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小议相声中的太平歌词

精品 【酒家*说文】小议相声中的太平歌词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51发表时间:2012-08-16 17:11:00
摘要:说说太平歌词的由来,其使用的伴奏乐器,曲调特征等,着重说明其情节内容的特点。太平歌词的“俗”,是“通俗”,不是“粗俗”。

【酒家*说文】小议相声中的太平歌词 相声是一种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因为它能给大家带来欢乐,使得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二气均分”,从而达到“笑一笑,少一少”的效果。都说相声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要当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这四门功课哪样都不能缺了。但是,您可知道,这相声四门功课中的“唱”,究竟指的是什么吗?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唱”嘛,就是唱个歌啊,唱个戏啊什么的,这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这些“唱”,虽然也是“唱”,但却是“学唱”,严格来说,应该归于“学”的范畴。而相声中真正的“唱”,指的是唱“太平歌词”。
   对于“相声”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可是,说起“太平歌词”,恐怕就不是那么熟悉了吧。
   这太平歌词究竟为什么叫太平歌词呢?据说,这其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典故。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莲花落艺人,绰号叫做抓髻赵,他有一次奉慈禧太后之命,进宫为其表演莲花落,慈禧太后听了之后大为赞赏,说:“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于是,便赐名为“太平歌词”,后来,这个名字传到了宫外,其他艺人们也沿用了这一名称。
   渐渐地,太平歌词从莲花落中脱离开来,并且被相声演员所吸收,成为了相声的一个从属部分。所以,可以这么说,这太平歌词,是从莲花落演变而来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末的著名相声艺人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他就将太平歌词引入了相声的表演之中,将其作为表演之前的开场小唱。为了招揽生意,他往往一边唱,一边用白沙撒字,而他嘴里唱的内容,与所写的字是有关系的,或拆笔画,或释字义,或引古人,或引时事,最后必定会甩个硬包袱,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他的《字象》,先在地上写一个字,然后把这字比作一种器物,再说它做过什么官,最后说为什么丢官罢职等等。
   太平歌词,正如它的名字那样,“歌词”,所以,它是用来唱的,但是,相比其他曲艺形式,太平歌词的唱法,真的是太简单了。它的唱词一般为上下句对应的形式,每一句有七到十个字左右,唱腔简单,一个上句,一个下句,循环往复,就只有这么一个调子,所以曾经有演员戏称太平歌词是“会唱一句,就会唱一万句”。和一般的曲艺一样,它也需要压韵,一般来说通篇使用相同的辙口。
   虽然说太平歌词的曲调十分简单,但是,它也是经过了一定的沿革和改变的。一开始的时候,太平歌词中“唱”的成分比较少,基本上是说半句,唱半句,后半句只不过是加了一个拖腔而已,没有太强的艺术性。但是出了一位叫王光麟的艺人,对于太平歌词的曲调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其增加了旋律性,变得循环往复,留有余韵。
   由于太平歌词曲调简单,容易上口,且用词俚俗,所以,很容易就让人听明白演员唱的是什么。不过,在相声的不断创新中,也有很多相声演员意识到,其曲调过于简单,很容易就会使得观众听厌了,于是,他们也在不断创新,有演员就发明了将太平歌词和各种杂曲牌子糅合在一起演唱的方法,甚至还在其中加入了少量其他戏剧中的唱腔,使得人们听起来耳目一新。比如,有一首太平歌词,名为《挡亮》,讲的是康茂才拦阻陈友谅的故事,在其中就夹杂了京剧的唱段,很好地烘托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由于太平歌词不是“学唱”,所以,相声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基本就全靠自己的本嗓,唱得好听与否,全看演员的自身条件。因此,在传统相声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不会唱太平歌词,算是缺一门,便会遭到同行的耻笑。
  
   既然太平歌词的曲调如此简单,那么在表演的时候,它又会用什么乐器来辅佐伴奏呢?对于太平歌词来说,它的伴奏乐器极其简单,就是两片竹片,不过,您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两片小小的竹片啊,这种名叫“御子”的小竹片,其由来,也有一段传说,而且,也与慈禧太后有关。
   据说,当年相声演员恩绪,被慈禧太后招到宫中表演太平歌词,由于一时没有合适的乐器伴奏,恩绪就用手拍打自己的大腿来击节。慈禧太后见了,就问他是怎么回事,恩绪实言相告,慈禧太后便赐给了恩绪两块竹板,让其用它来击节。就因为这乐器是御赐的,所以,当时被定名为“御赐”,后来,渐渐地叫白了,变成了“御子”,也有写成“玉子”的。
   御子的演奏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它和快板不同,没有什么过于复杂的花板技巧,一般来说都是左手拿着御子击节,击节处是在唱词每个小节中,板眼的“板”处。而右手空出来,没有什么事情,就可以用手势辅助表演,这样,使得表演显得更加活泼,不至于过分单调。
