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逝水流年*散文』我对乡土文学的一些浅见(外一篇)

编辑推荐 『逝水流年*散文』我对乡土文学的一些浅见(外一篇)


作者:枯荷雨声 进士,630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4发表时间:2012-09-28 09:40:23

[我对乡土文学的一些浅见]
   乡土文学究竟会不会死亡,我无法说,但是我想,如果有一天,你走在这个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大同小异的时候,文学的意义是否还继续存在,我也是很怀疑的。
   有人说,西方文学里没有乡土文学,其实我不以为然,在西方文学中,有很多中国有,而西方没有的文学载体,所以没有乡土文学的提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一向并不赞同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全盘研究中国文学,因为文学本身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东西,是和该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等息息相关的,建立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体系之上的文学,是不具有普遍性的。一个人无论如何模仿他人,都脱离不开自身环境的影响带来的文学思想的反映。另一层意义来说,文学是该国历史的另一种反映。既然如此,用西方文学理论生搬硬套中国文学的体系,未免有些不合脚了。
   乡土文学是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文学,尽管这种提法本身的历史并不久远,仅仅是从“五四”开始。至于什么是乡土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必然会蕴含新的意义,折射同时代的背景,也就将产生不同的乡土文学作品,这也是乡土为何还死亡不了的原因。
   乡土文学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文学,反映的是该地域的文化生活特征,如果没有,那么是不是乡土文学就很难说了,比如,我一般不把回忆故乡的一些文字简单的划到乡土文学中去,因为没有体现一种鲜明的地域特色。不是写农村的那些三两事,或者故土的那些花草树木就是乡土文学了。真正的乡土文学,能很清晰地从文字中捕捉到只属于该地区的气息,能让人一眼就明白写的是哪里,而不是放诸四海皆可的文字。有些连地方语言特色都不能体现的作品显然是不能归纳到乡土文学中去的,也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文学如同文字的博物馆,收藏着一些纯粹的民族特色的语言,风俗,生活等。这些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
   在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也不认为只写农村才是乡土。所谓的乡,乃故乡之意,那么人人皆有故乡,无论是农民还是市民,那么把市民排除在乡土之外,显然是乡土文学中并不完整的反映。城市中,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只要能清晰反映地域文化生活特点,能让人阅读出与其他地方迥异的人物风情的文学,我想都该是乡土的。民风民俗在一些文化传统比较深厚的地方,至今还有保留,这里是不分乡村与都市的。
   乡土不该仅仅是诗意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灵魂的简单回归,寻求的依托,甚至渴求中的净化。这些只是乡土文学一个方面的反映,而不是全面的。乡土或恬静,或粗犷,或温情,或彪悍,它可以是智慧的,也可以是愚昧的,可以是拙朴的,也可以是残暴的,乡土所反映的,是一个作家视野所能触及的所有,也可以是部分。无论是否定的还是肯定的,都该是基于人性的,是对变革中,各种冲突矛盾中人性的反映。任何的文学,归结到最后只有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这是文学的主旋律。
   沈从文在他《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言明:“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乡土文学脱离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显然是僵死的。人是生活文化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影响者和被影响者,只有准确反映这些人,才能准确反映具有该地文化特色的乡土文学。
   不论鞭挞还是赞美,只有唤醒了人内心沉睡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触及到那些我们不能随手可得的痛与美,才能使得乡土文学在不同的人和地区引发精神上的震荡乃至共鸣。
   [谈谈我对海外文学的一些看法]
   我只说真话,但不保证这些话就是正确的。所以,谁若气得上了房梁,我只说很遗憾,而不是抱歉。
   海外的人大多一叶障目,他们能阅读到的国内作品少到可怜,所知的不过是原来在国内时候阅读过的一些作者的作品,也或者是国内现在被炒作的一些作品。
   有一句话说得一点错没有,海外作者的作品就如中学生写作文。拿着自由之剑却写不出自由作品,这个是海外作者普遍存在的,最少我感觉很多海外人还没有国内的人对文学自由理解通透。当他们努力去倡导什么的时候,就是极力限制另一种风格的自由,另一种言行的自由。国内尽管不可以涉嫌太敏感的政治问题,但是在大多方面却是真正百花齐放的,想看什么样的文章就有什么样的文章,说到底,又有多少老百姓对政治感兴趣,或觉得政治值得几个银子呢?当不牵扯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政治谁喜欢谁去谈,是老百姓关心不上的事情,我想即便美国也没那么多人成天谈民主谈政治吧。所以,所谓自由,所谓民主在如今的文学中究竟是不是限制了文学创作的自由,我以为是值得严重商榷的,以国内不自由不民主来否定国内的文学创作,我以为是有失公允,并且是对文学创作本身的一种亵渎,以政治决定文学,是文学的侮辱。国内的作者和读者从来不因信仰或者其他不同而否认国外作品。就是国内,你无病呻吟还是有病呻吟,没有人来斥责你,你不该写或者其他云云。写是你的自由,读是他的自由,各有各的市场,没有谁会干涉谁。因为谁都知道,谁强谁弱不是开口水决定的,而是靠作品本身决定的。
   海外大多的人有一种自我优越感,我不知道这种感觉来自自身本来就具备的优越,还是仅仅因为身在海外就优越,最少这种盲目优越很让人反感,我不喜欢海外一些作者一口一个国内写作与海外写作如何如何,这些不是评判文学好坏的标准,只有真正具有实力的作品让大多数人认可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在海外就一定有好作品了?那么现在海外怎么还没有出现一部让人震惊之作呢?所以这样没有底气的话说一次就够了,说多了反显得自己心虚了。
   再次,谈到所谓的海外文学,什么是海外文学?我想大多的海外人自己都不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国内越来越对所谓的海外文学失去兴趣的原因,倘若海外人自己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那么失去国内市场是势在必然。
   如今的海外文学创作,基本都没有脱离原来的文化体系,说白了就是不过换个地方码字,码的还是中国的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思维和习惯,甚至连思想都是原来的,那么仔细想想,这样的创作比之国内存在多少价值?
   对汉语言文学的创作,海外作家的基础远远不能和国内比,语境没有了,土壤没有了,能结出甜美的果实本身就值得怀疑,但是海外作者这种坚持母语创作的精神确实让人钦佩。
   前些年国内的人出国不那么随意与方便,但是现在只要有钱,出国旅游稀疏平常,随时随地与海外保持着高度的紧密联系,国外的各种资信在国内也是随手可得,那么海外文学还能卖什么?《北京人在纽约》那样的作品现在再也不会吸引谁去瞥上一眼了。如果写国内的事情,我很难想象对国内一知半解的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做梦也该做真实一些。
   不能很好地和所在国的文化相融,写出完全不同于母语文化体系内的文学创作,海外文学死亡是必然的。
   在心态上,很多人不如国内人心态平和。就拿那些作家,美女来说吧,其实有几个是自己说的?再者,如今这样的词已经在国内很中性,甚至不是褒义了。谁若给我戴美女作家的称呼,我绝对是相当反感的,我以为是一种讽刺。当然,这存在一种信息不畅的原因,但是,我觉得不管如何,适当的学会赞美别人,无恶意的,都不值得那么大动肝火。
   关于国内的浮躁,不过是媒体表面的浮躁,吹捧,就吹捧而言,看看余杰吹捧他的那些朋友的文字,我在国内还真没看见这样吹捧到天也高不起来,地也厚不起来的地步了。有吹捧文字,这是肯定的,中国这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呢?但是为什么那么尖锐的批评文学大家视而不见呢?最少我个人看见的乱棍子打人比扔鲜花的多,就拿余秋雨作例。捧他的,捧到天,贬他的是贬到地,甚至在前两年还出现了大肆围剿他的现象。在国内但凡出名成家的,有几个没有被臭鸡蛋光临的?所以对于国内浮夸之风,不敢苟同,最少,中国人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更愿意看的是批评,越狠越招人眼球,在经济效益被看得很重的今天,谁还会去写吹捧文字,做那出力不讨好之嫌?
   再谈文学评论。谁都晓得,一部作品出笼后,所有被注释的权利就放在了读者的手中,而文学评论的作者无疑也是读者,不过就是有那么点理论水平的读者而已。那么作为一个读者谁没有自己的好恶?《红楼梦》被那么多人认可的著作,尚且被一些人批驳得体无完肤,更何况是其他一些作品。那么是不是文学就一定要批评呢?我觉得这又是一个误区,文学本身还有欣赏,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是一样重要的,那么文学评论本身是兼具两种功效的。
   为什么不能把读者认为好的地方推荐给别人呢?经验与教训是两笔财富,为什么就必须选择一样放弃另一样呢?更何况,读者的每一种感受都是自己真实的,那么既然是真实的,为什么要对读者怀疑甚至否定呢?不能因为各自感受的不同,就不尊重别人的感受,否则文学评论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一种声音的文学评论是死的,只有多样化的文学评论才是对文学创作的有益补充。
   所以,如文学创作一样,文学批评也是表达你想表达的,这是最重要的,而我也重视这样的不同,不论批评还是赞美。
   最后说一句不爱听的话:海外人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20年,还不夸张地说,他们对国内的理解不足1%。即便那些去海外没多少年的人,他们在国内把时间都给了学校和英语了,对国内的了解不过还是1%。,没有真正溶于现在的中国,都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文学创作亦然。

