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抱憾文化

精品 【天涯散文】抱憾文化


作者:蕉下老农 秀才,190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4发表时间:2012-08-28 23:23:44
摘要:余秋雨曾经在《道士塔》中对中国文化的被破坏和被忽视无奈地说道“我好恨!”而这种现象依然愈演愈烈!

我不知道是否会有很多人认同我将要阐述的现象和观点,但越来越多的所谓文化名城的没落和消解,使我在一次又一次的从文化想象到现场感受之旅中,充满了失望和落寞。当今社会,文化注定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垫脚石,甚至是过河之后被拆的那座桥。余秋雨曾经在《道士塔》中对中国文化的被破坏和被忽视的命运无奈地说道“我好恨!”而这种现象依然愈演愈烈!
   早在四年前的绍兴之旅,我已经感觉遗憾和无奈。无论在周氏兄弟之前出了多少名人,当今的绍兴终归是因为有了鲁迅和周树人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片。他们笔下的绍兴是多么地富有小生活情调,同时,那地方又充满了荒诞和市侩。因为有了小说和散文,这地方有了浓厚的文化;因为有了乌篷船和茴香豆,这地方有了恬静和乡愁;因为有了阿Q和孔乙己,这地方有了诙谐和沉重;因为有了百草园和《山海经》,这里有了童年和记忆......
   我们太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沿路听蟋蟀的叫声和朗朗的读书声,去感受鲁迅遗存的气息和精神。然而,我们最终被欺骗了。在鲁迅故居广场看到拥挤的人群,听到咔嚓不断的快门声,我们已经在人潮中错失了文化的真正含义。咸亨酒店的生意依然火爆,估计老板再也不用担心孔乙己会赖了他的酒钱,因为他已经被硬硬地塑造在门前,当然也被赋予了另一种身份——招财神。路过的游客都要摸着铜铸的孔乙己的头拍照留念,可是,真正知道这个人物的人又有多少!还记得当年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说鲁迅善于描绘众人对穷苦人的凉薄。我不肯定“凉薄”这个词用来形容现在众多去鲁迅故居的游客身上是否合适,至少,他们有很多人,是在没有丝毫理解鲁迅精神的基础上,完成了走马观花式意义上的旅行,那些鲁迅笔下的人物在当今很多都已轮为商业的宣传工具。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要求未免过于较真和苛刻了些,但是,在当前商业横行的大环境中,在现代化逐渐侵蚀先前优秀文化的大潮流中,很多精华注定要被无情地埋在历史的沙滩下。正如我在九华山经历的一样,在那样大的佛教圣地,连佛教文化都已经被人用来巧立名目,试想还有什么文化是金钱利益不能腐蚀的。
   文化之所以越来越流失,首先当然还得归因于中国自身在文化取舍上的态度和技巧。
   鲁迅曾经犀利地指出“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后来似乎学着送出去,也多少会拿进来。但是,就这“拿”与“送”的技巧,中国人可谓一直是没有修炼好的。所以,还应该说中国既不会将自己的文化送出去,也不会将外国的文化拿进来。
   我们暂不再去追究当年因为弱小和战争、因为无知和麻木而流失的优秀文化,只把眼光放在当今社会。中韩关于端午节和孔子的争论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是极为可悲的事情,引以为傲的几千年文化,突然就受到了争议,而且端午节最终是让韩国申请去了。也许很多人压根不介意,抱着大不了不过的态度。当然也有很多义愤之士在强烈谴责和谩骂,可是,我们这些人真的有认真反思问题的关键吗?有多少国人还会背四书五经?有多少国人还精通琴棋书画?有多少国人是过了圣诞冷了元旦的?有多少国人过了二月十四而忽视了七夕的?又有多少国人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热衷的?
   其实,关于文化的“送”和“拿”,我们有人总结出很好的技巧,那就是“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但要命的是很多人无法判断精华和糟粕,甚至常常混淆。这导致拿进来的往往是劣等的,还具有浓重腐蚀性的,很快地将自身的文化也污染掉了,这叫得不偿失。如果说国人还有很大的能力发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也不见得会被腐蚀,毕竟中国是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积淀。不幸的是这样的能力确实在大程度地丧失,举个例子,我们看到孔子学院在国外应该算得上一度风生水起,但在国内,国学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市场和消费者。
   这么说吧,中国还一直保持着大国的丰厚和大度,文化向来还是大手脚地送出去,懒洋洋地拿回来。就好比现在中国借钱给外国人以及向外国捐赠一样,往往比在自家显得阔气的多。当然了,现在是文化国际化的趋势,外国人也并没有吝啬,只是中国人还依旧习惯客套,送礼总要刻意比回礼重。
   中国即使不会拿,倘若还能守住自家的底子,应该还是可以撑起架子的,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偏偏连这守的活也没有做好。大家应该还记得余秋雨先生提到的那个守在塔里的道士,然而真正的错误真的在道士身上吗?固然不是!余秋雨先生也在文中告诉了大家答案,“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化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实际上,我还要说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退一万步说,不会拿、不会守还可以原谅的话,独独这自己在家里搞破坏是不可宽恕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说的是一出家僧人伙同他人偷取了其师兄的电脑、苹果手机以及现金若干,很多人都在谴责这个盗僧六根不净,有辱佛誉。而令我不可思议的是这师兄可谓财大气粗啊,这又是僧人该有的吗?当然,我们远不能拿从前的清规戒律来衡量现在的修身之人,但若这般奢华追求,恐怕有碍修行吧!我在九华山的佛门中就见到很多僧人在佛像前玩手机,纵然一切与时俱进,也不能失去诚心和诚意!如何为信徒做榜样?如何去普度众生啊?如何弘扬佛教文化?
   现在大小城市都在进行所谓的文明创建,而在这背后,是大片的美丽环境被破坏,是大量地灿烂文化被强拆!北京首当其冲,已经有人统计过,北京很多和文化挂钩的建筑已经被大量拆除了,西安、南京亦是如此。当我站在夫子庙的商业街上,看着朋友指给我看的秦淮河,那曾经由诸多文字在我脑海中塑造的一面繁花似锦的秦淮印象之墙顿时倾塌!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要去扬州,我说我是中了一句诗的毒,那就是来扬州的游客们经常挂叨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对比西安和南京,应该说扬州在文化的保存上还是可以的,但也不再是诗中的那个味道了。
   余秋雨曾经发问“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如今,我再问,偌大的中国,真就容不下那些文化之乡和文化之床吗?真就不能给国人留些文化瞻仰吗?那些大肆宣传创建文明的口号究竟是拿什么去衡量“文明”的?
   如今,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名人文化,它们都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和侵毁,都在商业包裹的外衣内显得俗浅和混杂。只有大家的心中还坚定地爱护和珍视文化,它们才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继续存在,否则它们将继续沦为商业符号,内涵逐渐消失殆尽。
   我在九华山的肉身殿看到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即使旁边有那么多俗世的好奇和不解,她依旧从山下的石阶开始向地藏王菩萨磕头,那一瞬间我才真正明白佛在心中的意思!如果我们这些当代人无法继续创造优秀文化,那么请我们对已有的留有一丝怜悯。

