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散文】儒风道骨 逸性仁心

精品 【菊韵散文】儒风道骨 逸性仁心 ——王西京国画艺术欣赏


作者:一叶飘雪 秀才,11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58发表时间:2012-09-05 23:54:11

和大多数国画人物画家一样,中国古典人物形象成为王西京老师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素材,对传统的艺术化解读让那些因时隔久远,情景不复而沉寂的故事和悄然埋没的风华重新鲜活起来,一个民族的文化便如此绵延下去,某些精神便也那样传承下去,清风朗月般,在茫茫时空中烛照着回望历史的后人。当艺术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拈取时空的一个个刹那时,连缀起来的面孔一面是古人,另一面却照出了自己。画如人,读其画,斯人风骨也宛在目前,现在絮絮说来,仿佛是时空续补的旧相识。
  
   在王老师的作品中,一幅《远去的足音》,颇具代表性的展示了其人物画作风格写实的一面,为戊戌变法殉身的六君子在作者所塑造的悲剧氛围中留下了历史沉痛的印痕,此类写实风格集中见于早期一些特定题材的作品中。但是在视野更为宽广的大艺术领域里,更能表现出画家自身独特的艺术气质的还是那些散发着浓厚的写意韵味的画作,在所表达的人物类型的转换中,作者的创作手法从偏于写实越来越走向写意,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气质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它们在众多画作丰富的样态中呈现出有一些有规律可以把捉的法度,透露出王老师创作过程中不断展开的审美取向。
  
   用笔极简是王老师塑造人物形象中一个鲜明的特征,白描的创作手法被其运用的出神入化,果断利落的线条抒写着艺术创作者性情的刚正端雅或者潇洒豪放,在他笔下,柔软的毛笔画出的线条可以流畅流美,也可以像刀削斧凿般坚硬有力,看似凌乱的笔触在自由不羁的挥洒中又不失章法的谨严和性情的内敛,笔简形具是古人追求绘画逸品而一直极为推崇的方式,这种极为高妙的绘画风格使得王西京老师的人物作品呈现出难出其右的境界。在用墨上,灵动老辣的手法则彰显了画家营造韵味的功夫,晕开的水墨常常饱含情感,巧妙的渲染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氛围,浓淡变幻中氤氲着人物复杂的心情,也抒发了作者言之不尽的情怀。高古的书法充分彰显在题款中,使得落款的繁简与画意表达形成浑然天成之美、推挽有致之张力。在那些画作面前,但觉,用笔有界,初看为实,人物衣衫如雪,再看却虚;墨开无界,初看为虚,韵味俨然,再看已实,似乎已经身临其境;笔和墨的虚虚实实如太极八卦的阴阳图在王老师的作品中微妙变化,在一幅幅可以反复玩味的作品中呈现了艺术家生命过程中思想的走向。
  
   乾坤千里眼时序百年心
  
   “乾坤千里眼,时序百年心。”这是杜甫《春日江村》中的句子,杜甫的一生都因国势动荡而颠沛流离,看惯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饱尝乱世之苦的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从一生的阅历中生发的对家国天下的担忧与关切使得他几乎成为传统文人的代表符号,儒家士子对民族社稷的深切情怀郁结在心中成就了儒者的风雅之美。在王老师的画作中,如屈原、文天祥之流,这些背负民族担当的人物使几千年的历史弥漫着一种厚重与苍茫,那些人物身上不可避免得铭记了个人的呼声和历史强势相抗衡的悲剧结局,但是大浪淘沙之后完好无缺的却是那种不朽的精神和气概。
  
   屈原是很多人物画家都热衷表现的形象,在王西京老师的画作中,屈子行吟泽畔也被不遗余力的表现和刻画。仅就《泽畔行吟》而言,屈子不再是高髻峨冠,而是披头散发,不再是前呼后拥,而是独自在泽畔仰天怅然,脚下只有无边荒草,远处有零落惊飞的雁群,诗人的视界投向茫茫水天,气氛空漠而悲哀。在人物表现上,王老师一反常用的白描手法,而用沉重的墨块塑造出屈子的形象,诗人内心凝聚的绝望与悲伤如一团阴云拂之不尽而备受压抑。读离骚,里面充满了香草美人的比喻,精神的皎洁与高贵在诗人心目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面对画作中不堪的遭际,流放之后,面对国君遭受的屈辱和家国不故的悲惨状况,“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知白。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九章·惜诵》)几千年前那个在水畔荒草中失魂落魄的诗人发出了最让人感慨的叹息。
  
