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嫩江县城北门往事

精品 【绿野散文】嫩江县城北门往事


作者:萍踪屐影 进士,110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92发表时间:2012-10-14 06:33:31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我走到嫩江城的北门,总要阴差阳错地想起大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一诗中开头四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以其无限情感抛开生死的自然形态,幻化为意识形态。也许是这样理解吧,我移花接木般不合适宜地用在北门。
   北门已经拆除,在人世间不复存在,也可能永远不会复原,不再有人想起它。北门的西侧,已经成为江畔带状公园的东端彩板小广场;东侧是双拥公园的组成部分。北门融入社会活动场合之中。但我的感情中,北门还挺立在那里,每每幻化出它的光彩、耻辱和苦难。它还活着,活在历史中,活在记忆里。
   我就出生在北门里侧的一所马架子里。来到人间就在北门附近,哪里能忘怀!所谓马架子是一种简单的住宅建筑,简陋的房舍。“词典”注释为“小窝棚”。其实比窝棚面积大,南墙还留有一、两扇窗户,有阳光可以照进屋里。历史地讲,这是贫民窟类的去处。但当时的我家却感到满足了。祖父母住在这里,父辈三兄弟出生在这里。二伯父十八岁在这里结婚。他娶一位比他大几岁的小寡妇为妻。当时,娶这样的人没有彩礼,不用花钱。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祖母一手操办,提前为二伯父完婚。哪里有条件成家?没房子只好和祖父母住南北炕。炕与炕之间只有“一讨”长(当地土话,两臂伸直的长度)。晚间在各自的炕沿上空放一帘幔帐,以布分为老少两家。这就是那个时代穷苦生活的一瞥。似乎是拥挤在那个偏僻角落10几户人家的一般写照。二伯父母命不可违,心中何以安静!每天晚间以他自学二胡相伴。愤怒、怨恨而又耐何不得的情感一并吐于琴声,唱于人间。谁能听出真情?琴声越来越精熟,越来越动情,唯有北门可以做证。二伯父去世时,只有19岁。祖母为失爱子痛哭不止,拍着门板诉说人间不平,数落小寡妇是男人克星。连连哭了几个月,数落了几个月,骂了几个月。有什么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响。怨命吧!那是苦难人家最好的麻醉剂,最好的精神鸦片。北门的苦难在“宿命论”中一晃就是几十年。
   北门路东的双拥花园原来是日本关东军的神社。每年都有一次或几次的祭祀。日本人、中国人,带刀挎枪的军人,着长袍戴礼帽或者穿西服的政要人员,为战死的日本人祈祷。着装华贵,雍容尔雅,富到天堂。但每次都有不怕死的要饭花子(即乞丐)等在道旁,乞求一点施舍,乞求一点吃食。这种反差,又是北门贫穷的一瞥。
   北门外,每年都有一、二十户“人家”搭临时窝棚或把大轱辘车的轱辘卸掉,在车上架几块桦树皮,挡风遮雨。江北的达斡尔族等各族群众进城置办生活用品或办点急事,当天回不去家的人干脆把马卸下来,人在车下过夜。我们一些玩童老鸹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往往穿梭于高低错落的窝棚之间,车棚子之间和露宿车下的大轱辘车主人之间。少年不识愁滋味,数说尺短寸长、桦红松白。这也算做童年中的苦中取乐,我行我素吧。北门是苦难生活的见证。
   北门时不时地有几个日本兵和几个伪军荷枪实弹地检查过往行人。大人说,准是红胡子(指抗联)找了他们麻烦。后来知道,抗联西征以后,嫩江是西征部队的主要战区,他们活跃在嫩江两岸,多次进出北门。日军在嫩江北岸设立了检查站,专司盘查行人,搜查抗日志士。我们记住了。每当北门一旦有日伪军的影子,等于宣告抗联或其他抗日组织正活跃在嫩江。大人们平平静静地唠家常,传递着“消息”,为红胡子们的民族精神报好。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几个玩童到北门前后围看日本兵指挥下的盘查、搜查。我们年龄小,不管怎样认真地观察,却看不出哪个人是“红胡子”。眼前只见无辜群众被搜查一遍,大轱辘车被搜查一遍。记住的只是日伪军三八大盖枪上的刺刀锃亮,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让我们心中害怕。偶尔,伪军用刺刀示意性地点点我们几个,似乎是说“远一点”。这个动作比命令还厉害,不由分说,不用商量,我们撒腿就跑。
   二
   北门也有快乐与好奇的趣事,尤其是冬天。那时,达斡尔族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大轱辘车。人们通常又叫勒勒车、草上飞。入冬以后,汉族、达族、蒙族等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用草上飞装烧材进嫩江城出卖,换取过冬或过年的资金。他们常常一个人赶着几辆马车,从渡口的冰面上爬上来,以90度的弯道拐进北门入城。说也奇怪,第二辆车的马拴在第一辆车的后端,第三辆车的马拴在第二辆车的后边,第四辆车亦然。在拐弯的候,每辆车的马都要向外用劲,整齐划一地在一个地方拐同样角度的弯,犹如阅兵训练,在弯道处,所有行进到那里的人,手摆都在空中的一个高度“定点”。大轱辘车犹如火车列车般驶进北门,好看极了。
