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岁月沧海

精品 【海蓝·散文】岁月沧海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5发表时间:2012-09-24 08:26:49
摘要:童年,我在乡村,我在听乡村故事中长大.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现在很少有人讲故事了。就是清末民初这一段时期盛兴于大江南北的评书,如今也风光不再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群众文化生活有质的飞跃,评书、相声等一些传统艺术受到了现代文化生活环境的挑战,以评书为业的艺人相继改行了。以讲故事作为文化娱乐活动来开展的理念,淡出了历史的镜头。
   现在为什么很少有人说故事了呢,是因为我们现在是高科技应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讲故事的工作都交给电视、电脑、影碟机、甚至是手机去完成了。现如今人们对讲故事不再感兴趣,人们宁可去看相关的影视片,却不愿意听你讲故事的。
   使我难以忘怀的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时候我生活在山区农村里,我渴望能知道更多的事,于是着迷于听大人们讲故事。好在那时候那里的农民们也喜欢讲故事,这使我得益非浅。可以说,我是在听故中度过我的童年的。
   我生于1950年代,30年前虽然没有机会进过正规书院听评书,但也听过不少的故事。那时候正是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的疯狂时期,课本里、课堂上讲的全是“战斗英雄”、“革命英雄”、“反潮流英雄”人物的故事,诸如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邱少云、刘胡兰、向秀丽;雷锋、王杰、焦裕禄;麦贤得、陈永贵、郭凤莲;还有张铁生、黄帅、张海迪等等。要说我听过评书的话,那只有唯一的一次,那是1983年10月,我在苏州大学进修时,在苏州市观前街得月楼和松鹤楼附近的苏州书院,听过一回“武松打虎”。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的故乡山区农村,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公路,物质生活条件很艰苦。加上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一年才在大队部放几次,人们缺乏必要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许是为了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人们就自觉地尽可能地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和加工民间传说故事,并在道公的经文和师公的唱本里找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为了消遣精神上的寂寞,茶余饭后人们就讲故事。
   讲故事在我们故乡老家那里叫“讲古”或“谈天”。曾记得那时候我的那个小山村,老人们个个会“谈天”,人人会“讲古”,就是一字不识的老太太也能讲出十几个经典的来。山村里每逢闲时聚会或过年过节,大家都乐此不疲。尤其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的男人,他们好像有满腔肚子的故事,倒也倒不完的。
   山乡里的农伯们,凡见过世面的或识字的都会讲“官家的故事”,什么“封神榜”、“唐僧西天取经”、“方世玉打擂台”啊,什么“董永与七仙姑”、“布伯与雷王”啊等等。我现在才知道,他们之所以懂得这些,是因为他们从道公、师公的经文和唱本里学来的缘故。而那些不识事的中老年妇女们也不逊色,她们也会讲一大箩一大箩的故事,但她们讲得更多的是乡土民间传说的故事。正是这种讲故事的风气,使得山旮旯里似乎也浮动着一丝文雅的气息。每当他们讲古的时候,我小孩子家就搬只小板凳,静坐一旁,仰着头,凝神注视着他们的表情,聆听他们的言谈。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年代一些讲故事的情景。