共 37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针对乡土文学和海外文学来阐发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其实说穿了就是在论述一个关于文学的生命力问题。不管何种文学要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并结出甜美的果实,必须有其适应它成长的土壤。乡土文学,不能脱离那块土地,否则无法在不同的人和地区引发精神上的震荡乃至共鸣。海外文学脱离不了原来的文化体系又缺乏必要的创作语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说白了就是不过换个地方码字”而已,如此,其有多少读者市场可想而知。拜读作者精辟的论述,受益匪浅。文学创作应该根植于脚下坚实的土壤,才会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笔者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推荐赏阅,共享作者睿智的创作思想。【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2-09-28 09:43:49
  精辟的见解,透彻的分析,拜读受益。问好枯荷,中秋快乐!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风逝        2012-09-28 09:44:12
  作者针对乡土文学和海外文学来阐发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其实说穿了就是在论述一个关于文学的生命力问题。不管何种文学要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并结出甜美的果实,必须有其适应它成长的土壤。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楼        文友:风逝        2012-09-28 09:44:40
  乡土文学,不能脱离那块土地,否则无法在不同的人和地区引发精神上的震荡乃至共鸣。海外文学脱离不了原来的文化体系又缺乏必要的创作语境,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说白了就是不过换个地方码字”而已,如此,其有多少读者市场可想而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 楼        文友:风逝        2012-09-28 09:45:16
  文学创作应该根植于脚下坚实的土壤,才会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笔者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推荐赏阅,共享作者睿智的创作思想。【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