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精卫精神杂谈

精品 精卫精神杂谈


作者:清欢有味 秀才,276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17发表时间:2012-09-11 11:36:35

精卫精神杂谈
  
   彩虹桥与岷江桥之间,比邻体育场的旌湖畔,有一座“精卫填海”的石雕。在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悦目景观鳞次节比的今天,这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雕塑是那么的不起眼,也许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甚至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每每行走此处,笔者总会伫立良久,浮想联翩。
   “精卫填海”是个带有悲壮色彩的典故,出自《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
   后来,这个神话故事逐渐演化为尚死不屈、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借此抒怀。杜甫的《寄岳州贾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有“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的豪迈;李白的《大鹏赋》,有“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的感叹;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之九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哀情跃然纸上;陶宗仪在《缀耕录》中,“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的誓言溢于言表。近现代的仁人志士亦籍以明志。黄遵宪在《赠梁任父同年》中,“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的赠言令人激动;梁启超在《澳亚归舟杂兴》中,“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的壮语使人潸然;柳亚子在《香凝夫人属题画集再赋两律》之一和《巢南初度将及感成六绝》之二中,两次援引典故,分别写下“补天捧日心原壮,填海移山事已非”、“精禽填海感沉冤,六月霜飞鉴水昏”的诗句,可见其偏爱程度;陈毅在其著名的《野营》诗中,则以“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表现出前赴后继、死不旋踵的大无畏革命气概。
   讴歌精卫精神的作品之所以层出不穷,反映出人生在世总是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国人一直有取材典故为自己命名的习惯,就是将精神上的寄托常伴于身的外在表现。也许是本身浓厚的悲壮色彩之缘故,践行精卫精神的古今大有人在,而以此贯名的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孤陋寡闻,“大人物”中印象深刻的似乎只有汪精卫一个。在中国,汪精卫是一个最终被否定的人物,但其早期仍不失为有志青年。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年轻时在《民报》发表著名檄文《革命之决心》首次使用“精卫”的笔名,含有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之意,后来笔名便逐渐代替本名蜚声一时。其在清廷监狱曾经写下脍炙人口的《慷慨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广为传诵,被誉为精卫精神的注解。遗憾的是,汪精卫后来投敌卖国,与精卫精神背道而驰了,成为精卫精神不彻底的反面典型。
   时至今日,精卫精神慢慢褪去了悲壮色彩,更多地被赋予带着执著的信念而不懈追求理想的象征意义,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从最初制作粗糙的动画片,再到后来荡气回肠的音乐、影视剧,民族精神的积厚流光让中外人士不论在视听效果还是心灵深处,都能够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感动。在韦唯的民族新音乐专辑《神话中国》里,以“精卫填海”等六个中国上古时代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的歌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华文化精神的音乐画卷,歌词和音乐都流淌着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极富东方风格的魅力,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和跨越中华五千年时空的感召力。被誉为中国版“魔戒”的电视连续剧《精卫填海》,同样以“精卫填海”为故事原型,艺术性地加入“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古典与时尚的撞击,流行与高雅的交融……。笔者没有完整地看过该剧,片尾曲《原谅我过去不懂》却时时萦绕耳畔,“……忘不了我的初衷,海天远,与你来去匆匆……”悠扬的旋律倒是为精卫精神平添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另外,由张艺谋担纲筹划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精卫填海”等中国元素是关键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风貌都得以在全球观众面前展示。
   前不久,在网上浏览到一则有趣的帖子,上海和天津分别征集反映各自城市精神的词汇。同是中央直辖市,同处海滨,故而公推的城市精神词汇均气势磅礴且与“海”有关。“海纳百川”倒贴近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的特点,而引发笔者思索的是,“精卫填海”被命名为天津的城市精神。细细想来也不奇怪,先不说“精卫填海”的典故发源于天津地界,早就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精髓,国内最大的穹顶壁画《精卫填海》便坐落在天津新站,单就现今而言,一个曾经被预言为毫无前途的死港,在渤海之滨焕发出勃勃生机,硬是向大海活生生地要来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了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如果说,上海的城市精神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博大胸怀,那么,天津的城市精神则体现出一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自强不息。
   由此,牵强附会地联想到家乡德阳。在笔者冒昧地看来,家乡德阳的区域特征和开拓劲头竟与天津如此相似。一个是“偏安”首都一隅,被环线青岛、大连等强邻遮掩住光环的直辖市,一个是位居成德绵经济圈,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地级市;一个是以“精卫填海”命名城市精神,正在积极探索由保税区、保税港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一个是以“敢为人先”著称,力争建设成为投资创业环境最好、人居环境最佳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四川经济强市。
   笔者不敢妄言家乡的城市精神,只不过有感而发罢了。何况,城市精神并非一、两个词汇所能囊括,它诠释的只是一种主流精神。客观地讲,“精卫填海”的外在举措,与中国传统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庄子哲学是相悖的,但是,那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毕竟,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到一个城市和民众,都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精卫填海”石雕的确见证了家乡自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的巨变,也印证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而一座雕塑,它总是会被风化雨蚀的,名字也许会不被人们记起或者淡忘,但是,它所象征的精神是不能够被遗忘的!
   彩虹桥与岷江桥之间,比邻体育场的旌湖畔,有一座“精卫填海”的石雕。在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悦目景观鳞次节比的今天,这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雕塑是那么的不起眼,也许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甚至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每每行走此处,笔者总会伫立良久,浮想联翩。
   “精卫填海”是个带有悲壮色彩的典故,出自《山海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於东海。”
