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奇思妙想抒胸臆

精品 【酒家*说文】奇思妙想抒胸臆 ——读刘过《沁园春》有感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3发表时间:2012-08-24 15:33:14
摘要:刘过的《沁园春》用独特的笔法,写了一个奇异的小故事,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酒家*说文】奇思妙想抒胸臆 刘过是谁,很多朋友对于这个名字,可能还是有点陌生的。刘过是南宋文学家,但是,很遗憾,他并不特别著名,相比与他同时代的那位大名鼎鼎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来说,刘过的名声,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刘过一生,大致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错”。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年轻的时候,也曾怀有远大的理想,好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应该说,他也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无奈,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对于他的那些复国良策根本就是不屑一顾。他曾经是韩侂胄的座上之宾,也曾经和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可是,他的才华却不能为朝廷所赏识,竟然四次应举皆不中,辗转流落于江湖间,布衣终身,客死于昆山。刘过之“过”,不在于他的个人,而在于整个时代之“过”,他的悲剧,是整个南宋王朝的时代悲剧。
   关于刘过的生平,《宋史》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记载,或许,史官们认为,这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吧,他的生平事迹,仅仅在宋人笔记中有少许的记载,如果不是他所著作的诗词集《龙洲集》、《龙洲词》流传于世的话,恐怕,刘过这个名字,真的是要埋没在尘寰了。
   刘过以写词而闻名,受好友辛弃疾的影响,他的词风也比较豪放,常在词中抒发自己的抗金抱负,显得狂逸俊致,是典型的爱国豪放派。当然,他也有少许词,显得温柔婉约,比如《临江仙》“满院花香晴昼永”、《醉太平》“情高意真,眉长鬓青”等,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平生豪气,消磨酒里”。
   但是,我对于刘过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一首很难定位的词,它并不显得极其豪放,可是,也说不上婉约,在我看来,它最大的特点是清新、活泼、别具一格。这首词的词牌是《沁园春》,题目是《寄稼轩承旨》。
   要说这首词的创作原因,大抵是这样的,辛弃疾听说了刘过的才华,让人找他过来,但是不巧的是,刘过恰恰有事情不能前往,于是便仿照辛弃疾的《沁园春》,写了一首词,和信件一起寄给了辛弃疾。在信中,他将自己无法前往的原因,归因于遇见了几位神秘的来客,因此而耽误了行程。
   此词有一段题记,写的是“寄稼轩承旨,时承旨招,不赴。”说的大致就是创作此诗的原委。
   据《桯史》记载:“嘉泰癸亥岁,改之在中都时,辛稼轩弃疾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下笔便逼真。”这便是当时的大致情况。据说,辛弃疾看了这首词之后,大为赞赏,将其视为知己。
   《桯史》的作者岳珂还曾经写道,他自己在看了刘过的词之后,说:“词句固佳,然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症耳。”于是,引得满座哄堂大笑。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首词啊,竟然使得辛弃疾这样的大词人看了都会赞赏不已,它又有怎样的神奇之处,使得岳珂发出了“白日见鬼”这样的感慨呢?
