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散文】黄金搭档

精品 【海蓝.散文】黄金搭档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94发表时间:2012-10-17 11:11:51

【海蓝.散文】黄金搭档
   在乡下生活的记忆里,曾经见过很多相互配合的生活工具。它们不仅仅有着独自的功能,而当它们配合起来的时候,更是天衣无缝,缺一不可,可谓情同手足的黄金搭档。
   之一:大笸箩与小簸箕
   大笸箩和小簸箕是农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有人说大笸箩和小簸箕是一对姐妹,大笸箩是姐姐,小簸箕是妹妹。因为它们的取材和编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大笸箩大一些,而小笸箩小一些。也有人把大笸箩和小簸箕比做太阳和月亮,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大笸箩是圆的,小簸箕是半圆的。大笸箩只管盛东西,而小簸箕常常是围着大笸箩忙。
   东北的大笸箩和小簸箕是由一种叫杞柳的柳条编的,这种柳条具有柔、韧、坚的特点,它还可以用来编制井里打水用的柳罐篼子,孩子睡觉用的悠车子,还有针线笸箩和烟笸箩什么的。
   与小簸箕相比,大笸箩的功能比较单一,它是适用盛东西或者晾晒东西的容器。圆圆的大笸箩,直径足有三尺多,一尺高,用线绳捆扎,寸半宽的竹篦片收边,做工十分细密。夏天可以用它晾晒谷物豆类干菜,冬天则常常把它摆在炕上,在里边搓苞米挑豆种……
   与大笸箩相比,小簸箕的个头虽然小许多,但它的用途却十分广泛。小簸箕不仅仅能盛放物品,还具备过滤、分离、剔除等诸多的作用,是其他别的家什不能替代的。打场的时候,小簸箕又是一把非常方便的大撮子,用它将谷物铲起来装进口袋里。
   记忆最深的是在碾坊里用碾子给米脱壳时,米壳被碾压下了仍与米掺杂在一起。这时就要用风车子过滤,往风车子里填料,用的就是小簸箕,与壳子分离后从风车子里流出来的粮食,便用大笸箩接着。而那些米壳米糠,已经被吹到风车子对着的墙角旮旯了。
   不会簸小簸箕的人不是好庄稼人。站在院子里,把一袋子粮食簸干净,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一小簸箕粮食的重量对臂力可是个考验。前后煽动的那股劲儿也是很难掌握的,弄不好稍有差错,就会扔了粮食,留下沙子。
   小时候我对簸小簸箕的技术掌握得比较早,源于我经常用大锅炒瓜子或爆米花。炒好后,一般都要掏到小簸箕里,然后簸掉瘪子和灰尘杂质之后再吃。
   尽管农村的很多生活工具都已经不多见了,但大笸箩和小簸箕还仍然广泛的在乡下使用着。
   之二:笊篱与锅杈
   笊篱和锅杈,是过去农村家庭厨房里最常用的必备厨具。
   最早的笊篱是用竹箆或柳条等编织而成,装有长柄,它能漏水,可以用来捞东西。笊篱的历史由来已久,相传八仙过海故事中的何仙姑,常常带着一把竹笊篱上山采茶,每日朝出暮归,采撷山果侍奉母亲。据传何仙姑是唐代人,那么这个笊篱最起码应该是从唐代或者在唐代之前就有了。
   中国的南北方都用笊篱,但材质有所不同,南方的笊篱几乎都是用竹蔑编织的。东北不产竹子,于是人们因地制宜,采用柳条来编织笊篱。先是选用几根略粗些的柳条做笊篱的骨径,然后再用细的柳条象蜘蛛织网一样围着骨径进行编织,编织得越密越好,这样在捞米或捞别的东西时不至于漏掉。编织笊篱的大小可随主人的意愿而定。编好后,在后边安装上一个笊篱把,就可以使用了。
   现在的笊篱已普遍都是金属制成的了,而且形成了多样化,有金属丝的,有铝合金的,也有不锈钢的……但用途却不如过去那么广泛了,一般也就是捞捞饺子什么的。
   锅杈,是早些年农村家庭用大锅做饭时必不可少的用具。
   它的制作极其简单。一般要选用榆树和柳树的两个均等的杈丫制作,因为榆木或柳木既结实又抗腐烂。而杨树和松树不仅很难找到两个杈枝一般粗的,而且因为杨树有苦涩的味道,松木有松油的味道,都不适合做厨房的炊具。
   过去农村家庭做饭的方法,基本都是用大锅把米煮到八分熟后,锅下停火,锅里添凉水,搅拌几下便用笊篱将米饭捞出来,盛在饭盆里,再将米汤另盛在一个大一点儿的盆里。然后把锅刷净,锅下添柴,锅里加油,油开后添加葱花,再添菜,略炒一下后便倒入米汤,便就是大锅炖菜了。这时,把锅杈横支在锅里,基本与菜汤持平,再将盛有捞饭的盆放在锅杈上边,盖上锅盖,锅底继续烧柴,直到把锅烧开。
   如果有需要蒸的土豆丝或辣椒酱或鸡蛋糕什么的,也可以同时放在锅杈上蒸熟。
   在我的印象中,当年的供销社里也卖过由木工厂生产出来的比较规格的制式锅杈,由于锅杈的制作十分简单,因此买锅杈的人家并不多。
   之三:烧火棍与掏灰耙
   烧火棍和掏灰耙,是过去东北农村灶门旁立着的添柴火和掏柴灰的一对工具。
   烧火棍,一般是以耐火硬木为材料的一根棍子,一端带有分叉,约有一米多长,它的粗细差不多在直径一寸左右。用柴禾烧火做饭,柴禾快燃出灶门时,需要一个工具向里推灶门外剩余的柴禾,这个工具就叫“烧火棍”。
   小时候,正在灶台上贴饽饽或烙饼的母亲,由于手在和面,再去拿烧火棍容易把手弄脏,因此常常喊我过去帮添一下柴火。我便一边看着灶膛里的火,一边玩着烧火棍。有时把烧火棍当做圆规在地上画一个个规则的圆圈;有时也用它头儿上的炭黑在地上写字;有时它还是圈猪进圈或赶鸡上架的随手工具……如果烧火棍不慎着火冒烟,就会有一股烧焦的味道,把它插进水里,就会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更有趣的是,它有时还是一种武器。我小时候特喜欢惹祸,不是把姐姐惹生气了就是把弟弟逗哭了,来不及逃跑的时候,屁股上立马就会挨母亲轮过来一烧火棍子。
   据说过去把叔嫂通奸的小叔子也叫“烧火棍子”。于是常听大人们开玩笑,没影的事也硬给安个“烧火棍子”的罪名,借此骂人取乐。
   灶坑里的柴灰越积越多。夏天用火少灰烬也少,掏灰的次数就少,可拖至三四天一次。但冬季里用火多,灰烬就多了,差不多每天都要把灶坑里满满的陈灰用掏灰耙掏出来,先存放在灶门旁的灰堆子那里,待确认没有余火,方可送到路旁或粪堆。
   掏灰耙多为木制,也就是一根木棍,一端钉上一个方形木块就是掏灰耙了。掏灰耙虽小,但确实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工具。
   然而这个俗物,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回,从焦大的口中就有了另外的意思。焦大酒后骂主子“扒灰”,就是指公爹贾珍与儿媳秦可卿通奸,把奸淫儿媳的公爹称为“掏灰耙”。于是,“掏灰耙”的这个解释就流传至今。
   有一次我到基层乡下检查工作,陪我的基层干部向一位农村老太太打听一个治病的偏方。老太太说了药方,告诉他熬药时里边还要加一种蒿子,必须是“掏灰耙”坟上的。那个基层干部不懂,其实懂不懂没什么关系,本来也没有什么科学道理。“掏灰耙”怎么能决定他坟上蒿草的功能吗?但老太太却认真地对着他耳朵说了几句什么,肯定是告诉他哪一座坟上的蒿草管用。
   回来的路上我逗那位基层干部说:“这世上如果没有‘掏灰耙’,你这病恐怕就没个治了。”
   随着电饭锅和煤气罐在农村的普及,烧火棍和掏灰耙这两个厨房工具,发挥作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配合起来互为搭档的生活工具还有很多很多,如菜刀与菜板,水筲与扁担,铁锹与土篮……如今,它们其中的大部分已经闲置起来,封存在历史长卷的记载里。
  