   太平歌词的伴奏乐器,大概是所有戏曲曲艺中最简单的了吧。其他的戏曲曲艺,就拿京剧来说吧,它就得有一个小小的乐队来伴奏,最简单,你也得有一把京胡吧,可是太平歌词呢,只需要两片小小的竹片子,就解决问题了。说起这用竹片作为伴奏乐器的,很容易就能让人想起快板来了,没错,快板也是“板”,但是,它却是大板两块,节子五块,一共有七块板,可是太平歌词呢,它所有的板子加起来只有两块喔。
   由于御子只有这么两块板子组成,所以,它自然无法打出什么格外动听的韵律来,其实,它所充当的作用,只是打出一个简单的节奏来,使得演员不至于唱得失去节律。这种简单的伴奏乐器,也正好和太平歌词那平直、简单的曲调相配合,使得太平歌词从整体上看起来更加简洁、明了、通俗。
   想当年,在相声刚刚形成的时候,演员的演出环境并不是特别好,很少能有相声演员能够在室内进行演出,一般都是采取“撂地”的方法,也就是说,在露天的场地进行表演。这种露天的场地人称“雨来散”,要想招徕观众,演员必须要依靠自己过硬的本事。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相声演员就想出了表演一些“开场小唱”的方法,用热热闹闹的唱段,来吸引住观众,而太平歌词,就是他们所最喜欢的一种表演形式。可能由于是在室外的“明地”演出的缘故吧,所以,不合适使用过于笨重的乐器来伴奏,这种便于携带,使用简单,声音清脆响亮的御子,便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太平歌词的曲调和伴奏乐器都是如此简单,那么它又是依靠什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呢?或许,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花哨的曲调和伴奏,而在于它所叙述的内容情节方面。
   相声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它的特点便是诙谐幽默,它的内容多种多样,由于相声一般都是演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所以,内容往往比较通俗易懂。同样,作为相声四门功课之一的太平歌词,它的内容题材也很广泛,用词也非常简洁、通俗。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太平歌词的“俗”,是通俗,是俚俗,而不是粗俗、庸俗、低俗、媚俗……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太平歌词,是用人们能够更容易听得懂的大白话,来讲述一个很深刻的哲理,或者叙述一个原本很高雅的典故。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民间传说故事,比如《白蛇传》、《鹬蚌相争》、《骷髅叹》、《打黄狼》、《太公卖面》等等。一般来说,这类作品都是用一些幽默的语句来讲述一个小故事,在最后点题,告诉听者一个深刻的道理。
   就拿《太公卖面》来举例子吧,这个作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用了六个典故,论述了六位历史上的成名人物,以这些来“起兴”,引出“太公卖面”的故事。当然,这些典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并不特别高深,“石崇豪富范丹穷,甘罗运早晚太公。彭祖爷寿高颜回命短,六个人俱在这五行中”,作品开首,将这六个有不同遭遇的人罗列出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境遇。然后,就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姜太公在卖面时候的不幸遭遇,比如“将白面洒在了地上雪白一层”,“那白面刮在了半悬空”,“蝎子蜇了太公的手”,“脑袋上碰了一个大窟窿”……将太公描写得十分狼狈,但是,整个作品,并不是靠描述姜太公的惨象来博取大家的笑声的,它只是在前面进行铺垫,为的是引出作品最后,姜太公擒拿“玉石琵琶精”,结识周文王,“到下回斩将封神疆场之上是大显神通”的结局。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他再有本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所有人都会遇到挫折,姜太公也不例外,只要坚持努力,就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大显才能的。
   如果说姜太公卖面的这个故事,出自于《封神演义》,还算是比较“俗”的话,那么《骷髅叹》的故事,就可以说是比较“雅”的了。因为,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但是,这个《骷髅叹》,却将庄子原本的故事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艺术加工,体现了艺人独具匠心之处。
   原本的故事中,庄子在路上看见了一个骷髅,“援髑髅,枕而卧”,夜半,梦见骷髅与之对话。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表示自己对于死亡并不厌恶。庄子不信其如此豁达,说要帮助它恢复人形,让它重新得到“父母、妻子、闾里、知识”。但是,骷髅却并不领情,表示:“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在《庄子》的原著中,这个故事主要是反映了一种要抛弃世俗杂念,而达到天人合一“至乐”境界的想法。
   而太平歌词《骷髅叹》则不同,它的描述更加通俗,它讲述的道理更加让人容易接受。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庄子遇见骷髅之后,用自己的金丹救活了骷髅,没想到,骷髅活命之后,就对庄子说:“怎不见金鞍玉铛我那逍遥马,怎不见琴剑书箱我那小婴孩。这些个东西我是全都不要,那快快快还我的银子来。”遇见了这样胡搅蛮缠的主儿,庄子只能一声长叹:“那小人得命又要思财。”
   相比原作那种隐晦的,让人难以捉摸的哲学思想,显然改编版的《骷髅叹》更加让人容易理解,它的中心思想说得很明白,就是“那小人得命又要思财”,它讽刺了社会上那种不仁不义的贪财小人,让大家警惕自己不要去学这些小人。