   相比屈子的孤高清远,从王老师的《文天祥正气歌》更能读到一种深受儒学传统熏陶的家国天下的担当感和民族浩然正气。白描的气力在这幅作品中表现的十分充沛,从腕上悬下的锁链指出了人物身陷囹圄的身份,一只笔成为刀戈剑戟,划破时空的木讷,击碎了抗争失败后舍生取义的考验,满壁凛然的《正气歌》似乎是诗人一腔慷慨正气的抒发,仁正不阿,睥睨生死,又似乎是画家对历史的遥相呼应,饱含激情与赞叹。孟子的浩然正气、先贤气化哲学的所有高深阐释都弥漫在画图中,在此,图文一气,浩荡不羁。
  
   品性的独立高标和正义不阿使得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家国天下、生死存亡时所作的抉择,凸显了人格的光辉和历史的崇高也表达了画家所自觉承担的历史的使命感和民族的责任感。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墨葡萄诗》
  
   青藤的这首诗道出了传统失意文人心里共同的苦闷和寂寞,在中国历史中,文人们天然的具有在国家社稷中建功立业、在仕途中有所作为大展宏图的愿望,但是现实中也实在不乏那些天资高迈、才华横溢,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远志难遂的文人才士,造成“笔底明珠无处卖”的人生遗憾,这就是“失意”,从“失意”到“诗意”中间只需要用才华来衔接,但是失意的人似乎是除了才华也别无余物。命运的尴尬与性情的清高怪异,使得这些人成为国画艺术家们极为青睐的灵感之源,在王西京老师的作品中,司马迁、青藤山人、蒲松龄、郑燮诸人的意象也频频出现。
  
   “昏灯一盏空相对,无边丝网尽平生。”虽是戏谑之言,但是面对《蒲松龄》这幅作品时,不由得让人感慨,失意的人生是那么让人无奈和悲苦,主人公家徒四壁的窘困远远超出我们一瞬间的感慨和触动。画面中凸显的一张巨网朝各个方向延伸而去,极具戏剧性和调侃意味,画中人这一生昏暗的时光和岁月都无处可逃,皆消磨在这飘飘渺渺、一股风都可摧毁的纠结中。聊斋先生,倦倚灯前,一脸迷离,思绪皆投入到这张网中,那些深夜的所有遐想和无聊的幻想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幻化成一个个传奇而瑰丽的故事,在文字的绚烂之外,先生承受了所有的冷清和孤寂,与奔忙结网的蜘蛛相互怜惜。王老师在处理画作时,环境依然简洁而意味无穷,落款处的墨晕不论是渲染夜深人静还是环境的破败等等都极富想象维度。
  
   再看青藤的诗,笔底明珠无卖处纵然是天大的遗憾,但是后面的“闲”如果不是自嘲的闲,而是真真切切的闲适与安宁时,生存的状态便完全是另外一番面目。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宋代著名隐士林逋咏梅的句子,“梅妻鹤子”的佳话便出自他,与诗情和典故一样美好的氛围在《梅鹤同春》等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看到了风格典雅的《羲之戏鹅图》,不同时期和风格的作品的对照中出现了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一方面,虽然在笔墨处理上不同于梅鹤的飘逸与流动,但也呈现出一种从容与自由,另一方面,浓郁的书香风韵中,不论是苒苒芭蕉、还是随意摆放的图轴,抑或是坐席等细节的用意修饰都使得这种闲适中分明有种贵气,同样是“闲逸”,对于不同身份和心境的人,王老师的感受和表达敏锐而到位,画家自身的心路历程和艺术发展也多少窥出一点端倪。《羲之戏鹅》里书圣手中拈管,是挥毫的闲暇中的短暂休憩,而《梅鹤同春》是长久的隐逸生活中的一瞬,在这一瞬之前是闲暇,在这一瞬之后还是闲暇,前者人物神态中有思虑在,后者是全然的沉浸与陶醉,理性的思考在享受中依然不免有种谨严与庄重,这些在《羲之戏鹅》中都可以玩味得到。
  
