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苑★散文】黑夜中的灯

编辑推荐 【文苑★散文】黑夜中的灯


作者:幽香清远 秀才,215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93发表时间:2012-09-24 20:52:48

带着年仅六岁的儿子,96年随夫探亲途经遵义,怀着崇敬的心情驻足停留,瞻仰向往已久的遵义会址。
   电视上看到的遵义会址是夜间拍摄的,灯火通明,闪耀着神圣的光。而这一次是白天参观,看到的景致与夜间相比大不一样。来到会址门前,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年代久远的青砖瓦房,许多椽子和板壁都有些发黑了,据管理处介绍,这里曾经是一家大地主的房子,所以占地面积很广。丈夫当时是军人,管理处对军人实行优惠不收门票,我们一家三口买一张门票便进去参观了。
   走进宽敞的庭院,吸引我们的是会址简介及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介绍,虽然内容与历史书上的大体一致,但亲自到实地观看,便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宽广的庭院中矗立着一幢砖木结构的房子,长方形,分上下两层,青色砖瓦,百色的屋檐,红色的门窗及走廊,整座房屋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院子里栽种着一颗参天古树,在夏日的微风下轻轻摇摆,为游客送来一份清凉,一份绿意。
   为早些看到会址,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爬上二楼,来到中央红军当年开会的地方。这是一间宽大的房间,木雕的桌子、木雕的椅子,精致而古朴,静静地摆放在那儿,好像在诉说着什么。看着这些桌椅,遥想中央红军开会时异常激烈的情景,我们心潮澎湃,毛主席当年巨手指点江山的雄姿仿佛呈现于眼前,他那深邃睿智的思想好像茫茫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道路上的方向!这些普通的桌椅不再普通,它已成为中国革命史的见证,成为子孙后代追忆革命先辈的历史凭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伟大的丰碑!
   走出会议室,我们又参观了当时一些中央领导人住过的房间,目睹周恩来等领导人用过的物品,简朴而陈旧,不由得在心底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走下二楼,来到一楼的陈列室,我们看到红军曾经戴过的斗笠,穿过的草鞋以及用过的手摇电话机。这些古老的物品,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发黄的斗笠,曾经历过多少革命的风雨;那磨破的草鞋,曾丈量过多少中国的土地;那古老的手摇电话机,曾经传送过多少作战的信息。看着看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仿佛压上了双肩,只有六岁的稚儿从这间屋跳到那间屋,眼里充满着孩儿的好奇和无忧的童趣。
   走出屋子,我们来到宽敞的庭院里,站在会址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好让儿子长大后记住这个神圣的地方,记住先辈的光荣足迹。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碰到许多假日来此度假的游客,操着各地的口音,络绎不绝。
   坐上出租车,我们告别了遵义会址,一路上,只看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再也寻不到当年红军在此驻留时的踪迹。好客的司机热情向我们介绍改革开放后遵义的可喜变化:正在修建的贵遵高速公路,正在开发的遵义市新区,国酒茅台的产地——先生的故乡,遵义地区仁怀县94年被评为全国百名小康县之一,95年已撤县建市,品牌繁多的遵义产的酒远销全国各地……靠着勤劳和智慧,老区人民已经从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裕,老区的明天充满希望。
   遵义会址,后人敬仰的地方,遵义会址,永放光芒!

共 12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取名《黑夜中的灯》,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是一篇参观后的随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在作者心目中,遵义会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当年的先辈们, 为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说,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作者将遵义会址的概貌,详细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并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到了文章的最后,还将过去与现实做了对比,将现在的遵义和以前的做比较,突出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军警社团编辑:施云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施云南        2012-09-24 20:53:47
  很有意味的一篇文章,感谢赐稿军警文学社团,祝创作愉快。
我无所凭依,只有文字,是战斗的武器。
2 楼        文友:幽香清远        2012-09-25 20:03:30
  谢谢点评!看名字我还以为你是云南人呢,我是云南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