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说文】石破天惊逗秋雨

精品 【酒家*说文】石破天惊逗秋雨 ——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感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92发表时间:2012-09-14 15:25:40
摘要: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带我们进入一个奇诡神幻的音乐世界。

【酒家*说文】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是一位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唐向晚唐诗风转变的代表人物。中唐时代,是唐朝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阶段,而李贺,他怀才不遇,故而便用虚荒诞幻的笔法,来诉说对现实的不满,表达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有的幽冷凄婉的风格。由于现实生活的愤懑,他又转而对幻想中的神仙世界进行描述,用他那丰富的想象力来描绘幻想中的世界。他无法肯定生命的永恒,便用他的笔墨,转而歌颂死亡的永恒,他的诗作构思不拘常法,意象间跳跃大,常常穿越时间空间,有着浓厚的悲剧意味和病态色彩。再加上他是苦吟派诗人,做诗的时候,语言力求避免平淡,追求峭奇,崇尚唯美主义,因此,他也被世人称为鬼才。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李凭箜篌引》的诗歌,是最能显示其风格的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正如它的题目一样,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古人所听过的音乐,很多现在都已经失传,据说,四书五经,以前应该是六经,除了《诗》、《书》、《礼》、《易》、《春秋》以外,还有一《乐经》,只可惜,早已佚失了。再好的音乐,最多也只能绕梁三日而已,后世之人,错过了,也就只能错过了。然而,却有一些吟咏音乐的诗篇,将它们细细描述,使得我们能够得窥其中真味。是的,幸亏,我们还有文字。
   不过,音乐和文字,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艺形式,很难真正无缝对接,而古人在描写的时候,也往往崇尚意境,很少有对音乐进行详细描述的,比如李白的一首诗歌,描写弹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可是,这“一挥手”之间所产生的如同松涛一般的声音,究竟是如何的呢,李白却没有更加详细地描述了,全凭读者自己去体会。
   当然,还是有一些诗歌,“摹写声音至文”,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那声音究竟是怎样的,这《李凭箜篌引》便是其中之一了,清人方扶南曾经把它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称:“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李贺究竟是如何描写乐人李凭,那如同天籁般的箜篌的吧。
  
   纵使李贺是个思维很跳跃的人,他也不能一开篇就描写箜篌的声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是从这乐器入手的,给我们介绍了一下这箜篌究竟是一件怎样的乐器。“吴丝蜀桐张高秋”说的就是这箜篌的材质,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箜篌是一种用“蜀桐”做成,并以“吴丝”为弦的一种弦乐器,“高秋”则是说明了弹奏的时间,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不过,大概是李贺觉得这样的乐器人人都见过,不需要多加描述吧,所以,他下一句马上就显示了其不拘常法的构思,一下子就跳跃到对音乐的描述上来了,“空山凝云颓不流”。传说中,秦青善于唱歌,当他引吭高歌的时候,响遏行云,而当李凭的箜篌弹起的时候,就连天上的流云都凝滞了。古人向来都是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而箜篌,是由“吴丝”做成的,显然应该是比不上肉嗓的,但是,由于李凭的技术实在是太高了,所以,已经超越了弦乐器的一般层次,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了。这样的话,其弹奏的音乐,也是能够感动天地的,不只是李贺被感动了,任何人听见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江娥啼竹素女愁”,就连那传说中的娥皇,也会深深感动,想起了她死去的夫君舜,泪下沾竹。而素女呢,她自己就是一个音乐高手,为帝弹奏五十弦瑟的时候,令得帝泪流不止,可是,她听见了这箜篌声,也会不由得生出了哀愁。读者看到这里,便会生出疑问,这样的美妙声音,是出自谁的手笔呢,李贺告诉你:“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了题目。
   接下来的诗句,就句句离不开这箜篌的乐声了,而且,句句体现了诗人李贺那丰富的想象力。“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是用来具体形容箜篌声音的句子。“玉碎”、“凤叫”这很好理解,都是用来形容声音的清亮,可是下面的“芙蓉泣露香兰笑”,就不好理解了,这芙蓉和兰花都是植物,难道它们也会发出什么声音吗,怎么能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声音呢?