   而对隐逸之人逍遥自在生活的感受是否也是一颗疲于红尘喧嚣的心,经过世事动荡、痛苦之后的寂然而悟?这个思想发展的方向在王老师之后更多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展开和完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以唐诗宋词的意象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在创作技法上,完成式地形成了王西京老师人物画最突出的风格,其创作手法表现出从细腻到豪放之间的自由驾驭,题材则多出现相对相合的风格,很值得细致比对欣赏。
  
   唐诗中的意象以杨贵妃为主要人物形象,宋词则集中在李清照及其词意中,一肥一瘦,一风韵天香,一才气如仙,一富贵美丽,一淡雅清新,同样是造化奇谲,一在花容月貌,一在蕙质兰心,一外一内,女子的美丽与迷人深深地感染了画家。在王老师笔下,贵妃多低眉自顾,易安多举头怅惘,华贵者贵妃,高贵者易安。
  
   在以水墨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创作中,王老师唯一浓墨重彩的激情都倾注在一曲《长恨歌》的诗意中,贵妃的丰腴与美貌几乎赢得了所有绚丽的色彩,系列《唐人诗意》作品呈现了王老师在塑造美貌女子形象时的偏好,脖颈低垂或回顾,在香艳优雅中更显妩媚多情,或拥衾而坐,或园中闲游,衣带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出,再敷以多彩,即使是发髻,也不遗余力的修饰一番。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从王老师落款所引用的《长恨歌》的句子中可以见出贵妃所处的场景,承欢宴乐正是得意之时,青春美好,那样倾城倾国的美貌和皇宫苑囿的富贵堂皇实在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或许明白了,画面中所施的彩或许正是大唐盛世的音符,在众多画作前,我们不禁揣度,画家内心是否隐隐有长安情结,总是不禁让时空停住在霓裳羽衣的梦幻与沉醉之中,让人生铭记住韶华最美的笑靥。
  
   而在易安词意的表现中,词人手持团扇,乌髻蕴秀,素缟当风,老练的用笔使得词人如处子般清澈高洁,淑静淡雅,而在词人所处的情境中,王老师慷慨地赋予其弥漫不尽的诗情和画意。黄花满地,清香盈掬的是“东篱把酒黄昏后”,荷风四面,亭亭如盖的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比黄花清瘦的女子殊于顾影自怜的贵妃,挣脱温软无力,而是骨气奇高、高扬脖颈,在清风朗月中凭诗寄意,那样的内心容纳着人生实实在在的悲欢离合,同样也有酒,但只是浅酌独饮,和着一阕相思的残词和垂泪的悲歌,时光的流逝不是丝竹管弦中的浑然不觉,而是让人不眠不寐的清晰和无法忘怀。
  
   两种不同的女子,在一华一素的不同色调中,在一俯一仰的不同仪态里,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叶嘉莹在评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题诗中写到“千古佳人寂寞心”,而每个读画的我们,都无法避免与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里的感受相遇的经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再和着叶嘉莹的诗,或许这就是那共同的东西。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每个艺术家骨子里都有着道家的逍遥气质,这种气质以飘逸恣肆的写意手法表达出来,作品中便越来越少的出现为他的忘我,而复归于越来越有骨有气的自我,甚至归于大化的无我。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儒道互补的学说,指出了中国文人精神平衡的解救之道。当传统的文人们遭遇“笔下明珠无处卖”时,便以道家的淡泊名利和逍遥自许保全身心的平和,而也有倦于庙堂之累的人自主追求闲云野鹤的日子,享受老庄那种清幽和平静。在王老师的作品中,从雅正写实向飘逸不羁的风格转变,从儒者仁义的气韵化艺术神品向散落在野的性情化艺术逸品的转变,都昭示了这个经历了慷慨激昂、繁华富丽,洞达了平生失意和痛苦的人如何自然而然抵达道家思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浮生所的有动荡和灿烂都不免在某个拐点义无反顾地归于平淡,身心淡泊的艺术家,像穿衣吃饭一样,顺理成章地会成就人生思想和艺术境界的升华。中国传统多少文人向往在功成名就之后便归隐山林,践行生命自然之道,体察大化流行。在此,对于王老师而言,道家性情的挥洒不是对其个性中儒风的补充,在某种意义上,却是随着年岁和阅历一起积淀和澄澈后的人格和生命境界的完成。由此可见,从性情到境界的过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艺术家的人生不是每个人都参与,他生命过程中的微妙体验也不足为外人道,然而通过阅读王老师的艺术作品,我们却多少可以体会到那种过渡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是如何发生的。
  