   后来,这个神话故事逐渐演化为尚死不屈、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借此抒怀。杜甫的《寄岳州贾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有“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的豪迈;李白的《大鹏赋》,有“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的感叹;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之九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哀情跃然纸上;陶宗仪在《缀耕录》中,“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的誓言溢于言表。近现代的仁人志士亦籍以明志。黄遵宪在《赠梁任父同年》中,“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的赠言令人激动;梁启超在《澳亚归舟杂兴》中,“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的壮语使人潸然;柳亚子在《香凝夫人属题画集再赋两律》之一和《巢南初度将及感成六绝》之二中,两次援引典故,分别写下“补天捧日心原壮,填海移山事已非”、“精禽填海感沉冤,六月霜飞鉴水昏”的诗句,可见其偏爱程度;陈毅在其著名的《野营》诗中,则以“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表现出前赴后继、死不旋踵的大无畏革命气概。
   讴歌精卫精神的作品之所以层出不穷,反映出人生在世总是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国人一直有取材典故为自己命名的习惯,就是将精神上的寄托常伴于身的外在表现。也许是本身浓厚的悲壮色彩之缘故,践行精卫精神的古今大有人在,而以此贯名的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孤陋寡闻,“大人物”中印象深刻的似乎只有汪精卫一个。在中国,汪精卫是一个最终被否定的人物,但其早期仍不失为有志青年。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年轻时在《民报》发表著名檄文《革命之决心》首次使用“精卫”的笔名,含有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之意,后来笔名便逐渐代替本名蜚声一时。其在清廷监狱曾经写下脍炙人口的《慷慨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广为传诵,被誉为精卫精神的注解。遗憾的是,汪精卫后来投敌卖国,与精卫精神背道而驰了,成为精卫精神不彻底的反面典型。
   时至今日,精卫精神慢慢褪去了悲壮色彩,更多地被赋予带着执著的信念而不懈追求理想的象征意义,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从最初制作粗糙的动画片,再到后来荡气回肠的音乐、影视剧,民族精神的积厚流光让中外人士不论在视听效果还是心灵深处,都能够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感动。在韦唯的民族新音乐专辑《神话中国》里,以“精卫填海”等六个中国上古时代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的歌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华文化精神的音乐画卷,歌词和音乐都流淌着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极富东方风格的魅力,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和跨越中华五千年时空的感召力。被誉为中国版“魔戒”的电视连续剧《精卫填海》,同样以“精卫填海”为故事原型,艺术性地加入“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古典与时尚的撞击,流行与高雅的交融……。笔者没有完整地看过该剧,片尾曲《原谅我过去不懂》却时时萦绕耳畔,“……忘不了我的初衷,海天远,与你来去匆匆……”悠扬的旋律倒是为精卫精神平添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另外,由张艺谋担纲筹划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精卫填海”等中国元素是关键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风貌都得以在全球观众面前展示。
   前不久,在网上浏览到一则有趣的帖子,上海和天津分别征集反映各自城市精神的词汇。同是中央直辖市,同处海滨,故而公推的城市精神词汇均气势磅礴且与“海”有关。“海纳百川”倒贴近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的特点,而引发笔者思索的是,“精卫填海”被命名为天津的城市精神。细细想来也不奇怪,先不说“精卫填海”的典故发源于天津地界,早就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精髓,国内最大的穹顶壁画《精卫填海》便坐落在天津新站,单就现今而言,一个曾经被预言为毫无前途的死港,在渤海之滨焕发出勃勃生机,硬是向大海活生生地要来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了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如果说,上海的城市精神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博大胸怀,那么,天津的城市精神则体现出一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自强不息。
   由此,牵强附会地联想到家乡德阳。在笔者冒昧地看来,家乡德阳的区域特征和开拓劲头竟与天津如此相似。一个是“偏安”首都一隅,被环线青岛、大连等强邻遮掩住光环的直辖市,一个是位居成德绵经济圈,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的地级市;一个是以“精卫填海”命名城市精神,正在积极探索由保税区、保税港向自由贸易区过渡的途径;一个是以“敢为人先”著称,力争建设成为投资创业环境最好、人居环境最佳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四川经济强市。
   笔者不敢妄言家乡的城市精神,只不过有感而发罢了。何况,城市精神并非一、两个词汇所能囊括,它诠释的只是一种主流精神。客观地讲,“精卫填海”的外在举措,与中国传统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庄子哲学是相悖的,但是,那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毕竟,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小到一个城市和民众,都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精卫填海”石雕的确见证了家乡自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的巨变,也印证了一种精神的力量。而一座雕塑,它总是会被风化雨蚀的,名字也许会不被人们记起或者淡忘,但是,它所象征的精神是不能够被遗忘的!
  
  

共 46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国内最大的穹顶壁画《精卫填海》便坐落在天津新站,单就现今而言,一个曾经被预言为毫无前途的死港,在渤海之滨焕发出勃勃生机,硬是向大海活生生地要来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了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如果说,上海的城市精神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博大胸怀,那么,天津的城市精神则体现出一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自强不息"文章此章节便是最好的按语。感谢您投稿旋转木马,欢迎您继续投稿旋转木马,期待您更多的佳作。【编辑:诗人夏红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11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人夏红雪        2012-09-11 11:37:43
  "国内最大的穹顶壁画《精卫填海》便坐落在天津新站,单就现今而言,一个曾经被预言为毫无前途的死港,在渤海之滨焕发出勃勃生机,硬是向大海活生生地要来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了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如果说,上海的城市精神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博大胸怀,那么,天津的城市精神则体现出一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自强不息"文章此章节便是最好的按语。感谢您投稿旋转木马,欢迎您继续投稿旋转木马,期待您更多的佳作。感谢作者友情投稿。
夏红雪,六九年生人。陕西省作协会员。在各大城市报刊发表诗歌二百余首,散文五十篇。
2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09-11 20:42:20
  我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那首写精卫的诗歌,还为精卫写了一篇小说。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