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爱他:无怨无悔 生死相托

精品 爱他:无怨无悔 生死相托


作者:海林夕 举人,392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0发表时间:2012-09-11 15:11:24

1904年,天津,严氏家塾。她10岁,喜欢穿素净的长袍和厚厚的毛坎肩,把一头秀发盘进帽子里,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
   严氏家塾设男塾和女塾,女塾是1902年严氏家塾创办者严修(南开大学创建者之一)设立的。当时这所女塾被《大公报》称为“女学振兴之起点。”男塾和女塾各居院子一侧,中间的操场轮流使用。女孩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就会把通往男生院子的门关闭。这是典型的中国少女的做派,严氏家塾开了女性教育的先河,可是在这里上学的女孩儿,却仍是羞涩而腼腆,她们小心翼翼地紧闭那扇通往异性的门,同中国几千年来的少女殊无二致。
   可她那时只有10岁。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个孩子的好奇心。透过那扇门,她看到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她喜欢看他们跑步、读书、高谈阔论。他们中有一个清瘦的男孩,沉默寡言、毫不起眼。可她渐渐地留意到,其实他才是最不容忽视的。当少年们有争执的时候,大家都会征询他的意见,只有他的话能平息两方的争执,他天生有一种沉稳气度叫人信服。
   后来她知道了他的名字,他叫梅贻琦,那年14岁。他家中有九姊妹,三年前,他的父亲失业了,还染上了鸦片,一家人生活无依,生活极度清苦。而她的家境,要好上很多,祖上是京官,父亲也有候补道的官职。
   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讨生活,却成为严氏家塾中最优秀的学生,这让她感到惊讶,换做是她,也许做不到。她留意了他半年,这年底严氏男塾迁入天津南开区的新校址,从此严氏家塾正式定名为南开学堂,也就是现今南开大学的开端。
   男塾搬迁后,那扇门再也不用关了。偶尔她也会想想他,想象着他一边帮助母亲照顾弟妹,一边在灯下温习功课的场景。想象着他那张在艰困环境中清瘦而平静的脸,便也越发的努力。1904年的冬日阳光,似乎对她特别的暖,虽然那年天津很冷。
   之后的四年,她读了幼师。他在南开学堂继续求学,成绩依然的好。四年后,他被保送到保定高等学堂。也就是这一年,美国开始把“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费用。于是他又考取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准备去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
   据说看榜时,还有另一个叫徐君陶的学生,他回忆当时看榜的情形:“那天,我看到一位同龄也在看榜。他平静而从容,从他的脸上,全然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后来,在赴美邮轮上,我又遇见他,才知道他叫梅贻琦。当时,人们留美大多选择熟悉的学校,而梅贻琦却选择了不为人熟知的伍斯特理工学院,他的选择的确与众不同。”
   平静从容,沉稳端方,这个19岁的少年身上已经开始显现出他的君子品质。
   又是4年,他学成归国。和他同船回来的还有严范孙先生(即:严修,南开大学创建者之一),大家都去码头迎接他们,她也去了。那时,她已从幼师毕业,在幼儿园工作。多年过去,她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
   1914年,码头的海风里,她站在人群里踮着脚看他,他沉默地微笑,像一颗子弹,击中了她的心。他回国后,去了天津基督教男青年会任干事,而她也业余也在女青年做些工作,他们终于相识了。
   不久,他去了清华学堂任教,教授物理和数学,那年他26岁,单身。那个时代的男人,他早已属大龄,早该结婚生子。于是,一些热心人开始为他保媒,却被他一一拒绝。直至年近30,他终于答应了一桩婚事,介绍人是严范孙先生,对象便是她。
   这听起来似乎非常浪漫:他一直不肯娶,直到有人来介绍她,他便答应了。就好像他为她等这么多年似的。可惜不是,他不过是为了他的“孝”。他一直用微薄的薪水供养着整个家庭。直到弟弟也工作了,才把自己的婚事提上日程。
   她呢?直到26岁也没有嫁人。在那个年代26岁着实算不上什么青春年纪,也不知道她是不是在等他。
   订婚前,她的同学匆匆跑来对她说:“我告诉你啊!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人。”她微微笑答:“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哪里还需要别人来说呢?从10岁那年,到要嫁给他这年,整整16年中,她早已做好了准备。
   婚后第一年,他们有了女儿。长女才1岁,次女还在腹中,他取得了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的机会,于是他赴美2年,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他回国后,他们搬入清华园南院的家。
   之前,他们一直租住在别人家狭窄的后院,离清华很远。为了不迟到,他只能平时住在清华的单身宿舍,周末回家。现在,他们一家终于可以团聚了。
   1931年冬,他成了清华校长,时年42岁。他的上任,是清华史上不能忽视的事件,他让清华成了理工教学和研究重地。并在近代中国战乱中,保持了安定和发展,让它跻身世界学术之林。国民政府曾一再相邀他出任公职,他都拒绝了。他有自己作为学者的原则和作为校长的操守。
   他是1962年,在台湾去世的。在台湾他创办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他的一生都和清华联系在了一起。人们至今都说,两岸清华是一家。
   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中国文字中一切描述君子的词句都授予他,他也当之无愧。不管是在艰困的生活面前还是政治压力面前,他都始终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纯净与自由。
   而她,在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明白他的,当璞玉还在石头之中,他便已知将来会焕发光彩。她叫韩咏华,很平凡的人,在民国那些风华绝艳的女子里,她再普通不过。如果不是嫁给了梅贻琦,也许根本没人知道她是谁。
   她嫁给他时,他不过是清华普通的老师,没有房子,住在租来的小后院。每个月的薪水,三分之一寄给父母,三分之一寄给上学的弟弟,三分之一家用。
   放到现在,这样的男子是很多女子避之不及的“凤凰男”吧?潇洒多金、荣华富贵和他毫不搭噶。而她,对此从无抱怨,从不计较。从嫁给他那天,她便“豁出去了”。
   他担任校长的时候,他有车,她没乘过。在西南联大,他把车交给学校公用,她和孩子安步当车,亦无怨无悔。
   他向西南联大申请补助金,补助联大孩子,他家有四个孩子在联大上学,他却不准孩子们领取补助金。她没说什么,默默地磨好米粉,做成米糕去卖。为了他校长的尊严,她从不说自己是梅夫人,只说自己姓韩。她挎着篮子走很远很远的路,舍不得穿袜子,把脚磨破,整个腿都肿了,可是她还是笑着。
   她这样的女子,真是太遥远了。那些旧式女子所秉承的善良和坚韧,这种旧式爱情的宽容与坚贞,早已被现今那些“宁可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子所抛弃了吧?只是,宁可在“宝马车里哭”的女子注定要哭一辈子,而愿意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女子,也许有一天就在宝马车里笑了。
   很多很多年过后,我在房间里,翻阅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对照着他们过去的一切又一切,仍不住流下热泪。