   在直接表达隐士精神的作品中,如《陶潜诗意》、《梅妻鹤子》等,道家的淡泊清幽的志向在画家的精神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了,但是读到人物群像的画作中,我们似乎才认识到王西京老师性情中最为潇洒浩荡的一面。是的,道家的美是浩荡不羁的,一篇《逍遥游》就足够让其波澜壮阔的美感染每一个人。
  
   《竹林雅集图》、《醉八仙》、《醉仙图》等皆是高人聚集的场面,众多人物在一起,各自的精神特质和风神如何表达,位置经营上的用心,在不同的人物动作和情绪表现中如何使画面形成艺术的气韵整一,这些着实是考验艺术匠心和气力的。而且对相同题材的不同把握呈现了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夫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丰富的艺术灵心也足窥一斑。如将《竹林七贤》和《竹林雅集图》参照来读,一侧于静,一偏于动,一细腻雅致,一粗犷奔放,一具有那个时代炙手可热的玄学的沉思之美,一彰显魏晋名士感性的风流和生命的热烈,而各自看去,那个时代那个场景那些人都在我们心中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把捉的个性。
  
   在王西京老师的画作中,人和他所处的环境或者说情境一直在变化中。从儒风到道骨的变化中,人物形象在逐渐冲淡,而环境氛围不断突出和强化,人物塑造的着力点从外来价值判断走向对人物内心的纵深拓展。如《江歌一曲随波去》和取自李义山诗意的《留得残荷听雨声》,除了诗意的韵味,画家更在画面中开拓出了让人浮想联翩的境界。一曲歌带着诗情飘向无边无际的江湖之中,从有限走向无限,超脱有限的物象而指向画面之外的无限韵味,这正开始了意境的诞生。
  
   而王西京人物画作从性情走上境界,实现其艺术生命的完成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辽阔的宇宙感和飘渺的时空感在画面中的表达,老庄之流高于常人处,不正在此?“道”所指向不正是人对混沌初开,宇宙与生命的种种追问与思考。举两幅画为例:《天问》和《坐到黄昏人小小》。
  
   《天问》是屈原的一首诗,起伏跌宕,惊心动魄。全诗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等等提出百余问题,堪称“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诗人瑰丽奇谲的想象力触及到了人类许多终极的问题,使得这首诗具有浓重的形而上意味。王西京老师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塑造的屈原形象举手指天,是荡气回肠的发问姿态,身后是无边的江面,是无穷无尽的长空,人物遗落在遥远的时空中成为一种永恒的符号。任何面对此画的人都不禁会陷入悠远的追问与思索中,画家在表现历史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这百余发问自然也是某些思绪飘忽的时刻,艺术家对宇宙与人生的种种形而上的冥思。
  
   如果《天问》是画家之问,《坐到黄昏人小小》算得上是画家无意间的自我回答。这幅画严格来说,已经多少超出人物画的范畴而趋于山水的开阔,一人侧坐着于一痕岸上,闲适而安逸,线条流畅而轻盈,对面是浩渺太空,画面呈现出黄昏常见的苍茫感。每个面对穹空的人都是一个哲人,每个对宇宙叹息的人都是诗人,那个黄昏独坐的闲人在天高地迥中超以象外,感受到宇宙的无穷和法身的微小,在无穷阔大和无穷微小的映照中,人物精神上的震撼常常是莫名的悲从中来,又兴从中起,所有复杂的心思都仿佛得其环中,王西京老师的人物画作在此抵达宇宙时空的无穷指向中,而所有理性的思索或者感性的触动最后化为画家在落款中简洁的喟叹:坐到黄昏人小小。

共 621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师造化,得心源”每个创作者的灵魂都怀着崇高的理想,描绘自己的艺术人生,当你心有沃土,艺术便会生机盎然;当你心灵空阔,笔下就会斑斓五彩,淡泊水云间;然而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忍耐着清贫,笔下绘画沧桑!也正是“昏灯一盏空相对,无边丝网尽平生。”中的酸甜苦辣更好诠释了一名执着在艺术生涯中的不易!感谢赐稿秋月菊韵!【编辑:慧如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0613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慧如风        2012-09-05 23:58:13
  感谢赐稿秋月菊韵!
2 楼        文友:铁禾        2012-09-08 01:34:19
  个人比较欣赏这个作品,为这个作品献分,向大家推荐一下。
铁禾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