   那时,我家隔壁有一叫韦居安的中年汉子,他当过兵,“走过广”(见过世面),为人性格开朗,幽默诙谐,虽然务农为业、家储不丰,但不乏气质。每当他的朋友来,他们就坐在堂屋神台下,依着八仙桌,一边抽烟喝茶,一边讲古。他们长话难收,夜深不疲。有一天黄昏,居安的“老同”(结义兄弟)黄吉昌来访于他,他满面笑容地迎接,一番寒暄之后,居安对他说:“你明天才回去好吗?我们长谈一夜怎样?”吉昌欣然答应了。居安回头吩咐里边的老婆说:“你立刻生火做饭,我要跟老同讲古,我们一边讲古,一边帮你剥瓜苗。”然后他对吉昌说“太阳落山,屋外凉爽,来!你跟我将桌子抬到屋外草坪去,咱们到那儿讲古岂不爽快!”吉昌连说“如此甚好!”只见他们在草坪上安好八仙桌,一边一把太师椅,桌上放着一壶茶,一盒旱烟,两支长杆烟斗。那两支长杆烟斗是用菁蒿梗特制的,各长四尺许,是与好友休闲长谈时才使用的。他们一边慢悠悠的剥菜,一边乐滋滋地讲“封神榜”的故事,两人谈的十分投合,你讲我听,我讲你听,不时互相纠正或补遗。居安给吉昌填了一斗烟,也为自己填了一斗,然后向屋里边嘁话:“孩子他妈!你来帮我们点烟,我们是用长杆烟斗的!”话音刚落,只见居安老婆从火灶中抽一根带火的柴条走来,笑容可掬地点了吉昌的,然后再给自己的丈夫点上。居安、吉昌稳坐太师椅,扬起长长的烟杆,抽一口,说两句,悠然自得地从口角吐出袅袅的青烟。他们就这样聊到天黑,晚饭之后,又继续着未讲完的故事,直至更深夜阑方休。
   我的伯祖父桂元公,当时是七十多岁,是个老道公,号称“三代道家”,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桂元公家藏两大柜子的“经书”(道公用书),文革时期大部分被收缴,1966年公过世了,余书散于弟子和焚烧送丧,以致家藏尽罄。那些经文,是历代师父所传,里面揉和了道、儒、释三家思想,又称“三教道佛经卷”,是农村办丧事开道场之用。不过那些经书记载了很多中国古代典故。道公是有文化的人,他们常把经卷中的古典故事用壮语演唱出来,使得那些故事得以流传于妇孺之中。所以凡有道公的村庄妇孺皆会讲故事,我也得益于此。
   桂元公有一种旧时代文人的特有气质和风度,处处显得儒雅,非同一般农民。他的住房里摆设很讲究,使客人一来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氛。他的住房中设有一个大“火塘”,几乎一年四季都有火,火边常温一壶茶,客人来了,他首先亲手捧茶相敬,然后同坐“火塘”饮茶谈天。凡有客人来,必须办饭,挽留客人用过饭后方许出门,这是他家祖传的门风。如的亲朋好友来,他一定酒肉款待,挽留住宿,彻夜谈天。我的外公唐祖樊,也是个旧时代的文人,读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他记忆力特好,最擅长讲故事,话语滔滔不绝。对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封神演义》的故事,外公几乎全背下来了。外公家住很远,每次来我家,要走近一天的山路。外公是伯祖父最敬重的人和最要好的朋友,当时两佬的年纪相近。外公每次来都受到伯祖父的特别招待,他们俩经常围炉煮茶、彻夜谈天,白日再睡。有时他们一谈就两天,雅兴之浓,无人可比。每当两老谈天时,我就坐在一旁静听,我困了就躺在火塘边的长条凳上,有几回睡着了,差点落到火塘里。
   曾记得,我的那个小山村,有几个最擅长讲故事的老太婆和老妈子,他们是爱莲奶、五奶、和财奶,光妈、波妈和色母。每当过年过节,这些妇女们就聚在一起,一边做些针线活,一边讲故事,他们轮流着讲,讲的内容很丰富,细节很生动,她们一个个好像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我小时候,算是她们最入迷的听众了,我听了之后,立即又去讲给小朋友们听。我是从她们那里听到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什么“娅喝更勒一”(壮语,相当于汉话的“狼外婆吃小孩”),什么“山伯与英台”、“光金与光贵”、“坤广与广坤”、“老虎与猫”、“水牛斗老虎”、“寡妇与蛇”、“水灵筒”、“熊人”等等,讲得绘声绘色,情节趣味生动。我绝不相信那些故事是她们自己编出来的。因为从她们讲述时所伴随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的神色看;从不同的人讲同一故事的一致性看;从那个年代从来就没有人觉悟到“故事可能是人编出来”的事实看,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我不知道她们讲的这些是从哪里得来的,是不是她们出嫁之前在娘家,她们的父母也讲这些故事呢?有一点特别要敬佩她们的是,她们都不识字,从小就没读过书,她们都没有笔记的能力,就凭着记忆,一口气讲它半天,思路却十分连贯,没有卡壳或混乱。