   鄂伦春人也有冬季偶尔进城的。他们男人穿着狍皮大哈(类似汉族的皮大衣),脚登其哈密(类似皮靴),头戴狍头帽或其他形态皮帽。狍头帽令我们神往不止。帽子主体是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作。高约1尺多,围长不到2尺。两只狍子耳朵在帽子顶部,帽子下沿用颜色深浅不一的毛皮拼成花纹图案。两侧各有一个帽耳,可以随意卷起或放下。狍头帽是手工制品,不是原始自然形态的挪用。前几年,电视中播放鄂伦春剧目,狍头帽顶端是两个狍子角,那是不了解生活的失真。
   最让我难忘的是鄂伦春少妇身上的摇篮。孩子用小狍子皮筒包着,似乎安然入睡。摇篮是木质的,椭圆形,大约有四十五度角。两端系有狍皮带,挂在胸前。摇篮的四周挂满了鹿角、犴骨等各种兽骨。人在马上随马而起伏摇动,那些动物骨头摇来撞去,叮咚作响,声音十分和谐悦耳。为了多看几眼摇篮周围的兽骨,我们常常跟随半街。
   最刺激人的事还是鄂温克人的驼鹿爬犁。驼鹿即鄂伦春族称呼的罕达犴,公鹿有角,似鹿非鹿;尾象驴,似驴非驴;蹄象牛,似牛非牛;面孔象马,似马非马。群众称其为“四不象”,体大如牛。每年春节前,鄂温克人犹如汉族人使马拉车,套上两只或三只犴拉着一张大雪撬——爬犁,装着各种皮张、野味从北门进城。有时几张雪撬结伴而行。那种雪地无声的气魄、新鲜令我们高兴不止。驼鹿爬犁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他们有时把爬犁赶到现在的一中院里,一字排开。驼鹿喷着浓雾一般的粗气,身上排满了厚厚的白霜。一、二十只四不象,象古代的战马似的排列整齐,一片白雾升腾,那情景着实令人叫绝,叫奇,令人对鄂温克民族增添几分神秘。
   三
   我降生在人间的时候,正是东北沦陷时期。生活在贫困加奴役的水深火热之中。文化生活极度贫穷。当时更没有今天的电视机、收录机之类文化用品,甚至连电影院、电话都不知道。“讲瞎话”这种类似说书的民间文化现象应运而生,适时地存在各地,深受人们的欢迎与青睐。那时夏天晚饭后的北门和北门两则侧残留的土墙,在没有日伪军临时值勤的时候,便成了说瞎话的公共“场地”。有时分为二、三处。说瞎话人多数是北门附近的老人或玩童们央求的中年人。
   晚饭后微风吹拂,凉凉爽爽,正所谓茶余饭后的好时光。“瞎话”范围很广,题材很宽,讲嫩江卧龙长卧、江畔树木中的鬼狐故事,以及当地人仗义疏材、忘恩负义等真事演义,有名有姓,起伏迭宕,很有一番乡土气息,很有一股正义感涌进每个人心头;讲山林中的鬼神,动物的神化、人格化等故事,主题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都是讲抢占别人利益,抢劫别人钱财,强占别人地盘的鬼狐等恶魔严厉地受到惩处,都没有好下场。讲到动人处,无不让人动心。善恶观油然而生,潜移默化在小小的心灵之中。
   “瞎话”题材最丰富的是“历史”题材,讲的最多的是“说岳”、“三国”、“水浒”、“封神”、“杨家将”、“黄天荡”、“呼家将”、“征东”、“平西”之类。说到痛快处,听书的人不准“且听下回分解”,央求着说话人把话说下去,直到星星有些疲倦,说到“大毛楞出来二毛楞撵,三毛楞(指启明星等三个星星)出来亮了天”。“黄天荡”故事讲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以八千人大败金兀术十万人的战役。讲到夫人梁红玉击鼓助战一段,是故事的高潮,本该收场,但人们听到高兴处,想听我胜敌败结局,央求说话人说下去。瞎话讲到兴奋处,说话人也想“壮怀激烈”、“笑谈渴饮匈奴血”。谁也不肯“打马回营”。直讲到韩世忠把金兵逼进黄天荡,取得决定性胜利,金兀术乞求放行甚哀,人们才舒展长长一口气,怀着“驱逐鞑虏”的“胜利”心情分手。在后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才逐渐感悟人生,猛然间发现那些瞎话是高档次的爱国主义教材,听瞎话是难得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
   乡土瞎话莫过于发生在北门的历史往事。那时,有位马三爷,经历过庚子俄难。他懂技术,以现在的工种论,算是建筑行业的“架子工”。活跃在机关、学校的庆典之中和富豪人家丧事之间,为他们搭建会场主席台,搭建灵堂,搭建各种高空临时建筑物,活动范围宽,知道的事情比较多。光绪26年(1900年)庚子俄难时,他17岁,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架子工”。沙俄侵略军8月19日侵占嫩江城之前,已经有大批瑷辉城、黑河城的难民逃到嫩江,或经过嫩江逃往齐齐哈尔。嫩江居民也纷纷外逃。但瑷辉方向逃到嫩江的难民有一批人无力再逃,搭窝棚住在北门外边。他们以为这里不是通往齐齐哈尔的大路,相对安全一些。马三爷带徒第帮这些难民搭窝棚,一个、二个……,搭了二、三十个。他懂技术,会干活啊!
