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流送二

精品 【绿野散文】流送二


作者:萍踪屐影 进士,110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6发表时间:2012-10-14 09:39:42

(二)
   据说,桂林漓江流送竹排历史没有史料可查。传说都支离破碎地遥远。我从刊物上看到这个说法,自然想到嫩江流送木排的往事。谁能说清楚?我拜访了几位健在的老口爷,拜访了唯一健在的老采伐队长。他们讲了许多往事、轶事、趣事,准确地介绍了解放前后情况,却只能模模糊糊地讲历史印象。
   我手头的破烂笔记中,却记录了一些历史性的文字。我成人以后,特别进入领导层以后,对流送木排历史做过一般性地探讨,饭桌上、酒席间、篝火旁都曾不遗余力地研究嫩江流送简史。
   说来也巧。忽然有一天,一位内蒙古地区的达斡尔族同志讲,木排上的桦皮棚子就是达斡尔族历史上的大轱辘“香车”去掉大轱辘,也即我在《流送》(一)中讲的车排子。“香车”,历史上是贵夫人、小姐一类人员乘坐的有蓬(棚)马车。现在电影、电视剧演出的各种历史剧,在汽车出现以前,贵夫人的车,一部分达官显赫人物的车,包括帝王乘坐的车,都是马车上扣一个蓬,只是质量不同,装饰不同。
   达斡尔族的大轱辘车,又称勒勒车、轻便车、草上飞。车轱辘比中原地区的马车高而大,对比称之。这种车既能行使于平地、草原,也能行驶于崎岖的山路,适合于达斡尔族地区。我在人生漫长旅程中,又曾探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惊奇地发现,达斡尔族的先人是契丹人。契丹人交通工具就是大轱辘车。魏晋南北朝时期铁勒人的高车大半也是达斡尔车。
   车棚子——大轱辘车地探讨过程,让我深信嫩江流送历史源于达斡尔族群众。回想1958年采伐队成立时,老流送工人几乎都是逃荒逃难的山东人、河北人,几乎都是汉人。日伪时期的汉族“口爷”无一例外地都是“关里人”。
   嫩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摇篮,这里原本没有汉人,也没有达斡尔人。康熙年间,为了抗击沙俄东侵,1686年设立墨尔根城,即后来的嫩江城。设立黑龙江将军府10年、副都统衙门200余年。大批汉军移驻墨尔根,大量官庄移民迁到墨尔根,大批流犯安置在墨尔根。汉人突然增加起来。
   同时间,嫩江流域的齐齐哈尔市(清代时称卜奎)几乎也设立将军衙门和副都统衙门。衙门统领当地,开展相应的社会、经济建设,大规模建城,需要大量木材。采用嫩江水路流送木材是当时运输业的最佳途径。流送行业相伴而生。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嫩江筑城,内墙长454丈,近1500米;东南西北各设角楼;外墙周长8.5华里,即4250米。两墙周长合为6525米。当时筑城以松元木为原料,双排主桩排列,中间夯土。元木直径以30厘米计,需要二、三十万根木材。齐齐哈尔老城规模比墨尔根城要大些。两地筑城需要元木当在50万根左右。按截取量计,按蓄积量算,该是何等数量。康熙年间,设墨尔根八旗,兵力一直保留在2000人左右;又设墨尔根水师营一处、驿站及管理中心一处、各类粮仓91处等等。兵营、船只、各类建设都需要木材。当时取暖、造厨均以木材为主,用量也十分惊人。墨尔根、卜奎近距离的较大木材很快用光,需要等级口径元木量巨大。木材运距远,陆路运输缺少必备条件。水上作业成为当时主要力量。
   据老口爷的传说,康熙年间的墨尔根水师营有船66艘,曾经担负运送木材任务。但他们只能承担一部分运输任务。当时水师营首要任务是备战抗击沙俄东侵,除来往齐齐哈尔市运送粮食、兵器等后勤物资和兵源、木材等以外,只在近距离参与经济类型运输。流送主要力量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手头没有任何流送资料。嫩江县各种文史书籍中都没有涉猎这方面文字。回忆口爷们的传说,墨尔根当年上北山采伐,下江撑排的力量,除水师营以外,有4种人。首先是军队。康熙年间组建墨尔根八旗,分驻东、西、南、北门。建城当年调索伦兵千人进驻。3年后增调汉军1000人,又设水师营;再调满洲兵500人,达斡尔兵420人,汉军120人。兵营建设,战船需要,后勤各方面的供应,都需要木材。各驻军采取不同方式在嫩江流送。
   第二种力量是官庄。例如现在的前进村原名前官地,爱国村原名东官地。据史料记载,“官庄是满洲贵族经营的,采用农奴制。壮丁是贵族的奴仆,即农奴,“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在墨尔根令索伦、达斡尔官兵耕种,垦地二千余垧”(《东北史纲要》第465页)。这些耕地,很快转为官庄。每个官庄即由几户满洲人或达斡尔、索伦等有地位的人组建。他们将战争中掠夺或分配到的俘虏,或朝庭发配为奴的各类人带到官庄为奴。这些为奴壮丁又是官督民办流送木排的力量。据讲,那时的木材价格较高,一些官庄的大户颇为动心,组织大批壮丁上山下江。后来的嫩江当地口爷们多是这些壮丁的后人。
