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相逢尽是弹冠客

精品 【绿野散文】相逢尽是弹冠客


作者:萍踪屐影 进士,110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817发表时间:2012-10-15 06:49:38

(一)
   标题是一首楹联中的首联。下联是“此去应无搔首人”。上联是前提,下联是结果,其中颇含风情,颇有诗意中的直白。这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副理发业楹贴。
   这副楹联具有理发业的时代性、时间性,似乎不是今天理发行业的真情。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走访了嫩江县城10几家发屋发廊。比较中,似乎今非昔比,至少有好几个不一样,或谓之曰好几个特点。首先是工具。理发用语渐为今天的剪发或剪头概念取代。顾名思义,剪发以剪为主,甚或全部为“剪”。理发师,今天应当称之为剪发师,只用剪子、依发型、以层次用剪刀剪发。我站在“剪发”的理发师身后,看着她们熟练地使用专用剪子剪头,“剪发”二字油然而生,似乎“理发”概念要退出历史舞台。我当过兵,住过军校。此刻,忽然想起兵器变化带来战争形态的变化。三国时的关公关云长被誉为武圣。他凭80几斤重的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横行天下,在冷冰器时代以英雄相称。如今科学技术应用已经进入数字化高度,哪里还有拼体力、比大刀可比较。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今非昔比。时代变化了,生活也在变化,理发业当然不能一成不变。
   我走访的发屋、发廊都以剪刀剪发为主,但也辅以推子、剃头刀。推子是传统理发工具,原来只是手工操作,又有小推子、大推子之分。小推子为一手操作,大推子则是两手动作,似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今天的小推子,在发屋中都已经电器化了。理发师只要把电线通上电,把握好开关,小推子便运作起来。现代人呼之为电推子。比起历史上的纯手工格式的理发业已经是天地之间,有了无可比较地进步。
   理发工具主要是三大件:推子、剪子、刀子,即“三子”。直到今天,刀子还是纯手工操作。建国初,刀子不仅用以刮脸、刮鬓角,还用以大量地剃光头。为此,有人总结编辑一条歇后语:剃头的拍巴掌——完蛋一个。记得,那时城乡劳动者多数剃光头。刀子是“三子”中第一等生产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刀子的作用退居二线。大约文化大革命以后,“光头”客人渐少,“顶上功夫”逐渐让位剪子。但刮脸、刮鬓角还能派上用场。“刀子”由主角而配角。似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电动刀”又叫“电须刀”风靡全国,大有占领原来剃刀市场之势。现在发屋中一些师傅不会使刀,不敢动刀。剃刀的地位又每况逾下。
   推子原本是刀子的配角。男人发型有留发不留发之说。留发又分背头、分头、平头等类别。不留发主要指剃光头,间有留有小辫的发式。不留发的格局只用剃刀一种理发工具即可,剪子无用武之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层次的深化,留发人大批量地增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留光头者渐少,似乎可以用廖若晨星四个字形容。推子成为理发工具的第一要件,刀子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配角。理发工具使用的微妙变化如何会令人思想?时代变迁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老话用在理发业也颇多贴切。如今,推子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在相当多的发屋、发廊里,剪子成为理发工具的主角。偶尔,剃头刀子还能派上用场。推子,有的地方似乎刀枪入座,有的地方似乎光荣的下了岗,更有的女理发师不知道推子为何物,闹出一番笑话。这样的地方“三子”变成“两子”。
   这似乎是理发业的趣谈。否也。细想起来,理发“三子”变迁是时代的浪花,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烙印,文化品位的影子。记得,理发以光头为多的岁月,人们相见第一句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吃饭了吗?”早午晚这样问,年节也这样问。那个时候,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相互间关心的头等要事是填饱肚子,但求吃饱,不求吃好。理发大半也是这个道理。温饱尚未解决,何以在审美上求水平?剪成光头,一则剪了头,洗了头,干净一回,又比剪分发停留时间长;另则省钱,省一分是一分;三则光头不用常洗常梳理,即使洗头也简便。光头好坏,谁也不在意。什么南瓜脑袋、西葫芦脑袋、二道沟脑袋,什么前“奔楼”“后勺子”、“大跳崖”,任人评说。那时,因此有人别有雅号,什么二道沟、二扁头、三楞子、四颗星……。时代求吃的饱,理发何以求文化品位!
   理分头的年代以文化大革命前后为多。那时,大批有文化的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审美意识,相当程度地摆脱了小农经济观念束缚,相互关心的是工作,是政治,是修饰。社会活动多,交往增多,人们开始注意发饰。
   这个阶段还有两大政治因素让光头告别或基本告别“顶上”舞台。一是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会上批判了彭德怀元帅,撤消了他的国防部长职务。彭总从战争需要出发,主张战士们剃光头、不留发。他身体力行,带头剃光头。但他被撤职批判以后,全军几乎无一个光头战士。这是一种政治形势的需要,一种政治态度地表述。军人是当时青年的偶象,于是乎,全国有一大批光头青年向光头告别,蓄起发,留起分头、背头。
   另一个政治因素是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为高潮。当时,砸烂封资封,取消奇装异服。全国男人和女人衣着都是黑蓝黄,留长发长须者一律勒令“革命”。女青年的长发改为短发,全国到处有街头强迫剪发剪头的镜头,适应“飒爽英姿五尺枪”的革命形势。男青年的光头也做为“奇装异服”范畴加以打击,部分地区造反派一律对光头者限时蓄发留头。发型以分头为标准。光头也上了政治舞台。小报上讲,光头是对彭德怀的怀念,平头是为邓小平招魂,背头是资产阶级没落的抗争,把头型、发型一律上升到政治高度,上升到政治斗争高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次无命题的发型“革命”风浪。光头发型从此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理发也在中国大政治舞台中闪过几次浪花。
   剪发似乎是开放改革的产物。那时,“审美”观念走上了社会,从资产阶级生活作风阴影中走了出来,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不满足齐刷刷地分发头型,不满意齐刷刷的短发型,开始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理发师试用剪子分层次地剪出新发型。似乎是强劲的东风,一夜间吹遍各地。爱美的女孩子、男孩子接受各种新型的发型,蜂拥般地接受剪发。发型似乎进入百花争艳阶段,又似乎有些千奇百怪。
   外国发型也传入了中国。当电视镜头第一次播放歌唱家刘欢长发拢在脑后束成短马尾的发型时,颇令人一惊、一喜。惊的是他以这种头型唱《水浒传》的“好汉歌”,似乎很滑稽,有些看不下去。但电视一而再、再而三地播放,有意无意地向全国推荐“刘欢头型”。生活中很快地出现了刘欢一、刘欢二……刘欢的发型。看次数多了,适应了,见怪不怪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长发男人头型群体。喜的是中国人发型从此也进入“市场”经济范畴,充满了竞争性。我见到一批学者、艺术家长发披肩。走在大城市街道上,偶尔见到长发男人,不必打听,肯定是文学艺术家。似乎这种发型是一种标志,这些人也因此可以昭示天下。做这种发型者该使用何种工具?剪子也。剪子也从此沾有文艺家的灵气,在这个群体中大显身手。
   但艺术家们也有剃光头的。这种发型大半是颓顶亮晶晶、油光光,有一种智慧的展示,才艺的标志。似乎宽大的额头、颓顶里全都是学问,全都是艺术。我见到的这些人群,心中一番感概。他们光头衬托着额头显的额头更加宽大,似乎还有一层营养性的化妆剂,从里向外渗透着智慧、学问和才能。
   长发、额头一时间在“学问”界成为时尚,成为形象与象征,从北京、上海一直幻化到县城,“落实”在民间。学者风范、文艺家的头型似乎为学者、文学艺术家们和追星族们独有。
   我曾有一首诗写到:
   学者发型
   长发披肩学者亲,秃顶亮额智能情。
   人间幻化新境界,刀剪依然“顶”上行。
  
