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孤独的独行者

精品 【酒家*说文】孤独的独行者 ——鲁迅作品综述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5发表时间:2012-09-04 10:14:40

【酒家*说文】孤独的独行者 每当我心力交瘁的时候,先生,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您,想起您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每当想起您,和您笔下的作品的时候,便会感受到您那深邃的思想,您的思想,如同冬日冷漠无情的太阳,照着那个混乱不堪的人世间。
   作为时代改革中的一员主力猛将,鲁迅,用文学来思考历史,思考民族,用文字来记录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参与和鼎助时代的发展。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创者,奠基人。鲁迅,开创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新时代,更是整个社会的新时代。
   鲁迅,他原本学的就不是文科啊,而是医学,因为,他观察到了当时旧中国,人民群众普遍病弱的现象,所以,他希望能够通过听诊器和盘尼西林,来改变中国人的体质,从而振兴整个中华民族。从体能上来强健中国人,这是正确的,就好像当年的霍元甲一样,他也曾经试图靠创建精武体育会的形式,通过体育健身,来强身健体,他以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人,就不会再受外国人的欺负了。可是,如果仅仅只是看到了这一点的话,那鲁迅,就不能称其为鲁迅了。很快,鲁迅便看到了,光是有健康的身体,是不足以使中国强大起来的。因为,纵使是一头强壮的雄狮,当它在沉睡的时候,也是不堪一击的。
   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所有人,都在一间铁屋子里头沉睡,他们丝毫都没有觉察到,那铁屋子的外面,正燃烧着熊熊的大火。如果唤醒他们,或许能够有万分之一逃生的可能,可是,逃生不成功的话,就会痛苦万分地死去。如果不唤醒他们,可能会死得舒服点,可是,所有人,都将在劫难逃,无人生还。是叫醒他们,还是不要叫醒呢?这是个问题。鲁迅,在经过了些许的“彷徨”之后,选择了振臂一呼,大声“呐喊”,或许,在那个时代的某些人看来,鲁迅,那就是一个狂人,他所写的文字,那就是“狂人日记”,但是,如果在意旁人的目光怎么看待的话,那还是鲁迅吗?所以,哪管别人对他如何冷嘲热讽,他只是自顾自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敲着那个铁屋子的大门,就算敲得自己的双手血肉模糊,也绝不停下。
   鲁迅的文字,是启蒙文学,他的目的,就是要“画出沉默的国人的灵魂来”;他的意图,就是要“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的做法,就是要“揭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鲁迅的文字里,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卿卿我我,没有凄美缠绵,没有自怨自艾,有的只有批判,批判,再批判。但是,他又不是普通的“愤青”,因为,普通的愤青只是提出问题,却并没有揭示那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鲁迅就不一样,他要做的,不仅是“揭示病痛”,而且还要“疗救”,还要“改良”。
   这一切的批判,是从小说开始的。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它的诞生,是意义非凡的,因为,它开创了白话小说的时代,这个时代,从五四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我们现代。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那狂飙突进的呐喊,在小说里,鲁迅批判了旧时代的人物形象,但是,同时又赞美了那富有战斗性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让我们不得不怀疑,那小说中所写的狂人,莫非就是鲁迅自己吗?那日记,难道就是鲁迅自己的日记不成?
   其实,“狂人”,只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种人物形象,在他的小说中,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人物形象。但是,这其中最多的,就是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所以,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一种是农民,一种是知识分子。鲁迅是个公正的人,绝不偏颇,虽然他自己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就算对于知识分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批判。在《孔乙己》中,他批判了那些旧知识分子,他们愚昧、腐朽,身上充满了酸腐的气息。在《肥皂》、《高老太爷》、《兄弟》中,他又批判了半新不旧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对自己思想的改造,不够彻底。不过,对于那些充满了战斗性的新知识分子,就算是如《伤逝》一般,最后失败了,他还是充满同情的。对于农民也是这样,像《阿Q正传》、《风波》中的那种农民,他坚决批判。可是,对于《药》、《祝福》中那些可怜的人儿,他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是又批判又同情的。不过,遇到《一件小事》中那些善良的人们,他还是会由衷地赞美的。
   由此可见,鲁迅不是愤青,他并不是没有理智,一味地骂,一味地卷,而是有的放矢的。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没有办法,谁让他所针对的,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呢。
  