   第三种力量是流民,类似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盲流,即流动人口,其中包括难民、逃犯、通缉犯。他们是廉价的劳动力。流送是他们最简便的选择。他们都是理想的人选。第四种力量是流放劳改犯。这种力量很长久。直到建国以后,嫩江境内还建有劳改农场局,建有嫩江、山河等五、六个大国营劳改农场。农场局也曾和清代一样,组织囚犯在嫩江上流送木材。
   我认识的“口爷”群体中,除上述五种人的后代外,接触更多的是建国后流入嫩江县的“关里”人和达斡尔族人。“关里人”近半数在嫩江城乡安家,约有二分之一打单身,往来于关里关外,是一支流动大军。流送的中坚力量。《流送》(一)中讲的“口爷”三叔是前种人,妓女情人“口爷”是后种人。认识他们的时候,我年龄小,不知道世情世态。
   有两年,“妓女情人”常出现在嫩江畔的楞场,“热情”地看口爷们出河、归楞,听他们喊浑厚的劳动号子。她有时和他们打情骂俏,毫不顾及我们一群孩童的存在。只记得此人高挑个头,梳着高高的髮髻,面施粉黛,有时,笑骂间胭脂落了下来;人却是显的有气无力。她常常在那里陪同“情人”口爷过夜。
   那时,只知道妓女又叫窑子娘们,是不务正业的人群。记忆深深。客观地讲,那些妓女或暗娼是“流动大军”的一种稳定剂。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流送木排是嫩江城里收入较高的行业。日伪时期,在现在回头饭店北边路西辟建窑子街。一条小巷里,全是妓女院,除两家日本妓院,一家朝鲜妓院外,中国人的妓院达34家,妓女397人。这些人,曾为大量流动人员(包括劳工)提供性服务。建国后,人民政府明令取缔妓院。几百个妓女中,仍有一部分人留在嫩江。其中一些人散落在妓院周围。又过一些年以后,我担任嫩江县公安局长。在打击黄、赌、毒的早期活动中,抓到一批卖淫妇女,其中有两个老妓女。据她们交待,当年为流送工人提供性服务的从良妓女中,数量在一、二十人。还有的人当了其他形式的暗娼,生活不下去找人“拉帮套”。
   在流送“大军”中,有相当数量的达斡尔族人。他们称嫩江是母亲河,原来呼之为纳文江。现在莫旗城中,还有诸多纳文称谓的公园、商店、旅店等餐饮业。历史上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除清代初年归附皇太极的那拉氏的呼力尔肯率部迁住现在嫩江县、莫旗境内外,其余均是康熙皇帝为保护该民族不受沙俄奴役,安排在嫩江上中游地带,有几个部落从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迁住嫩江两岸,散落在现在大杨树到齐齐哈尔以南的富拉尔基广大地区。放排业曾经是达斡尔族的多种经营生产中的主业,甚至超过农业和狩猎、渔业,曾一度盛行。
   我读过一批少数民族史和地方志,有几处都肯定地讲流放木材始于十七世纪墨尔根、卜奎建城前后,那时是达斡尔族重要的生产经营项目和举足轻重的经济来源。就是讲,嫩江的流送业当始于十七世纪八十年代。据莫旗同志讲,从清代到建国初,达斡尔族农户大体有三分之一从事木排流放业。可见流送真是达族人民的主要生产项目。
   嫩江县境达斡尔族比较集中的临江、联兴两乡和原墨尔根乡几乎家家都有劳力放排,每年都有人在江上作业。莫旗和嫩江县流送业交叉的农户地域主要是现在的额尔和乡、巴彦乡和腾克乡。他们和嫩江县境的达族同胞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出同源,都有各种各样的亲情关系。他们都狂饮白酒,挥霍不计。
   据地方志记载和我多年的感受,达族口爷每饮则“头顶盔”,即每盅饮完,把酒壶或酒瓶连同酒盅传递给下一个人。传递时,有时高举过头,故曰头顶盔;有时唱支即兴小调传递,别有一番风情。饮酒时,又常常两人对饮,发展到四、五人或八、九人群体“举盔”。他们好客,不论亲与不亲都让酒,让“座”,欢迎人们参与饮酒作乐。几乎每饮必醉,世界上唯酒是亲,常有因酒耽误走排的例子。他们大多数人不会理财,拿回家的钱都不多。有的人还欠了外债。达族口爷饮酒唱的小调多是即兴民族“扎恩达勒”,曲调悠远、抒情,很是好听。有人还会“口弦琴”,即达族的“木库莲”,是用铜片制作的,口含指弹,十分动听。据说是达族一种传统的乐器。在流送木排过程中,生活十分单调、寂寞,有达族口爷的地方多有扎恩达勒的声音。汉族口爷中也有一些人受达族同胞影响,唱起即兴编词的扎恩达勒,弹起口弦琴。