   行业发型渐多。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男同志依然分发为主,间或有少量平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带着发型问题走进县委、县政府大院,两栋大楼中,全是分头分发,无一位长发披肩,又无一位光头亮额。分发大半就是机关男同志的行业发型。
   女同志则多数是短发,少许有普通烫发,似乎有几个波浪或有几个卷。这也是行业发型的典型。回顾历史,机关女同志发型也有变化,大体称为三步曲。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前,女同志以短发发型为主。最初,她们相互间使用家中普通剪子整理头发,用普通的细线绞汗毛,偶尔进理发店“打打”头发也要和几个同志商量商量结伙而行。没结婚的女同志则多数留有辫子,无需刀剪,任其自然,有人长发过腰。似乎这个阶段为自为时期。
   改革开放前,机关的女同志和企事业单位女同志思想有了很大解放,从家庭剪发状态中解放出来,走进了理发店,在那里整形,剪出清一色的“文革”形短发。但这个时段,我在农村工作,眼见大多数农村妇女依然处在自为阶段,只有少量女孩子冲破农村传统,走进城里理发店。改革开放以来,理发业的变化伴随社会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谱出“三步曲”的高潮曲调。各类发屋、发廊如雨后春笋,城乡遍布,相当多的村屯也设立了发屋。这些发屋以剪为主,以女性客人为主要客体。一条杠、二剪梅、五彩波……发型千种变化,万种风情,跟着时代走,跟着感觉走。长发短发各取所需,极尽美丽、高雅之能事,极尽自我表现,展示天性,成为社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推敲起来,机关发型与服务界不同,和文艺界不同,和其他各类行业均不同,依然以短发为主,略加修饰;以朴素发型为主,略加浪漫的色彩,是百花争妍中的机关型,庄重型。剪刀神奇般地为世间提供了活动着的艺术品,不同形式的发型美,染色美,烫技美,美中美,为人世间平添了许多审美的派别。
   “三子”地位变化了,但仍然各得其所地在历史舞台上“各尽所能”。近二、三年,我在体育场、江畔广场等几个场地见到多处露天理发场面。理发师手提折叠凳,或二、三人,或五、六位,拉开架式,排成一行,以低于发屋价格一半以上的优惠便民理发。他们服务上门。我多次与之攀谈学习。原来,露天理发的客人认为,一则不排队,不费时,方便;另则少花钱,能讲价,实惠;三则态度好,聊闲话,随和。理发以推子为主,辅以剪子、刀子,确实方便。但这类理发和发屋比较,缺少一道工序:洗头。
   洗头是理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理发具有按摩效应。日伪时期,日本宪兵队中有几个军官,每周必需到四海堂理发馆洗头。他们研究中国理发业,发现洗头过程就是按摩过程。中国的针灸、按摩令他们十分迷信。洗发按摩方式被他们带回了日本。露天理发没有洗发业务。但五十年代中期以前,走街串巷理发师要担一副担子。一头是一个4条腿的凳子,另一头则是炭火炉和洗脸盆。群众因此编撰一条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总结的是生活的真实。露天理发时,边理发边烧水。洗头过程是少不得的。谁都想在理发时按摩,那是一次难得的享受,一次难得的脑清目明过程。
   但现在的“按摩”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发屋里的洗头却有另一番境界。现在洗头材料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肥皂、洗头膏,采用的是高档的洗发香波、洗发液等等。客人在现代化的溶液中清新、爽快的美好心情,和按摩比较,“谁”更令人兴奋不止?如何回答?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吧。
   以嫩江县近六、七十年的理发工具变化论,刀子、推子、剪子等“三子”一直没有本质的变化,推子进入电器化状态,以崭新的样式进入市场,但露天理发依然手工操作,使用的推子仍然是传统的老式样。电器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电器推子和手工推子同在,以电器化为多。刀子的地位降低了,但仍然是原来的式样,几十年没有变革,仍然顽强地充当配角,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理发工具进步了,发型百花争妍了,传统的理发业和现代的理发业结合,把理发业推向时代的新潮。
   人们应当感谢理发师,现代人亲昵呼之为美容师。他们为人间带来了潇洒、美丽,带来了洁净、清新。有诗为证:
   挥手人间“刀推剪”,“三子”换位风情远。
   但见潇洒高雅处,明眸靥影亮一片。
  