   沙俄侵略军在嫩江城内外,任意残杀无辜,焚毁房屋。墨尔根副都统衙门以及城北、城西、城南庙宇均遭破坏。北门当时有炮台,清军设有母子炮。俄军进城前一天将其拆毁运往齐齐哈尔。沙俄侵略军入城以后,将城垣并北门、东门、南门、西门全部毁掉,夷为平地。清朝修建的北门毁于一旦。从此,百多年过去了,极少有人想起当年的影子!那是沙俄侵华的种种罪恶中的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行。
   马三爷说到老百姓“跑毛子”、“跑反”一个又一个的悲惨过程,无不泪水涟涟。讲到我们身边的城垣被毁,讲到嫩江副都统出城乞降议和未成,挂印逃跑,水师营的军队从北门外200米的渡口登船南逃,气氛顿增几分悲愤。他不觉竟咬牙切齿,圆睁怒目,手拍大腿,语不成声的连喊岳飞当年题写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那老泪纵横,“匹夫有责”的形象,清瘦的平民身段,从此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但马三爷的“瞎话”不停留在对被奴役人群的同情、愤怒,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斗争,还引导人们向身边的民族英雄学习,同侵略者斗争。他讲黑龙江将军寿山不投降,设东、西、北三路大军抗俄,最后壮烈自杀殉国;讲义和团拳师流尽最后一滴血,……。讲的最多的是抗俄北路翼长、瑷辉副都统凤翔。他见过凤翔,崇敬凤翔。讲凤翔在卡伦山战斗中打断沙俄侵略军一个上校左手,讲他在江东六十四屯博尔多战斗中,白刃格斗消灭一号、二号两个阵地俄军,讲瑷辉保卫战、北二龙战斗,尤其讲北大岭战斗。在那里,凤翔指挥清军同仇敌忾,奋勇作战,把沙俄侵略军打的尸横遍野,败退几十里。凤翔亲临阵前,左脚、右臂负伤,3次落马,3次重上战马坚持指挥,直到昏迷不醒,抬到嫩江县境内的塔溪大营,气绝身亡。马三爷把我们带到反侵略战场,带到英勇杀敌的境界。我们似乎也愤怒了,手持大刀、长矛、“二人抬”,驰骋在疆场。他用强烈的爱国主义形象不知不觉地净化我们的灵魂,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多年以后,我读到黑龙江的抗俄斗争史料,读到瑷辉保卫战、北大岭战斗等资料,才知道马三爷讲的是一段真实的流传于民间的史实。当年,他讲的瞎话该是何等的价值!