   历史地讲,嫩江木排流送的方式、方法,形成的习惯皆源于达族。从地方志的只言片语中,从我记忆的传说中,他们康熙年间的先人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确定8米“健子”、3节排的基本长度排型,确定帐蓬以桦皮棚子形式取代,确定两个大棹只能安放在头节排两边的边木上,等等。汉族人、关里人在流送的习惯上都师从达族口爷,几乎没有突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嫩江鱼多,大鱼也多。停排的时候,常见一些口爷守株待兔式的站在两节排之间或尾节边木上用鱼叉扎鱼或用鱼罩罩鱼。鱼叉是小木杆上安装一个铁制鱼叉,达族称为“司热”。汉族口爷戏称其为又湿又热。那时鱼多,鲤鱼、草根、鲫鱼、鲇鱼、狗鱼等都很大,叉到的鱼都在二、三斤以上。罩鱼的鱼罩达族称为达如勒,是用柳条和麻绳编织而成,罩到的鱼比较小,多是沙胡芦子、柳根池、白漂子等。但不管叉鱼还是罩鱼,都是流送工人的一次美味佳肴。
   汉族口爷的各项流送本事和生活习惯都源于达族同行。这个认识是在后来的漫长岁月探讨中逐渐形成的。酒文化如此,鱼业生产等也全部达族化,宗教信仰和传说也几乎都是达族原版。
   流送木排全部是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安全保障措施。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保护神上。记得,小时候常听口爷们讲故事。记忆最多的是山神、河神和狐狸精变人等。传说中的山神是位白胡子老头,他常常在人们困难的时候或危难的时候、或受人欺凌的时候出现。走排迂到被人们认为有山神的岩石、古树、山洞等地,或停排膜拜,或在船上停棹叩头、或绕道而行。白胡子老头是放排人第一保护神。但通常是在山间白桦树上,剥掉桦树皮绘制而成。偶尔请放在排木上。我见过的“白胡子老头”就是在排上的供龛间。约10厘米直径的去皮半截桦木上,用刻刀刻出一位全身的老人像。有几位口爷天天早晨、晚间去磕头。白胡子老头可以变各种形象或生灵,助人为乐,救人水火,仗义疏财,凛然正气。故事一个又一个。小时候,原以为那些故事是关里人带过来的山东或河北流传的“瞎话”。多年以后,方才明白白胡子老头原是达斡尔族信奉的山神白那奎。
   河神也是放排人崇敬之神。达族和汉族称呼相同。口爷们几乎天天向河中心叩头,或用酒盅点点酒,以求行排安全。狐仙神比较活跃,似乎无处不在。该仙可以变成美女与流送工人朋友兄弟相伴,或做饭、洗衣,嫁给口爷,相夫教子,或大气凛然,仗行天下----,等等,令人们向往。但狐仙也可以转化为恶魔鬼怪,惩处不义之人,打抱不平之事,救人水火之中。达族称狐仙为敖里巴尔肯,有彩绘神像。我在桦皮棚子里曾见过彩绘画像,挂在里侧。狐仙似乎是护身仙,保佑口爷们万事如意。
   其实,达族宗教信仰多在萨满教,以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为哲学基础,以对自然物、自然现象及祖先崇拜为基本内容,是一种原始拜物教流传在工人中。有几位达族、汉族口爷会跳大神。我的一位远方舅舅就是其中一员。平时不跳,轻易不跳,只当遇到撞山排散人亡,迂有日本兵或伪军刁难,或大病大灾时他才“显灵”。我在嫩江边见过他跳神。在他和神灵相会,代神发言时,已经进入忘我境界,或哆嗦,或随身转动,或自答自问自唱自语,似乎完全进入神化状态。神调和腰铃、神鼓相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和神相通了,地人和天人见面了。这些民间的宗教仪式,在生产力低下,科学知识贫乏,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很敬畏的时候,认为神灵是自然界与人类主宰。跳大神无疑是对一些人精神的解脱。历史地讲,跳大神等宗教活动还曾有过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嫩江木排流送过程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结合过程,也是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汇贯通过程,这是一段具有300年历史的文化,曾有过耀眼的光辉,划破夜空般的闪烁。

共 50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介绍流送就是介绍仿佛一老者历史,全文从历史的角度娓娓道来,在介绍不同时期流送的同时,栩栩如生地写出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引用和传说相结合仿佛一历史老人对我们娓娓道来,有趣翔实让人百听不厌。欣赏!荐读!问好作者!欢迎光临!【 编辑 高山流水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4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2-10-14 11:38:10
  欣赏作者一段流送的历史画卷!问好作者!欢迎光临!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