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赏析】游于艺

精品 【菊韵赏析】游于艺 ——王蒙艺术生活悦读


作者:一叶飘雪 秀才,11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8发表时间:2012-09-06 22:35:09

在《论语·述而》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李泽厚先生对此的理解为“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艺”是自由的游戏,自由的游戏关乎着人格的完满。
   在人格或者人性的完满上,东西方的哲人们有着跨越时空的默契,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批判近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和异化性时指出,人具有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另外还有游戏冲动,受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左右的都是单面的人,是不完善的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的精神才完满自足,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游戏冲动也就是审美冲动,冲动是人类原初的生命力量,也是在人类的本性中,审美或者说艺术表达了人类最本质的一种生存诉求。
   如果剥离了时代或者夫子个人理想指向的特殊背景,“游于艺”可以给我们以更多的从艺启示和人生指引。读王蒙老师诗文书法作品集《情怀》,不尽让人拊掌欣然,虽未曾谋面,然而咀嚼着这些文字,暗自临摹其淋漓翰墨,笔墨中浸润的气概移情于彼岸之我,那一刻的心有所动,一时的灵感飞扬,其精神的饱满和自足着实让人向往和欣羡,那样潇洒自由的性灵融化进生活中,融化了形而上之上、形而下之下间的藩篱,一本册子就是一段纪年,艺术家用自己的生活阐释了“游于艺”最生动的真谛。
  
   游刃有余——胸中有数笔下无常
   这是王蒙老师一幅章草书作,题为“书法创作有感”。“胸中有数,笔下无常”,就这幅作品本身而言,在布白上八个字自上而下如有神助,浩荡舒展;结体上生出雄浑壮阔的气势,如“中”字以险峻之势造千钧之力;点捺在继承传统章草基础上,又表现出墨法的变化,更加体现了传统章草的高古厚朴,艺术家自身性情的发挥又呈现出苍茫古拙的韵味。
   从“感”的层面来说,这句话也实在可以作为圭臬供后来者揣摩学习。通览中国书法艺术理论,远接先贤书写心得,只有经历几十年浸淫翰墨的切身体验和艺术思想的洞明澄澈,才有如此宏大而又深沉的气象发出这样的创作感慨,而这句话也可以作为其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度概括的自我题照。
   以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来比照,“胸中有数”者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千气象皆根源于道,人世百态也便从此生发出来,就像石涛的一画之法,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道存心中如一盏灯烛照艺术之灵,明澈天枢,即可自由运转笔墨,我手写我心,我字显我意,在心手合一的境界中享受艺术的自由与自足,通过金石翰墨,情性得以自由散发,对笔墨毫无障碍的驾驭,踌躇满志的快感油然而生时,这不正是“游于艺”吗?
   “笔下无常”呈现了书法实践的无穷无尽的样态,一个“无常”道出了古往今来所有艺术作品琳琅多姿的面目,也只有这个“无常”才能给王蒙老师自己的书法一个中肯的定位。
   通读其书法作品,行楷篆隶草各种书体融会贯通,经过一番独具个性地重构交融,呈现出或厚重宽博,或雄奇壮阔,或飘逸不羁,或灵动秀丽,或高古苍茫,或冲淡悠远等审美气象,让人目不暇接,不忍释卷。
   一个“无常”袒露出一个艺术创作者汪洋恣肆的内心世界,无涯无际,难以端倪。“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的这句话可以改一下,而游乎艺海内外。但是在我们热情的赞叹之余,理性的思考是很必要的,在艺术领域的自由必得经历从技到道的飞跃,“游于艺”的自由的一大前提就是在技艺层面的超乎寻常的熟练的驾驭能力,没有天长日久的手上功夫的积累和精神上的不断磨砺和修养,“游”的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完满的艺术美的欣赏固然是重要的,艺术背后的艰苦卓绝的追求的过程似乎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思索。
   书写中的自由状态何以让人向往?王蒙老师自己对此无意间做了一个回答,“思考常遇莫名,挥笔尽显其妙。”这是一幅篆隶书对联,结体怪拙,气韵高古沉着,有绿杉野屋,落日气清之味,达到了形式之美与意蕴之丰的平衡。就像陶渊明说到内心的那种快乐时也不无得意地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思考起来莫可名状,一挥笔众妙自在显现。世界的美好奇谲难以通过高深的理论言辞来呈现,艺术家眼中的世界里毫厘的微妙变化只有通过彰显美的艺术作品可以清晰展示。
  