  
  

共 28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散文。在乡下生活的记忆里,曾经见过很多相互配合的生活工具。它们不仅仅有着独自的功能,而当它们配合起来的时候,更是天衣无缝,缺一不可,可谓“情同手足”的黄金搭档。作者介绍了东北农村常见的黄金搭档——大笸箩与小簸箕、笊篱与锅杈、烧火棍与掏灰耙。介绍时,从功用、外观,到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都十分详尽,同时融入自己的生活见证或相关经历,从而使文章颇具趣味性和可读性。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沃土老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017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沃土老农        2012-10-17 11:14:06
  这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散文。在乡下生活的记忆里,曾经见过很多相互配合的生活工具。它们不仅仅有着独自的功能,而当它们配合起来的时候,更是天衣无缝,缺一不可,可谓“情同手足”的黄金搭档。作者介绍了东北农村常见的黄金搭档——大笸箩与小簸箕、笊篱与锅杈、烧火棍与掏灰耙。介绍时,从功用、外观,到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都十分详尽,同时融入自己的生活见证或相关经历,从而使文章颇具趣味性和可读性。问好作者,推荐阅读。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2-10-17 14:36:44
  谢谢老刘的精心编辑。编者按就应该这样,没必要字数太多。再谢!
2 楼        文友:姗姗刘        2012-10-17 12:18:29
  您的粉丝越来越多,不容易啊,今天我终于抢到沙发啦!坐下来,待我慢慢品读。
石家庄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2-10-17 14:39:34
  你一来,把我朋友们都吓跑了。你太厉害了!呵呵
3 楼        文友:韵思红        2012-10-17 14:46:23
  生活中简单的用具都会被作者写出很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欣赏阅读。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2-10-17 17:40:49
  谢谢林老师的点评鼓励,问好握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