   牛顿告诉我们,要是没有支点的话,是不可能撬起任何东西来的,可是,先生,您却用您的那支如椽巨笔,独自一人、一笔,撬开了整个顽固的旧时代。牛顿的理论是正确的,我知道这点,所以,先生,您是用您自己的生命做了那个支点啊,这些,我也知道。
   不管怎样,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此以后,他对于创作小说的热爱,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一鼓作气写了《彷徨》、《呐喊》等小说集,《药》、《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伤逝》等小说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标志着现代小说的成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在开创一种风格的同时,也将这种风格推向成熟,推向高潮呢,这一切,只有鲁迅做到了。
   鲁迅的伟大,在于他为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了新的题材,塑造了新的人物并揭示了新的思想主题。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
   鲁迅所描写的,主要是两个社会领域,其中一个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农民和农民生活图景,而另一个是旧中国新老知识分子在歧途与贫途中挣扎的精神面影,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他所说的“改造国民性”。他那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就是所谓的“表现的深切”、“格式的别式”,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
   在创作手法方面,鲁迅并不故步自封,如果他那样做的话,那他自己就成了自己笔下所批判的那些旧式的知识分子了。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受到了外国现实主义影响,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出西方现代主义,象征主义因素。但是,于此同时,他又有借鉴中国传说、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的手法,将“画龙点睛”、“画灵魂”、“白描”等手法运用到刻画典型人物上。他的语言犀利,凝练,有幽默感,小说结构则打破了宋元以来一贯的那种平铺直叙讲故事的方法,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采用通过生活横断面来表现人生的方法,单线发展,复合交错,从各个方面来表现人物,铺展故事。
   就拿我们都曾经读过的《阿Q正传》来说吧,这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最伟大代表,如果要选择一篇中国写得最好的白话小说的话,那就是《阿Q正传》了。我们赞美某事物的时候,常喜欢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句话,对于《阿Q正传》来说,它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而且,这其中一点夸张的成分都没有。
   阿Q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成功艺术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典型。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闭塞的江南乡村中的一个赤贫者。但是,他丝毫都没有想到自己是为何如此贫穷的,他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的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那便是“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就是,用想象来支撑自己那无价值的生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Q根本不敢正视自己所遭到侮辱和失败的现实,他以麻木健忘来排除自己由于失败而产生的屈辱感。不仅如此,他还向更弱者泄愤,用转嫁屈辱的方法来得到满足。如果说,他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还让人会觉得可怜的话,那么,他通过欺负更弱小的人,来达到内心的满足,就让人觉得可恨了。
   鲁迅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阿Q这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于阿Q的描写,来体现并解剖“国民性”这个主题。因为,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就是那些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不觉悟的农民的性格,也就是说,阿Q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阿Q的生活现状,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当时的生活现状。他们由于外在失败而躲进内心自欺欺人,用精神空想胜利来寻求解脱,用忘却来自我麻醉。所以,当读者看到阿Q做出了愚不可及的可笑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笑啊,因为,你所笑的,很可能就是你自己。我们不是在看《阿Q正传》这篇小说,而是在照镜子,因为,我们从这小说中,看到的,是我们自己。
   在阿Q这个人物的身上,熔铸了鲁迅对于历史的沉思,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他用笔,敲响了警钟,警醒人们去认识到那个普遍存在于国人的灵魂中的精神病症,他让人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这种“精神胜利法”是怎样麻醉民众,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由来已久的,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它是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连接失败的中华文明古国,那屈辱地位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安于现状,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中华民族的全民族精神状态。
   鲁迅认为,这是民族觉醒与振兴的严重阻力,因此,他将自己手中的笔,变成了一把雪亮亮的解剖刀,以最伟大而深刻的自我解剖,警醒国民,号召大家寻求民族的希望与道路。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分析,也是对人类精神弱点的发现与解剖,它表现的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国民心理,其实也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心理结构。人总是喜欢幻想的,人们在幻想中求得心理平衡,所以说,仅凭阿Q这个人物形象,就已经能让鲁迅,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了。
  