   悠游——有风为序人生若诗
   “有风为序,人生若诗”,这实在是一句让人咀嚼不尽的诗句,面对王蒙老师这幅行草作品,飘然恣肆的笔触以缑山之鹤,华顶之云的气质展现了艺术家飞扬广大的心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到底可以走多远?时间上的千年万年,空间上的千里万里算得了什么呢?其实只需比所有普通的人多行走一步,生命便宽大和新鲜许多,独一无二的体验往往只照临那些敏锐的灵魂。
   在艺术领域的自由驰骋终归只是落脚于艺术家,但是去掉这个头衔后是什么?庄子游刃有余寓言的主角从来都不是某个让人仰望的艺术家,而是平凡的庖丁,捕蝉老者之流,对此,王蒙老师自己的话最具说服力的阐释了自由的广阔天地,远远超出所谓艺术,超出翰墨诗章。
   生活就像是一把火,艺术就像一把松香,再华丽璀璨的火光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点缀,永远都不能取代生活。
   如果只是一通感慨,倒也不免单薄,不堪推敲拷问。为王蒙书法艺术惊叹的同时留心了一下文字书写的各种背景,或是一阵原野的风,他乡的草木,空中卷舒的云,耸立的山头,一个邀约,一个问候,一个牵挂,观览中,读书时,挥笔间,生活的所有琐碎中,行走的每一辑图景里,都有所兴起,有所抒发。“韩城书自司马响,古贤文追太史风。”儒风的正气凛然,“情到深处诗自出”,屈骚的一往情深,“尽放野眼奔千里,莫让豪情忍一时”鲲鹏的逍遥不羁,“本性无为,向善有心”,道禅的空灵玄远,在各家各派的思想中任意穿梭,随缘采撷,却并不刻意贴近某家,大有石涛“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的气魄。诗的优劣远远不重要了,那一刻的触动是弥足珍贵的,因为三两个句子,过去的那些虚无的时空便一时敞亮了、具体了、真实了,艺术家以一分对生活的留心和留情自由捏合了那些远去的时空。
   读王蒙老师《高唱低吟亦快哉》对艺术与生活以松香和火的比喻,作为一个在书法艺术上有如此造诣的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是让人敬畏的。像他自己强调的,这并没有贬低艺术,当然更不是夸大艺术,只是清醒地认识到了艺术的位置,就像一个毕生追求美的人,只将美指向艺术是不够的,人生的完满与自足不可能滞留于艺术就固步不前。去掉所有加在人身上的头衔,最后去不掉的只是生活了。禅宗将最高深的妙道指向了当下直觉的生活,西方现象学家胡塞尔也将思索的核心指向了生活世界,日常的,触手可及的,就是这个具体的世界,还是道家的哲人们睿智,远而知返,一个“返”道尽了人们追问的玄机。像所有生命体验都来自于生活一样,真正的美和真正的自由都终将落地于生活中。将美化在最广阔的生活世界里,在随时随地都可触着的生活中自在浮游,生命的完满便了无缺憾了。
   “有风为序”,任意东西的风敷衍出人生的序文,自然划过的纹饰是最美的符号。粘滞的浮尘被风带走,无挂无碍。“人生若诗”,人生就是一首诗,是艺术,可堪回味,可堪浮游。

共 28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先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开头,接着指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的精神才完满自足,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游戏冲动也就是审美冲动”。在写到王蒙的书法时,先后以“胸中有数,笔下无常”和“有风为序,人生若诗”为小标题,从艺术的领悟层次出发,指出宇宙万千气象皆根源于道,而生活就像是一把火,艺术就像一把松香,再华丽璀璨的火光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点缀,永远都不能取代生活。因为艺术是生活的体验与升华,而真正懂艺术的人可以说等于拥有完美的人生!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雅文赏书法,读后颇为受益。推荐欣赏![逝者如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07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2-09-06 22:36:33
  作者先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游于艺”开头,接着指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的精神才完满自足,达到高度统一与和谐,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游戏冲动也就是审美冲动”。在写到王蒙的书法时,先后以“胸中有数,笔下无常”和“有风为序,人生若诗”为小标题,从艺术的领悟层次出发,指出宇宙万千气象皆根源于道,而生活就像是一把火,艺术就像一把松香,再华丽璀璨的火光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点缀,永远都不能取代生活。因为艺术是生活的体验与升华,而真正懂艺术的人可以说等于拥有完美的人生!作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雅文赏书法,读后颇为受益。推荐欣赏!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2 楼        文友:逝者如斯        2012-09-06 22:37:04
  多谢支持菊韵,握手!
爱好文学,坚持写作,广交朋友
3 楼        文友:铁禾        2012-12-02 23:40:16
  一篇有理解的好篇章,阐述流畅,思维清晰,读来受益不浅,顶一下。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