   (二)
   理发始于何年?我手头没有资料可查。但我相信在计划经济年代应当有专人研究,似乎也应当有专论。文章标题中的“弹冠”二字就具有历史性,源于《楚辟》中的《渔夫》“新沐者必弹冠”句。理发业将此句中的“弹冠”理解为整理头发,屈原年代没有今天人的各类帽子,束发为冠。这里“弹”的似乎就是头发,就是整理头型。
   理发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世间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人不整理自己头发的。“理发”的理字道出历史的千秋。字典上的“理发”条目说:“剪短并修整头发。”修整的概念比较确切,内涵还是理字。但理字的“学说”大有径庭。屈原的“弹冠”,今天的剪发都是理的同一过程。我敢说,两千年的时间差带来的是两千年的不同内涵。“弹”也是动作,“剪”也是动作,都是“理”的不同版本的同类动作,具有同类客体,却有不同的形式。

共 16410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这是过去理发店的一副楹联,仔细品读确实很有意味。作者围绕这首楹联详细的书写记录了六十年代以前理发行业的一段历史。过去的理发工具是一把推子,一把剃头刀子。推子是传统理发工具,原来只是手工操作,又有小推子、大推子之分。小推子为一手操作,大推子则是两手动作,似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段历史不会磨灭。大多数在理发店,也有挑挑出门在大街上吆喝理发的,故而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剃头挑子一头热。估计可能是一头挑着开水一头是工具吧。文章再现了理发行业的一段历史。文笔详实,语言朴素大气。有一定历史意义。推荐阅读!问好!【编辑秋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6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12-10-15 10:57:31
  文章纤细描绘了理发行业的一段历史。欣赏,问好!
秋心如水
2 楼        文友:嫩江渔樵        2012-10-16 20:31:26
  平常琐碎,却能娓娓道来,洋洋洒洒,汪洋恣肆。有大家气!
3 楼        文友:青竹        2012-10-17 20:51:12
  作者对发型颇有研究。文章描写细腻优美,生动活泼;内容宏阔,说今论古,穿越时空。真是一篇美文!欣赏!学习!问好!
一个人要么做个好人,要么效仿好人......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