   时间到了1972年,我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那时候大兴并队之风,生产队的规模大了几倍了。由于我个人好学性格的原因,我专门加入老农伯的队伍,并不喜欢跟青年小伙子们在一起笑闹。这时我发现老农伯们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土”,而是不乏文明和文化的气质。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会讲很多故事,诸如桂华公、景宏公、绍珍公、景芳公、吉开公、桂必公、绍仁伯、俊文伯、景柏叔、景堂叔等等,他们这些山村的“有识之士”,热衷于一边劳作一边讲故事。他们所讲的故事,层次又高了一点:什么“开开辟地”、“姜太公钓鱼”、“羿射九日”、“文王演八卦”、“包公审石头”等等。他们当中有些人能背很多诗,有些诗其出处不详,难以考证,如:
   扶桑原来是吾家,阴风吹我到中华。
   鸡鸣犬吠皆相似,到处杨梅一样花。
   又如:
   日闻雅藏孤雁叫,夜听红河水潺潺。
   松木布满万重山,流放凌乐几时还?
   又如:
   人生来世也可怜,又找食来又找穿。
   衣食住行不方便,两脚奔走手不闲。
   等等。不知是什么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有这样雅兴和精神我是不得明白的,也许是先辈遗风的缘故。事隔将近四十年了,他们这些人大多都与世长辞了,在写这篇文字的当儿,我深深地怀念他们,也许现在的他们,却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正聚集在一起,正在讲述人间的故事呢。
  

共 35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那讲故事的岁月里》记述了作者的家乡具有讲故事的民间风情。讲故事叫“讲古”或“谈天”,老人们个个会“谈天”,人人会“讲古”。农伯们,凡见过世面的或识字的都会讲“官家的故事”,什么“封神榜”、“唐僧西天取经”、“方世玉打擂台”啊,什么“董永与七仙姑”、“布伯与雷王”啊等等,这些故事都是他们从道公、师公的经文和唱本里学来的。就连不识字的中老年妇女们,也会讲一大箩一大箩的故事,但她们讲得更多的是乡土民间传说的故事。山村的“有识之士”,热衷于一边劳作一边讲故事。他们所讲的故事,层次又高了一点:什么“开开辟地”、“姜太公钓鱼”、“羿射九日”、“文王演八卦”、“包公审石头”等等。他们当中有些人能背很多诗。作者娓娓道来家乡曾经盛讲故事的情境,展示了一个文化村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风情。散文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嫣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224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嫣儿        2012-09-24 08:27:18
  《在那讲故事的岁月里》记述了作者的家乡具有讲故事的民间风情。讲故事叫“讲古”或“谈天”,老人们个个会“谈天”,人人会“讲古”。农伯们,凡见过世面的或识字的都会讲“官家的故事”,什么“封神榜”、“唐僧西天取经”、“方世玉打擂台”啊,什么“董永与七仙姑”、“布伯与雷王”啊等等,这些故事都是他们从道公、师公的经文和唱本里学来的。就连不识字的中老年妇女们,也会讲一大箩一大箩的故事,但她们讲得更多的是乡土民间传说的故事。山村的“有识之士”,热衷于一边劳作一边讲故事。他们所讲的故事,层次又高了一点:什么“开开辟地”、“姜太公钓鱼”、“羿射九日”、“文王演八卦”、“包公审石头”等等。他们当中有些人能背很多诗。作者娓娓道来家乡曾经盛讲故事的情境,展示了一个文化村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风情。散文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嫣儿。
2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09-25 07:57:46
  包含着非常多的民俗的成分,可谓内容丰富,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