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作品赏析】多重叙述之下的揭露与自省

编辑推荐 【作品赏析】多重叙述之下的揭露与自省 ————电影《罗生门》印象


作者:夏冰 榜眼,2621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95发表时间:2012-09-03 09:29:11
摘要:人人力图掩盖自己,张扬自己,不惜以弥天大谎应对,丝毫不以为愧。真相,往往在不为人知的某处。轻信就容易受骗。在人们各说己见的言辞里,真相被扭曲,被模糊,成为不能明晰看到的盲点。善不在,恶横行。这便是《罗生门》的意义。

【作品赏析】多重叙述之下的揭露与自省 《罗生门》
   日本大映株式会社出品1950年黑白88分钟
   原著:芥川龙之介
   编剧:桥本忍
   黑泽明
   导演:黑泽明
   摄影:宫川一夫
   美工:松山崇
   作曲:早坂文雄
   主要演员: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
  
   同一个故事被不同的人反复叙述。叙述得越多,好像越混乱不清。截然相反的言辞说明了什么?需要沉淀,需要辨析,需要换角度去思考。
   谁是最可信赖的?
   人人都在言说,人人都在撒谎。真相在言说的深处藏匿。利益掩盖了真相。谎言游走四方,惑乱人心。
   文明被扫荡。文明需要重建。
   狂风,暴雨,强烈的阳光。鲜明地衬托了剧情。
  