   这里,便要说到一种李贺最擅长使用的修辞手法了,叫做通感。王琦在《李贺诗歌集注》中有云:“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李贺便是用这样的手法,来形容箜篌的声音时而高亢有力,时而低回婉转,时而让人悲,时而让人喜,展现了音乐的变幻莫测。以声类声,不是通感,而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芙蓉、香兰本无声,但是,它们的形象能够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这样的话,不仅触动了读者的听觉感受,还触及了他们的视觉感受,而且,这种视觉感受,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花是无法“泣”,无法“笑”的,之所以能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受到了音乐的感召啊。
   李贺是十分擅长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所以,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奇诡而奇幻的世界,不仅是花儿会哭、会笑,甚至太阳还会发出玻璃声,《秦王饮酒》中就有“羲和敲日玻璃声”这样的描写,而马的骨头呢,能发出铜的声音,《马诗》中有“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样的句子。李贺就是这样,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到传奇的世界中去的。
   刚才的这一句,虽然足够玄幻,但是,还不够瑰丽,下面,李贺就要进一步,带我们进入仙境一般的音乐世界里去。“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是一句过渡句,一句从现实世界,过渡到神仙世界中去的过渡句。“十二门”指代的是长安城,因为长安城一共有十二个城门,当箜篌弹奏起的时候,整个长安城,都被一片清冷的气氛所笼罩。世人常说:“高处不胜寒”,天界是清冷的,所以那月宫才会叫广寒宫啊,因此,当箜篌声响起的时候,整个长安城,就仿佛进入了幽深清冷的天界一般,而箜篌声,不仅惊动了世人,也惊动了天帝。“紫皇”一语双关,不仅指长安城的人间皇帝,也指天宫的天帝。这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自然地将诗歌的意境从尘世扩展到了天界。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李贺是个充满想象力的诗人,构思往往不拘常法,超越时间空间,然而,他不是胡乱写的,这几句,是有连贯性的,音乐声首先是冲破云霄,产生“空山凝云颓不流”的效果,往高处走,随后,再往广度上扩散,“十二门前融冷光”,感染了整个世间之人,最后,才直达天庭,到了“紫皇”的耳畔的。而下面呢,李贺将继续在天界驰骋,而且,他还一下子抵达了天的尽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到了这个时候,正是音乐到达高潮的时候。就连女娲听到了这样的音乐,都会为之心动,忘记了自己正在补天,而音乐声呢,又具有极其强的穿透力,居然能够达到裂石穿云的效果,于是,便有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结果。在诗歌的开头,李贺已经交代,那天是一个“高秋”之日,原本是秋高气爽的,而李凭这一曲竟然使得秋雨倾泻,这是何等大胆的想象,这音乐,又有何等强大的力量啊。
   从这句诗句中,我们隐隐可以看到,李贺心中的那种不平之气。“石破天惊逗秋雨”,这句诗,表现的是天裂的场面,天裂了,凡间便会洪水泛滥,所以,这句诗中隐隐反映出李贺对于末世的期盼,对于摧枯拉朽的毁灭一切的力量的崇拜。对于末日,李贺竟然能用这样一种憧憬的笔调来写,也足以反映他诗歌浓厚的悲剧意味和病态色彩,反映他对于永恒的死亡的渴望。
   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或许要从他的身世说起,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三李”,他少年时就获诗名,才华横溢,而且,他还是唐朝宗室的后裔,只可惜,他的家族早就已经破败没落,所以一生贫困。他这辈子没有当过大官,只作了一个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一生郁郁不得志。所以,在这句诗里,他将自己的全部愤懑,都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了。“圣贤不白之哀,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李贺,就是借着一首箜篌曲,将自己的不平之气,上托到了天界。
   接下来的场景,就更为奇诡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刚才说了,李凭的箜篌声已经足以使得精通音律的素女甘拜下风了,而现在,就连天界的“神妪”,都拜其为师,足见李凭功力的深厚了。《搜神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这神妪的技巧也堪称一流了,可是,就算是她也要请教李凭。
   而用“老”来形容“鱼”,用“瘦”来形容“蛟”,这样的词句,体现了李贺用词忌平淡求离奇的风格。李贺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的人生极其短暂,只有短短的27年,然而,却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诗作,这与他的苦吟是分不开的。他每天早上骑着瘦驴,背着破囊出门,想到了什么好句子,都记录下来,放在背囊里,他的母亲看见了,叹息说,这孩子是要把自己的心都呕出来啊。这便是“呕心沥血”这个成语的来历。从这“老”、“瘦”中,我们就足以看出,他的创作是追求峭奇风格的。其实,除了这首诗以外,李贺还有很多作品,都有类似的意象,如《神弦曲》中有“百年老鸮成木魅,吴声碧火巢中起”这样的句子,也显得诡秘神幻。
