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散文】回故乡之路(下)

编辑推荐 【天涯散文】回故乡之路(下)


作者:何弘 举人,401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58发表时间:2012-08-30 08:22:39


   (续前)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通常,我们认为这种改变是一个由缓慢、松弛到快速、紧张的过程。在农业社会里,人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过着一种悠闲、松弛的生活,只是在每年有限的几个时间段里,他们才会进行非常紧张的劳作。而在工业社会里,人们似乎只有在每周紧张的忙碌之后,才能得到短暂的放松,然后继续开始紧张的忙碌。所以在农业社会里,似乎放松和悠闲是生活的主节奏,而紧张的忙碌只不过是一个插曲;而在工业社会里,似乎紧张忙碌是生活的主要节奏,而放松和悠闲只不过是短暂的插曲。而且在农业社会里,多数人一生的工作几乎都是一样的,并不需要不断的再学习和再适应,这多少会给人安定的感觉;而在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工作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他们也常常需要进行再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同时还会经常面对失业的威胁,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的压力和不安定的感觉,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
  
   那么人类何以会对工厂或办公室的工作产生紧张、焦虑、反感的情绪呢?我想其主要的原因乃在于人们在这样一种工作模式下,无法感到工作是一种乐趣。在社会化的工业生产中,人的劳动只是维持大机器运转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生命此时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功能,真实的人被化约为一般的大众,被化约成像一种具有功能、具有形体的生命体,被化约成享乐的琐事,这导致了人的劳动和娱乐的分离。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个人被吞没在功能之中”,“他只以‘我们’的方式存在”。在《当代的精神处境》一书中,雅斯贝尔斯说:“个人意识被并入社会意识之中,因此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个人才会不带任何自私的成分,在工作中感到乐趣。”劳动和娱乐的分离使工作对人来说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加深了人们的不安和焦虑。雅斯贝尔斯进一步指出:“由于供应人生基本必需品的庞大体制,将个人化约为纯粹的功能,它让个人免除了去遵从传统标准的责任;这个古代的传统标准便是社会的粘着剂。曾经有人说过,现代人就像一盘散沙一样聚合在一起。他们是一个体制中的分子,他们在其中目前占着一个位置,下一刻又换另一个位置,却从未对历史有任何影响。这种生活上没有根的人数目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只是为了个人眼前的利益才去做不断重复的工作,而已经完成的事对他已不再重要,对他来说重要的只是现在的工作。对于处于这样生存状态的人,雅斯贝尔斯说:“遗忘是这种生命的基础,它对过去的回顾与未来的前瞻,在内心中萎缩,除了赤裸裸的现在,没有其他东西。因此生命在没有回忆和远见的情况下流逝……对人对事的爱,消退以至不见。”毫无疑问,处于这种生存状态下的人,无根的漂泊感、空虚感以及紧张感和焦虑感肯定会特别的强烈,回归“家园”一定是他们内心隐秘的渴望。
  
   对于人的这种精神上焦虑,我们通常会认为是科技的发展造成的。在现代化过程中,自然被当作对象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开发利用,人与自然原本具有的互动的有机联系被割断了,自然成了与人对立的对象,自然万物原来在人们的意识中具有的神性消失了。马克斯·韦伯称这为“世界的祛魅”(thedisenchantmentoftheworld)。
  
   但是,“世界的祛魅”与科学本身其实并不具有直接和绝对的对应关系。以往,现代思想家们一致认定,世界祛魅的观点是出于科学本身的需要,是现代科学祛魅了自然。然而,现代科学只是受祛魅的哲学指导的科学的一个发展阶段或部分,祛魅的现代科学并不是科学本身或科学的全部。现在,一种后现代的有机论正在形成,它重新把自然看作一个完整、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被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纳入到自然中来,于是科学和世界都开始“返魅”(reenchantment)。《回归宇宙学:后现代科学和自然的神学》一书的作者斯蒂芬·图尔明指出:后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再一次感到在宇宙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在后现代宇宙观中,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理解是与企盼中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后现代宇宙观的正式条件包括将人类,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重新纳入到自然中来,同时,不仅将各种生命当成达到我们目的的手段,而且当作它们自身的目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有机的返魅的科学完全可以解决过往存在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把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建设成理想的家园。
  
   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距离的界限,将很大程度地改变过去的劳动组织方式。现在,多数从事知识劳动的人已可以在家中办公,而且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家办公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因此,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互联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他们不必再背井离乡,涌向大城市,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居住在更为偏僻的地区,重新过田园生活。
  
   实际上,我们在这里使用“偏僻”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它表明了我们依然带有在工业社会中形成的城市中心论的倾向。当网络抹平了距离的时候,它同时也就颠覆了中心-边缘的二无对立模式。也许,将来网络化的时间将是一种真正的无中心的世界,不管生活在哪里,都不能说处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当然,现在看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困难,主要问题可能在于物流方面仍然存在依赖于一定“中心”的实际情况。但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如果人口不再像过去一样加速聚居,而是出现居住分散化的情况,那么一个覆盖范围极为广泛的货物配送体系就很有必要建立起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远离都市的人们的物质消费品配送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西方工业正处于鼎盛期的时候,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麦克卢汉就预言:工业文明是两种村落文明之间的一个辉煌而又短暂的插曲。
  