   黑泽明的《罗生门》早先听说过,一直没机会看。据说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十部电影之一。几个月了,不能集中精神做事,总是陷于一种无所归、无所做的慌忙与慌乱里。这个周末,我给自己放了半天假,专门享受黑泽明。实话说,也想借机调整一下心态。
   罗生门是作为一个摇摇欲坠的建筑物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的。残垣断壁,破砖烂瓦,倾倒的柱体,朽烂的板壁,在暴风骤雨中显得异常破败……这些说明了这座建筑物的年代古老与不经摧击。最初看到“罗生门”这几个字,不明所以,为此专门查了百度。据说罗生门代表人间地狱,是魔鬼消失之门,而被广泛运用在现实中的意思则是“各说各话,真相不白”之意。被运用在这里作为影片的标题以及故事发生的一个主要环境,其深意自然让人心领神会。
   这是一部上世纪五十年代拍的电影,其采用的多重叙事的叙述形式在当年看来,自然显得新颖别致,就是在现在,也能够让人意识到其前卫的魅力。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电影里,可以看到这种叙事桥段的巧妙运用,比如《英雄》。这算是电影人对黑泽明的致敬以及电影艺术探索方向的标志吧。我发现,这种叙述方式,甚至延展到了小说创作领域。前不久我在《收获》上读到的一部中篇就借鉴了这种叙述手法。在一桩群殴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几位当事人分别接受警方调查,却各说各理,委实让人一头雾水。
   《罗生门》的叙述形式成为一个鲜明的特征,让观众一开始便紧紧地关注这种叙述下的故事。这个简单的故事里,却含蕴了不简单的意味。在“罗生门”这个破败的城楼下避雨的樵夫、僧人和流浪汉,谈论着这件事,一再试图进入事件的中心,寻求真相,却也枉然。
   我们看到,面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强盗用计控制武士,趁机占有武士妻子,然后武士死亡(他杀?自杀?一度成为疑案)——作为证人的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召回死者灵魂的女巫相继被传讯,几个人轮流现身纠察使署,各执一词。樵夫说他三天前上山砍柴,发现了一具尸体就赶忙报官;多襄丸说自己通过跟武士英勇无畏地比武,击败了武士,赢得了真砂的芳心;真砂则可怜楚楚,连声诉说自己不仅是被侮辱者,还受到丈夫的蔑视,有天大的委屈,把自己塑造成了贞女烈妇的形象;武士通过女巫之口声称自己面对不守妇道的妻子,羞愤交加,尊严尽失,只得壮烈自杀……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案件,却在众人的言辞下,复杂诡异起来。
   影片中强盗、武士和其妻子的叙述,其实也并非他们本人的叙述,而是依托了樵夫或僧人之口的叙述。就算是强盗、武士和其妻子他们各自来叙述,也无法彻底还原事件真实,何况这种假借了别人之口的叙述,何况樵夫自己也疑点重重。这种叙述中的叙述,水分之大可想而知。于是,他们的叙述便掺杂了更多的不可确定性。
   善不在,恶横行。真相,往往在不为人知的某处。轻信就容易受骗。人们都在利益的链条上,在人们各说己见的言辞里,真相被扭曲,被模糊,成为不能明晰看到的盲点。所以真相是无法得知的。这便是《罗生门》的意义。
   善也好恶也好,都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它们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层。善良,仅仅是一个愿望,而非事实。但是要实现善良,达到善良,却不容易。没有什么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人们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谁心里善,谁心里恶,都不显山露水,而到了关键时候,善恶之交锋就特别尖锐地呈现了。人人力图掩盖自己,张扬自己,不惜以弥天大谎应对,丝毫不以为愧。一方面,有意撒谎起作用。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取舍,叙述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进行。关键时刻,人们都为自己说话。明哲保身,趋利避害,这是一种本能。无论何种朝代,无论哪个国家,人的这种本能生生不息,一以贯之。谁都没必要掩饰,任谁都一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另一方面,无意撒谎起作用。一者,在叙述过程中,因为记忆所限,出现一定的误差就在所难免;二者,叙述者本身会在叙述中不经意地、情不自禁地出现口脑分离现象,即所说内容并不经过大脑判断,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状态。在如上各种情形的共同左右作用下,叙述者便会信口开河,添油加醋,使人们眼里的事件距离真相越来越远。有很多时候,就连叙述者自己也会诧异于自己的叙述,他会感觉到那些话根本不是出自自己本心,根本不像是自己说的。“我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不可思议!离谱!荒唐!”有意撒谎与无意撒谎形成的事实,会让叙述者自己无法面对自己的灵魂。
   比如片中的樵夫。说到底,他是个善良的人,尽管他出于私心做了违心的事,说了违心的话,但尚在情有可原的范围。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面对强盗、武士和真砂以及他自己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供词,樵夫内心里受到的震撼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安;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影片开始他一再的喃喃自语:“我不明白……我真是不明白……我一点都不明白……”樵夫的弱点显而易见,他的向善之心也显而易见。他没想到人竟然冷酷自私到这般模样。所以樵夫深深自责之余,万般恐惧。影片到最后,我们也便理解了他这种自责和恐惧源自何处。那把镶嵌着珍珠的匕首实在是高明的道具。心里有鬼的樵夫既想说出真相:武士死于剑杀,而非匕首,又不能自圆其说:他为什么知道真相?事件发生时他在哪儿?那把匕首哪去了?面对流浪汉的连声追问哑口无言、浑身颤抖并挨了一记耳光的樵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作为事件的目击者,一旦樵夫说了真话,就会暴露自己。贪财让他没有在一开始被传讯时就说出真话。他置身一个两难境地。而现在,他忍不住了,说真话了,当然他本来只想说真话的一部分,即在强盗与武士胆怯、笨拙、闹剧般的搏杀中(说实在的,这呈现在樵夫眼里的强盗不像强盗、武士不像武士的打斗场面,与强盗和武士各自的陈词形成鲜明的对比,滑稽之余,充满讽刺意味),武士死于他杀中的剑杀,至于那把匕首的下落,他并没想到要说穿。事到如今,他只好默默承受了流浪汉的质问和耳光以及深深的羞愧。这就是说真话的代价。他的自私是真实的,他的不能容忍自己也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地自容的樵夫形象。而樵夫这个形象,显然具有普适性。我们会猛不防就意识到,樵夫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自己。陌生而熟悉的自己。而孰料不及的是,真话却让樵夫得以轻松,樵夫说了真话,由不明白到明白了,由激动不安到怀抱婴儿安然离开了象征人性堕落腐朽的“罗生门”。这是温馨的一幕。可以理解,尽管人性的恶令人心悸,但黑泽明依然对人类保持了一份最好的信心和期待。是一种温暖的期待。这样的结局显然能够给人一种坚定的心理支撑。僧人所言“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也就落在了实处。
   我发现,事件已经发生,到这时候,影片津津乐道的并不是事件本身。其实这时候事件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围绕事件展开的多重叙述。这种多重叙述展示的内涵比事件更有价值。事件中人(包括强盗、武士、武士妻子和目击者樵夫)各自的陈述都充满可能性,也都充满不可能性。可能和不可能没有截然明显的分界线。它们充满游移性以及兼容性。这就是一个深刻的发现。黑泽明捕捉住了这种发现。他把这种发现以一种冷峻的口吻加以陈述,于是,一种扑朔迷离充满影片,也弥满观众心灵。那狂风暴雨,那灿烂阳光,那黑灰调子的画面,那平衡对称、有条不紊的叙述风格,一起创造了这种扑朔迷离。这种集体创造的扑朔迷离正是影片的重心所在。这种扑朔迷离深深揭开了人性的层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自身的鄙陋和丑恶,并为此进入灵魂深处的拷问和尴尬。实在说,罗生门效应无处不在。很多见诸报端和网络的事件中,黑白颠倒,是非不明,发人深省。究竟谁说了真话,谁说了谎言?事实真相如何?一概不知。就是在生活中也不乏其人其事。
   一切的一切都已淡去,凸显的便是这种对人性的弱点的揭露,以及深刻的自省(影片结尾,婴儿这个道具的加入,突出强化了这种自省)。这种自我反省是不受外力作用的反省,是建立于个体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反省。它强调的是个体的自觉,而非他者的要求(譬如道德的规范与束缚等等)。这无疑具有很鲜明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黑泽明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表达,《罗生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并历时半个多世纪仍不乏魅力,也就不是偶然。
   自始至终有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伴奏,它一再频繁地出现,让剧情氛围得以淋漓尽致展示。你不自觉就深深沉浸其中了。加上弥漫全片的沉重感,你也会产生一种站在像剧中那样的倾盆大雨里尽情洗浴、冲刷罪恶、纯净自己的愿望。
   2012.8.20

