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谁当举杯共消愁

精品 【酒家*说文】谁当举杯共消愁 ——赏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感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10发表时间:2012-09-12 11:20:39

【酒家*说文】谁当举杯共消愁 如果这个世上没有酒,那么,在《全唐诗》里头,李白的诗还能剩下几首?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是有酒的,所以,当我们翻开《全唐诗》的时候,依然能够看见一个醉意阑珊,诗情天纵的李白。“天若不爱酒,天应无酒星。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就是这样,一路喝,一路写,一路醉,一路狂,醉醺醺地,将他的锦绣诗文摊开,铺满一地。
   “李白斗酒诗百篇”,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古语,这句话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好的诗歌,就是用酒浇出来的。所以,不管是有酒无诗,还是有诗无酒,都会让人兴味索然。这话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在我的心目中,诗仙和酒仙都指代一个人,那便是李白。
   在李白的那些酒气弥漫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是《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最喜欢的一首李白的诗里头,居然一个“酒”字都没有。但是,文坛向来有这么一种说法,真正写得好的诗歌,赞什么,不能在字面上露出什么,比如用“烛影摇红焰”,来形容“风”,虽然字面上没有“风”字,但是,却通过描写烛影晃动,使得风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叫做“赞风不露风”,既然如此,那么,在我看来,这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就叫做,赞“酒”不露“酒”了,虽然字面上没有一个“酒”字,但是,却句句都在言酒中之事。
   其实,光是从这首诗歌的形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了,李白没有用绝句,没有用律诗,而单单采用了歌行体的方式,字数上,也算不得是严格的七言,而应该说是杂言。是啊,对于一个酒兴正浓,正待肆意挥洒之人,还要讲究这么多格律平仄做什么呢,能够借着笔端,将体内的酒气释放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啊。在诗歌在形式上,建安年间曾经出现过五言腾涌的局面,唐朝时候,律诗、绝句等也已经逐渐成熟了,但是,李白却偏偏不学这些,而是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所以,他的诗歌大多采取杂言歌行体的形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自由地抒发他的情感。
   其实,这个世上,没有人生来就是酒徒的,嗜酒成性,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其中原委,各不相同,对于李白来说,这恐怕就是那个“愁”字吧,“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李白饮酒,是因为他“愁”,是因为他要用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排遣自己怀才不遇的心绪。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创作背景。李白在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理想来到了长安,曾经在翰林院就职,但是,仅仅两年之后,他就因为谗毁而被迫离开了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开始了自己的游侠生涯。至于他因为何事而被贬斥,很多民间故事都有涉及,在《三言二拍》中还有详细的描述,这其中有多少是事实的真相,又有多少是小说家的夸张,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愤懑和不平的。世上所有人都是这样,如果能够遂了凌云壮志,还有谁肯“一卧东山三十年”呢,没有人生来就想做隐士、游侠,李白,也一样。
   据文史专家考证,这首诗歌,作于天宝十二年,这时候他来到了宣州一带,遇见了一位在当地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在离别之时,写下了这首诗歌。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文苑英华》中,这首诗歌的名字叫做《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首诗是写给李华的。不过,不管是李华也好,李云也罢,这个时候,距离他离开京城,已经有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了,十年,在人生中,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了,然而,却还不足以抚平李白心中的郁闷和伤痛。所以,在这首诗歌中,名为“饯别”,但是,却不直接言离别之事,而是着重笔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或许,对于李白来说,也只有靠酒,靠笔,才能舒缓心中长久难平的怨愤了吧。
  
