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五胡春秋>『逝水流年*长篇』五湖春秋(四)五胡的先声

『逝水流年*长篇』五湖春秋(四)五胡的先声

作品名称:五胡春秋      作者:桓大司马      发布时间:2012-09-14 17:28:33      字数:4070

  如梦初醒的司马炎回过头来一看,才发现自己的后院不知不觉已经住满了不太友善的客人,而院墙外面还有一批不太友善的邻居在那里撬砖挖墙角。
  这些不太友善的客人和不太友善的邻居有一个统称——胡人,当年秦始皇为了防备他们来家里抢钱偷东西,在后花园修了一道院墙,这道院墙的名字叫长城。
  院墙外的胡人好理解,他们本来就是住那儿的,至于这院墙里面的是怎么来的,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空则夷狄入居。特别解释一下,“中国”这个词在古代指中原,是地域概念,不是国家概念。
  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两次天下大乱,院墙里面人死了,地空了,院墙外的邻居有的自己走进来,有的被院墙里的人带进来,进来以后就住下不走了。这也没什么,但既然住了咱的地,自然也不能让你白住,得给咱做点贡献(交税、当兵),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新来的嘛,有时候多做一点事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现在有房子住(享受文明的成果),不用在房子外面淋雨喝风。
  但是住着住着,问题就来了,这生活习惯也太不一样了。这些客人因为成长环境的关系,普遍拥有不洗澡、随地大小便、打架、乱伦等特别爱好,好心劝他改改,他还要恶言相向,说不定还打你一顿,捅你两刀。这样的客人,换你你也受不了,何况是古人。
  院墙里的人受不了了,只好去找家长(当地地方官)。家长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劝这些新来的客随主便,跟大家和谐共处,这样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是这些客人是喜欢打架捅刀子的,家长要这么做,需要口才特别好,耐心特别足,有时候还得会点拳脚功夫,把特别不听话的客人修理一下,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
  次一等的做法是依靠主场优势,逼这些客人按我的来,不听话的就打,打到听话为止。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些让人不太舒服的内容(卖成奴隶什么的),虽然不太好,但是简单而有效。而且说起来也没什么错,这些客人如此可恶,家长如果还不帮自己家的人,那他不是这家的家长,他是别人家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在历史上有一个很通行的称呼——汉奸。
  到司马炎这时候,后院的西墙下住着羌人、氐人以及各种说不清来历的小股胡人(统称北地胡),北墙下住着匈奴人、羯人,东墙下住着慕容部鲜卑人,从西墙到东墙,这几千里的长墙外面则几乎全是各种鲜卑部落的地盘。此外鲜卑人的近亲乌桓人的状况比较特殊,主要分布在东墙一带,墙内墙外都有,墙内的比较安分,可以忽略,墙外的一般跟拓跋部鲜卑人合伙行动。
  由于前面说的原因,晋朝边境内外胡汉矛盾日趋严重。于是这些胡人中的大部分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准备上演一部造反大戏。这部大戏的领衔主演是鲜卑人,揭幕者是鲜卑的一支——河西鲜卑,时间跨度大约是二十年。
  从泰始六年(270)到太康十年(289)的将近二十年中,晋朝边境的胡人叛乱规模极大,此起彼伏,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再涌起,经过汉末三国数十年大战洗礼的晋军居然连遭大败,损兵折将。一心图治的司马炎对此劳心劳力,头疼无比,被迫一再推迟伐吴日期。