   先生,我又看见了你,你独自一个人,置身在荒凉的宇宙之中,以常人不可企及的速度,向着那浩瀚无垠的空间的深处疾驰而去,你在苦苦思索着那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寻找着疗救世人的药方。那药方,你换了一道又一道,除去小说,你还用了散文、诗歌和杂文。你的血肉之躯,被沿途的那些荆棘刮伤,于是,你索性用自己的心头之血,浇灌路边的野草,于是,在那些野草的上面,都开出了夺目耀眼的红花。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那其中的孤独和苍凉,那份绝望与不甘,使得这部散文集成了象征鲁迅人格形象的代表作。如果说,早期的《呐喊》,是鲁迅少年壮志的体现,那么,这《野草》,便是他处于黑暗的内心挣扎时期,对于黑夜的体验了。
   鲁迅也会绝望吗,鲁迅也会孤独吗,鲁迅也会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吗?是的,会!鲁迅是个伟人,但是,伟人,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那永远都摆脱不了的弱点,那是阿Q的弱点,是全体中国人的弱点,是全人类的弱点,也是,鲁迅的弱点。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鲁迅,没有等待,没有沉沦,虽然眼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也没有关系,鲁迅,点亮了自己的身体,作为火炬,指引着人们前进。
   《野草》的主题,是永恒的黑暗经验,这种黑暗经验,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展现。这其中有对于希望的质疑。比如,在《希望》、《好的故事》等作品中,鲁迅提出了,“希望只粉饰太平,让你前进,最终失败”这样的观点。他对于那若有若无的“希望”,提出了质疑,所谓的希望,只不过是老天爷给你一点光亮,然后,当你靠近那光亮的时候,你所看见的,不是前方的道路,而是深渊,然后,老天爷再当着你的面,将那点光亮,也给吹灭了。
   此外,还有对群体社会的嘲弄、仇恨和抛弃。比如《复仇》、《求乞者》,就是这样的一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揭示了一个“看和被看”的话题,表现了他对于群体文化的反思,对人类社会的深深绝望,而其中,对可怖的,便是对于孩子的绝望。
   就连他一直都从事的启蒙事业,他都开始怀疑了。这并不是鲁迅的懦弱和放弃,而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步伐,已经远远走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前头了。当人们还在沉醉于启蒙思想对这个世界带来的光明的时候,鲁迅,已经看到了它的不足之处,他认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只可以给劳动者一种空洞的安慰,却无法激起他们的反抗。这是对五四启蒙理论的彻底抛弃,同时,也是对人世的彻底失望。《聪明人和傻子和奴隶》、《颓败线的颤动》就是这样的典范。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谁,永远不会是那些铁屋子里正在睡觉的人,而是那些已经醒来的人,就好像鲁迅那样。在观察到了现实的残酷,体会到了人生的绝望后,鲁迅却和普通人不一样,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绝望而放弃对于理想的探索,于是,他便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完成历史中间时代的自我定位。于是,我们便看到,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伤痕累累的战士形象,如《过客》、《这样的战士》。那些战士,陷入了“初的战斗”,陷入了“无物之阵”,他们永远为无法找到真正的对手而苦恼。伴随着这些英雄同时出现的,还有那些矛盾的虚无主义者,如《影的告别》、《死火》。这些人物形象,也代表着鲁迅的内心,他明明白白地吐露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说出了自己正在为无法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而烦恼,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明和暗之间,白天与黑夜之间,分裂的角色,对理想看法的虚无渐渐走向怀疑者”。

共 1044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鲁迅,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一代伟人毛泽东如是说。行医,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从文,却医治人的精神,不!是民族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宣统皇帝走出紫禁城了,上千年的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但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过《彷徨》,声声《呐喊》,为了批判“挂出一块民国的招牌”来的当局,唤醒沉睡中的民族,一篇篇杂文“似利剑,像投枪”,直指腐败的当局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为了颂扬普通百姓的品格,在《一件小事》中,对人民大众的朴实勤劳和高贵“须仰视才见”,为了怜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有了《祝福》,为了讽刺当局的昏庸无能,有了《阿Q正传》,为了深沉的吊唁为了民族的明天而呐喊呼号的青年学生,有了《纪念刘和珍君》,“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了披露生不逢时文人的悲哀,有了一碟茴香豆的《孔乙己》,为了怒斥奴性十足的卑劣文人,有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了宣泄自己的愤青和唤起民众的良知,有了《狂人日记》……说起鲁迅,我们心如潮涌,字词难以穷尽,正因为如此,先生仙逝后,万人空巷,泪洒红尘。本文心怀一份敬佩,深深谙熟一代伟人鲁迅先生的风格作品和傲骨,直接坦言中阐明自己的爱恨情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04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