   这是一首饱含感情的诗歌,《二十四诗品》中对于“豪放”的解释中有“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这样的句子,用来形容李白的这首诗歌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首诗歌的前两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爆出来的,李白用两个爆发式的长句来直抒胸臆,听完第一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就给人一种豪情喷涌而出,挡也挡不住的感觉,而再看完第二句“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却又让人那刚刚生出的豪情,陡然一凝滞,淤积在心,再难吐出半分,无形之中,使得第二句所写的“愁”,更为深沉。一下子便让人联想到李白这些年的遭遇了,他落魄江湖载酒行,看似潇洒,但实际上,却满怀着功业未就的郁闷心情。当时的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前夜,形势险象环生,作为一个智者,李白已经看出了这一点,但是,他人在江湖,无法向君王言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而烦闷。也就是说,李白之烦闷,更多的可能还不是因为个人被贬斥,而是因为看见了国家祸乱的由头。这种情绪积攒近十年之久,如今一次爆发出来,那力道,怎不骇人心魄?仅仅是头两句,李白之“愁”便跃然纸上。
   我曾经看见有些版本的诗集,在“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后面,都加了逗号,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很不好,这样一来,那诗句中一泻千里的气势就会遭到了破坏,少了那一挥而就,仰天长啸,长歌当哭,壮怀激烈之感。
   然而,如果一“愁”到底,那还是李白吗?所以,下面的两句,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点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那就是“谢朓楼”送别,于是,笔下所写之事,也一下子从郁闷的心境,变成了辽阔的秋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按理说,那秋日之景的萧飒,是足以引得李白进一步发“愁”的,但是,李白眼里所见,偏偏不是愁雨、落叶,而是翱翔的秋雁,是秋高气爽的景致,于是,他便被眼前之景所吸引,暂时解脱,陡然生出了豪情。不错,悲悲切切不是李白的风格,即使到了秋天,他的感觉也更多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啊,这不,那行南飞的大雁,“便引诗情到碧霄”,顿时安抚了他的悲愁。
   满怀诗情的李白,他做诗的时候,向来是跳跃性极大的,这首诗歌也不例外,他旋即又一下子从眼前的秋景,想到了所处的这幢楼,“谢朓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就是“谢朓”。
   上句是用来赞颂李云的,李云的官职是秘书省的校书郎,而唐朝人通常用“蓬山”、“蓬阁”来比喻秘书省,所以,“蓬莱文章”说的是李云的文章,“建安骨”说的是“建安风骨”。建安时代的文学,以悲凉慷慨而著名,着重反映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但是作家却并不消沉,而是通过作品表达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语言遒劲有力,其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应该说,李白用“建安风骨”来比喻李云,是对其极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其的期望。李白自己已经远在朝廷之外了,但是,李云还是朝廷的官员,所以,李白希望他能够像当年的建安七子一样,用自己的作品来匡复社稷。
   而后面的“小谢”,是李白比喻自己,他觉得谢朓那种清新俊秀的诗风,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似醉而非醉,此诗写得也似散而神聚,飘逸灵动,话题又回到了题目上,点出了“谢朓楼”和“校书叔云”。
   不过,李白毕竟已经醉了,就像他自己说的一样,“对此可以酣高楼”,他已经到了酒酣耳热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他的酒劲上来了,于是,自己方才发出的哀愁,到了此时已经完全被抛在了脑后,成了豪气干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由于看见了那翱翔的秋雁,所以,将李白的昂扬情绪推到了极致,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一切烦忧也都已经丢到了九霄云外。这时的李白,已经彻底地醉了,所以,他跌落下那满卷的酒气,仿佛只要轻轻抖一抖青衫,便能随风激起千里酒香。
   然而,现实很残酷,于是,李白的心情,在到达峰顶的时候,旋即又有了一个小小的失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不说“愁”,还则罢了,一说“愁”便一连是三个“愁”。当那胸中的愁闷再次随着酒气翻涌上来的时候,是挡也挡不住的,于是,李白便愤而“抽刀”,这自然是豪侠行径,然而,忧愁如同汩汩的流水一般,没有终结,愁是永远都消除不了的啊。这样的话,他只有换另一种方式来解愁了,那便是用酒来浇胸中块垒。酒名为“欢伯”,曹操常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酒所能解的,最多也只有小儿女的离愁别绪罢了,对于李白来说,他的愁,绝对不仅仅是饯别李云而产生的离别之愁,而更多的是对于这个表面兴盛,内藏危机的大唐朝社稷之愁啊,这样的愁,又怎么可能是三杯两盏,能够解决得了的呢?
   长久以来,李白一直保持着一种洒脱的姿态,然而,有谁知道,他的洒脱,只是人前的表演,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治国之臣啊。因此,是保留自己的天性,还是融入这个社会,对于李白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像哈姆雷特也为生存还是死亡而困扰一样。他可以面对天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但是,他也曾干谒达官贵人,投赠诗文,留下了诸如“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句子。不过,他身上毕竟还是豪侠之气更甚,所以,虽然干谒、应酬,却并不谄媚,不露卑屈之态,在浪迹天涯之后,更是纵酒成性,他再也不掩饰自己的狂、傲、洒脱和浪漫了。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现实是冷酷的,如果不能改变现实,那便只能改变自己,但是,李白是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所以,他便只有更加痛苦,他的高风亮节,是必然与现实冲突,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愁绪难解,“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李云会是那个可以言愁的朋友吗?谁知道呢?虽然李白将他比作了建安之人,可是,即使是这样,恐怕李云还是无法理解李白心中的苦闷。纵使两人能够共同举杯,可是,他们又真的能够共同消除那忧愁吗?
   报国无门,如果此愁可消的话,屈原也不会身投汨罗江了;壮志未酬,如果此恨可灭的话,伍子胥也不会一夜之间白了头了。这是一个千年来都没有人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管仲因此而退隐五湖,韩信因此而身首异处,这么多古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李白又如何能解决得了呢。既然如此,那倒不如学那江上渔人,散着头发,弄着扁舟,“斜风细雨不须归”。闲来无事的时候,饮一杯浊酒,绣口一吐,将那些千古绝唱信手拈来,用那些瑰丽而富有想象的句子,来抚平心中的伤痛,也只能如此。
  