  就让我们先来审视一下这部戏的主角——鲜卑人,兼带说一下跟他们同宗同源的乌桓。鲜卑民族是一个了不得的民族,如今俄罗斯东部广袤的西伯利亚,名字就来自“鲜卑利亚”。我这篇文章名字叫《五胡春秋》,其中至少得有一半是“鲜卑春秋”。
  鲜卑人的祖先是春秋战国时的游牧民族东胡,盘踞在今天的内蒙古东段和辽宁一带,实力相当强大,战国时经常威胁赵国、燕国的北部边疆。
  秦朝末年,匈奴不世出的雄主冒顿单于通过送宝马、送老婆等手段麻痹东胡王,乘其不备,率举国之兵偷袭,一举消灭强盛的东胡,抢走其人民与畜产。东胡余众北逃,一支逃到内蒙古东段的乌桓山,一支逃到更远的内蒙古东北角的鲜卑山,这两支东胡以山为号,就成了乌桓、鲜卑。
  风水轮流转。汉武帝时,巨兽匈奴被强横无比的卫青、霍去病轰成渣,乌桓投靠汉朝,帮助侦察匈奴,后来趁机还刨了匈奴单于的坟,报复当年的血海深仇。鲜卑则因为逃得更远,到东汉才亮相登场。
  东汉名将窦宪把坚持跟汉朝为敌的北匈奴打得无影无踪、去祸害西方以后,鲜卑趁机进入匈奴故地,招降匈奴余部,逐渐强大起来,乌桓的势力也有所发展。两家对东汉都是时降时叛,互相也经常掐架,总的来说,乌桓跟东汉和好的时候比较多,鲜卑则经常侵汉。
  到东汉后期,鲜卑也出了一位不世出的雄主——檀石槐,他被推为部落首领后,在靠近长城的弹汗山(今内蒙古与河北、山西交界处的大青山)建立王庭,东征西讨,完全占据匈奴故地,疆域东西达到一万四千多里,南北达到七千多里,大概囊括了今天整个内外蒙古、东三省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南部,代替匈奴成为新的北方巨兽,连续发动大规模南侵,东汉边防压力空前。
  更为恐怖的是,檀石槐拒绝接受东汉王朝的封王、和亲等妥协举动,加紧进攻,铁了心要吃掉宦官治下衰弱不堪的东汉。万幸檀石槐壮年死去,子孙无能,鲜卑族四分五裂,不然五胡乱华说不定要提前上演。
  鲜卑衰落后,乌桓趁着东汉末年的乱局,唱了一小段时间的主角,乌桓大人蹋顿帮助袁绍消灭公孙瓒,得到袁绍的扶持,统一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乌桓部落,军力强大。然而暴发户注定无法长久,曹操击败袁氏,追击至白狼山(在辽宁),大破支持袁氏的乌桓铁骑,蹋顿也被名将张辽斩杀。曹操将边郡乌桓迁入中原,挑精壮的当兵打仗,这些乌桓不再闹腾,安分下来。
  可惜中国古代边防有一个的致命的悲哀:汉人这样的农耕民族无法在自然条件恶劣、不能耕种的蒙古高原定居,也就没办法在这里扎根、立足,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这一点游牧民族却可以轻松办到,因为蒙古高原上到处是草场,虽然不适合种田,却很适合放牧。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原王朝每次集精兵强将与举国之力,消灭了蒙古高原上的强敌,过不了多久从更远的地方又来一个,并且在蒙古高原这片游牧民族的福地上迅速发展,成为中原王朝的下一个强敌。再灭了再来一个,还灭还来,直到中原王朝撑不住为止。
  所以乌桓安分了,鲜卑又起来了。汉末魏初,鲜卑又出了一个有才的首领轲比能,趁曹魏的主要力量在南边跟吴、蜀互掐,经过几十年的东征西讨、纵横捭阖,到魏明帝曹叡后期,统一鲜卑大部,屡败魏军,还打算与蜀汉丞相诸葛亮联手进攻陕西,颇有成为檀石槐的潜质。魏国感受到威胁,派刺客韩龙做了轲比能(太猛了,跟做掉成吉思汗的难度不相上下),鲜卑失去能服众的首领,再度四分五裂,一直持续到西晋初年。
  当年檀石槐为了方便管理,将鲜卑分为三部,各部设大人掌管:东部鲜卑活跃在今辽宁北部,之后在辽东打翻天的慕容氏、段氏、宇文氏都出自这一支;中部鲜卑活跃在今河北北部,日后的北魏拓跋氏与柔然这对冤家出自这一支;西部鲜卑活跃在自今河北西北部到甘肃、新疆的广大地域,日后在凉州争霸的乞伏氏、秃发氏出自这一支。
