是不可能深刻了解到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处境的。只有当他变成了一只甲虫之后,从人类的角度脱离开,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时候,他才能够了解到人类社会的真相。
   人类社会,没有光明、没有温暖,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格里高尔,这个已经变成甲虫的人,直到这时,才深深体会到,人生的无趣。
   当他还是一个人类的时候,他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挣扎,他深切地感受到个人的微茫和世界的无垠。可是,这时候的他,还不能真正了解到社会的残酷,只有当他变成甲虫之后,当他那冰冷的手指,喔,不,或许应该说是触角,触摸到自己的硬壳的时候,他用一只甲虫的视角去观察,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所处环境的黑暗,体会到自己的绝望和痛感。
   此时的他,依然能听到耳边的声音,能看到眼前的人,但是,整个世界的嘈杂和喧嚣却已经与他无关了,他变得绝望而且通体冰冷,他的内心深处,变得一片荒芜,一片虚无。于是,变成了甲虫的格里高尔已经不能称其为“他”了,应该是“它”。
   其实,这种“变形”的艺术手法,并不是卡夫卡首创的。罗马诗人奥维德就曾经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各种神话中选出了很多故事,将其汇集成了《变形记》。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变成了动植物,甚至还有些变成了星辰或者是石头之类的。无独有偶,在中国神话或者是民间故事中,有关于人变成动植物之类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的。比如,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当大禹治水遇到难关的时候,他就曾经变成了一只大熊,将巨石拱开,而大禹的妻子,因为长久地站立,最后化成了石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可以说,“变形”,是一种很古老、很原始的艺术展现手法。
   然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又有着不同的艺术处理,在这个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虽然身体变成了甲虫,但是他的思想和心理却没有发生变化,而是依然保持着人的感觉、意识和思维。事实上,格里高尔是将人的思维,代入到了虫的躯体中去,然后,从虫的角度来审视人类,最后,使得格里高尔在洞悉世事之后,彻底奔溃,丧失生存的信心,达到躯体和灵魂的双重毁灭。
  
   对于坐在桌子前看书的我来说,或许,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我真的有幸看到了人类黑暗世界的最黑处。翻着书页,我感到,凛凛的寒风,贴着我的皮肤吹过,我看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卡夫卡,用他的笔,刺穿了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让人类看到了自身的卑微、无耻,让人类为自己而感到无望和恶心。
   在冷冷的空气中,我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阳光永远照不到的地方。《变形记》给我展示的,是一个被冰雪覆盖了的、失去真诚、失去温暖的黑暗的心底。我抬起头,有光线透过窗玻璃射进来,明明是白天,我却感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灰暗,我完全沉浸《变形记》中,仿佛透过格里高尔的眼睛,看见了到处都是冷漠的脸。人类自然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当发现这个可怕的事实时,我们的心脏骤停。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这令人惊惧的生存处境分明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啊,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原罪?因为我们滥用了自己的智慧,所以,我们必须承受这样的现实。冥冥中,我听见上帝说:“要有光。”但是周围依然一片黑暗,是的,因为,上帝已经死了,就死在人们的心里。当人们在埋葬真善美的时候,把上帝和信仰一起,埋葬在冰冷的地底。所剩下的,只有那些冰冷的目光,那些目光注视着人类自己,看着人类自己一点点变形,异化,人不像人。我问自己:我会变成什么,也是一只甲虫吗?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或许真的是这样吧,人类亲手将自己的白天撕裂,然后又亲手将自己投入漆黑的深夜。卡夫卡如此真实地展示世事的残酷,在他看来,要展现这样的“真”,就必须要借助于“丑”。于是,《变形记》中那只丑陋的甲虫便应运而生。就算到了小说的结尾,也丝毫没有从那些丑陋的意象背后透露出哪怕一点点的美的光晕。
   这就是卡夫卡,独一无二的卡夫卡,他那表面上看来荒诞无稽、毫无逻辑的故事,内部却隐藏着很深的结构和逻辑。
   “他虽然想做一团火,但却是一块透视苦难的冰。”这话真是一点也不错啊,卡夫卡,他想用自己的笔,点亮生活,所以,他把那些黑暗和丑陋的东西展示给人看,可是,没想到,在写作中,生活的一切亮点又全都黯然失色,变得没有意义。
   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坐在桌前,无聊地数着瓜子壳,计算时间的流逝。突然之间,我领悟到了什么,尴尬地停下了自己无聊的行为。我问自己:是什么让我如此无所事事,我究竟在做什么,难道要等到,我也变形,才会意识到这有多可怖吗?
   我一股脑儿问完自己这一切,松出了一口气,或许,卡夫卡想告诉我们的事情,我已经领会了。黑暗和光明,就好像是同一面镜子的两面,当我们面对黑暗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躲避,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把镜子翻过来,如此而已,就这么简单。
   卡夫卡,这个洞悉黑暗的人,他在漆黑的世界里看着我们呢,看我们究竟有谁,能够明白他的苦心。让人类感受到黑暗的恐怖,让人类的内心结冰,这绝不是卡夫卡的本意。他的本意应该是想让我们从他的故事里得到警示,从此变得关心他人,也关心自己,只要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那么,世界就依然是美好的,而我们,依然还是人类,不会变形,永远都不会。

共 53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剖析,使读者也仿佛读了一遍《变形记》,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看似奇诡的语句,将一个怪诞得不可置信的故事,娓娓道来,其实那是将自己在黑暗的社会中所体悟到的残酷的真实,赤裸裸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他运用的手法和视觉很独特,也许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还对卡夫卡写《变形记》为什么非要把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而不是蝴蝶或者其他什么昆虫进行分析,这让读者更能理解卡夫卡写这篇文章的寓意,甲虫是一种弱小的昆虫,虽然它有坚硬的外壳,但是,还是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所以,选择甲虫,代表着格里高尔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卡夫卡通过把主人公格里高尔从人变形成一只甲壳虫的视觉来审视和感知这个冷漠黑暗的世界,这是一个社会底层弱者对这个黑暗世界的控诉,对这个世界没有温暖亲情的失望。然,卡夫卡的本意应该是想让我们从他的故事里得到警示,只要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世界就依然是美好的,而我们,依然还是人类,不会变形,永远都不会。这是一篇写得非常好的作品赏析,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作手法层层深入,把作品分析得淋漓尽致。欣赏推荐共赏!【编辑:一生执着】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910003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