   我们可以看到,太平歌词俚俗而不庸俗,绝大多数太平歌词作品,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除此之外,历史故事,也是太平歌词中常见的内容,如《秦琼观阵》、《韩信算卦》、《三顾茅庐》等。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只要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都可以在太平歌词中找到它的影子。
   不过,太平歌词和评书还是有所不同的,和京剧、梆子之类的戏剧表现手法也不一样。评书可以使用语言来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而太平歌词则不同,它主要是依靠“唱”,而且曲词还必须压韵,所以,很难将复杂的故事情节表达得很清楚。而京剧之类的戏剧呢,它们虽然也是以“唱”为主,但是,它们可以使用众多的人物来演绎整个故事,而太平歌词呢,一般只有一个人。所以,太平歌词要想把一个复杂的历史故事讲清楚,必须要别出心裁,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历史,诉说历史。
   《秦琼观阵》就是此类太平歌词中的佼佼者,它讲述的主要情节是杨林摆下一座连环阵要害秦琼,秦琼入阵被困,后来被瓦岗寨众位英雄所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自然是秦琼,但是,这首太平歌词却并没有直接从秦琼入手来叙述,而是先讲述了隋炀帝的荒淫无道。“那隋炀帝无道他行事凶,杀父夺权理不公。他欺娘戏妹把伦理丧,鸩兄图嫂把那纲常来扔。”它通过论述隋炀帝诸多罪行的方法,从侧面衬托,愈加体现秦琼的勇猛。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它又将一些细枝末节的情节全部删去,着重讲述秦叔宝困在阵中的情节。这首太平歌词的题目既然叫“观阵”,自然是要在如何“观”这个问题上做足文章,“观东方大砍刀那青龙刀是刀如偃月,观南方夹钢斧月牙斧斧砍如风,观西方亮银枪枪衬着银战杆,观北方托天叉五股叉混海蛟龙……”在描写连环阵的时候,不惜笔墨,用了大量排比的句式,详细地描写了这座阵的险恶,目的当然是为了衬托秦琼和众位英雄的勇猛。
   由此可见,太平歌词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却不浅陋,创作它们的艺人们显然是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来琢磨情节和词句的。
   在相声中,常常可以听到针砭时事,讽刺社会中丑恶现象的内容,太平歌词也不例外,在太平歌词中,也有一些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过,这些作品因为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目前有很多已经不再上演了,比如有一首叫做《颠倒颠》的太平歌词,就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面貌,它在一开始就点明了主旨,“中华民国颠倒颠,有钱的好过没钱的难”,具有一定的反映现实,批驳时政的作用。
   除了上面所述的这种批判型的作品,太平歌词中更常见的还是劝人向善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如此,慈禧太后才会称其“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吧。的确,绝大多数的太平歌词在最后总会曲终奏雅,说两句警世劝善的词句,要不就是道两句吉祥话。更有一些作品,通篇都是劝人向善,如《劝人方》、《五龙捧圣》等都是此类作品。
   还有少量作品,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充分展现了艺人的文化素养和聪明才智,比如《十字锦》、《青菜名》、《百家姓》、《饽饽阵》、《百戏名》等。《饽饽阵》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它虚构了一场战争的场景,然后,将所有的点心名称都嵌入其中,让它们充当故事中的角色,“烧麦出征丧了残生,馅饼回营搬来了救兵,钢盔坐在了中军宝帐,发面火烧为前部先锋……”整个作品诙谐幽默,匠心独具,若非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恐怕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太平歌词曲调简单,伴奏乐器也并不复杂,但是,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因此才会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目。太平歌词的确很俗,但是,它是“通俗”的“俗”,而并非“三俗”之“俗”,应当说,它是俗中见雅,别有深意。所以,让我们期待那些传统的太平歌词作品能够得到传承,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也希望能看见有更多新的太平歌词作品问世,使得这门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

共 53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太多灿烂的文化,值得世人铭刻。相声作为一门艺术,有很多东西是值得人们去知晓掌握的,最好是传播开来,让艺术得到更好的宣扬和传承。这篇散文,讲述了相声中的太平歌词的由来,使用的伴奏乐器,曲调特征等,着重说明其情节内容的特点。这篇散文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将太平歌词的演变过程阐述得很翔实,它的不断创新,使得这门艺术不断地发展,更适应当时的社会,才能为广大人们群众接受并传承下来。群众创造了历史,也传承了无数文明!散文脉络清晰、引经据典、内容翔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15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