  西部鲜卑中有一支居住在宁夏、内蒙一带。魏蜀战争中,魏国名将邓艾将他们迁到今天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交界处的广阔地带(亦即河西走廊东部),征兵收税,加强力量。当然,邓艾顺便也教他们种田、盖房子,定居下来,体验一下文明人的生活。因为住在黄河以西,他们被称为河西鲜卑。
  由此也可见,华夏内战实是外夷之福。
  不过,鲜卑是一个不安分的民族,注定无法长期给人当小弟。河西鲜卑在河西、陇右才住了十年左右,就出了一个相当猛的首领秃发树机能。这里要澄清一个问题,虽然鲜卑人把脑门剃得秃秃的,确实是秃发,但姓氏里面这个秃发跟字面意思不一样,是“被子”的意思。当年秃发树机能的曾祖父辈是只有名没有姓的,上户口都有麻烦,到他爷爷才因为生在被子里,给自己上了个姓,还真是可怜啊。
  泰始四年(268)开始,西北一带连续两年大旱,粮食歉收。根据前面咱们谈到的主人、客人理论,晋朝政府要管也只管汉人,于是鲜卑人不爽了,秃发树机能爽了,因为可以搞事了。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秃发树机能这段时间搞了事,但他肯定没有闲着,因为连司马炎都察觉河西鲜卑不太对劲了。当司马炎重新审视雍(陕西)、凉(甘肃)二州的防务时,他惊奇地发现,两百多年来,这里来的客人已经太多太多,快要喧宾夺主了。
  东汉初年,关中被赤眉农民军弄得十室九空,名将马援讨平陇西羌人叛乱,将大批羌人迁入关中(陕西南部)、河东(山西南部)空地居住,便于控制,这是第一批客人。
  不料才堪堪一百年,因为前面的主人、客人理论,院墙内外的羌人就发动了让东汉王朝油尽灯枯的羌乱,其声势之大让东汉政府几乎放弃凉州。汉羌战争乒乒乓乓打了几十年,最后的结果是:羌乱平定了,凉州也羌胡化了。
  不久就是汉末大乱。但是在黄巾起义之前,凉州羌人已经与羌化汉人韩遂、马腾合流,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叛乱,连皇甫嵩、董卓、孙坚这些牛人都搞他们不定。后来同是羌化汉人的董卓趁乱进京掌权,就把同类的韩遂、马腾叫到关中做后援,这是第二批客人。
  多说一句,华夏是一个文化认同的民族,不同于欧洲那些血统认同的民族。在传统的华夷之辩中,孔子说:夷入夏则为夏,夏入夷则为夷。意思是汉人如果搞蛮夷的那一套,那他哪怕汉人血统再纯,他也是蛮夷;蛮夷如果行中华礼仪,学中华文化,那么哪怕他祖宗十八代都是蛮夷,他也是华夏同胞。
  因此,“你无法保证你是纯种汉人,没有胡人血统”,所以“你跟蛮夷没区别”,这样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古代华夏就是东亚先进文明的代表,对周边蛮夷主要还是鄙视他们的落后,而不是鄙视他们的血统。对于积极接受先进文化的蛮夷,像汉朝的金日磾之类,大家并不歧视,反而十分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说,韩遂、马腾、董卓之类也是蛮夷。后来关中经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也可视为蛮夷)的自相残杀,以及曹操征讨韩遂、马超(马腾之子)之战,人民再度大量死亡。曹操的爱将夏侯渊在对韩遂穷追猛打的过程中,“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把沿途甘肃、青海不服的氐羌割据势力搞死搞残,残部大量迁入关中,方便控制,同时也增强关中的统治力量,这是第三批客人。
  后来蜀汉诸葛亮、姜维连年北伐,与曹魏争夺陇西的胡人力量,魏国名将郭淮、邓艾等又招抚羌胡各族迁入雍、凉二州,让他们提供后勤、作战上的支持,这是第四批客人。
  如果把河西关陇地区比作一个杯子,把汉人比成水,胡人比成盐,那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随着不断地撒盐,已经越来越咸,如果再撒下去,就要变成一杯盐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