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在上戏的日子

精品 在上戏的日子


作者:云飞扬 童生,83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55发表时间:2012-08-22 13:55:10

光阴流转,不知不觉间,七个月上戏的学习生涯已经渐行渐远,只留下脑海里偶尔闪过的记忆碎片。转身回忆这段生活,我有几点体会:
   (一)每次看戏都是一种精神愉悦的享受
   在上海,和同学频繁地辗转于各个剧场,看了有史以来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戏。除了学校里的上戏大剧院、端钧剧场、新空间、黑匣子四个剧场,上海大剧院、人民大舞台、东方文化艺术中心,逸夫舞台、话剧中心等剧场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痴迷于舞台上话剧、戏曲、舞剧等精彩演出的同时,更迷恋上海这个大都市所拥有的风格不一的种种现代化剧院的建筑。
   其中,安福路的话剧中心和逸夫舞台是我们常去的剧场。在那里,我们观看了尤涅斯库的荒诞剧《课堂惊魂》。虽然“存在主义的荒诞真实”所传达的与我们实际理解的相差甚远,但一点不影响我们观赏演员精彩细腻真实的表演。悬疑剧《原告证人》的故事情节频频出乎我们的意料,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也许这就是“戏”的魅力。我们还观看了来自于台湾的戏剧《唱K回忆录》、《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我是你爸爸》等优秀剧作。《唱K回忆录》像是一个情景剧,通过KTV这样一个特定场所,串起了不同时期不同职业不同心境下发生的不同的故事。
   逸夫舞台是主演京剧兼演其他戏曲的舞台。在这里我们既见识了《成败萧何》、《景阳钟变》等新编历史剧编剧的功力,也领略到《玉簪记》、《赵氏孤儿》等传统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一次次的观演经历都给留下我们鲜活的印象。上海人对越剧的痴迷和热爱也成为最深印象之一,且不说老年人被生活气息浓厚的情节和真实细腻的表演吸引观看,不少年轻人也是流连忘返,看了又看。演出临近尾声,戏迷一改文明姿态,蜂拥而前,围着乐池,叫着他们喜爱的演员的名字,有的甚至拿着条幅,表达着对演员的热爱。而演员在热情的呼喊声中幸福的模样也让人神往。
   最欢欣的是,在千里之外,看到了来自家乡的舞剧《粉墨春秋》和近邻慷慨激昂的《西京故事》,带着一丝丝炫耀走进剧场,观看之余,还要看看周围人的深深被吸引的目光和表情,于是内心沾沾自喜不已。
   好的戏,犹如心灵鸡汤,看完之后总会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许多的人生顿悟。金士杰老师主演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就是这样,写一位得了绝症的老教授,在临死之前的最后几个月里面对死亡的豁达与幽默。戏朴朴素素,没有平常所讲的“冲突”一说,无非就是一位老人在临死之前对学生的救赎。剧中的学生似乎就是平常生活中的我们,忙忙碌碌中心灵得不到真正的安放。整个观戏过程就是观演者感悟过程。戏动人却不煽情,哀伤之余更让人萌发力量。至今想来,戏好的无法挑剔,更难以忘怀,好的以至于你会把自己置身于角色中,而后心灵得到震颤,精神得到升华。整个剧作过程都是他与学生畅谈生命,“你跟你的心灵,能够和平相处吗?”哪里是在问他的学生,其实更是在问我们自己。
   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学校的四个剧场,观摩上海戏剧学院学生排演的大戏或小品。看这些大戏或小品汇报演出,虽显稚嫩却不乏真诚,略显青涩却不乏新意。《滑稽小丑集锦》只是一个教学成果展示,但是却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小丑、对喜剧的理解。在短暂的时间里,带领我们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拘束,进入一个自由洒脱的世界。观看小品,我的体会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小丑,关键是需要一双发现小丑的眼睛。不同角色的小丑,如男扮女装,虽然扭捏作态,却依然不免露出男性的表象特征,或者是偶尔一个男性化的动作,如剃胡须,会让人捧腹大笑。还有面对高难度动作,或者超出自己范围外的动作时的忐忑不安,想试又不敢试的各种心理感情的外在流露。还有模仿中的不协调,当你想尝试着去参与到某种活动中去,如一起跳舞,或者跳的是芭蕾舞,而且是男角反串,你试图跟进,但是每次总是无法融入,于是滑稽显现。位置的对调也有小丑的因素,当一个高个子女人和一个矮男人相视,在高个子女人的视线里,完全看不到低个子男人的存在,而矮男人恰恰在她的面前,高姿态与卑微心态的对比一目了然。男女角色的对调,小孩的成人化与大人的孩童化,不同时代的不同角色都有喜剧色彩。人在不同情绪中也会有滑稽的意味,如在忐忑不安时,那首忐忑歌;在焦虑和紧张中的丑态倍出;卑微的心理却想拥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于是,在没人的一个角落,一个清洁工人会把扫帚当吉他,或者当话筒,站上一个土堆,然后放声高歌,偶尔会紧张的唱不出来,但是还要努力地去想,认真地去唱。
