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思路花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思路·散文】红娃子

精品 【思路·散文】红娃子


作者:草根舞者 童生,91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40发表时间:2012-10-10 11:07:16

红娃子是红娃子的乳名。大号原来叫王喜刚。那年从北京回到新疆后改名罗喜刚。
   在新疆那段岁月里,罗叔叔一家和我家颇有一段渊源。罗叔叔是江苏南京人,叶阿姨是四川成都人。他们和草根的爹妈一样,都是从几千里外各自的家乡奔赴新疆的。在热火朝天的兵团农垦建设中相识相爱结婚,并繁育出农垦后代。
   罗叔叔是位大学毕业生,农业方面的专家,是兵团农场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在142团一营一连,主要负责育种,选种,土壤分析,墒情,适时播种,施肥,中耕,浇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工作。参照他的意见和建议,连部才能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轻重缓急适时到位。叶阿姨和草根妈一样就是一农场职工,听命于所在班排长,奋战在生产一线。老草根在机耕队,开着东方红链轨拖拉机,翻耕耙地垄沟播种施肥中耕喷药收割。兵团农场都是大面积大规模作业。一块条田几百亩稀松平常,没见过的人连想都不敢想。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农忙时忙得不亦乐乎,农闲时维修保养农机具备战春耕。
   罗叔叔和老草根是江浙老乡;叶阿姨和草根妈是同一个专区的四川老乡,又在一个班排工作。所谓“他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两家关系处得很不错,经常相互走动,串门,聊天。工作上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安慰。还几次结伴回乡探亲。在本来就十分友爱的五湖四海兄弟姐妹情上,自然是更贴心,更深沉些。
   两家的孩子也厮混在一处玩耍,吵闹,亲热得像同一块锅贴饼子。草根原先只知道罗叔叔家有两个小孩:小红和小英兄妹俩。两兄妹小时候都是豁豁嘴。我和妹妹常取笑他们是兔子三瓣嘴,小英要给我做老婆打死都不要。大些的时候兄妹俩被带去去南京补好了裂唇。可知根底的人注意看,他们的上唇还是若隐若现有些疤痕。
   罗叔叔家有很多书,都是关于农业技术的;老草根家也有不少书,都是关于农机技术的。罗叔叔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橱柜子上摆放着一台很大的地球仪。是个稀罕物件。全世界的国家都在上面。
   大概在草根十来岁时,俩家的物理距离分开得有些远了。老草根一家搬到了干沟。被调派到那里去管动力(柴油发电机组),兼电工。为干沟百十户人提供晚上7点到12点的照明用电。还负责水井房。从地下150米下抽水到一间房那么大的蓄水池。满足干沟百十户人家的生活用水。
   罗叔叔一家也搬到了团部良种连。俩家还是更注重距离美,情谊不减当年,照常走动不绝。
   老草根把井房门口的空地开了荒,种上各种蔬菜,蔬菜长得很好,草根一家人绝对吃不完。老草根就经常骑着自行车,隔三差五就大包大包地往罗叔叔家那边送蔬菜。我们这帮孩子会骑自行车以后,就经常是我带着妹妹和菜去团部良种连;或者是小红带着小英到干校干沟来,有时会带着久违的鲜鱼或羊肉。尤其是暑假,只消带上作业本、换洗的衣服,就能在罗家吃住玩好几天。罗家的兄妹俩再跟着来干沟吃住玩好几天。一年一年下来成了习惯。孩子们像一家人四兄妹。