   说实话,这真的是一首很有意思的词,它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别具匠心的结构。
   以下便是全词的内容:“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便是它体现了作者刘过那非同凡响的创造力。各位看官,您要知道,这首词创作的年代,是在南宋年间啊,可是,就在那个年代,我们天才的刘过,就已经在词的创作中,尝试使用“穿越”的手法了。
   穿越小说,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对于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各类穿越小说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不过,它还算是体现了作者一定的想象力,因为,它将主人公,通过时空穿越的手法,置身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然后通过反映时代的差异,来推进情节的发展。虽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作品是胡编乱造、拼凑故事的,但是也还算是有一些作品,构思比较合理,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可是,就算是这些浓缩了当代人智慧的穿越小说,它们的想象力,也无法和我们刘过的《沁园春》相提并论。因为,在这首短短的只有百十余字的词中,刘过竟然让几个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欢聚一堂,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些人,对于刘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应该都是已经作古之人了,这大概就是岳珂之所以会说刘过是“白日见鬼”的原因吧。
   除了主人公刘过自己以外,这首词中还安排了这样几位主要人物,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这几位人物可都是大名鼎鼎的,而且分别来自于不同的朝代,其实,他们彼此谁都没有看见过谁,可是,就是因为刘过他那支生花的妙笔,使得这几位人物,能够穿越时空,来到南宋,与刘过来一次亲密接触。
   那么,可能会有人要问了,究竟为什么,刘过要选择这样几个人物来入词呢,选择别人不行吗,难道就没有人能够比这几位更出名了吗?事实上,刘过之所以会选择这几位,还是有原因的,他可不是拿来便用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
   这几个人看似天南海北,时空跨度极大,是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但是,他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就是,他们或多或少,都与杭州有关系。
   为什么会选择三位与杭州有关系的名人呢?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刘过和辛弃疾都身在浙东,而浙东最有名的城市,同时,也是南宋的首都,那便是临安,也就是杭州。
   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别号。在长庆年间,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他在任职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建造了一个名为白公堤的堤坝。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一个对于杭州城的建设有功的人。
   那么坡仙呢,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大词人苏东坡。这个宋朝人又与杭州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苏东坡也曾在杭州任职。从五代至北宋,西湖长年不治,造成湖面被水草覆盖,西湖几乎不保。为此,苏轼专门撰写了《乞开杭州西湖状》,并从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西湖治理工程。他动员民夫疏浚西湖,并堆筑了一条长堤,这便是赫赫有名的苏堤。
   而林和靖是宋朝初年的高士,他一直隐居在孤山,而这孤山,就是在西湖的附近,他在那里,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
   由此可见,这三个人,都不是刘过随意选择的,这些人,都和西湖、和杭州有着不解之缘,而且,他们都是文坛的巨匠,留下了很多旷世的名句。试想一下,有这样三位贵客来访,那可真算得上是蓬筚生辉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形之下,刘过哪里还能顾得上去赴辛弃疾的约呢,恐怕,就算是王母娘娘邀请他赴蟠桃宴,他都不会去了,而是一心与这几位高人促膝长谈啊。
  
   一般的词,都只是简单地描写一下自然景色,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就算是有叙事的内容,也不会搞得太复杂。因为,诗词毕竟篇幅比较短小,而且,受到了格律的严格限制。所以,能够做出一首符合格律的诗词来,已经纯属不易,如果要在如此短小的诗词中讲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要讲得丝丝入扣,扣人心弦,那真是难上加难了。毕竟,诗词不是戏剧,不是小说,很难展开情节。
   可是,天才的刘过,却做到了这一切,所以,这也使得《沁园春》这首词,有了与众不同的韵味。
   如果要在一首词中,讲述一个故事,那么至多只是简单地描述一下事情的始末而已,很难真的铺展开来的。可是,这首词则不一样,它就像是一篇微型小说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
   事情的起因是,作者刘过打算“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去赴辛弃疾的约,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遇见了三位高人,硬生生地把他给拉了回去。
   事情的发展是从苏东坡对西湖的赞美开始的。可是,他的话语却并没有受到其他两位高人的赞赏,他们只管自顾自地喝酒。
   接下来,就到了高潮迭起的时候了,白居易和林和靖也分别阐述了自己对于西湖和杭州的看法。于是,就呈现出三位高人各抒己见的场景,产生如同小说戏剧冲突一般的场景。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作者刘过由于只顾着和这几位高人推杯换盏,于是,便错过了拜访稼轩,只能等晚些时候,再做访问了。
   这首词,不仅叙事完整,情节丰富,小说要素一应俱全,而且,对于刻画人物,也花费了一番功夫呢。
   它有十分精彩的对话描写,比如香山居士、林和靖、坡仙三位在描写西湖美景时候的对话,便是各具特色。这些对话,并不是简简单单随便写写的,而是根据每个人文学风格,有特色地描述的。比如苏东坡,他是一个豪放之人,所以,在对话的时候,他是第一个开口的,几乎不假思索,这体现了他狂放的性格,“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这句话,正好是从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演化而来的,有苏轼的特色。而白居易呢,他也曾经有过“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这样的句子,在刘过的词作中,将其演化成了“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这样的句子,虽然用词不同,但是,所表达的意味,却是大抵相似的。最后,再看林和靖,他是一个隐士,所以生性恬淡,不喜欢多说话,所以,他最后一个说话,而且,他的表达,也是言简意赅的,“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这句正应了林和靖那首《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由此可见,这些精彩的对话,都是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量身定做的。
   一篇优秀的小说,当然不能只有对话,所以,这首词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精彩描写,比如动作描写,如“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那几位高人的风采,他们生性豁达,所以,哪管别人说什么,他们只顾自己饮酒。此外,还有心理描写,如开首的“岂不快哉”,只有四个字,便真实反映出了刘过的心态,其实他也是一个豪爽不羁之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不会引来几位豪杰之士与他对饮了啊。
   由此可见,这一首小小的词,竟然写得如此精妙,如果搁在现在的话,那绝对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啊。
  
   我们每个人,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映我们的思想。如果是没有意图地纯粹为写文而写文的话,那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来的。那么,刘过的这首《沁园春》究竟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呢?