共 36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谁都希望能求得真相,但那只是旁观者甚或连旁观者都算不上的人的愿望,一旦涉及到了自己,就会因这样那样的缘故,有意无意地把某些真情遮掩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罗生门效应。本文作者有云:“《罗生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并历时半个多世纪仍不乏魅力,也就不是偶然。”之所以“不是偶然,”其实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如今这世界,谎言或“误传”越来越多,谁都振振有词地宣称自己掌握着真相,一口一个“据目击者称”,可是,到底哪个“目击者”或者“真相”可以被信任呢,只有天知地知当事者知了。作者行文细腻,思路明晰,丝丝入扣,即使没有看过《罗生门》的人,也能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罗生门效应无处不在。”谢谢对本栏目的支持,期待更多佳作!问好!【编辑:梅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小疯        2012-09-03 09:37:59
  问好夏老师!
   我几个月前购买了一本《罗生门》,是日本某作家的小说集。
   它的第一篇是《罗生门》,讲述的是一个人最终不能战胜自己,而走向恶的故事。
   而夏老师说的这个樵夫等等,是后面的一篇叫《密林中》的小说--它有着特殊的叙述方式。
   可能是导演改编时,取了这个小说集的名字吧。
   你觉得呢?
回复1 楼        文友:夏冰        2012-09-03 23:47:32
  小疯好。我觉得电影起这个名,就是要体现“罗生门”内在的意义,即所谓的“罗生门效应”。
2 楼        文友:梅芷        2012-09-03 09:44:40
  读了一遍,回头去看《罗生门》的影片。
   很惭愧,粗心的我,以前一直把“罗生门”误读为“所罗门”,今天才明白,完全两回事。
   看了影片,以下还是疑惑,到底是谁说了真话?椎夫最后的叙述,本来是已经信了的,被那个人最后一诘问,明显子……
   看来,日本人是不可信的,岂止不可信,你看那凶残,那怯懦,还有那丑陋……
   至于强盗说的,女子是如何如何的美貌,更不可信,你瞧那眉毛,有这样的美女吗?
   哈!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回复2 楼        文友:夏冰        2012-09-03 23:42:36
  梅芷,你的回复好有个性哈。喜欢。谢谢你的用心编辑,辛苦了!
3 楼        文友:铁禾        2012-09-03 23:20:55
  有一个好的作品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慰藉,这应该感谢自己的发现.
铁禾
回复3 楼        文友:夏冰        2012-09-03 23:49:13
  谢谢铁禾精彩的点评。握手问候!
4 楼        文友:铁禾        2012-09-03 23:38:10
  为这个作品献分,祝写作快乐,也祝创作更上一层境界。
铁禾
回复4 楼        文友:夏冰        2012-09-03 23:50:24
  谢谢铁禾鼓励。一起交流,提高。
5 楼        文友:吉才        2012-09-15 07:52:14
  拜读欣赏!问好!敬礼!.谢谢赏光!欢迎点评!谢谢收藏!渴求关注!迟迟回复请谅!遥祝快乐!友谊常存!拱手礼!我我已回湖南常德津市,吉翁遥握 致 网屏缘分(藏头诗) 【湖南常德】吉翁
   网上相邀容未见,屏前牵手想君颜。
   缘存终有千年遇,份里仙尘不必攀 。
新浪jiweng@sina.cn; 吉翁;笔友网:吉翁、吉才、笔架城; 湖南作家网:吉翁、吉才;CNTV网吉翁。中华辞赋:碧野;中华风雅颂:碧野腾龙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