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学联盟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联盟★散文』飞入诗词丛中的杜鹃

精品 『联盟★散文』飞入诗词丛中的杜鹃


作者:施云南 状元,52152.6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25发表时间:2012-09-28 10:46:24
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到处都能看见杜鹃鸟的身影,表现着不同的意味。

『联盟★散文』飞入诗词丛中的杜鹃 这是多么神奇啊,杜鹃,在汉语词汇中,它既代表一种花,又代表一种鸟。
   杜鹃花是一种春天里满山遍野皆可看见的花儿,花开五彩缤纷,但是以红色为主,怒放之时,让人觉得火红的花儿仿佛燃烧了整片群山,民歌中有很多歌曲都唱及杜鹃花,比如江西民歌中的《映山红》便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映山红”,指的就是杜鹃花。
   杜鹃同时又是鸟儿的名字,作为一种鸟儿,它的名字也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听见的布谷鸟,其实就是指的杜鹃,此外,它又有子规、杜宇等不同的名字。每当春夏时节,在田野里,在山林中,时常能听见杜鹃彻夜啼鸣,那声音,凄婉哀怨,伴随着夜风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能将人的心都叫碎了一般,真是如泣如诉啊。不过,在农民的眼中,可能又会有所不同了,他们常常将杜鹃鸟视作报春鸟,当“布谷——布谷——”的声音传来的时候,就是农民播种耕耘的时候到了。
   其实,杜鹃鸟不仅时常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它还飞入了诗词里,在唐诗宋词中穿梭飞翔,翻开那些泛黄的书卷,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中,到处都能够看到这只美丽的小鸟的身影。
   飞入诗词丛中的杜鹃鸟,大多和凄惘、迷离、悲苦有关。就好像在秦观的《画堂春》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落红铺径水池平,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词中所描绘的这个时节,恐怕已经早就“姹紫嫣红开遍”了吧,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当花儿怒放之后,就到了它们即将凋残的时候了,所以,无论是“落红”还是“杏园憔悴”,这些词汇都暗示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春去也”。在这样的一个让人伤感的时刻,诗人无意中又听见了杜鹃的啼鸣,这更让他感伤了。要知道,杜鹃的啼叫声,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是在叫“不如归去”,多少游子,就是听见了杜鹃的声音,才萌发了归乡的念头啊,而在这首词中,伴随着杜鹃的啼鸣声一同“归去”的,还有春天,“无奈春归”,就算再不舍,春天还是在杜鹃鸟的一声声悲鸣中,渐渐远去了。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杜鹃鸟一般都和花草同时出现,而且,这些花草还都不是盛放的花草,而是已经凋残,过了季节的,比如说“杏园憔悴”,因此,用杜鹃来表达诗人悲春、怀春的心情,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那些正在盛放的花儿,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依然是悲凉,是凄苦,依然能让人产生一种悲春伤怀的情绪。贺铸有一首名为《忆秦娥》的词,里头就有这样的句子,“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在这首词里的“梨花”,倒是正好在怒放之时,这如雪一般的梨花,的确是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是,偏偏不巧,在这时候传来了杜鹃的声音,这凄厉的悲鸣,顿时让人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如雪的梨花,被啼血的杜鹃这么一渲染,也仿佛增添了几分哀婉,几分凄楚呢。
   除此之外,杜鹃还常常和“猿猴”一起,被诗人同时提起。“枫林月出猿声苦,桂渚天寒桂花吐”,“猿声到枕上,愁梦纷难理”,和杜鹃的啼鸣一样,这“猿声”,也常常被人认为是悲哀的,所以,将猿声和杜鹃声联系在一起的话,那种悲苦惨绝之感,自然能够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其中的代表莫过于白居易的那首著名的《琵琶行》了,“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只是“杜鹃啼血猿哀鸣”这短短的七个字,就显示出,诗人每天都沉浸在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之中。当时的诗人自从离开帝京之后,就谪居在浔阳城,而且,已经卧病在床,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能够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情,倒还不打紧,可是,偏偏“浔阳小处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人日夜所能够听见的,就只有杜鹃声和猿声了。这样一想的话,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当诗人听见那如同天籁一般的琵琶声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江州司马青衫湿”了啊。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沉浸在悲春的儿女情长中,或者是感怀于自己或朋友的遭遇坎坷,命运多舛的话,还不足以显示将杜鹃鸟所代表的意象,完全地展示出来。人们还常常更进一步地用杜鹃的啼鸣来描写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文天祥就曾经在晚期创作过一首名为《金陵驿》的诗歌,他借一只小小的杜鹃鸟,抒发了自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痛心情。