   看戏很累,但是却乐此不疲。
   (二)每一位老师都是“知道者”
   “每一位老师都是知道者”,这是知名剧作家罗怀臻老师一次课上讲过的一句话。学校安排的课程全都是研究生的课程,自然老师也都是名家教授。我们也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老师的淳淳教诲。金登才老师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每次上课,都要从大老远的地方早早赶来,稍微休息就给我们上课。毕竟年龄大了点,领我们读书上的东西时,因为眼睛不好,看东西几乎要贴着书了。金老师的记性很好。很多知识都装在他的心里,想到什么就很随便就取出来了。我们很羡慕金登才老师的学识,也喜欢他讲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经常讲到半中间,突然急刹车,问一个让我们措手不及的问题,然后我们就很茫然状,于是金老师就煞有介事地说,“哦,又还给老师了!”然后我们就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罗怀甄老师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他的温文尔雅、出口成章、常常是即兴的感性式的讲座样式的讲课让我们流连忘返,他的语重心长更让我们至今难忘。陆军老师平素很忙,但是也抽出闲暇为我们讲课,他的讲座虽然次数不多,但高屋建瓴,让人有眼前豁然开朗之感。
   孙祖平老师教授是我们的班主任,虽然言语不多,但字字珠玑,幽默风趣。每当和他交流他的作品时,孙老师总是很谦虚地说,“本人生性愚顽,所以玩的都是技巧。”
   教授《外国戏剧史》的刘明厚教授是最优雅的一位女老师,在临毕业前,她给我们留言说:每每在你们班上课,就为你们认真、好学的神态而感动……再过十多天你们就要毕业了,我会想念你们每一个人,并注视着你们工作上、创作上的每一点进步与成熟!
   老师的鼓励让我们求学路上不再孤单。
   (三)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探索。
   一直以来,因为才浅和胆怯,对编剧这个行当一直是心存畏惧,不敢轻易涉足。这次去上海学习,虽然不熟悉水性,但抱着水深水浅趟趟水试试的心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之下,蹒跚地迈出了戏曲创作的第一步。陈慧君老师是上海知名剧作家,我有幸在她的指导下学习写戏。后来还干脆窜组聆听多位老师的指导,感受不同风格老师的教诲。在写作过程中,每一次的酝酿过程,犹如十月怀胎,既甜蜜又痛苦。从中感悟到每一次创作都是对生活的探索,最初的酝酿是在冥冥之中寻找生活的本原;中间的写作过程似乎是寻找对生活细微的积累和感悟;最后的修改就是找到那个最适合的表达。
   在痛并快乐着的体验中,我完成了小戏《离娘协议》,一个关于房子与感情的较量的小故事。剧本中钱眼眼的形象,完全是按照武利平老师的形象来写的。自从在河曲看了他30岁到70岁不同年龄段形态各异的妇女表演,当时的形象就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以至于自己在创作时,也是按照他的神态来写的。话剧《车帮》写的是一个商路上最细枝末节的一个群体——赶车人的故事。最早是有感于西口路上一位赶车人拉着一位母子前去寻找自己的亲人,歇息在一家车马店里就假装生病,整整休息了两天不肯动身。我就揣测也许是这个赶车的和那个车马店的女店主会有什么样的的爱情故事。我被这个简单的故事吸引,于是寻找那个本原,但是这个寻找过程是那样的艰难,我不熟悉那个年代车帮的生活,尽管也找了读了大量的资料,但是最后还是写得拐了弯,写出了目前还需要修改的剧本。
   上海高编班的学习生涯结束了,可是我的编剧生涯从此开始了。

共 31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上海高编班,编剧生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比较陌生,也比较专业和高雅。但说到看戏,则是男女老幼,都有体会有感想的。一个好的故事,要编成一出好戏,再经过演员表演,达到既吸引观众,又有正面教育意义,还真是不容易。作者总结了自己在上海高编班学习的体会和感悟,相信对作者今后的编剧生涯,一定会有更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问好,推荐!【编辑:姜光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23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2-08-22 13:57:35
  学习是一种机会,能走向一个更大的世界。学习也是一种促进,能走向一个更大的平台。
2 楼        文友:晋忻李        2012-08-22 17:09:27
  呵呵,羡慕与嫉妒,称得上是五味杂陈啊!祝贺你-----未来的大编剧!
晋忻李
回复2 楼        文友:云飞扬        2012-08-28 22:22:32
  李老师,你太客气了!
3 楼        文友:晋忻李        2012-08-22 17:10:41
  期待多多光临剧本系统哦!
晋忻李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