   在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依附于土地而形成村落文明是必需要的,而且由于那时交通不发达,人口大量快速的流动和迁移也极为困难。在工业社会里,由于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成为社会的需要,而交通的发达又使人们走出村落既成为可能。当电子媒介出现的时候,人们用不着背井离乡就可走遍天下,远在天边的都近在眼前,地球小得像一个村落。而新的生产方式又不需要人们大量地聚居在一起。那时,获得了巨大力量的广泛的劳动个体将成为新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并且常常是独立于任何组织而工作的。这种劳动方式是大机器产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奇特结合,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了工业时代的劳动方式,并在相当程度上返回到农业时代。如此一来,人们就可以重新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在新的“村落”里,但不像农业社会里多数人必须生活在某个固定的村落。
  
   因此,威廉·布里奇在《职位换代:在一个没有职位的工作间如何发财致富》一书中认为信息产业是一种“电子村落产业”。他说,数字时代的工作环境更多地使人想起农业时代。大多数从事知识劳动的人极可能在他们家里工作,或在一个离家很近的地方工作。他们对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他们将决定何时和到哪里工作,何时给自己放假。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葛洛庞帝也说:“在过去,如果你想要创立跨国企业,就必须造就庞大的规模,在世界各地广设办事处。由此,不但能够处理公司的比特,适应当地的法律、习俗,还能控制产品的流通。今天,由于有了互联网络,分处三地的三个人也能组成一个公司,打入全球市场。”他认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将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全球性的家庭工业”。他还说:“随着白领队层逐渐被自动化设备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会受雇于自己,同时,也会有许多公司开始外购,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预言,到2020年,发达国家中最大的一群雇主将会是“自己”。
  
   尼葛洛庞帝在分析了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生方式的影响后说,在年轻人众多的兴趣中,对电脑的兴趣最可能把他留在家乡。原因就是,在网络化的社会中,我们不再需要背井离乡。
  
   以村落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在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都市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步“消解村落文化”(detribalize)的过程。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人们完全可以告别喧嚣的都市重新过上一种田园生活,因而网络化的过程可能会推进“重建村落文化”(retribalize)的过程。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提出过一个耗资数万亿美元的“数字地球”计划,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建立一个关于整个地球的自然、人文、经济、军事和地理的超大容量数据库,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这些数据可视化。这个计划实现后,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他所想到的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随意获取有关这个地方的多种形态的信息。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地球对我们而言就真的成了一个“村落”,我们不管身居何处,想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将都会像访问邻居一样方便。当然,对于每个网民来说,尽管距离被抹平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背景等并不相同,的完整统一的“地球村”对每个人而言可能还会显得有些抽象,大家可能会根据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聚居成无数个可大可小、可增可减的“电子村落”。
  
   “村落文化”之所以被许多人向往,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它可以使人们更接近自然,同时人与人之间会有一种互相依存、相依为命、充满友情、温暖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果我们不从形而上的角度看问题的话,那里似乎更能给人一种“家园”的感觉。
  
   网络化将给我们的社会结构带来一种巨大的变化。我们或许不用硬着头皮去公司的办公室上班,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可以在家里喝着一杯香浓的咖啡或清新的绿茶,边听音乐边工作,并根据自己的意愿,保证在最有效率的状态下做最有效率的工作。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人沟通,使那些过去因工作繁忙或相距太远而不能相聚的朋友通过网络能够朝夕相处。当然,我们也可以干脆搬到另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好的自然风光,或者有很好的亲人和朋友等等,而不用担心丢掉现在的工作。总之,我们通过网络进入适合自己的“电子村落”,当然也可以真的重新回到自然的村落里工作和生活。这种村落化的生活将会使我们的心灵中充满安详和温馨,有助于我们摆脱或减轻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那种紧张和焦虑感。
  
   计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我们重新回归山林成为可能,同时我们也不会因此而与世隔绝。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重新回归“村落”,不管是在物理的现实中还是在网络的虚拟中,关键是它可以让我们投入自然的怀抱中、沐浴在温馨的亲情中,得到一份心灵上的宁静与安慰。
  

共 42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工作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他们也常常需要进行再学习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同时还会经常面对失业的威胁,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的压力和不安定的感觉,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人们被当做生产工具,无法在工作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处于这种生存状态下的人,无根的漂泊感、空虚感以及紧张感和焦虑感肯定会特别的强烈,回归“家园”一定是他们内心隐秘的渴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有机的返魅的科学完全可以解决过往存在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把我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建设成理想的家园。互联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他们不必再背井离乡,涌向大城市,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居住在更为偏僻的地区,重新过田园生活。我们可以重新回归“村落”,关键是它可以让我们投入自然的怀抱中、沐浴在温馨的亲情中,得到一份心灵上的宁静与安慰。欣赏作者思考,问好!【编辑:隔水望伊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