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于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将杜鹃鸟和燕子一同说起,诉说自己的感伤。“燕子”,而且是“家燕”,很容易就让人想起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诗句,燕子也是用来反映那曾经的豪门贵族,遭逢到了无法挽救的衰亡命运,和杜鹃鸟正好一样,都是用来抒写胸臆的。这首诗歌,是诗人被押解燕京途中,途径金陵时所作的,听着耳畔那带血啼鸣的杜鹃,怎能让他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灵秀的小鸟杜鹃,在唐诗宋词中的上镜率,还真是颇高的,其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古典诗词中的杜鹃鸟,还远远不只是这些呢,甚至,在有些诗句中,没有使用“杜鹃”,而是使用了杜鹃鸟的其他名字,还有什么鸟儿,比杜鹃鸟拥有更多的名字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除了“杜鹃”以外,在诗词中,它还有些什么样的名字。
   首先便是“子规”了,李白很喜欢用这个词,他的《蜀道难》里头,用的就是“子规”这个名字,“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用“悲鸟”,“啼夜月”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子规”,很好地渲染了一种空寂苍茫的环境,让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所说的“蜀道难”,究竟是怎样一种艰难,如果仅仅只是道路难走,就算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终有登上顶峰的时候,可是,这子规的声音,却使得人的心也都被它叫乱了,这使得登山,变得难上加难了。
   此外,李白还曾经在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一种多么凄婉的场景啊,随风飘摇的“杨花”,这已经足够让人伤感了,而这杨花,还不是一般空中飞舞的杨花,而是已经落尽了的杨花,无意中又多加了几分惆怅。如果再加上杜鹃的哀啼,就能够将这悲怆的意味提升到顶点了。杜鹃一般都在夜里啼叫,夜深人静之时,更加会让人觉得愁苦难当,于是,诗人只有将自己的一片愁心托给明月,明月千里寄相思,他希望能将自己的思忆之情,通过月亮,寄送到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身边。
   另外,当然就还有“布谷鸟”这个名字了。和其他两种名字不同的是,“布谷”在诗句中出现的时候,少了几分哀怨,多了几分清新。是的,这小鸟儿给人的形象,也不完全都是凄苦迷离的,它还是一种催促播种的鸟儿,从这一点上来看,应该与勤勉耕作和农家生活相关。
   的确,在杜甫的《洗兵马》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飞来飞去的布谷鸟早就没有了半点愁怨,它正一心一意地,提醒农民播种呢。还有李白的《赠从弟冽》中,也提到了布谷鸟,他说:“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也是用布谷鸟来形容农忙时候的景象。
   由此可见,“杜鹃”、“子规”、“布谷”,这三个名词虽然指的都是同一种鸟儿,但是,所表达的意境,却有着些许的不同。在使用“杜鹃”的时候,不是用来表现悲恸、愤怨之情,就是显示伤春,悲愁之心,显得凄婉动人。可是,用“子规”的时候,就稍微有些不一样了,“子规”这个名字,或许和布谷鸟的啼鸣声“不如归去”之间有些相类似吧,所以,它更多是表现羁旅之苦,体现思念亲友,盼人早归之类的情绪。而“布谷”这个名字呢,就和前面的这两种又都不一样了,它更多表现的是节令和农事,着重体现催种,布谷。
   其实,这杜鹃鸟的名字,可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更稀奇古怪的名字呢。比如“催归”,这个名字,估计和“子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预示游子早日归来的意思吧,韩愈曾经在《赠同游》中写道:“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另外,还有“蜀鸟”这样的名字,在杜鹃鸟悲哀的传说中,有一位蜀国的君主杜宇,这个名字的由来,估计和这个传说有一定的关系吧,所以,用这个名字的时候,同样也是悲悲切切的。文天祥曾说:“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这又是一个让人忍不住拭泪的句子啊。
  
   我们可以看到,这只在诗词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悲悲切切的,这好生奇怪啊,在中国诗词中,被提起过的鸟儿可不在少数,燕子、大雁、鸭子、鸳鸯、鸥鹭、黄莺……可是,它们没有一个,能比杜鹃更凄婉,更哀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恐怕要从杜鹃名字的由来说起吧。在民间传说中,有这样的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据说,在很久以前,蜀国有一个勤勉的君主,叫做杜宇,他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催促大家珍惜春光,耕耘农作,就算是在死后,也没有抛弃他的子民们,他化身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一到播种的时候,就四处啼鸣,提醒大家,这鸟儿,就被后人称为杜宇,也叫布谷鸟,杜鹃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鸟儿究竟是为什么被叫做布谷鸟的,因为它与杜宇化鸟,催人布谷有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勤勉的君王的形象,就算人们因为怀念他而心生悲哀,也不至于像某些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让人想起黍离之悲吧。所以,我疑心这个故事是经过了老百姓的加工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春日播种是最重要不过的了,于是,就将神话传说修改润色,只保留了其中与催种有关的部分。