   到了草根读初二的那一年暑假,情况有了变化。那天我们在路上碰头了。他们往这边来,我们往那边去。不同寻常的是:小红他们过来两辆自行车,三个人。多了一个新面孔。那张新面孔就是红娃子。年纪和我差不多,瘦瘦高高,清白秀气。我给搞糊涂了,罗叔叔家怎么就突然间多出一个人来呢?得,一起回干沟吧。或许爸妈会知道些情况。回去以后问爸妈,爸妈也说不清楚,更是对这新面孔的出现感到很惊异。也跟着我们一起对新面孔问长问短。红娃子说话很洋气的,和我们这里的杂交话不一样。而且听起来好像舌头打着卷儿——地道的的北京话。我们问什么他就卷着舌头答点什么。小红和小英也掺乎着帮腔。可还是弄得个似懂非懂,不知所以。大家都是半桩子的孩子,也不生分,很快就又融在一起,打成一片儿了。
   红娃子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鲜事,北京怎么样怎么样的,紫禁城呀,天安门,长安街有多长呀,颐和园,北海公园呀,北京烤鸭有多少种吃法。弄得我们都听得入了迷。包括游戏节目,还教我们学北京话:
   “老爷子,您哪儿去?城墙根儿遛弯儿去。吃了嘛,您哪?吃了。吃了啥哪?您的?包子。几个?俩。”
   还教我们划拳。“高高的山上一处梅,俩人在那儿打擂台儿。不打擂台儿罚三杯,擂台儿擂台儿一擂台儿。”
   一段时间以后,总算弄清楚红娃子的一切。原来,红娃子是罗叔叔家的第一个孩子,也是生在新疆的。刚起好乳名“红娃子”,还没断奶就被送去了北京。罗叔叔有个妹妹在北京做翻译,也是名校毕业,精通多国语言。妹夫是个干部子弟,在北京某地质勘察研究单位工作,直升飞机飞行员。他们结婚几年了,没能生出个一男半女来。四处求医问药也没解决问题。姑父是个三代单传的独子,那边没什么血亲。为了不断香火,就想把红娃子领了去当自己的孩子养。两家还订好君子协议:罗家承诺只当没有生过这个孩子,再无瓜葛,守口如瓶。王家当然也会全身心哺育培养好孩子,视同己出,不露一星半点儿口风。
   王家给红娃子冠名“王喜刚”。四代单传的他,自然备受关爱,养尊处优。王家老爷子老奶奶也把他当做嫡亲孙子,外界也一点不知情。当然也包括农场这边。只知道叶阿姨两口子去北京探亲,却没带回孩子。说是探亲在外时,孩子得了急病,没保住。命啊命啊地感叹,落泪。同志们也跟着哀叹,陪一把眼泪,劝慰一番。老草根和草根妈肯定是最起劲的。
   事情发展到那一步,以红娃子为中心点的各类人物,亦可说是都比较圆满了,皆大欢喜。可人生如一盘棋,序盘和中盘阶段的优势,不见得就会笃定是终盘的胜势。有谁会曾想到:枯木逢春,老树抽芽。领养了红娃子十来年后。王喜刚的妈妈竟然怀孕了。十月怀胎生下一男孩来!
   王喜刚有了小弟弟了!也跟着欢天喜地的。在添了新人的新家里,和弟弟爸妈爷爷奶奶一起又生活了五六年。只是随着弟弟的到来,明显地感觉到某种异样。转念又一想,弟弟小,大家当然更爱弟弟多些了。有时老爷子在逗小孙子玩,那个亲热劲哦,口里直念叨:哎呦喂,爷爷的宝贝孙子哎,你可是咱们老王家四代单传的种哎。啧啧个亲亲哎。王喜刚听到过一次,就想:我们王家第四代应该就是我和弟弟俩,还单传哪!还嚷出声来走到爷爷面前,伸手去抱弟弟。爷爷没把弟弟给他,没搭理他,继续他的含饴弄孙。王喜刚心里隐隐地有种受挫感失落感。
   一个深秋的晚上,窗外的梧桐树叶落得差不多了,树枝上未落的,也在秋寒料峭里瑟瑟着。晚饭后一家人一起都在。妈妈突然表情怪异地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喜刚,好孩子,妈妈不得不告诉你了。你的爸爸妈妈在新疆兵团农场。我不是你的亲妈妈;你爸不是你的亲爹爹;爷爷奶奶也不是你的爷爷亲奶奶。你姓罗不姓王!”王喜刚听着这话不像是开玩笑,过愚人节。脑子里嗡了一下,一片空白。环顾一下周围的亲人,他们在确实听到妈妈说出那些话后,拉着弟弟都回房了。客厅里只剩下妈妈和自己。妈妈说了一大堆依依不舍情,感天泣地的安慰话,他一句都没听清楚。空气里好像缺氧似的,他感到自己不能呼吸。
   草根不在场,当然不能感知王喜刚听到这些话时的确切感受。这些都是我和红娃子成为挚朋好友,有了较为深层了解后,隔着时空凭想象还原临摹的。两个同年知心人常促膝深谈至夜深人静。聆听也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静静地听他诉说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感受。命运的玩笑开得太过了!用他的话讲,听到这这些话时,万万想不到,惊愕得最都合不拢。好像晴天平地里一响炸雷,一场疾风暴雨。干坐在那里,没有一丝睡意。此夜漫长!