   最后,就要收尾了,一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却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仿佛是一下子把人托到了云端,就扔下不管了。刚才说了,李凭的曲子让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清冷的气氛之下,就好像是到了广寒宫,而这一句,就正是用广寒宫中的典故来继续形容曲子的美妙。和女娲一样,吴刚也忘记了砍树,凝神静听,不知疲倦,这还罢了,就连玉兔,它虽然并非人类,可是也听得入了神,就连自己被露水打湿了都不知道。也就是说,李凭的乐曲,不仅感动了人类,就连畜类都为之动容。可是,诗歌到此就突然结束了,并没有描写这曲子是如何完结的。可是,李贺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展现李凭乐曲的美妙,也就是说,任何听到曲子的人,都会进入化境,渐渐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正在做什么,就算音乐已经结束了,他们都未曾觉察到,还是深深沉浸在音乐中。由此可见,正是这样突兀的结尾,才更能反映出,李凭技巧之高超,音乐之美妙。
  
   同样都是描写音乐的句子,《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却显示了不同的特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主要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奏时候的情态动作,并夹杂着作者对于自己际遇的感叹,将两者融为一体来描写。在描写音乐的时候,注重描写音色的强弱缓急,比较直接,属于白描的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则将琴声和自己的感受割裂开,前十句写琴声,如“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后八句写自己听音乐时候的感受,如“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等。但是,只是说了自己被琴声感动得热泪盈眶,却对于自己的人生感悟,一句都没有写,由此,相比白居易的直白和细致,韩愈的诗歌,显得更加悲怆含蓄。在描写音乐的时候,也主要是描写琴声的起落变化,描摹音乐的意境。
   可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呢,他是纯音乐描写,并没有明显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其中,仿佛是置身在外一般,但是,实际上,所写句句都是自己听曲时候的想象,虽然没有明确地表露情感,但是,句句都有情感的火花闪现。由于他的描写比较隐晦,故此,风格上显得凄寒冷艳。
   有人说,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根本就看不出这是在描写什么乐器,写得比较虚。的确如此,不管是白居易还是韩愈,他们的作品都更好地描写了乐器本身的特点,这两位对于音乐的描摹,都还算是细致入微,单从字面上就能够看出,他们所写的是琵琶和琴。就好像明代人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里说的那样:“听琴如昌黎……自是听琴,如曰听琵琶,吾未之信也”,评价《琵琶行》则说:“自是听琵琶诗,如曰听琴,吾不信也”。可是李贺就不这样了,他的诗中,除了对箜篌的形象有些许描写,如“吴丝蜀桐”、“二十三丝”等以外,就看不出这是箜篌了。
   但是,这却一点都不影响这首诗歌成为旷世杰作,因为,李贺独辟蹊径,用超强的想象力来描写听音乐时的感受,而且,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他是用一种充满诡异、奇幻色彩,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恐怖的想象来描述自己听到的琴声的。
   其实,我们很难说,李贺所描写的一切,是不是真的就是当时李凭所弹奏的乐曲,因为,同样是听李凭弹箜篌,其他诗人笔下的描述,和李贺有着很大的出入,如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写的是“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还有“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李凭的箜篌曲还应该是悠扬流畅,略带忧伤的,绝不是李贺所描写的那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般的奇诡,更没有“石破天惊逗秋雨”中那种诡异到有些恐怖的感受。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李贺所描写的音乐,其实,并不是李凭的音乐,而是他李贺自己的音乐,是李贺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凤凰叫,芙蓉泣,香兰笑,老鱼跳,瘦蛟舞,这些声音,谁都没有听见过,但是,李贺却用他无比丰富的想象力,用看似荒诞的笔法,将音乐的奇美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石破天惊”,或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共 537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乱世恰逢英才出,唐中晚期多才俊。一腔热血述箜篌,妙笔生花赞李贺。满腹经纶无处使,报国无门常苦闷。一曲箜篌传千古,余音缭绕万年长。上惊天地下泣鬼,诉尽平生不得志。短暂一生令人叹,光辉诗篇千秋颂。自古文人多偏曲,石破天惊无人及。推荐。【编辑:蓝婷】【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20915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