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快板漫谈

精品 【酒家*说文】快板漫谈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27发表时间:2012-08-23 16:48:47
摘要:快板历史悠久,且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如果您也静下心细细听一回快板,您也会爱上它。

【酒家*说文】快板漫谈 在那么多种曲艺类型中,我对于快板,那是情有独钟的,每次听到噼噼啪啪的快板声响起的时候,便会精神一振。
   快板,快板,顾名思义,它有两大特点。第一,就是“快”,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快板就是用比较快地语速,将一些压韵的句子一块念出来。第二,就是“板”,这便是指快板的伴奏乐器“七块板”了。
   现代社会,是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快板,实在是一种很适合现代社会的曲艺形式。在我听来,它绝对和流行歌曲中的rap可以一较高下。无奈的是,很多朋友得知我喜欢快板之后,都会用很怪异的目光看着我,当我问他们是否听过快板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听不懂”。这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要知道,快板就是以用词通俗易懂为特点的啊,怎么可能听不懂呢?更何况,说快板的那些演员们,可个个都是伶牙俐齿、口齿清晰啊,绝对比时下某些口齿不清的流行歌手要容易听懂啊。
   所以,估计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地听过快板,于是先入为主地,就认为传统艺术都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殊不知,这快板可还真的不是这样呢,它的的确确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通俗文艺啊。
   快板的词句,从来都没有什么深奥的话语,也不会特意在经史子集的角落里翻找出两个典故来使用,它用的永远都是老百姓的口头语,不管你是大学教授,还是街头小贩;不管你是年轻小伙,还是年长老者,只要你听得懂中国话,就一定听得懂快板的内容。由于它的词句合辙押韵,而且说的时候,往往使用竹板来拍打,节奏较快,所以,也有些地区将其称为“顺口溜”的。
   大家一般都认为,快板的伴奏乐器,就是“七块板”。没错,一手拿大板,一手拿节子,大板两块,节子五块,穗子四条,象征演员拿着七块板走遍五湖四海两条大河。但实际上,快板的伴奏乐器可不仅仅只是这七块板这么简单,比如,在它还叫数来宝的时候,就曾经用系着铜铃的牛髀骨来作为乐器,这种乐器一般被称为“牛掀板骨”。除了这些以外,还有钱板儿、撒拉机、三块板儿等,也都是快板的伴奏乐器。
   各种曲艺,都有其产生的渊源,谁都不是从石头缝儿里头蹦出来的,快板也一样,这种用词及其通俗易懂的曲艺,其最初的时候,是由乞丐来演绎的。乞丐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深厚的文化修养,所以,他们说出来的句子,自然是比较俚俗,多的是下里巴人的段子,而大抵不会有什么阳春白雪的内容了。
   旧时的艺人,总想给自己的曲艺门类找一个响当当的名人作为祖师爷,以便光宗耀祖,比如相声,就尊汉朝的名人东方朔为自己的祖师爷,其实,东方朔在世的时候,还根本就没有相声呢。
   同样,旧时说数来宝的艺人也一样,他们就在同样是乞丐的人中,找到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来当祖师爷,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云游客的《江湖丛谈》中,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有关于朱元璋和数来宝的故事。说是朱元璋小时候贫穷,而且命很硬,叫爹爹亡,叫娘娘死,不得已沿街乞讨,但是他要是在谁家门前呼爷唤妈,那家人家的男女主人就会得病,没有办法,他看见地上有牛骨两块,便击打牛骨行乞,乡民们唯恐其呼唤自己,听到牛骨声,就将食物放在门口,送给朱元璋吃。这就是数来宝的由来。当然,这种说法过于传奇,可信的程度颇低。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便是,发明数来宝的老祖宗,可能真的是一名乞丐。
   要说到快板的起源,那还是有一定历史的,曾经有人认为它是从宋朝时候的“莲花落”演变而来的。据说,这莲花落最早是唐五代的“散花”乐,是僧侣募捐化缘时所唱的警世歌曲,但是传入民间后,渐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乞丐行乞时所唱的曲调。初时没有固定的曲目或曲词,全靠即兴编词,如走到店铺门口便唱:“掌柜的,是好人,财源滚滚流进门。”内容多为因果报应之类。唱词很有特点,常以“莲花落,落莲花”做为衬腔或尾声。
   因为它是乞食用的歌曲,所以唱腔极其简单,也没有管弦伴奏,而是一或两人拿着板唱。右手拿莲板,或叫乍板,即两片系起来的竹板;左手拿节子板,即五块系在一起的小竹板敲击伴唱。
   认为莲花落是快板的起源,可能主要就是因为这件乐器吧,莲花落使用的乐器,和快板所用的“七块板”是极其相似的。另外,从它的曲词内容来看,也与快板中的“数来宝”有类似之处。
   但是,我却觉得,将莲花落视为快板的起源,还是有一定问题的,主要就是因为,莲花落虽然唱腔简单,但它还是有唱腔的,而快板呢,主要就是说,没有一点的唱腔。
   据说,乾隆后,江南的十不闲传入京城,和莲花落结合。于是,莲花落出现了分流,一部分继续流落街头乞唱,称为“大口莲花落”或“大口落子”,一部分与十不闲结合称为“小口莲花落”或“小口落子”,通称“十不闲莲花落”。莲花落这种曲艺形式,我们现在还偶尔还可以听得到,比如《王二姐思夫》,就是著名的莲花落唱段。在相声表演中,也常常将“十不闲莲花落”作为开场小唱的内容。另外,相声中的太平歌词,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莲花落的内容。从流传到现在的莲花落唱段看,莲花落还是有一定的唱腔的,所以和快板,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那么,快板的源流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快板”这个名称的出现,还是比较晚的,它最早的时候,应该叫做“数来宝”。