共 26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记载了上世纪之初的一段爱情婚姻,叙述了那个时代的婚姻观、事业观、道德观、理想观,值的现代人读读。书中记述了清华的校长梅贻琦和夫人韩咏华的故事。韩咏华兄弟姐妹五人,七妹为卫立煌太太,亲戚中还有地质学家袁复礼、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农业经济学家韩德章、数学家徐宪瑜、物理学家汪德昭等。 文中提到抗战时期,这对夫妻在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他们经常吃的是白饭拌辣椒,家常的菠菜豆腐汤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 值得人们敬佩的是,韩咏华参加昆明女青年会活动,与龙云夫人、缪云台夫人在一起。活动时,大家轮流备饭。一次轮到梅家,家里没有钱,韩咏华就到街上摆一个小摊,出售子女们小时候的衣服、毛线编结物,卖了十元钱来待客。在台湾兴建清华大学新竹校区时,梅贻琦生活在工地上,在台薪金微薄,无法汇钱照料, 没钱养活远在美国的妻儿,工地也没房子可安置。就当要接妻儿回台时,梅校长却因患癌症住院,等到妻子回来后,一个月就溘然去世。这种一生为了教育事业的人可敬可爱,对于做妻子的形容,真得用本文题目:“爱他:无怨无悔 生死相托”。之所以补上这么多细节,是文章感动了编者,和大家一起学习这些可敬爱的先驱。谢谢赐稿。【编辑:欣雨文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11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2-09-11 15:17:57
  真是一对可敬可谓典范的人物。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2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09-11 19:22:29
  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和题目非常地相配。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3 楼        文友:晴安        2012-09-11 19:32:24
  很干净的文笔,让人读着并感动着。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一个温柔坚强的女子,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问候作者
靠自己生活,连灵魂都是安宁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