   马三爷讲的故事感人。动情处,慷慨激昂;伤心时,声泪俱下;愤怒时,拍案而起。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我们随他落泪、骂人、拍案,也有血有肉,大家愿意看他讲瞎话的神态手势,愿意看他鼻涕一把泪一把,愿意看他发怒时的气吞山河气势。有时间就央求他,磨叽他。一天,他给我们几个小朋友出了10几个知道不知道的题目。例如康熙年间是哪个沙俄老毛子在墨尔根辖区策动根忒木尔叛逃?是哪个沙俄分子带部队到甘河流域威逼达斡尔族叛乱,以失败告终?是谁在《瑷辉条约》签订之前,提出要把墨尔根和卜奎划入沙俄版图?他以民间传说出题目,让我们长大读书找答案。我带着这些朦朦胧胧的题目,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之后,真的弄明白了。沙俄从康熙年间开始,一直觊觎嫩江流域,一直想把嫩江县并入其版图。那时,我不由地对平民百姓的马三爷爱国之情肃然起敬。
   小时候记忆特殊问题特别深刻。马三爷说康熙15年,沙皇使臣带人从额尔古纳河来到嫩江,从北门进城,住了半年,和清政府代表谈判。他还说,康熙年间,中俄第一次以物易物贸易就在嫩江城进行;当年的中俄贸易都必须经过嫩江,从北门入城,又从北门出城。他多次见过光绪年间的俄国马帮。我们把他讲的这些往事都当瞎话听,只做为老辈人的口头传流,没当其真。不料,这两件我们以为是瞎话、传说的嫩江光彩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几十年以后,我读中俄关系史,真的知道嫩江是中俄大通道上的璀璨明珠,长达200余年。中俄间的第一次外交谈判就在嫩江城里进行,真是长达3个多月。沙皇160人的外交使团在嫩江逗留5个多月。中俄第一次贸易市场就在嫩江城里。此后,一直是中俄间主要贸易场所和中转站,直到1903年。嫩江县曾在历史上有过熠熠生辉的光彩。
   嫩江北门镌刻着历史的光荣和耻辱,记载着繁华与苦难,也见证着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当1945年8月12日苏联红军解放嫩江城,国共两党即在嫩江大地较量。我党组建的人民自卫军越战越强。1948年取得决定性胜利。记得,那年冬天,就在北门东侧的日本神社处决几个国民党光复军的小骨干,给埋葬在那里的几位烈士祭灵。我们几个小孩夹在大人中间,在北门里的大道上看“热闹”。烈士灵前的几株榆树上,绑着“土匪”头目,只听有人高声讲话,似乎在“宣判”,随后高喊“祭灵”。那是怎样祭法啊!一个战士手持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枪,“噢”的一声向土匪肚子刺去,只见一股鲜血喷泉似地射了出来。那个战士随后又像练拼刺似地反复把刺刀刺进土匪的身上。第一个土匪高声大骂,又嗷嗷喊叫,痛苦死了。其他几个土匪也即刻让自治军用刺刀捅死。喊叫声,凄厉惨烈,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马三爷说这是中国人杀中国人,胜利者杀失败者。那一幕难以从记忆中消失。党所领导的军队还有很强的封建性,有很残忍的封建作法。许久以后,我才从刺刀杀人中认识社会进步的艰难!认识社会需要进步,需要解放,需要发展。刻不容缓啊!
   记忆中,北门做为巩固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最大集会场所是1951年春天。那时正是抗美援朝最紧张时刻,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马三爷按县政府安排,在北门搭建镇压反革命分子宣判大会主席台。那个大会有万人参加,规模大,声势大,很有气魄。我作为小学生参加了大会。大会宣判7个反革命分子死刑,安排在嫩江对岸执行。从那次大会以后,这里再没见到刀光剑影,再也没有听到苦难的呻吟。大批量的元木从这里经过,运到火车站,支援全国基本建设;大批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从这里经过,支援蒙东地区经济建设,满足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开发大兴安岭的车流、物流、人流从这里经过,源源不断地流向原始森林地区……。北门啊,历史在这里演练,现实在这里变化,生活在这里叙述。三百多年的往事永远伴随着历史的北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迁,与时俱进。两度的北门走过300余年的历程,可算历尽沧桑;做为历史,做为象征,做为资料仍留人间,仍留记忆。北门往事,留在这里,献给未来,献给明天,叙说留给历史,或许余香清馨,绕梁之声,永在人间。正是:
  
   三百余年万事空,
   风云变幻烟雨中。
   付予人间几句话,
   留待史话度春风。
  
  
  

共 62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记录嫩江历史变迁的好文章,题目是嫩江北门,实际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发展史,抗战历史,并且详细记录了当年庚子俄乱的悲惨事实。沙俄侵略中国,凤翔将军英勇抗战杀敌,在江东六十四屯,歼灭大量敌人,在大岭阻击战中,身负重伤,三次落马,三次爬上马背坚强的指挥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在嫩江塔西(当时称兴安城)还有抗俄英雄寿山,在齐齐哈尔战斗中以身殉职。这些血淋淋的历史记录了中华儿女英勇不屈,奋勇杀敌,保卫家国的大义凌然,读后令人激情振奋。是一篇很好的历史教材。文章雅俗共赏,笔墨朴实大气,结合历史渲染家乡发展经历和家乡巨变。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欣赏学习!推荐阅读!【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4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0-14 07:10:52
  历史不可忘记,欣赏好文章。
秋心如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