   这数来宝是一种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民间曲艺,有一个人说的,也有两个人对唱的,一般来说,用竹板或者是系着铜铃的牛髀骨来击打节奏。句式有一定的结构,主要有“三三”结构的六字句,如“打竹板,进街来”,或者是“四三”结构的七字句,如“大掌柜的发了财”,不过,在使用的时候,还是比较自由的,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添加字数,只要符合节奏就行。对于压韵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几句便可换韵。说唱的内容也比较随便,一般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的。也就是说,数来宝是一种讲究即兴发挥的曲艺。
   据说,数来宝当初主要是那些流落江湖的乞丐用于要钱的一种手段,他们打着板,沿着满街的商号,挨家挨户地讨要钱。如果你给了,他们便根据你所做买卖的内容,编一些吉祥话赞美你,要是你不给,那他们便编词来骂街,就算没有口出污言秽语,但至少也搅扰得你不能正常做生意,直到你给了钱,他们才会走。虽然说,这是一种比较无赖的做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数来宝演员即兴发挥的聪明才智。
   现在,这种沿街讨要的形式,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在它的姊妹曲艺“相声”中,还保留着部分内容。比如,在传统相声《数来宝》、《三节拜花巷》、《同仁堂》等段子中,都保留着这种数来宝的形式。
   在《数来宝》中,相声演员先是介绍一下“数来宝”这种曲艺的历史、特点等,然后入活,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分别扮演要饭的数来宝艺人和掌柜的,掌柜的就是不给钱,而数来宝艺人则想方设法,要从掌柜的手中,把钱要到。于是,各种诙谐幽默的笑料便由此产生了。在相声中,添加了一些适合于相声表演的“包袱”,同时也去掉了一些粗俗不健康的词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原始的数来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式,比如,数来宝艺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会说这样的一段吉祥话:“数来宝,进街来,一街两巷好买卖。也有买,也有卖,也有那幌子和招牌。金招牌,银招牌,大掌柜的发了财……”但是,当老板表示不给钱之后,他的态度就完全变了,“打竹板,响叮当,眼前来到煤油庄,掌柜的煤油真是多,净管点灯不管喝。傻子有点不服气儿,喝了一口不是味儿。大掌柜你信不信,喝了煤油准出殡……”你瞧,晦气的话,这可就来了。
  
   不过渐渐地,这样沿街乞讨的数来宝发生了变化,也逐渐和其他曲艺一样,变成了“撂地”卖艺了,如《都门竹枝词》中就曾经说:“近日人情总好奇,新闻诌出解人颐。一群人聚如蜂拥,围着狂呼一气儿。”这里说的就是数来宝,可见,这一阶段的数来宝的内容已经有所扩展,不再仅仅围绕铺户买卖展开了,而是针对时事新闻,即兴编写词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见解。比如,我曾见过一段清末数来宝艺人曹德奎编写的唱词,“骨头一打响连声,不表别的表前清。专制时代人民苦,人都饿成骷髅骨。自从光绪庚子年,北京闹了义和团……”曹德奎便是将当时的时政,通过数来宝的方式表现出来,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数来宝,和我们现在的“脱口秀”还有些相似呢,只不过,它不仅只是像脱口秀那样,即兴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吐槽”,而且,语句还必须是压韵的,语速还必须很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人们的聪明才智。
   后来,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不再继续撂地演出了,而是逐渐地登上了艺术的舞台,在这期间,数来宝这种曲艺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革新。为了更好地进行表演,人们开始编写快板作品,然后在舞台上表演已经编写好了的,固定的台词。这样的话,快板便不像原先的数来宝那样即兴发挥了,它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称为“快板”或者“快板书”。它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了,一个人说的,一般就叫“快板书”;两个人对口表演的,称为“对口板”,或者是依然称为“数来宝”;而三个人以上一起表演的,叫做“群口快板”。另外,还产生了一些使用方言来表演的快板,比如“天津快板”,就是使用天津方言来表演的。
   到了这个阶段,快板已经不再是原来走街串巷时候的样子了,它已经成为了数来宝、快板书等多种使用“快板”作为伴奏乐器的曲艺形式的总称了,而目前我们所说的快板,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快板书。
   人民当家作主人之后,快板也绽放出了异样的光彩,发展速度特别快,早就脱离了庸俗低级的趣味,而变得雅俗共赏起来了。就拿我们常见的快板书来说吧,首先,在题材上就有了很大的扩展,快板书的主要内容,已经不再是唱唱铺户买卖,说说各个行业的祖师爷了,它开始讲述完整的故事,甚至是长篇故事,故事的内容也各种各样,有讲述革命者英勇事迹的《劫刑车》、《奇袭白虎团》,有讲述民间传说或者是历史故事的《张羽煮海》、《双锁山》,有显示演员扎实的基本功的《绕口令》、《百山图》……