   从表面上看来,这只不过是刘过的一首游戏之作,当辛弃疾邀请他,而他又无法赴约的时候,为了表示歉意,他便写了这样的一首作品。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刚才我说过,我觉得这首词,看上去既不豪放,也不婉约,可是,换个角度来思索的话,难道看待一首词是豪放还是婉约,仅仅就是从字面上来看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挖掘那词的内在深韵。
   其实,在当时而言,刘过只是一个普通文人,可是辛弃疾在当时,却是一个大官,可是,当辛弃疾召见自己的时候,刘过却敢于拒绝,而且还作了这样一首词,就足以表示,刘过也是一个豪放之人了。而辛弃疾得知刘过不能前来赴约,并没有生气,反而赞美刘过之词,这说明,辛弃疾本人也是一个不拘小节之人。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这两个人才会成为莫逆之交啊。
   从这首词中,还是能看见一些豪气的,比如,这词的第一句,便是如此,“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其实,这句词中,还隐藏着一位古人,那便是樊哙,所谓的“斗酒彘肩”说的就是樊哙的事迹。樊哙是一介武夫,是一个莽汉,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在这句词中,刘过其实是用樊哙来自喻,所以,他其实是在词的一开始,就向辛弃疾展现了自己豪放的一面。
   辛弃疾是谁,他是一个一心光复大宋河山的有志之士;是一个金戈铁马,从层层封锁线中杀出来,渡过长江,投奔南宋的大英雄。所以,刘过这里所说的“风雨渡江”,其实也是在向辛弃疾暗示,如果你有需要的话,我也会义不容辞,和你一起渡过长江,杀回北方去的。由此可见,虽然自从隆兴和议之后,南宋之人对于北伐之事鲜有提起,文武大臣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可是,刘过,还是一如既往地怀着壮志豪情,时刻准备着,为国尽忠的。
   再看看词的最后一句“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对辛弃疾说,你暂且等我一下,我在这里盘桓一会,等送走了两位客人,风雨过后,天晴之时,我再来拜访你,那也未为晚矣。
   也就是说,纵使苏东坡、林和靖、白居易说了半天关于西湖和杭州的好处,刘过还是不会和他们在一起呆太长时间的,他更想做的,其实是去拜访稼轩,是“渡江”,是北伐,是收复河山。
   这首词开首的“风雨渡江”和最后的“须晴去”是很耐人寻味的,或许,刘过所指的“风雨”并不是单纯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这也有可能指的是政界的“风雨”,他所期待的“晴”,指的其实是南宋政府在主持北伐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转变。
   由此可见,刘过的这首词,虽然在字里行间,并没有表现太多英雄气,但是,却有一种豪杰气,从文字的背后透露出来。
   刘过所希望过的生活,不是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西湖,欣赏风景,过此残生,而是要“风雨渡江”,建功立业。如此看来,就算这首词不是地地道道的豪放派代表词作,但是,至少算得上是爱国的作品,所以,作为爱国词人代表的辛弃疾,才会对这首词赞叹不已啊。
   刘过的《沁园春》,以其突破时空的独特构想,用奇思妙想,刻画了一批奇人,构筑了一个奇境,抒发了自己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的志向,真可谓是一篇旷世奇作。

共 53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豪放、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生不逢时,一生的抱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最后郁郁寡欢而终。以现在的观点看来,刘过是个才子,作者此文便深刻分析了这个不得志的才子的一篇难得佳作。《沁园春》这种词牌,有很多大家都写过,毛泽东若非政治上的才能太过出色,若抛却这些因素,他也算是一个文学大家了,他的《沁园春雪》朗朗上口,豪迈无限,让世人感叹,而刘过这首词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兼具了各种特色,让人赞叹!散文入木三分的分析,淋漓尽致,让人欣赏佩服!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24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