共 26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文化注定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垫脚石,甚至是过河之后被拆的那座桥。接着,作者又说: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名人文化,它们都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和侵毁,都在商业包裹的外衣内显得俗浅和混杂。只有大家的心中还坚定地爱护和珍视文化,它们才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继续存在,否则它们将继续沦为商业符号,内涵逐渐消失殆尽。中国文化只所以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文化取舍上的态度和技巧的不恰当。比如:无法判断精华和糟粕,甚至常常混淆。比如有些崇洋媚外。比如,还有人竟然在“自己家里”搞破坏等等。”连续几次的反问,很有力量。作者还强烈呼吁“如果我们这些当代人无法继续创造优秀文化,那么请我们对已有的留有一丝怜悯。”作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很是赞赏作者的好笔力!欣赏了,谢谢赐稿!【夕阳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829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夕阳红83712692        2012-08-28 23:24:18
  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文化注定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垫脚石,甚至是过河之后被拆的那座桥。接着,作者又说: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名人文化,它们都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和侵毁,都在商业包裹的外衣内显得俗浅和混杂。只有大家的心中还坚定地爱护和珍视文化,它们才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继续存在,否则它们将继续沦为商业符号,内涵逐渐消失殆尽。中国文化只所以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文化取舍上的态度和技巧的不恰当。比如:无法判断精华和糟粕,甚至常常混淆。比如有些崇洋媚外。比如,还有人竟然在“自己家里”搞破坏等等。”连续几次的反问,很有力量。作者还强烈呼吁“如果我们这些当代人无法继续创造优秀文化,那么请我们对已有的留有一丝怜悯。”作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很是赞赏作者的好笔力!欣赏了,谢谢赐稿!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2-08-29 09:33:12
  作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很有说服力。欣赏!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