   罗叔叔和叶阿姨第二天就到了北京。大概之前已经已协调办理好了各种手续。而且向红娃子摊牌,也是掐准了时间调准了火候。
   画了一个空心圆,终点又回到起点。当年罗叔叔叶阿姨送去的,还是一个没断奶白白胖胖的肉团儿。现如今,站在自己面前的,已经是一个跟自己一样高的半桩小伙子了。在他身上依稀还有着自己的影子。宿命弄人啊!
   红娃子被打回原形。从首都北京,亚非拉人民向往的地方,被带回了新疆建设兵团。乳名还叫:红娃子。大号唤作:罗喜刚。改旧时的舅舅舅妈为爸爸妈妈;改从前叫了十五六年的爸爸妈妈为姑父姑妈。这已经是铁一样的现实了!
   红娃子回新疆以后,又上了一年初中。毕业后死活都不想再念书了。时常望着天空发呆,心里不知装了多少事,心里容得不知多少事。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不愿再读高中,是不是他在想:读了那么多书的知识分子也照样被宿命戏弄。他爸爸姑妈姑父同样做出那么荒唐滑稽的事情。读书又有何用?
   后来,他们兄妹仨就来干沟少了。我们也去团部少了。只记得红娃子来的那几次,我们都在聊天,聊到很晚才睡。有时俩人也没什么话,就那样向那寂静的夜晚表示深沉的静默。我也到良种连去玩过。五个兄弟姐妹一起拍了照片。那照片还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次到罗叔叔单位玩,我们都逐一坐了喷洒农药的飞机。红娃子却始终没有去坐过。他后来对我说,不想坐那劳什子,因为他小时候经常做他爸,哦,姑父的直升飞机。农用飞机在简易机场装满农药后,帆布撑起来的农用飞机轰鸣着起飞升空。载着我在天上转一圈圈后。对着大块条田插着红旗标杆的区域俯冲下去。机翼下洒下开滚滚烟尘搬的药粉,翻卷着飘向绿油油的田野。在空中你会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心跳加速,惊魂动魄。从飞机上下来,确确地站在厚实的大地上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厚实的大地母亲赐予你的才是真真切切的坚实与安定。
   我们的心向往天空,我们的脚一定要踏着实地。
  
   草根草于
   2012-11-21
  

共 38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小说讲述了一个抱养孩子的故事,红娃子是罗叔叔家的第一个孩子,还没断奶就被送去了北京。罗叔叔有个妹妹在北京做翻译,妹夫是个干部子弟,在北京某地质勘察研究单位工作,直升飞机飞行员。他们结婚几年了,没能生出个一男半女来。四处求医问药也没解决问题。姑父是个三代单传的独子,那边没什么血亲。为了不断香火,就想把红娃子领了去当自己的孩子养。两家还订好君子协议:罗家承诺只当没有生过这个孩子,再无瓜葛,守口如瓶。王家当然也会全身心哺育培养好孩子,视同己出,不露一星半点儿口风。随着弟弟的到来,情况就有了变化,爷爷视小弟弟为王家四代单传的种。其它人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最后他又回到了自己亲生父母身边。小说描写细腻,语言精炼生动,情节曲折感人。推荐阅读!【编辑:小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1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荷塘月色之人生        2012-10-10 12:28:41
  让我不明白的是罗喜刚的姑姑和姑夫养了他那么久,他们难道没有一点儿舍不得吗?在需要他时拼命地要他,在不需要了,觉得他多余时却把他送回了新疆.不人心真有这么硬的吗?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