   快板书在表演形式上也有了发展,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流派,简单来说,就是王、高、李这三派。这三个快板书流派各自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王”,指的是王凤山,他的快板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巧明快、节奏强烈,特别讲究“气口”的运用,在句式的处理上很好,听起来十分“脆”,有干净利落之感。板起板落,半说半唱,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缓而不散。王派快板书以唱传统曲目为主,比如《双锁山》就是他的代表曲目。
   “高”,指的是高凤山,高派快板书气势流畅,唱段紧凑,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同仁堂》是他的代表作。
   “李”,指的是李润杰,李派快板书以表演新作品为主,李润杰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自编自演了大量优秀的快板书作品,而且内容题材相当广阔,比如有《劫刑车》、《熔炉炼金刚》这样的革命题材作品,也有《隐身草》、《王七学艺》这样的民间小故事。
   这三大流派各有千秋,其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开场板的打法不太一样。开场板,就是快板书演员在开始说词之前,用快板先噼噼啪啪地打一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利用快板的声音,让观众们安静下来,将目光注意到舞台之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一下演员那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那些花样百出的“花板”,简直就像是杂技表演一样,能够给观众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三派当中,李派的开场板是最绚丽多姿的,这其中甚至有很多难度颇高的动作,比如转板,或者是在空中抛接快板等等,每当观众看到这样的表演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鼓掌,赞一句“好”。
   此外,既然叫“快板书”,那么除了念词的时候要“快”,伴奏的时候要用“板”之外,还有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书”。快板书,尤其是李派的快板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演员都是很善于说书的人。很多老演员都称,要唱好李派快板书,必须要有评书的底子,不会说书,根本就唱不好李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评书中有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叫做“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用寥寥几句话,介绍人物的形象,如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等等,这能够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对于塑造丰满的人物是很有帮助的。快板书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如《劫刑车》中,就对于主要人物“双枪老太婆”有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嘿!这位老太太真叫阔,黄澄澄大赤金的首饰头上别。身上穿肥大的裤褂本是银灰色,这个材料本是九丝罗……往脸上看,慈眉善目精神好,腰板不塌背不驼……她就是我们地下党武装纵队司令员威镇川北的双枪老太婆。”在这段描写中突出了两个重点,其一是老太婆的打扮“阔”,其二是老太婆的身体“健”。这就引起了观众的遐想,为什么写“阔”,因为老太太是乔装改扮,化妆得越巧妙,就越容易完成任务;为什么写“健”,因为她是一位长期与敌人作斗争的川北游击队的司令员,没有强健的体魄,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快板书就是通过这样“开脸”的艺术手法,将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刻画得栩栩如生。
   此外,在快板书中常常会夹杂一些说白,这时候,演员便会停下手中的快板,不再使用压韵的语句,而是像聊天一样和观众交流,这恐怕也是从评书中吸取的经验吧。
   由此可见,快板这门艺术,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它有故事情节,唱词有节奏,而且还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既然这样,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又为何要将它拒之门外呢?不如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听一回快板吧,说不定,您就会像我一样,被它吸引住了,欲罢不能呢。

共 53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舞台上,噼噼啪啪的快板声响起,我总觉得那是一种美妙的声音,然后,伶牙俐齿的艺术家们一通说辞,让人耳不暇接,通俗易懂却快得美轮美奂,让人赞叹这门艺术的奇妙。这篇散文,详实地介绍了快板的由来和特点,抒发了作者希望快板能更多融入社会、发扬光大的心声。诚如作者所说,快板其实一门技艺、通俗易懂用词相当考究,比有些所谓的流行歌曲强多了,它是流传已久的一门通俗文艺,千百年来在民间很是流行,之所以没有被历史淘汰,在于它深入人心、容易被人接受的特性。作者在这篇散文里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快板的历史,详实透彻,比如快板书的三大流派的演变和各种流派的特点,让人眼界大开。散文有理有据、内容详实、专业术语让人印象深刻。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23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