   这样的话,这杜宇传说又有怎样与众不同的版本呢?在扬雄的《蜀王本纪》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此截然不同的故事。在杨雄的版本中,杜宇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他任命了一个名叫“灵”的人作为自己的宰相。当时,蜀地出现了一场大水,生灵涂炭,幸亏有灵鼎力相助,打通了玉山的缺口,才避免了灾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灵决玉山,民得安处。”但是,这位望帝却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他趁着灵治水的功夫,与其妻通,不过好在,他及时醒悟过来了,望帝“惭愧,自以德薄,不如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望帝去时,子鸣,故蜀人悲子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这就是望帝杜宇与杜鹃鸟之间的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杜宇是因为羞惭自己失德,所以才主动禅位的。
   除此之外,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清代王谟的《汉唐地理书钞》,元代陶宗仪的《说郛》中,也都各自引用了一些文章,诉说了一个与杨雄所说差不多的故事,虽然文句有所不同,但是,或多或少都提到了“治水”、“禅位”这样的内容。只是,对于望帝为何会禅位,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因为望帝“积百余岁”,觉得自己年老,遂禅位;有的说是因为他做了失德之事,但是有所悔过,心甘情愿地自行禅位;也有的说是因为臣子篡夺他的王位,将其放逐山中,或者是他自行仓促逃往山中避难。
   但是不管是从哪一种情况看,这望帝都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他扼腕哀痛的君王,所以,当蜀地的老百姓听见了杜鹃的哀鸣之后,便不由自主地将它和望帝联系在了一起。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常常用凤凰来比喻百鸟之王,而现在,杜宇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流落民间,化身为一只小鸟,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悲从中来呢。得知了这样的故事之后,就让人更加理解,这只鸟儿为什么在诗词中总是那么悲悲切切的了。
   不过,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鸟儿又会叫“杜鹃”呢,它的名字叫“杜宇”,这很好理解,因为传说中那位君王的名字叫做“杜宇”,叫“布谷鸟”,我也能理解,因为与这鸟儿的叫声相似,同时,人们还认为它的鸣叫与催促播撒谷种有关,所以,才会叫“布谷鸟”。那么,“杜鹃”呢,它又是如何与杜鹃花扯上关系,共用一个名字的呢?
   我一直都对此不甚理解,但是,后来当我看到唐代诗人的一首诗歌后,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首诗中写道:“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据说,杜鹃鸟的嘴巴是红颜色的,估计与杜鹃花的颜色有相似之处吧,于是,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便将它和满山遍野红艳艳的杜鹃花联系在了一起,认为那杜鹃花之所以如此红艳,是因为杜鹃鸟口中的鲜血滴在了上面。想来也是,如果再与那位名叫杜宇的古代君王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更有一种凄婉悲凉的感觉了。那杜宇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滴血,呕心沥血,浸染了花儿,才有了杜鹃花这般摄人魂魄的嫣红啊。想来,李商隐那首著名的《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我看来,这只小小的杜鹃鸟,它是从神话传说中飞来的,又飞入了诗词丛中去。虽然,它比不上传说中与日神为伍的金乌那么神秘,也没有那瑶池王母的青鸟那么高贵,但是,它绝对是所有鸟儿中最浪漫,最具有诗意的一个,谁让它飞入了诗词丛中去的呢。更何况,不管是金乌还是青鸟,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杜鹃可不一样啊,每年春天的时候,它都会悄然从诗词丛中飞出,飞到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身边,“布谷——布谷——”你听,这不就是它在歌唱吗,不过,是听出凄苦悲哀之声,听出羁旅怀乡之苦,还是听出催促播种之意,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啊。不管怎样,我就是喜欢这只在诗词丛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共 52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知识性与文化性一体,并兼具趣味性。作者从庞大的知识文化语境中寻找关于杜鹃的文化传承和意味,并捕捉其闪烁之情之境之根,这是典型的秘响旁通之技法。所谓“秘响”,即秘而不宣之相互发生的心声和联想,以及申而未发、引而未发之音、之意,乃至触及一点而殃及其他的激荡、发明、生长;“旁通”,即广通、引申、发扬之意,亦即旁通其情,触类以发之意。它将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引向更为广阔的范域,使作品本体的审美附加值更为丰富,使审美者的思维在盘根错节中通向域外,在四通八达的“神游”之中,使审美个体的审美活动走向更为陌生且熟悉的疆域。而且,无论是“秘响”还是“旁通”,它不但在艺术作品之间或者艺术作品内部发生,还有可能在截然相反的艺术作品之间发生!这就更加扩充了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额度与权重,使审美活动在有限的艺术本体的触发下通向无限的可能性。这些审美特点将作品本身的含蓄、余味、耐咀嚼的部分以及弦外之音、意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有效地开掘和发扬出来。而且,往往是自然而然的,而非人工装点或者强为的。是所谓“美女容华”、“远山云烟”,自然而来。鉴于此,可以说文章很厚重,因为文化之重!审美之重!力推·!【文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28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