   或许有人认为,沉溺于酒中,那是自甘堕落,用眼前的欢愉来解决问题,这必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然而,子非李白,请不要轻易揣测李白的想法。李白,他艰难困苦,壮志难酬,他是在自己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想借酒,来浇开自己的心路啊。在这样的时候,普通人也喝酒,诗人也喝酒,可是,诗人和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人在喝完了之后,写了诗。
   酒对于李白来说,是灵丹妙药,哪怕那“今日”的“烦忧”再盛,只要有酒,也能够让他暂时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或许,他真的就是酒仙的化身,酒,加上他那并不完美的仕途,成就了他诗文的完满。试想一下,如果李白真的成为一个只手遮天的政客,他还能继续保持着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个洒脱不羁的酒仙吗?那些给人带来无限震撼的不朽之句,也恐怕不可能再有了吧。究竟是酒造就了李白,还是不幸与坎坷造就了李白呢?
   不过,诗人并不完全等同于酒徒,所以,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好的诗歌,未必就一定是用酒浇出来的,与其说,它们是用酒浇出来的,还不如说,它们是诗人用自己的心头血浇出来的。
   就拿李白来说吧,他虽然嗜酒,但是,却不是酗酒,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他也知道,光光用酒,是不可能浇得心花怒放的。所以,他饮酒,并不是沉溺于杯中物,他是借这酒,寻找着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既是他的酒友,也是他的诗友,更是他在政治道路上的朋友。
   是的,李白一生都在寻找,除了寻找一条报国之路以外,他还在寻找一个挚友,一个能够与他共同举杯消愁的挚友。只可惜,这样的朋友实在是不好找,就算是李云,作为他的亲戚,恐怕也不能真正理解他。于是,他只能与花共饮,与月共饮,与自己的影子共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的孤单,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境地,在人类之中,已经没有人能够听懂李白的酒醉之语了。或许,李白之醉,不是因为他贪杯,不是因为他想醉,而只是因为,这世间知音难逢啊。
   “抽刀”不能断流,“举杯”也不能消愁,真正能消愁的,是得一知己,一个有着“风骨”的知己,李白,我感受到了你所说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当你散发漂流的时候,在你所乘坐的小舟之上,可否给我留下一个座位呢,我愿意举杯,与你共消,这千古难解之愁。

共 525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华上下五千年,诗仙李白留美名。生性豪放才华溢,篇篇华章悦人心。一生吟诗无数篇,不离美酒来助兴。诗中自有悲与喜,抒写无限胸怀意。诗中亦有爱与恨,一杯老酒解千愁。满腔热血欲报国,怎奈权贵中间横。忧国忧民赤字心,权在字句诗行间。昨日已去不可留,今日烦忧乱我心。借酒消愁愁更浓,连饮数杯不觉醉。倾情聆听古人心,我懂君心为何愁。平生所遭实堪伤,哪得挚友来欣赏?自古知音难寻觅,伴君共饮至天老。推荐。【编辑:蓝婷】【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12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